近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再出重拳规范房地产开发企业,明确提出将对发布虚假房源、恶意炒作、捂盘惜售等9种不正当经营行为依法严惩。在多地楼市调控升级的背景下,此举无疑又是一记响雷,表明政府意识到当前整治房地产市场秩序已刻不容缓,决心剪除扰乱市场的毒瘤以实现房地产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
包括本轮房价飞涨在内的历次楼市波动,均暴露出房地产市场秩序混乱是推高房价的重要因素,部分开发商为牟取暴利,惯于散布假消息,人为制造恐慌,严重损害消费者利益,影响楼市健康发展。
10月13日,深圳市市场稽查局局长、副局长、各辖区局领导亲自带队,共派出12个检查组,分别对位于深圳10个辖区的20个在售楼盘进行突击检查,当天就查出了包括虚假宣传,捂盘,不正当信息等多项违规,这场检查让当地开发商都震惊了。
事实上,从9月30日各地密集公布新一轮调控细则开始,一轮以打击谣言,维护楼市秩序的“执法调控”也同步展开。一名业内人士感叹,真正的调控真的开始了。
10月1日,广东省广州市住建委房屋交易监管部门对预售楼盘进行巡查,规范房地产开发企业的销售行为,查处房地产开发企业捂盘惜售、囤积房源、发布虚假消息、借机恶意炒作、哄抬房价以及无证售房、合同欺诈、公开售楼信息不规范、发布不规范房地产广告等行为。
记者近期在多地采访发现,在特大城市限制人口、中小城镇扩容的情况下,一些中小城镇迫切希望加速发展,纷纷提出2020年、2030年人口倍增的目标。国务院有关部门数据显示,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6年5月,全国县以上新城新区超过3500个,规划人口达34亿。
这些规划能容纳全世界近一半人口的新城,谁来住?
全国规划3500多个新城容纳34亿人口
今年以来,在企业部门和地方政府“去杠杆”的大环境下,决策当局有意引导居民扩大按揭贷款和消费贷款规模,以实现刺激国内需求提振经济的效果。然而,笔者以为,在当前经济增长减速、工资增长放缓的背景下,通过扩大居民超前消费来刺激内需的难度将越来越大。具体原因如下:
第一,我国居民部门杠杆率已上升至历史高点。由于居民不能发行个人债券,居民债务全部由贷款构成。而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末居民部门银行贷款余额为27万亿元,占GDP比重为40%。特别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居民部门住房按揭贷款快速增长,带动了居民杠杆率快速上升(参见下图)。到了今年第一季度,在新增按揭贷款增加1万亿元的推动下,贷款余额飙升至15.18万亿元的历史高点。换句话说,目前居民债务负担已经十分沉重。
一、一二三线城市的投资逻辑
投资一、二、三线城市存在显著的逻辑差异。从历史数据看,全国房地产市场在时间上保持了较高的一致性,即涨跌趋势的启停时点相差不大。但是,受到人口、收入、教育等基本面因素的影响,房价波幅在地区之间相差甚远。简言之,各地房市时间维度求同,空间维度存异。当前全国房市火爆,加杠杆、编概念,颇有去年股市遗风。市场中存在许多缺乏依据、似是而非的观点,制造紧张情绪,诱导民众跟风抢房。但笔者认为,投资者忽略各地房市的结构性差异,通过高杠杆盲目投资,可能会给这场盛宴埋下重大隐患。从投资角度,购房人需谨慎评估意向房产的风险,避免盲目跟风导致的“高位接盘”。
今年以来,资金疯狂涌入房地产市场,地王和房价飙升的现象由一线城市加速向二线城市蔓延,个人按揭贷款贡献了几乎全部的新增银行贷款,人人都对中国的房价有十足的信心,这种现象与世界经济史上历次房地产泡沫何其相似。疯狂入场的投资者和消费者都死心塌地认为——核心城市的房价长期来看“永涨不跌”。背后支撑这这一信念的理由无外乎货币超发、一线城市资源稀缺、收入持续上涨、核心城市房地产投资属性更强、中国房地产市场例外论等等。然而,事实真是如此吗?
核心城市房价永涨的六个理由成立吗
国家统计局13日发布的1至8月房地产开发投资和销售数据透露出一个讯息,房地产市场风险正在加剧。
记者发现,目前房地产市场多项指标出现相互背离的现象:一方面,房价飙升的同时,本应加速去化的房地产库存却呈下滑态势;另一方面,在房屋施工面积、新开工面积、竣工面积、销售面积、购地面积的增速纷纷回落的同时,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却出现微涨。
业内人士表示,在信贷超发的预期下,当前“地王”层出,多地出现恐慌性购房。但在资金面的变化下,地产价格面临调整的风险加大。
为进一步加强我市房地产中介行业管理,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市住建委日前召开六安市房地产中介专项整治工作会议,要求重点查处中介机构和从业人员的违法违规行为,及时曝光典型案例,对扰乱市场秩序、非法集资和违规从事互联网金融的违法违规中介机构和从业人员,要加大查处力度,责令限期整改。
会议指出,近年来我市二手房市场和住房租赁市场快速发展,房地产中介行业发展较快,在活跃市场、促进交易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房地产中介行业发展也存在良莠不齐的情况,少数中介机构存在发布虚假房源,发布不实价格信息招揽业务,泄露或不当使用客户信息,诱骗消费者,未按规定到房地产主管部门备案,强制提供代办服务,捆绑收费,侵占或挪用交易资金等不良行为,侵害了群众的合法权益,扰乱了市场秩序:各级房地产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开展房地产中介专项整治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把房地产中介专项整治工作作为当前房地产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抓好、抓实:各房地产中介机构、代理公司要配合整治,查找不足,积极整改,共同营造良好的房地产中介行业市场。
产能过剩、电力消费量价齐跌、煤价上涨、发用电计划放开等种种不利因素,令火电企业身处夹击之中,几年前赚得盆满钵满的好日子已成过去时。
“火力发电厂可能在未来三、五年以内,会像现在的钢铁企业、煤炭企业一样困难,可能要大批破产。”五大发电集团之一的中国国电集团公司(下称国电集团)总经济师张树民在近日举行的“2016中国500强企业高峰论坛”期间表示。
张树民称,国电集团内部讨论认为,特别是小电厂、环保不达标的电厂,不是政府强制关闭,而是自己运行不下去,自己要倒闭。国电集团同样也会面临这样的倒闭潮,面临着僵尸企业处理的难题。而且,越小的电厂,员工越多——因为大电厂自动化程度比较高。紧接着,就要面临职工安置的问题,所以国电集团必须大力发展新能源,尽量把人员分流到新能源当中。
记者从知情人士处获悉,中国最大的民营船厂扬子江船业(BS6.SGX)正通过裁员来渡过低迷的市场环境。
扬子江船业在新加坡上市。记者掌握的材料显示:扬子江船业在去年进行的数轮裁员中已经裁去6000人,员工总数已由28000人降至22000人。扬子江船业计划在今年年底前继续裁员2000人。
一位被扬子江船业解雇的工人向记者表示,他所在的钳工班组一共有10人,公司采用不记名投票的方式让班组成员投票让谁离开,得票数最高的两个人被公司解雇。该工人还表示,被解雇后他现在在船厂附近以开专车谋生,收入比以前在船厂上班还要高一些。
房地产去库存已然成为2016年的国策,至于去库存的方式,极端的业内人士观点说是“炸掉”,而政府,采取的是各种买房优惠政策,拉动购房需求来去库存。
靠老百姓的住房需求,能去掉眼前的房地产库存么?我们重点从消费需求的增长来看。
人口数量与年龄结构变化是驱动房地产市场发展的长期因素。因此,我们首先从人口增速及其结构变化来看房地产的消费需求。
上个世纪70年代初和80年代中后期的人口高峰带来了1985-2010年劳动力的增长,同时也带来了房地产“刚需”的增加,从商品房住宅的销售统计来看,1986-2015年,商品房销售面积销量一路上涨,年均增速超过25%,总量达到116亿平方米。全国住宅平均价格也由1991年的756元/平方米上涨到了2015年的6973元/平方米。随着计划生育的严格执行,1990年后,中国人口增速已经下降到1.5%以下,目前人口增速为0.5%左右。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测算,中国人口将在2030年达到顶峰14.5亿人,然后逐渐减少。而劳动力人口五年前就已经出现拐点:2010年,15-64岁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74.5%的峰值,随后开始下降,到2015年这个比例下降到72%。
6月2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中长期铁路网规划》,高铁网规划由 “四纵四横”扩大到“八纵八横”,并要实现铁路交通基本覆盖县级以上行政区。本文认为,大规模铁路交通建设也会造成严重的产能过剩。在中央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落实“去产能”等五大重点任务的形势下,《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是否会造成更为严重的铁路产能过剩和资源空间错配,是需要慎重拍板的。
“十三五”时期我国面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挑战,投资高铁和中西部铁路被有关部门认为是拉动内需的重要选项,近年铁路的固定资产投资均在8000亿元以上。我国铁路确实存在投资空间,但主要是大都市区的轨道交通,如果出现投资结构和投资地域错配,会造成严重的产能过剩,其表现形式是铁路运输能力的大量闲置和国家难以承受的巨额债务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