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金融一直以来都是银行非常重要的一个业务,也是银行不得不去做的一个业务。
尤其是最近几年为了支持实体经济,尤其是支持小微企业的发展,监管部门更是给各大银行普惠金融设置了各种指标,比如“两增”等。
对于这些普惠金融,你想做也得做,不想做也得做,因为这是一个“政治任务”。
结果很多银行都只能硬着头皮去做,最后一不小心个贷不良率就上升了。
从很多银行公布的2024年财报数据来看,很多银行的个人经营贷不良率都明显上升了不少。
比如工商银行2024年个人经营贷不良率为1.27%,较上年末的0.86%上升0.45个百分点。
建设银行个人经营贷不良率为1.59%,较上年末的0.95%上升0.64个百分点。
农业银行个人经营贷不良率为1.39%,较上年末的0.93%上升0.46个百分点。
交通银行个人经营贷不良率为1.21%,较上年末的0.78%上升0.43个百分点。
中国银行个人经营贷+个人消费贷不良率为1.73%,较上年末的1.29%上升0.44个百分点。
邮储银行个人经营贷不良率为2.21%,较上年末的1.73%上升0.48个百分点。
另外邮储银行小企业贷款的不良率也从2023年末的1.05%上升到2024年末的1.38%。
而且这只是针对国有六大行而言,国有六大行因为客户基数庞大,即便个贷不良规模增加了,整体不良率上升也没有那么夸张。
相对来说,一些中小银行因为个贷基数较小,一旦不良增加,不良率就会明显飙升。
比如截至2024年末,重庆银行个人经营性贷款不良率达到5.7%,相对2023年末的4.42%增加了1.28个百分点。
除此之外,包括郑州银行在内的多家银行个人经营性贷款不良率都达到2.2%以上,还有很多银行可能因为个贷不良率偏高不敢公布具体的数据。
看完这些银行个人经营性贷的不良率之后,有人就说银行这是在做假的普惠金融。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里面有两点理由。
普惠金融脱离了风险定价。
普惠金融主要针对的是小微企业,这里面大多数抗风险能力比较弱,而且没有什么抵押物,潜在的不确定性风险比较多。
从风险定价的角度来看,客户风险越大,那对应的利率应该是越高的,这是为了平衡银行的风险。
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很多银行一边在大力拓展普惠金融客户,另一方面却出现了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就是普惠金融的利率一降再降。
从目前很多银行普惠金融的实际情况来看,很多银行普惠金融利率都在3.5%~4%之间,个别银行甚至只有3%左右。
这个利率完全是不可想象的,这个利率跟房贷差不多了,但大家就都房贷是有房子做抵押的,一旦客户还不上了银行随时可以拍卖房子用于偿还信贷。
然而很多普惠金融压根就没有抵押物,完全就是纯信用信贷,一旦出现逾期,银行根本没有找到解决的办法。
结果很多银行只能将这些不良个贷打包进行售卖,所以我们才看到最近两年时间银登网上挂拍的个人不良贷非常多,而且增速非常猛。
根据银登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银行不良贷款转让业务公告挂牌规模达742.7亿元,同比增长190.5%,成交规模483.0亿元,同比增长138.8%。
在挂拍的这些不良信贷当中,大多都是属于消费贷、信用透支以及个人经营性贷款。
看完这些数据,很多人都调侃,其实现在银行做的是假的普惠金融,更多的项目像是做慈善。
所谓普惠金融应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普惠,就要让大量的小微企业能够享受金融带来的便利和实惠。
但很多人在谈到普惠金融的时候,往往忽略了金融,金融的属性是什么,肯定是风险控制。
如果单纯为了追求普惠金融业务的增长而忽略了其中潜在的风险,那这种普惠金融是不完整的。
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目前普惠金融定价有严格的限制,很多利率都有红线,在这种利率红线之下,银行都不敢做那些中高风险的客户,因为利率太低,不良率又高,银行根本不划算。
结果大家都扎堆抢夺头部20%左右的优质普惠金融客户。
很多银行为了抢夺一些优质的普惠金融客户一直在不断压低资产端的利率,这对负债端成本比较高的中小银行来说并不太友好,他们根本无法跟大银行竞争。
因为大银行的负债成本是比较低的,很多大银行平均负债成本只有1.5%,而很多中小银行的负债成本却达到2%以上,在这种现实面前,很多中小银行普惠金融业务根本竞争不过头部的一些大行。
很多小微企业没有享受到普惠金融带来的实惠。
这几年我国一直在强调加大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真正能够从银行获得信贷的小微企业其实并没有那么多。
比如根据某调研数据显示,在浙江义乌小商品市场众多商户中,只有35%的商户能从银行获得信贷,其余65%依赖民间借贷,这些民间借贷年化利率普遍超过20%。
类似这种现象在很多地方都普遍存在,很多没有抵押物,而且经营不稳定的小微企业和个体户都很难从银行直接获得信贷,大多要么经过助贷机构,要么通过一些民间借贷平台去借款,很多人根本享受不到普惠金融带来的实惠。
也正因为如此,很多人都调侃说很多银行很努力,但其实都假装在做普惠金融,实际上大家做的只是头部20%左右的普惠金融而已。
想要破除这种局面,有一个非常关键的点,要允许银行自主定价。
现在很多银行之所以不愿意给那些中高风险客户放贷,一方面是这些客户本身的逾期概率很大,另一方面是利率太低,无法覆盖潜在的风险。
如果给银行更大的自主定价权,扩大定价的范围,根据不同的客户资质、信用进行定价,或许银行的普惠客户面积会更大,这更有利于银行完成普惠金融任务,也可以让更多的小微企业享受到普惠金融带来的好处。
- 谢谢你浏览本页内容,你的关注与支持是本站不断发展的最大动力!
- 如果你有什么意见或建议,请点击这里告诉我们。
- 本站有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果发现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或是发送邮件到stuit#126.com(发送时请将#改为@),我们将及时予以删除或修改。
- 如果你觉得本页内容对你确实有所帮助,请点击页面右边浮窗中的分享按钮,将本页推荐给更多的朋友。本站将努力为你奉献更多有用的内容。
- 转载请注明:本文转载自银行风险管理网(http://stuit.cn/Risk/)谢谢合作!
- 本站刊载的法律法规、监管规定等均来源于相关政府机构的网站,但不能保证100%的准确性和更新的及时性,建议在引用前访问相应政府机构的官方网站,与其原始出处进行核对。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