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形势|行业性风险信息 / 正文内容

多项指标出现背离,房地产市场风险正在加剧(含扩展阅读:央行主管<金融时报>刊文)
时间:2016-9-14 13:17:3 | 作者 : 银行风管网 | 分类 : 形势|行业性风险信息 | 浏览: 次 | 已有 1 人对本文发表了看法

国家统计局13日发布的1至8月房地产开发投资和销售数据透露出一个讯息,房地产市场风险正在加剧。

记者发现,目前房地产市场多项指标出现相互背离的现象:一方面,房价飙升的同时,本应加速去化的房地产库存却呈下滑态势;另一方面,在房屋施工面积、新开工面积、竣工面积、销售面积、购地面积的增速纷纷回落的同时,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却出现微涨。

业内人士表示,在信贷超发的预期下,当前“地王”层出,多地出现恐慌性购房。但在资金面的变化下,地产价格面临调整的风险加大。

数据显示,1至8月,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施工面积70012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4.6%,增速比1至7月回落0.2个百分点;房屋新开工面积106834万平方米,增长12.2%,增速回落1.5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12922万平方米,同比下降8.5%,降幅比1至7月扩大0.7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房地产几个典型指标均有所下滑,但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却比1至7月提高了0.1个百分点,达64387亿元,同比名义增长5.4%。

据悉,投资增速加快或缘于与购地面积下滑相背离的高企的土地成交价款。数据显示,虽然购地面积有所下滑,但前八个月土地成交价款却大幅增长7.9%,较上月提高0.8个百分点,达4632亿元。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表示,2016年以来,支撑房地产投资的施工数据已经出现回落。8月,新开工面积涨幅继续明显放缓,进而影响投资。然而,投资数据增幅却呈现微增。此外,虽然房企土地购置面积下降,但金额却大幅上涨。“数据背离说明在一些热点城市的楼市,不理性行为正在增多。”张大伟说。

今年以来,各路资金涌入房地产市场。鹏元资信评估有限公司研究发展部研究员袁荃荃表示,从债券市场来看,通过对去年7月21日至今年7月21日的数据统计,近一年内,房企发债期数达到467期,实现直接融资共计8481.45亿元,房企的境内发债期数和规模出现井喷式增长

此外,房企到位资金来源结构发生变化。数据显示,1至8月,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91573亿元,同比增长14.8%,增速比1至7月回落0.5个百分点。其中,国内贷款增长仅1.7%,利用外资大幅下降52.6%,自筹资金仅增长0.6%,其它资金增长34.1%。在其它资金中,定金及预收款增长29.7%,个人按揭贷款增长52.2%

海通证券最新发布的报告称,2015年年中以来,居民贷款余额增速开始上行,截至今年7月达到17.7万亿元,同比增速达20%,远远超过存款增速。其中,占比过半的中长贷(80%以上是房贷)增速超过30%,今年以来平均每月新增量达到4400亿元。

央行7月金融数据也显示,从贷款结构看,7月新增贷款4638亿元中的4575亿元都是新增住户部门贷款,与之相对的是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减少26亿元。住房按揭贷款成为7月新增人民币贷款的唯一主力。

针对个人房贷的安全性,招商银行副行长刘建军此前曾表示:“房贷个体风险是不大的,中国银行业房贷的整体违约率、不良率都比较低。但如果经济持续下行,出现房地产市场的崩盘,那就是系统性风险。

更需要引起警惕的是,房地产去库存进程不尽人意。业内人士指出,由于当前地价高于房价,影响新开发节奏,一二线城市拥有土地的企业增加供应的积极性不高,三四线库存依然处于高位,导致去库存难度加大。

根据统计局发布的数据计算,从2016年3月起,商品房库存有所下滑。3月库存环比下降0.56%,4至8月分别下降了1.14%、0.72%、1.04%、0.048%、0.72%。张大伟说,近两月库存降速明显放缓。从全国看,库存结构去化不均衡,反而是之前库存较少的一二线城市成为去库存的主力军,库存较多的三四线城市去化缓慢

多位业内人士认为,在这些相互背离的房地产数据背后,楼市泡沫激增,风险暗涌。海通证券分析师姜超表示,在全国性的地产周期见顶的背景下,一线城市成为吸金热点。但从存贷款数据来看,一线城市存款增速已大幅降低,且远低于贷款增速,意味着银行放贷能力在减弱,也预示着地产价格面临调整的风险加大

据悉,有关部门和相关城市近期相继发声或推出新政收紧楼市。近日,住建部在重提完善房地产调控的同时,表示支持上海严厉打击中介编造散布谣言的违法行为。北京则施行新政,封堵通过结婚骗取购房资质的行为。

姜超说,从历史经验来看,没有永涨不跌的房价,居民短期内快速加杠杆创造出的地产繁荣往往蕴含非理性因素,也是难以持续的,这也决定了当前的货币流动结构和流向难以长期持续

— — — — — — — — — —

扩展阅读:央行主管《金融时报》刊文:警惕楼市“高烧”隐藏的风险

当前部分地区的楼市,显然处于“高烧”状态。

最近一年来,房地产市场似乎正“接棒”去年上半年股市的疯狂,部分城市房价持续走高,成交量不断放大,演绎出了楼市的牛市。从此前的深圳、北京等一线城市的火热,然后扩散至二线城市厦门、南京、苏州和合肥等。在此过程中,诸如“夫妻为买房假离婚”、“某地再现日光盘”等各种新闻刺激着人们的神经。

统计数据同样显示出房地产市场的“高烧”。有数据显示,8月份全国100个城市(新建)住宅平均价格为每平方米12270元,环比上涨2.17%,涨幅较上月扩大0.54个百分点;同比上涨13.75%,涨幅亦扩大1.36个百分点。这已经是全国100个城市(新建)住宅均价环比连续15个月上涨。

近期楼市的持续火热,让人恍惚回到了几年前的那轮全国性房地产价格大涨的岁月,就在那轮楼市“高烧”不退中,国家出台了被称为“史上最严”的房地产调控政策,遏制住了当时房价大幅攀升的势头。就在最近,随着一线城市楼市调控政策的酝酿,部分房价涨幅较大的二线城市也出台了房地产调控的相关措施。比如厦门近日就重启了限购政策,成为继苏州之后第二个重启此政策的城市,而合肥、南京、武汉等城市,也先后出台有关调控措施。

令人担忧的是,当前部分城市楼市的“高烧”状态,正在朝着泡沫化方向演变。按照美国学者金德伯格的定义,房地产泡沫可理解为房地产价格在一个连续的过程中的持续上涨,这种价格的上涨使人们产生价格会进一步上涨的预期,并不断吸引新的买者。随着价格的不断上涨与投机资本的持续增加,房地产的价格远远高于与之对应的实体价格,由此导致房地产泡沫。如果按照此定义,当前我国部分地区的楼市已经走向泡沫化的状态。

此前《人民日报》刊载的“权威人士”谈经济形势的文章指出,房子是给人住的,这个定位不能偏离,要通过人的城镇化“去库存”,而不应通过加杠杆“去库存”,要逐步完善中央管宏观、地方为主体的差别化调控政策。文章在谈到经济风险点时表示,特别是民营企业投资大幅下降,房地产泡沫、过剩产能、不良贷款、地方债务、股市、汇市、债市、非法集资等风险点增多。

必须要看到,房地产市场体量庞大,一旦泡沫破裂,房价大幅下跌,将带来广泛的经济社会影响,业内更是有着“十次危机九次地产”之说。有券商宏观研究指出,由于房地产是周期之母,对经济增长和财富效应有巨大的影响,而且又是典型的高杠杆部门,因此全球历史上大的经济危机多与房地产有关。比如,1929年大萧条跟房地产泡沫破裂及随后的银行业危机有关,1991年日本房地产崩盘后陷入“失落的二十年”,1998年东南亚房地产泡沫破裂后多数经济体落入“中等收入陷阱”,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导致全球经济至今仍未走出阴影。

退一步看,即便泡沫短时间不会破裂,但房价的大幅过快上涨,同样将带来诸多问题。有分析表示,房价持续、过快上涨将引发资源配置扭曲,加剧经济中现有的结构性矛盾;房价过高会挤压当地居民其他领域的消费支出,进而影响相关实体经济产业的正常发展;还会进一步抬升商务成本、人力成本,并在一定程度上抵消降成本的种种努力,从长远看也不利于当地创业创新潜力的释放

此外,当前的中国经济中的高杠杆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也与房地产市场有关。近日有专家表示,在导致杠杆率上升的两大来源中,第一个就是房地产领域。其分析认为,在过去十几年当中,杠杆率上升三分之一的来源是房价的上涨。因此,在房地产领域当中还是需要采取很多措施抑制泡沫过度的加大,抑制过度的金融资源流入到房地产行业当中去

没有只涨不跌的资产,这是市场自身规律,房地产市场亦然。尽管从整体看,目前部分地区的楼市“高烧”不能代表全国,房价的分化也不能就说楼市泡沫破裂的到来,但对于部分地区的非理性过热,各方要始终保持警惕。毕竟房地产市场的资产泡沫一旦破裂,其引发的风险和带来的破坏,都将会对经济金融造成严重伤害。

  • 谢谢你浏览本页内容,你的关注与支持是本站不断发展的最大动力!
  • 如果你有什么意见或建议,请点击这里告诉我们
  • 本站有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果发现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或是发送邮件到stuit#126.com(发送时请将#改为@),我们将及时予以删除或修改。
  • 如果你觉得本页内容对你确实有所帮助,请点击页面右边浮窗中的分享按钮,将本页推荐给更多的朋友。本站将努力为你奉献更多有用的内容。
  • 转载请注明:本文转载自银行风险管理网(http://stuit.cn/Risk/)谢谢合作!
  • 本站刊载的法律法规、监管规定等均来源于相关政府机构的网站,但不能保证100%的准确性和更新的及时性,建议在引用前访问相应政府机构的官方网站,与其原始出处进行核对。
  • 子虚 发布于 2016/9/14 21:21:33  回复该留言1#
  • 1、总的来说,不管上面的政策怎么定,有些地方“加杠杆”总是有办法的,就看谁接过了最后一棒。
    2、外资投入房地产业的资金量下降了一半以上,说明外资对未来的风险持谨慎预期。定金、预收款、个人按揭贷款成为主要增长动力,这不一定是个好现象。个人以为如果把“加杠杆”加到这个领域,将来一旦出现了风险,恐怕对市场心态和社会舆论的影响要更为严重。
    3、文中指出,今年7月“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减少26亿元”,这绝不是一个好现象,这起码意味着资金对实体经济的背离,以及非理性地涌入“虚拟性金融”领域,这对于整个经济的健康稳定来说,是巨大的毒瘤。关于房地产市场过热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具体请见第二篇(扩展阅读)的倒数第三段加粗部分。
    4、资金过度流向房地产业,不仅会影响到其它行业的正常发展,对银行的放贷能力和贷款集中度风险控制,也是极大的威胁。文中招行前副行长刘建军说的这句话“但如果经济持续下行,出现房地产市场的崩盘,那就是系统性风险。”很有道理,这个预期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做是压力测试的结果,但需要清醒认识到的是,这个结果并不一定只出现在极端状态下。
    5、文中末尾指出,“有关部门和相关城市近期相继发声或推出新政收紧楼市”,这并不是打压策略,而是出于对未来非主观意愿造成的“硬着陆”风险的一种担忧。正如文中所说,“蕴含非理性因素”的动向是“难以持续的”。

发表评论:

必填项 敬请留下你的尊姓大名或网络昵称

选填项 绝对保密,主要是方便我们随后联系到你

选填项 欢迎站长留下链接以便互访

必填项 防范注册机的措施。如果看不清楚,可以直接点击验证码以刷新

记住我,下次回复时不用重新输入个人信息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Copyright 2009-2022 银行风险管理网(Risk.StuIt.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