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研讨|本站原创 / 正文内容

经济与金融形势预期(2023年第三季度末)
时间:2023-10-16 21:59:52 | 作者 : 子虚 | 分类 : 研讨|本站原创 | 浏览: 次 | 已有 2 人对本文发表了看法

1、整个经济继续走低的压力依然没有缓解,企业利润和增加值,社融,进出口,税收继续为负增长,失业率继续位于高位。预计今年年底到明年年初,甚至在未来一年或几年内,部分行业仍将处于“后疫情”时代。总体上看,目前并不缺货币供应,缺的是市场信心和可靠的贷款投向。

这方面的风险表现主要有:

一是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今年1-7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同比下降15.5%,其中国有控股企业同比下降20.3%,降幅最低的私营企业也下降了10.7%。

二是7月以来的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明显低于之前几个月,大部分行业均下滑,其中以制造业、基建、房地产投资的下滑尤为明显。

三是工业增加值(含制造业、高技术产业两个子项)同比增速自2022年11月由10%左右降至2%左右以来,一直处于低位,今年7月高技术产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降至0.7%。

四是2009年以来高校毕业生人数持续增长,2018年以来16-24岁青年人口失业率持续攀升,2021年以来增速明显加快,至今年7月已突破20%,预计今年年底要突破22%。

五是第三季度以来,银行体系新增社融,企业债券融资规模和收益率,非标(信托贷款、委托贷款、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等),居民中长期贷款(主要为房贷)同比或环比较上期均为明显负增长,银行理财和整个市场对房地产企业违约乃至暴雷的担忧在加剧。

六是2022年7月以来进出口金额同比降幅不断扩大,至今年7月已跌至-12.4%(进口)和-14.5%(出口),其中机电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同比降幅加深较多,家电、汽车零配件同比转负,玩具、服装为正增长,手机、集成电路有所改善,汽车仍然是主要支撑。

七是据财政部数据,8月份财政收入由正转负,今年1-8月国内消费税同比下降9%,企业所得税同比下降7.6%,进出口货物增值税和消费税同比下降8.3%,关税同比下降12.7%。财政收入尤其是税收的增减,通常是整个经济景气度的晴雨表。


2、在消费端,居民去杠杆势头进一步增强,消费复苏正在放缓,资产负债表衰退仍在继续。

这方面的风险表现主要有:

一是7月以来旅游等旺季消费并未有效提振整体消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超预期下滑,仅有饮料、烟酒消费增速小幅回升。

二是2015年以来居民房贷和消费贷的规模同频震荡现象不断加剧,2022年以来同时震荡下行,意味着不管买不买房,不少居民都没有多少可支配资金和消费能力。

三是就消费领域的融资来看,以今年8月为例,共有25笔,比去年同期的43笔下降较多,投资人角度也反映出消费市场的低迷和未来预期不乐观,其中传统的热门餐饮业仅获得4笔融资,美妆、烘焙、消费电子、饮料、服饰均只获得1笔融资。


3、需要认识到,暑期和十一前后的消费火爆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和冲动性,随着全年非周末类假期结束,尤其是五一和国庆两轮集中消费,不少居民手边余钱已不多,较宽松的可支配消费资金逐渐耗尽,餐饮、(奶茶、咖啡等)饮品、住宿、文化娱乐、旅游全产业链、相关生活服务行业将首当其冲地面临后劲不足,营业额大幅缩水,盈利能力明显下降的风险。2023年十一黄金周的国内旅游,虽然人均消费有所上升,但游客人数增速较前两个季度有较明显回落,同期的服务业复苏数据也在放缓,亟需进一步出台放松和刺激政策。


4、就较长期的经济发展趋势来看,2013年之前结婚和生育率下跌已初现端倪,生育政策放开的提振作用呈边际效益递减趋势,2015年的棚改(去库存)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炒房对刚需的裹挟(尽管最初的政策目标并非如此),加剧了居民可支配资金向房地产业的流入和集中,预支了未来经济发展和消费的潜力,也使得更多人迫于“六个钱包”压力而缩减生育意愿。2020-2022年的疫情进一步打乱了对人口负增长提前实施补救的节奏,部分地区过度和过长时间的封控,严重损害了中小经济体的实力,此前房地产业对整个社会资金的虹吸则是削弱了其抗风险能力,于是在疫情过后迟迟难以恢复。近两年的与美欧脱钩,亦有悖于数十年来形成的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不仅不利于经济持续增长,也让不少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重新凸显,且短期内无法通过扩大内需来消化。

这方面的风险表现主要有:

一是2013年以来初婚人数也在不断减少,从2013年的2386万降至2022年的887万人,随后,2017年起新出生人口逐年下降,2020年以来更是出现断崖式下跌,从2016年的1786万人降至2022年的956万人,这两个趋势一先一后,从结婚人数的减少到新出生人口数量的减少,具有相关性和相同的变化规律,表明人口红利消失已无法扭转,人员密集型产业正在面临越来越大的增长和招工压力。

二是2020年至2022年出生人口中,一胎数量和占比分别为:515万→468万→441万,42.9%→44.0%→46.1%,二胎数量和占比分别为:600万→400万→372万,50.0%→41.4%→38.9%,一胎和二胎出生人口同时持续下跌的情况下,二胎数量和占比的降幅比一胎更大,生育政策放开正表现出边际效益递减的趋势,未来只生一胎和不生将成为主流,大部分地区的总和生育率可能会降到1左右,远低于合理更替水平2.1,维持人口数量压力很大。

三是2021年以来社融存量一直处于下行周期,2023年7月规模已不足2021年1月的70%,其中2022年1月至2023年7月的19个月里,新增社融有9个月为负增长。

四是土地销售收入的下降直接导致了不少地方政府赤字的上升,2015年以来这个新趋势愈发明显,2011至2014年间,地方政府总体财政赤字占GDP的比例平均为1.5%,2020至2022年间则扩大到平均6.3%,预计2023年还将延续这个水平。8月23日,国务院允许地方政府发行1.5万亿元特殊再融资债券,帮助偿债压力较大的省份和地区偿还债务,环节城投平台公司化解当前的流动性风险,为应收账款加快收回提供助力。需要注意的是,截至今年8月末,全国地方政府公布的37.8万亿元债务,虽然控制在全国人大批准的42.17万亿限额之内,却仅为显性债务,还有30-50万亿的隐性债务,主要通过城投平台融资,是一项巨大负担。


5、分行业来看,需要注意的行业和领域有:

一是受房地产市场不景气影响,装修(设计与施工)、建材、装潢(含软装)和家电销售等行业将继续内卷,主要表现为打折越来越多,生意却越来越难做,存活下来的经营主体,其盈利越来越少。

二是餐饮业(尤其是外卖类)交易量会在十一假期后发生萎缩,直到2024年春节前后有望重新反弹。

三是非生活必需品的消费明显减少,7月以来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分类数据显示,环比负增长较多的类别从高到低依次为:化妆品类(-45.2%)、通讯器材类(-42.8%)、家用电器和音响器材类(-36.1%)、体育娱乐用品类(-35.5%)、文化办公用品类(-30.8%)、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22.4%)、建筑及装潢材料类(-19.7%)、金银珠宝类(-18.4%)、饮料类(-15.3%)、烟酒类(-15.0%)、中西药品类(-14.0%)、家具类(-13.1%),这些行业的风险可能会贯穿生产、批发、零售等多个环节。

四是2022年11月以来养猪业再次进入弱周期,生猪价格跌幅接近一半,前期扩大的产能现在遭遇了猪价下行,出栏量越大就亏损越大,今年7月的局部反弹并未改变产能过剩和价格下行的大趋势,产能去化预计要贯穿整个2023年甚至更久。


6、就房地产业来看,市场对房地产的预期已经从上行完全转为下行,这个趋势在短期内将难以扭转,即便出台全面放开限购等强力政策。破局之道唯有等待产业升级的完成,以居民收入增长和市场信心恢复来消化房地产市场存量,然后拉动新的增量。房价和交易量持续走低,市场上房产去化压力不断增大,银行掌握的房产类抵押物实际价值持续缩水,且处置难度加大。

以下风险点需引起关注:

一是国庆节前后大部分城市成交面积较2022年和疫情前的2019年同期下降超过两成,买房人数远远低于看房人数,新盘普遍采用折扣式营销,房地产调控政策(取消限购、优化限购、优化限贷、取消限售、优化限价、认房不认贷、首套和二套首付比例下降等)出现收窄和触顶的迹象,且边际效益递减的情况日益明显。

二是房地产去化放缓,库存累计速度加快,下行失速风险仍在加大,以今年7月为例,房地产投资增速同比下滑至-12.2%,住宅销售面积、销售额同比降幅分别为-24.9%、-24.3%,继续维持低位,住宅待售面积达到3.1亿平方米,同比增速达到19.5%,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住宅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同比增速自2021年7月跌破0%,至今一直为负增长,商品房待售面积同比增长自2022年1月突破0%,至今一直为正值,且增幅不断扩大,今年7月已超过20%。

三是低基数下“保交楼”的竣工增速仍走弱,2021年5月以来新开工面积当月同比始终为负值,今年7月跌至-30%。

四是大城市(一二线城市)陆续取消限购,对周边中小城市形成了新一轮的阶段性强大虹吸效应,进一步加剧了中小城市近几年的房价持续走低态势。中小城市的潜在购房者,或是转向大城市购房,或是持币观望,等待本地的更多降价,导致“有价无市”局面。

五是整体不景气的体系下,办公楼类房产的风险尤为突出,主要表现为空置率上升,租金均价下降,供需失衡,市场预期减弱。办公楼类房产的问题,与整个经济萎缩,越来越多企业消失或压降成本有直接联系。

六是恒大等房企暴雷和股东/实际控制人/高管被采取措施,引起部分公众对银行贷款给这些房企及其上下游关联企业可能带来不利后果的担忧,9月末到10月初,沧州银行等金融机构在网上被质疑,有网点遭遇挤兑,出现声誉风险,又进一步引发操作风险(外部事件)、流动性风险,此外,民生银行在最近也被爆出对恒大等高风险房企有1300亿的风险敞口,各家银行涉及房地产的信贷与承销债券等业务正在引起公众和媒体的高度关注。


7、第三季度以来,促进经济复苏的政策主要有:

一是在税收方面,面向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实施减税。

二是在消费方面,出台住房、汽车等领域恢复和扩大消费的20条措施,同时出台个人住房贷款中住房套数认定标准的“认房不认贷”政策,10月中旬自然资源部还取消了土地拍卖最高限价政策,刺激房地产市场升温,但是就最近两年二线以下城市土拍情况来看,相当一部分地块均流拍,最后不得不由城投系接盘,所以这项政策的实际成效仍有待观察。

三是在利率方面,多次出台降息,降低LPR水平,降低银行之间和银行向人行融资利率水平的政策。

四是在融资方面,降低印花税,阶段性收紧IPO节奏,规范上市公司减持,放宽投资者买入证券时的融资保证金最低比例,放宽股票类业务最低结算备付金缴纳比例,活跃股市等融资平台,为市场提供金融活水。

五是为了抵消房地产业低迷的影响,最近几个月有大量政策引导各家银行增加对制造业的贷款,至今年9月,工业类贷款存量超过房地产业,绿色经济需求较为强劲,大宗商品价格保持韧性。


8、最近几年,LPR一直处于下行区间,存款利率随着贷款利率亦不断下降。相对传统的客户基于谨慎性风险偏好,一直是各大银行存款的主体,但利率的大幅下降动摇了许多客户对存款产品的信心,使得揽储越来越困难。股市和投资市场的低迷,削弱了基金等替代产品的吸引力,最近一两年,许多客户对这些产品的安全性(保本)表示了极大担忧,影响到业务营销。这些都是外部市场低迷和波动对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尤其是中间业务)的负面影响。


9、人口出生“新常态”下,机遇和挑战并存,需有保有压,差别化应对。

一是在认真评估客户风险承受能力的基础上,可以从“银发产业”和老年人投资理财、特色消费方面寻找新的突破口,稳步推进客户群调整,在转型中实现业务规模的稳定增长。

二是需适度谨慎地支持妇婴、教培等行业,深入评估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的负面影响,持续关注政策及导向的变化,控制好集中度、额度等指标,避免成为风险的最终承接者。

三是科学评估“学区房”类抵押物,不仅要看当前状况,还要充分考虑未来适龄入学人数减少,学区调整等因素的影响,为风险缓释留一定空间。

  • 谢谢你浏览本页内容,你的关注与支持是本站不断发展的最大动力!
  • 如果你有什么意见或建议,请点击这里告诉我们
  • 本站有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果发现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或是发送邮件到stuit#126.com(发送时请将#改为@),我们将及时予以删除或修改。
  • 如果你觉得本页内容对你确实有所帮助,请点击页面右边浮窗中的分享按钮,将本页推荐给更多的朋友。本站将努力为你奉献更多有用的内容。
  • 转载请注明:本文转载自银行风险管理网(http://stuit.cn/Risk/)谢谢合作!
  • 本站刊载的法律法规、监管规定等均来源于相关政府机构的网站,但不能保证100%的准确性和更新的及时性,建议在引用前访问相应政府机构的官方网站,与其原始出处进行核对。
  • 飞鱼 发布于 2023/10/30 22:31:35  回复该留言1#
  • 刚刚发现的宝藏网站,特意来看看最新更新日期,支持!!!

发表评论:

必填项 敬请留下你的尊姓大名或网络昵称

选填项 绝对保密,主要是方便我们随后联系到你

选填项 欢迎站长留下链接以便互访

必填项 防范注册机的措施。如果看不清楚,可以直接点击验证码以刷新

记住我,下次回复时不用重新输入个人信息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Copyright 2009-2022 银行风险管理网(Risk.StuIt.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