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正在改版和升级中
始建于2001年12月21日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博客 > 博客|历史 > 正文

给叫叫讲中国史22-三国(上)

作者:行者 发布时间:2021-12-04 14:29 分类:博客|历史 浏览:1841 评论:1



请点击查看:给叫叫讲中国史27-三国(上)

请点击查看:给叫叫讲中国史27-三国(中)

请点击查看:给叫叫讲中国史28-三国(下)


一、三国概况

三国从公元220年,曹丕迫使汉献帝禅shàn位,自己称帝,定国号为“魏” 开始,到公元265年,司马炎迫使魏元帝曹奂huàn禅位,自己称帝,定国号为“晋”为结束,总共持续了46年。不过,平常说到三国时期历史的时候,一般会向前延伸到公元190年,关东联军起兵讨伐董卓,同时向后延伸到公元280年,晋灭吴,三分归晋。按照这种算法,三国总共有90年。三国期间,刘备于公元221年称帝,孙权于公元229年称帝,公元263年,魏灭蜀。在三国之前,黄巾起义于公元184年爆发,这是东汉走向全面衰落,开始向三国时期过渡的起点。

三国时期,魏国(又称‘曹魏’)定都于洛阳,蜀国(又称‘蜀汉’)定都于成都,吴国(又称‘东吴’)定都于建邺(今江苏南京)。

法律层面上来说,魏国其实有洛阳、许昌、邺城、长安、谯qiáo五座都城。洛阳是东汉的都城,曹丕迫使汉献帝禅位后,将洛阳作为“魏朝”的都城,以此显示“魏朝”的正统性。许昌是董卓之乱后,洛阳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下,曹操“迎奉”汉献帝的临时驻跸之地。邺城是曹魏政权的真正大本营,曹操在官渡之战击败袁绍之后,便开始大力营造邺城,作为整个北方地区的政治中心,以及防御北方匈奴、鲜卑、乌桓等游牧民族南下袭扰的军事中枢,后来,曹操被封为“魏公”,再后来又晋封为“魏王”,也都是以邺城作为“魏国”的都城,同时以许昌/洛阳作为其上一级(东汉)的“全国级”都城。长安是西汉的都城,关中地区乃至整个西北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蜀汉屡次北伐,在西线给曹魏很大的军事压力,于是,长安也作为曹魏在西部极其重要的军事中枢。(今安徽亳州)是曹操的家乡,将“龙兴之地”设为都城,是许多朝代的常见做法,比如明朝就是以朱元璋的家乡——凤阳作为中都,同时,谯也是曹魏在东南方向上防御东吴的重要军事中枢。

二、东汉末年群雄逐鹿

(一)黄巾起义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或是“东汉末年,群雄逐鹿……”,都是讲到三国这段历史的时候,最常用的开场白^_^

《给叫叫讲中国史18-东汉》中所说,汉桓帝、汉灵帝时期,东汉开始了走上无法逆转的下坡路,并引发黄巾起义。黄巾起义的首领是张角、张宝、张梁三兄弟,分别称作天公将军、地公将军、人公将军。他们是冀州巨鹿(今河北省邢台市巨鹿县)人,早期四处宣传“太平道”的教义,陆续在青州、徐州、幽州、荆州、扬州、兖yǎn州、冀州、豫州发展了几十万部众,在当时饥荒和瘟疫横行的环境下,宣称要建立黄帝时期那样的“太平世界”。“太平道”信众分为三十六方,大方有一万余人,小方有六七千人,每方设一名渠帅作为首领。汉灵帝的中平元年(公元184年,天干地支纪年法为甲子年),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为谶chèn语,黄巾起义在许多地方同时爆发。根据“五德始终说”,汉朝为“火德”,需要用“土德”来替代,所以“太平道”的信徒都戴着黄色头巾,作为记号,也因此得名为“黄巾军”。

汉灵帝派出尚书卢植,左将军皇甫嵩fǔ sōng,河南尹朱儁jùn,分别任命为北中郎将、左中郎将、右中郎将,带着东汉的中央军前去镇压黄巾军。汉灵帝还宣布大赦两次“党锢之祸”中被禁锢,不得为官的党人,同时命令各州郡地方官和各地的地主豪强们自行招募军队,协助镇压黄巾军,于是,袁绍、袁术、公孙瓒zàn、曹操、孙坚、刘备、董卓等军阀纷纷崛起。

公元185年底,黄巾军主力被围剿殆dài尽,但余部仍在许多地方继续战斗,加上其它起义军、土匪,东汉的中央军精疲力竭,疲于奔命。公元188年,汉灵帝采纳刘焉的建议,将原先仅负责监察各郡,属于中央政府临时派出官员的刺史,改为兼有军政权力的州牧,这也使得郡县之上的,正式成为一级行政区。在这种新体制下,东汉中央政府趋于名存实亡,地方割据,群雄逐鹿的时代到来。比如时任益州牧刘焉,在巴蜀地区割据。又比如黄巾起义失败后,“太平道”衰落,残余部众并入“五斗米道(天师道)”,“五斗米道”的首领张鲁,割据汉中地区,切断了与中央政府的联系。

青州的黄巾军在最高峰时,曾发展到百万之众(其中有部分是家属),后来作战失利,被曹操收编,成为曹操军队的主力之一,名曰“青州兵”。当时,曹操还收编了冀州的黄巾军,叫做“黑山军”(黑山位于太行山脉的南端,今河北省西南部。也有历史学家认为,黑山军不属于黄巾军,而是黄巾军的盟友)。

(二)董卓乱政

公元188年,汉灵帝驾崩。其生前宠幸的蹇jiǎn硕为首的宦官集团,与汉少帝舅舅何进为首的外戚集团发生火并,双双覆灭。此时,西北“勤王”军队(凉州兵)抵达洛阳,控制住汉少帝,其首领董卓一步步铲除了朝中不服从自己的官员,还收买吕布,杀死掌管洛阳防务的执金吾丁原,控制首都的全部军队。何进手下的将领,“西园八校尉”序列的袁绍、曹操等人,纷纷逃走。不久,董卓拥立汉献帝(时年八岁,为汉少帝的弟弟),将汉少帝、何太后尽数杀害。

公元190年,东郡太守桥瑁mào假借三公的名义,向各地发出檄文,声讨董卓的倒行逆施,号召州牧、刺史、太守们联合起来讨伐董卓。当时共有十八路诸侯响应(注1),组成关东联军。袁绍凭借自己家族“四世三公”的威望,担任盟主。为了避开关东联军的锋芒,董卓挟持汉献帝向西,由洛阳迁都至长安,同时还强制迁徙了洛阳的居民,将洛阳城付之一炬。不过,在关东联军内部,诸侯间各怀鬼胎,只有孙坚、曹操积极作战,其他人都作壁上观,每天沉迷于饮酒与歌舞。关东联军很快失败,做鸟兽散,诸侯们回到各地,开始割据和相互征伐。

董卓抵达长安后,自封为太师,并在长安城西二百五十里处(今陕西省宝鸡市眉县)修建了边长160米,城墙厚度达到7米(注2)的大型城堡——郿méi坞,打算长期据守。公元192年,司徒王允设下计谋,再次收买吕布,刺杀董卓,并将其灭族。吕布先后做过丁原、董卓的义子,又在利益诱惑下两次反叛,因此在《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中,被称为“三姓家奴”。

董卓被杀后,其属下李傕jué、郭汜带领凉州兵攻入长安,烧杀抢掠,挟持汉献帝四年。期间,西凉的马腾、韩遂率军一度逼近长安,被击退。公元195年,李傕、郭汜发生内讧hòng,分别挟持汉献帝和朝中大臣,在长安火并,致使长安城也沦为焦土。当年7月,汉献帝逃出长安,逃往洛阳,李傕、郭汜尾随追击。

公元196年,汉献帝抵达洛阳,但此处仅剩下废墟,曹操得知此消息后,以“洛阳残破”为由,派兵将汉献帝迎奉到自己控制下的许(许县),又在原有的内城之外扩建了外城,面积为内城的五倍,称之为“许都”,自此开始“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历程。曹操经营许都的时候,吸引了荀彧、郭嘉等著名谋士,并通过“许下屯田”积累战争物资,为统一北方奠定物质基础。黄初二年(公元221年),已经篡汉自立,迁都洛阳的曹丕,以“汉亡于许,魏昌于许”之意,把“许县”改名为“许昌”

(三)群雄逐鹿

讨伐董卓的关东联军解散后,各地军阀开始无视东汉的中央政府,纷纷扩张自己的势力。

中南方向:

董卓的部下张济南下荆州南阳郡抢粮,战死,其侄子张绣继承了军队,被刘表安置在南阳郡的治所——宛城(宛县),作为自己与曹操之间的缓冲。

东方和东南方向:

十八路诸侯之一的袁术,迫于袁绍、曹操的压力,逃往南方,在扬州割据。袁术得到东汉的传国玉玺后,于建安二年(公元197年)在寿春称帝,国号为“成”。随后,袁术遭到孙策、吕布、曹操的联合打击,加上江淮之间的大旱和饥荒,袁术众叛亲离,于建安四年(公元199年)病死。

十八路诸侯之一的孙坚也带兵南下,攻打荆州襄阳郡的时候战死。当初讨伐董卓的时候,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孙坚从一口井中打捞出东汉的传国玉玺,上面刻着“受命于王,既寿永昌”八个字。孙坚战死后,袁术趁机夺得此玉玺。不过,孙坚的儿子孙策率残部向东投奔袁术的时候,袁术支持他东渡长江,在公元196-199年间打下江东,奠定吴国的核心疆域,与西面的刘表形成对峙zhì。后来袁术称帝,孙策与其决裂。

董卓之乱后,吕布带兵东迁,先是夺取曹操的兖州,被击败后,继续东迁,依附刘备。此前,徐州牧陶谦让贤给刘备,请刘备驻守,并防御曹操的进攻。不久,吕布鹊巢鸠占,驱逐刘备,占领徐州,但最终被曹操抓获,在下邳处死。这期间,刘备向北逃亡,投奔袁绍。

西南方向:

公元194年,益州牧刘焉病死,其子刘璋接任,称为巴蜀地区割据的首领,并与汉中的张鲁决裂。

西北方向:

马腾、韩遂被李傕、郭汜击退后,专心在凉州、雍州发展,建立起自己稳固的势力范围,即便后来发生内讧,遭遇兵败,马腾的儿子马超也继续割据了一段时间。

东北方向:

公孙瓒击败刘虞,占领整个幽州。

三、奠定三足鼎立基础的战争-官渡之战

(一)官渡之战背景

官渡之战之前,袁绍和曹操四处征伐,逐步成为整个北方最大的两个割据政权。袁绍首先攻灭韩馥,占领冀州,然后打败公孙瓒等人,占领冀州、幽州、并州、青州全境,雄踞黄河以北。曹操以讨伐黄巾军起家,建立起自己的主力军队“青州兵”,控制兖州。接着,曹操打着“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名义,降xiáng服张绣,向西南扩张。袁术称帝后,曹操联合刘备、吕布前去攻打,向东南扩张。再后来,曹操捕杀吕布,驱逐刘备,势力发展到兖州、豫州、徐州全境,以及司隶、雍州的部分区域。

最初,袁绍相对于曹操,具有明显优势,袁绍占据的冀州,为东汉末年人口最多,农田开垦最充分的地方。在官渡之战过后,曹操也选择渡过黄河,在原来属于袁绍地盘的邺城,建立起自己统治整个北方的政治中心。官渡战前,曹操则处于“四战之地”,西面的关中地区正处于西北军阀(马腾、韩遂等人)和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的交替控制之下,西南的汉中地区为张鲁所控制,南阳的张绣刚刚归附(而且是第二次归附,先前有过一次归附后反叛的记录),南面有刘表,东南有孙策,都在虎视眈眈,蠢蠢欲动,试图伺机抄了曹操的后路。

不过,当时的袁绍也不是无懈可击。建安四年(公元199年),袁绍动员了十万精兵,万匹战马,准备南下许都,一举消灭当时只能调动两万多军队的曹操。袁绍的谋士沮授(不读-沮丧)、田丰等人就劝谏道,征伐公孙瓒,持续了一年多,花费很大,军队也很疲惫,于军于民都要有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在“道义”方面,由于曹操正在“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可硬碰硬,需要慢慢谋划,找一个比较好的出兵理由,而不能被认为是前去与“天子”作战。袁绍没有采纳这些意见,坚持出兵。

实际上,袁绍是一个志大才疏,刚愎自用的人,更像是一位普通的纨wán子弟,在胆识和谋略方面,远远不如曹操。袁绍年轻的时候担任“西园八校尉”(曹操也是其一),以及后来被十八路诸侯推举为关东联军的盟主,更多的还是凭借自己家族“四世三公”的威望,而不是主要靠自己出众的才华。当然,与其弟弟袁术相比,袁绍还是有一定本事的,不像袁术经常瞎胡闹。在其家族里,袁绍是庶子,袁术却是嫡子,地位方面的差距,倒是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这两个人相反的能力。

袁绍的参谋班子里,一开始就存在着"主战"与"主和"之争,等到官渡之战打起来以后,又长时间存在着"速战速决"和"打消耗战拖死曹军"之争。客观的说,两方面的想法都有自己的道理,或者说是各有一定道理,但袁绍作为统帅,却常常会在两种相反的策略间举棋不定,下不了决心,拍不了板,结果耽误了时间,错失了良机,一步步滑向失败的深渊。袁绍阵营里,冀州系和豫州系时不时会争斗,可以说大部分时间袁绍都未能驾驭住局面。曹操阵营里,也有谯县系和颍川系之分,但一般都是曹操和荀彧决断,没有出现过争吵误事的情况。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正月,车骑将军董承(汉献帝的舅舅,汉灵帝生母董太后的侄子)、偏将军王服、越骑校尉种辑接受了汉献帝的“衣带诏”(密诏),准备诛杀曹操,但事情很快就泄露lòu,被曹操一网打尽。袁绍抓住这个机会,声称自己也接到了“衣带诏”,并安排陈琳(‘建安七子’之一)写出《为袁绍檄豫州》这篇讨伐曹操的檄文,正式对曹操宣战。

(二)战役的第一阶段(袁绍的战略进攻)

为争取战场上的主动权,曹操没有采取在黄河沿岸多处分兵把手的策略,选择了在延津、白马、官渡等几个重要位置重点设防,集中兵力,寻求战略决战的时机。官渡位于鸿沟上游,临近河水(黄河)、汴水,为交通要道。官渡还位于许都以北不太远的地方,便于后勤补给,也可以作为许都防御的门户。

曹操北上迎战袁绍之初,东南方向的刘备也宣称接受了“衣带诏” ,准备了数万军队,以下邳、沛县一带为基地,积极联络袁绍,打算抄曹操的后路,切断许都与青州、兖州之间的通道。为避免两线作战的困境,建安六年(公元201年)二月,曹操亲自率精兵攻打刘备,将其完全击溃,刘备向北逃亡,投奔袁绍,关羽在混乱中与刘备走散,不得不投降曹操。曹刘大战之时,田丰建议袁绍去攻击曹操的腹背,让曹操应接不暇,袁绍却没有采纳这一奇谋,推脱说自己的小儿子生病了需要照顾,眼睁睁看着曹操打败刘备,从容回师官渡,失去了重要时机。

相比较袁绍,其实曹操最忌惮的对手是刘备。《三国演义》里面有个“煮酒论英雄”的故事,说曹操对刘备说:“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正史没有这件事的记载,但官渡之战即将全面爆发的时候,曹操是力排众议,背对着袁绍大军,冒着一定风险,先去解决刘备的。曹操说:“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为后患。”曹操还强调道,将来曹、袁大战的关键时刻,如果刘备忽然从背后捅一刀,则可能会导致崩盘的后果。郭嘉当时也分析认为,袁绍一向优柔寡断,即便得到曹军进攻刘备,许都空虚的情报,也不会立即采取行动,而刘备刚刚接任陶谦的徐州牧一职,立足未稳,趁这个机会抓紧攻击,便能事半功倍,一举得胜。

袁绍的大部队南下,首先抵达河水(黄河)北岸的黎阳,试图渡河后即寻求机会,与曹操开展主力决战。袁绍还派出郭图、淳chún于琼、颜良三员大将先行渡河,进攻南岸的白马,为大部队渡河开辟“登陆场”。为了争取战役的主动权,曹操亲自率军北上,准备解“白马之围”。按照谋士荀攸yōu的建议,曹军采取了声东击西的战术,先是大张旗鼓地向西北方向机动,装作要攻击黄河南岸的延津渡口,然后渡过黄河的样子。袁绍中计,命令正在攻打白马的郭图、淳于琼带军队去救援。接着,曹军轻骑火速奔赴白马,张辽、关于为前锋,曹操、徐晃紧随其后,直扑正空虚的颜良下属军队。交战过程中,关羽单骑闯入袁绍军队的阵中,于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将颜良斩杀。

(三)战役的第二阶段(相持)

袁绍发现上当后,亲自率大军从延津渡过黄河,让刘备、文丑为先锋,沿黄河南岸向东攻击。当时,曹操只有六百多骑兵,袁绍却有五六千骑兵,实力悬殊太大,曹操不得不边战边退。退军过程中,曹操下令丢弃辎重,加快撤退速度,同时引诱袁绍军队哄抢。打乱了袁军的阵脚后,曹操命令徐晃忽然发起反击,打败袁军,文丑也在混乱中被杀(正史中没有记载说是关羽斩杀的)。

袁军初战失利,曹军得以从容地向南机动,到了官渡,方扎下营。但此时袁军的人、财、粮仍占有绝对优势,尾随曹军,抵达官渡北面的阳武,也扎下营,打算以此为前进基地,向南进攻许都。

袁绍的谋士沮授建议,打一场“持久战”,把曹军的储备和耐心都消耗殆尽,便能一举打败曹操,可惜,袁绍还是没有接纳这个建议。

在相持阶段,袁军建造了楼橹,站在上面俯射曹军。曹军也建造了霹雳车(类似投石机),摧毁了楼橹。在官渡之外,袁军和曹军在运粮和劫粮方面,也开展了许多次较量。

(四)战役的第三阶段(奇袭定胜负)

官渡之战是一场非常艰苦的持久战,乌巢则是打破僵局,分出胜负的关键点。

建安五年十月,在经历了大半年的相持之后,不光曹军已经严重缺粮,军心涣散,濒临一触即溃的边缘,袁军也开始面临亟需运粮,补给前线的巨大压力。 淳于琼率领万人运粮队到达乌巢,离袁军主力部队只有四十里的时候,袁绍的谋士许攸投奔了曹操。按照许攸的计谋,曹操带着五千精兵,趁着夜色突袭乌巢,将休息中的袁军运粮队一网打尽,焚烧了全部粮草,并斩杀淳于琼。袁绍派张郃、高览前去救援,看到乌巢已被攻破,粮草全无,袁军很快就溃散,张郃、高览投降曹操。

(五)官渡之战的后续与小结

乌巢一败,如同最后一根稻草,袁军自此被压垮,兵败如山倒,袁绍仅带着八百骑兵退回黄河以北。曹军乘胜追击,在整个官渡之战歼灭袁军七八万人,彻底消灭了袁绍手下的有生力量。建安七年(公元202年),袁绍在逃亡途中忧郁而死。袁绍死后,三个儿子袁尚、袁熙、袁谭开始了争权夺利,结果又一步步丢了袁氏集团的基本盘——冀州。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北征乌桓(单于),解决了逃亡过去的袁谭、袁尚,巩固了长城防线。后来,曹操又平定辽东(公孙度),击破了华北地区的所有割据势力。

官渡之战后,曹军在袁绍的军营里,发现一批本方人员勾结袁绍的书信。曹操下令全部烧掉,说:“当绍之强,孤犹不能自保,而况众人乎!”从这件事情上可以看出,曹操的度量与格局,是袁绍所远远不能及的,这也是官渡之战能够坚持到最后,取得胜利的重要基础。

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几场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总结道:“弱者先让一步,后发制人”是扭转战局的关键。近代著名史学家吕思勉先生也评价道:“(曹操)其能耐,倒还是在历久坚守,能挫袁军的锐气上见得。军事的成败,固然决于最后五分钟,也要能够支持到最后五分钟,才有决胜的资格。”

官渡之战终结了北方的割据和混战,曹操成为最终的胜利者,统一整个北方地区。从更长远的视角来看,也奠定了西晋统一全国的基础。如果说之前大多是混战状态的话,那么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则是充分展现了“战争艺术”的色彩。建安十二年,曹操北征乌桓的凯旋途中,经过长城附近的卢龙塞,登上渤海岸边秦始皇曾经驻足的碣石(今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距离山海关约15公里),写下气势恢宏的诗篇《步出夏门行·观沧海》。一千七百多年后(1954年),毛泽东经过这里,用“浪淘沙”词牌,也写下著名诗句:“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四、奠定三足鼎立基础的战争-赤壁之战

(一)赤壁之战背景(刘表治下的荆州)

东汉末年的荆州,比现在湖北省荆州市辖区范围要大得多,曾经是《禹贡》中所记载的天下九州之一请点击这里查看地图,几乎涵盖了今天的湖北、湖南两省全境,从荆山(位于湖北省西北部,襄阳市南漳县境内,武当山以东,汉江上游,是荆国-楚国的发源地)一直延伸到衡山(位于湖南省南部,衡阳市境内,是火神祝融的道场),部分时候,还向北延伸到河南南部(南阳一带),向南延伸到湖南、广东-广西交界处的五岭(南岭)。荆州下辖七个郡,分别为:南阳郡、南郡、江夏郡、零陵郡、桂阳郡、武陵郡、长沙郡。后来又分出了章陵郡、南乡郡,或是襄阳郡、章陵郡,统称“荆襄九郡”,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从南郡的西半部分出来临江郡,两年后,刘备将其改名为宜都郡。不过也有历史学家认为,东汉到三国时期,从未有过真正意义上的“荆襄九郡”这种行政区划,应该是元朝和明朝时杂剧、小说编出来的概念,而当时最多只有“荆襄八郡”,即前七个郡加上新分出来的章陵郡。

下图为东汉末年的荆州。宛城县为南阳郡治,为今天的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中心城区)。襄阳、樊城为今天的湖北省襄阳市襄城区、樊城区(中心城区),隔着汉江相望。江陵县为南郡的郡治,为今天的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但现在荆州市中心城区在沙市区。夏口为今天的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汉水在古代又称夏水,夏水汇入长江的河口就称为夏口。夷陵为今天的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中心城区),是临江郡、宜都郡的郡治。永安又称白帝城,在今天的重庆市奉节县境内。麦城在今天的湖北省宜昌当阳市境内。柴桑为今天的江西省九江市柴桑区。

公元190年,原荆州刺史王叡ruì与南下赴任的长沙郡太守孙坚发生误会,被孙坚逼死,职位出现空缺。为解决当地群龙无首,盗贼横行的问题,董卓任命汉室(西汉)宗亲刘表为荆州刺史。刘表匿名,乔装,单骑潜入荆州,在北部的宜城(今湖北省襄阳宜城市)与荆州的地主豪强蒯kuǎi氏、蔡氏两大家族会面,任用这两大家族的代表蒯良、蒯越、蔡瑁等人为荆州的高官,并娶了蔡瑁的姐姐(蔡夫人,刘表幼子刘琮的母亲),以换取荆州士族(荆州四大家族:蒯、蔡、黄(黄承彦、其女婿诸葛亮)、庞(庞德公、庞统))的支持。刘表在荆州站稳脚跟后,驻扎在襄阳城,控制了除南阳郡以外(南阳郡为袁术所占据)的荆州大部分区域。实际上,刘备在进入荆州之后,也采取了拉拢当地大家族的策略,其中就包括通过诸葛亮的关系,打入了荆州士族的圈子,为赤壁之战后参与瓜分荆州奠定了基础。

荆州处在华中地区,汉江与长江交汇处,属于四战之地。虽然刘表暂时稳定了这一带的局势,创造了乱世中的一个安全岛,还吸引了大量其它地区为躲避战乱逃过来的流民(客观上增加了参与生产的人数,促进了荆州的经济发展),但随着北方的逐步统一,荆州开始进入曹操的视野,变成其准备在下一步吞并的目标。

为了给南征做准备,一是在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正月,北征乌桓取胜,曹军主力刚刚返回到邺城的时候,就开凿了玄武池,以训练水军,当然,后来的赤壁之战中,曹操水军的作战能力和对南方水土的适应性,还是远远不如孙刘联军。二是将马腾及其家属强行迁居到邺城,作为人质,以减轻西北方向的威胁。三是杀掉桀骜jié ào不驯的孔融,提高曹操本人的权威。四是取消三公,设置丞相和御史大夫这两个职位,曹操担任丞相,强化东汉中央政府权力向自己的集中。五是安排张辽、于禁、乐yuè进等大将屯兵许都,为主力部队南下做准备。

以前有历史学家认为,刘表是一个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人,被动地卷入了赤壁之战前夕的历史。其实,刘表在荆州的所为,一直受着当地盘根错节的几个大家族的制约,在刘表南下荆州以前,这一带甚至出现了世家大族的庞大私家武装,直接替代了地方政府的管理。刘表能在这样的形势下撕开一道缝,并镇抚住这些豪强,已经是相当不容易的成就。

(二)战役的第一阶段(曹军南下)

建安十三年七月,曹军主力正式启程。八月,刘表病故,蔡瑁、张允废长立幼,拥立刘表的幼子刘琮为荆州牧,荆州的统治集团分裂。刘表的长子刘琦之前已出镇江夏,接替被孙权斩杀的江夏郡太守黄祖,并与刘备结为同盟。曹操得知刘表病故的消息,立即下令精锐部队轻装上阵,加快行军速度,直奔南阳郡的郡治——宛城,接着又迅速占领了宛城通往“襄阳-樊城”路上的关键节点——新野。曹军的凌厉攻势吓坏了刘琮集团,在蒯越等人的运作下,刘琮直接放弃抵抗,在新野向曹操投降,表示将荆州全境都献给曹操。

当时,刘备按照刘表之前的安排,屯兵樊城,负责荆州北部的防御。刘琮投降,并未提前告诉刘备。等曹军抵达宛城、新野一带的时候,刘备才接到战报,于是不得不放弃樊城,向南转移,从汉江流域前往长江流域,避开曹军的锋芒,争取缓冲时间。曹操害怕刘备抢到江陵的大量军用物资,将大军留在樊城和襄阳,自己亲自率领五百轻骑兵,号称“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在当阳的长坂坡追上刘备的军队。刘备抛妻弃子,带着诸葛亮、赵云和数十名骑兵仓皇逃走,让尾随的曹军俘获大量人员和辎重。张飞负责断后,拆除河上的桥,横刀立马,怒斥曹军,吓得曹军一时不敢向前,为刘备赢得了一定时间。

经过长坂坡一役,刘备几乎山穷水尽。不过,之前安排驻守江陵的关羽带来了一万多精锐水军(荆州水军的主力,战斗力远高于曹操的水军和投降曹操的荆州水军),出镇江夏郡刘琦也带来了一万多军队,这两大“战略预备队”顶上来之后,刘备集团算是恢复了一部分元气。而此时的曹军,由于长途奔袭,连续作战,已经是“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gǎo者也”,存在“必蹶jué上将军”的风险。

孙权听说曹军南下的消息后,派鲁肃沿长江一路向西,准备到夏口探听虚实。但曹操的进军速度之快,出乎孙权集团的预料,于是,鲁肃星夜兼程,在南郡的当阳长坂坡见到刘备。后来,诸葛亮又前往柴桑,回访孙权。经过鲁肃、诸葛亮的共同努力,孙刘正式结盟。刘备按双方约定,率军进驻樊口(今湖北省鄂州市,长江南岸樊溪(古称‘樊港’)汇入长江的河口)。

(三)战役的第二阶段(孙刘结盟与赤壁对峙)

与刘备集团相对单纯的状况相比,孙权集团存在主战、主和两大派别。孙权、周瑜、鲁肃等人主战,以张昭为首的江东士族则主和。多年后,晋军顺长江东下的时候,也正是江东士族主导了吴国投降的进程。孙权家族作为“外来户”,要想在江东坐稳,一直都得看江东士族的脸色。当时,曹操还给孙权写了封气势汹汹的威胁信,说“近著奉辞伐罪,旌麾jīng huī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在孙权集团内部掀起轩然大波。由于鲁肃的坚持,孙权在内部讨论中未对主和派松口。后来,周瑜从东边练兵的地方也赶来,进一步详细分析了利弊,坚定了孙权的决心。孙权任命周瑜、程普、鲁肃分别为左都督、右都督、赞军校尉,与刘备的军队一起沿长江逆流而上,抵达长江南岸的赤壁(今湖北省咸宁赤壁市),与曹军隔着长江对峙。

曹操的水军抄近道,从江陵出发,通过长夏河(今已不存)抄近道直奔夏口,没有绕行南面的长江主河道。周瑜率军先发制人,初战告捷,重挫了曹军的锐气,曹操的水军不得不顺着长江逆流而上,退到长江北岸的乌林,与陆军会合。此时,曹军已开始大量暴露出问题,士气低落。一方面,北方过来的士兵水土不服,晕船问题也没有解决,加上瘟疫流行,整体战斗力大减。另一方面,荆州投降的水军未能与曹操原来的军队很好地磨合,达不到联合作战的要求。曹操还命令水军将战船用铁链首尾相连,中间铺上木板,减少摇晃,让北方来的士兵能如履平地,但这种模式也给后来周瑜发起的火攻创造了条件。

(四)战役的第三阶段(奇袭定胜负)

与官渡之战相类似,赤壁之战分出胜负的关键点,也是一场奇袭,并且也是运用了火攻的手段。

孙刘联军和曹军对峙在赤壁的时候,实际上曹军在人数、粮草及综合实力方面都占据优势,孙刘联军是经不起持久消耗的。孙权集团的黄盖派人送信给曹操,谎称与周瑜不和,打算投降曹军。冬日的长江中游地区,一般都是刮西北风,等到唯一一个转为东南风的日子,黄盖带着十艘艨艟méng chōng战船,内装干草和枯柴,外表裹上帷wéi幕,浇上油,插上旌jīng旗,大张旗鼓地驶向长江北岸的曹操水军大营。艨艟战船具有良好防护性能的进攻性快艇,航速快,机动性好,不容易被拦截和攻破。接近曹营的时候,黄盖下令点火,然后带兵乘坐艨艟战船后面系着的走舸(小型快艇)脱离。当时东南风正急,火攻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曹操的大型战船被铁链固定在一起,无法散开,几乎全部被烧毁,慌乱中,被烧死和跳船逃生,最后淹死的人马不计其数。风助火势,后来大火还蔓延到曹军在岸上的营寨。没多久,周瑜率领精兵抵达,猛攻曹军水上和岸上的大营,曹军大败。

曹操抛弃了大部分部队,从华容道(古华容县城在今湖北省荆州监利市)仓皇撤退。乌林/赤壁到江陵,长江向南,向西,再向北,拐了一个U字型的大弯,而乌林经由华容到江陵,则是由东向西的一条直线,属于便捷的陆路。当时的华容县城附近,还有曹军的粮库,便于途中补给。唯一的问题是,这一带长江沿岸多沼泽,是古代早期“云梦泽”的遗存。撤退途中,发现道路泥泞,曹操就安排老弱残兵背着稻草铺路,骑兵急于通过,将许多铺路的老弱残兵撞倒,踩踏,造成无数死伤。刘备和周瑜水陆并进,尾随曹军一路追击,但终未能追上曹操本人。《三国演义》中说诸葛亮派遣张飞、赵云、关羽先后设置了三道防线拦截曹操,最后是关羽放走了曹操,真实历史中,不管刘备还是周瑜的军队,都没有赶得上曹操。

曹操到了江陵之后,担心赤壁之战失败的消息传回北方会引起内乱,立即北上,留下曹仁、徐晃守南郡(治所在江陵),文聘守江夏郡,乐进守襄阳,满宠守当阳。此后,曹军渐渐从全线崩溃的状态恢复过来。孙权率军围攻合肥,张昭率军进攻当涂(长江南岸,今安徽省马鞍山市境内),均无功而返,只有周瑜、甘宁、凌统、吕蒙花了很大力气攻下南郡。刘备率军西进,逼降了荆州南半部的武陵郡、长沙郡、桂阳郡、零陵郡,然后假惺惺地上书汉献帝,奏请任命刘琦为“名义上的”荆州刺史。

(五)赤壁之战的后续与小结

赤壁之战后,经过一系列的博弈,孙刘联盟内部达成妥协。刘备占据了武陵郡、零陵郡,孙权让周瑜把南郡的南半部(长江以南)交给刘备,后来鲁肃又把南郡剩余的部分全部交给刘备,史称“借荆州”。刘备将南郡的西部分出来设置一个临江郡,后又改称宜都郡,任命张飞为宜都郡太守。刘备所占据的地区虽然看起来面积很大,但却是荆州相对偏远,人口比较稀少的地区,远远不及孙权占据的江夏郡,以及曹操依然占据的襄阳郡、南阳郡。因此,刘备继续按照诸葛亮“隆中对”提出的路线图,向西入川,试图让益州成为自己的基本盘。

作为交换条件,并迫于孙权的武力威胁,刘备将长沙郡、桂阳郡交给孙权。至此,孙权占有江夏郡的中部和南部,长沙郡、桂阳郡的全部,总体上还是比较理想的。不过,孙权对于失去了南郡,尤其是南郡的郡治,长江中游重要的战略节点——江陵,一直耿gěng耿于怀,觉得此地不论是在刘备手里,还是在曹操手里,都可能顺江而下,威胁到孙吴的核心地带,这也导致了后来的吕蒙白衣渡江,偷袭关羽后路。

曹操保持住了荆州北部的襄阳郡、南阳郡,后来在西北部分出来一个南乡郡,这些都是人口较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并处于南北方交界处,战略地位比较重要,让刘备、孙权感到如芒在背,导致关羽后来冒险出击,北上攻打襄阳-樊城。

赤壁之战重挫了曹操的锋芒,让曹操失去了统一全国的可能性,刘备、孙权借机在南方发展壮大,逐步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基础。八百七十多年后(公元1082年),北宋的苏轼来到长江岸边的黄州,想起曾经发生在这里的波澜壮阔的赤壁之战,感慨万千,写下《念奴娇·赤壁怀古》“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五、蜀国形成-三国格局的最终确立

(一)刘备入蜀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出了“跨有荆益”的战略构想。赤壁之战结束后,占据荆州西半部的刘备,立即开始寻求入蜀的机会。汉献帝兴平元年(公元194年),蜀地原来的土皇帝刘焉yān病死,汉中的张鲁开始不服从刘焉幼子刘璋zhāng的号令,刘璋多次派兵讨伐,却都无功而返。张鲁由先前蜀地的屏藩,逐步演变为蜀地的威胁。

曹操退回北方后,休养生息两年,率军西征,打败盘踞在关中地区的马超、韩遂等人,彻底解决了北方地区的所有割据势力。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率军从关中地区出发,摆出要南下征伐张鲁的态势。刘璋派张松北上,想结交曹操。由于未受到应有的礼遇,也没有谈成什么协议。张松返回后,建议刘璋结交刘备,请刘备入蜀,以攻打张鲁,防备曹操。《三国演义》对这段历史做了艺术化处理,编了个“张松献图”的故事,说张松在归途中,就背着刘璋把蜀地给出卖了,正史并无这样的记载,当时张松只是提出建议,大主意都是刘璋自己拿的。

应刘璋邀请,刘备和庞统、黄忠、魏延等大将率军进入蜀地,法正、孟达等蜀中高官前往迎接。法正见了刘备之后,倒是直接投了过去。后来,法正成为刘备集团中仅次于诸葛亮的二号谋士(庞统死后),相当于郭嘉在曹操阵营的地位。法正还曾被任命为蜀郡太守,管理蜀中最核心的区域。夷陵之战失败后,诸葛亮曾感叹道:“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刘备带着军队在蜀地北部的jiā萌关(位于今四川省广元市)驻扎下来后,迟迟不去攻打张鲁,反而在附近收买人心,表现出鹊巢鸠占的样子。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曹操出兵合肥、濡须口(位于今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在长江北岸),攻打孙权,孙权向刘备求救,于是刘备又向刘璋借兵一万。刘璋之前就不太高兴,这次更不高兴了,仅提供四千军队。张松误以为刘备真的要离开蜀地返回荆州,急忙写信劝刘备留下,不幸被自己哥哥举报。刘璋收到举报后,处死张松,通知各地堵截刘备,双方关系彻底破裂。

刘备首先占领了(位于今四川省绵阳市)。广义的蜀地可以分为两块,西面的一大块是古蜀国的故地(今为四川省),东北的一小块则是古巴国的故地(今为重庆市),涪城差不多在两者的中间位置,向南离成都不到一百公里,向北离汉中也不算远,直线距离只有两百多公里。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郑度建议刘璋采取坚壁清野的措施,耗死远道而来,进军途中迫切需要沿途补给的刘备,但懦弱、迂腐的刘璋未采纳此建议,以至于最终落了个宋襄公的下场。刘璋先后派出多批大将迎战刘备,大部分都很快被打败,李严还直接在战场上投奔了刘备,成为刘备麾下位居第二等级的东洲集团的一号人物。

刘备向西南进军,在luò(位于今四川省广汉市)遭遇刘璋军队强有力的阻击,相持了近一年,庞统也在此处被流矢shǐ射中而死,此处离成都已不足四十公里。围攻雒城期间,也就是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刘备写信给诸葛亮,安排关羽留守荆州,由诸葛亮、张飞、赵云带领全部人马,溯长江(逆流)而上,倾全力与刘璋做战略决战。诸葛亮命赵云走南路,沿着长江,再转入岷mín江,打下江阳(位于今四川省泸州市)、犍qián为,进军至成都南面,形成南北合围,命张飞走北路,平定巴西、德阳,扫清刘备在雒城包围圈背后的刘璋势力,张飞进军途中,还收服了刘璋任命的巴郡太守严颜,此人在蜀中诸将群体里有较高威望。刘备攻破雒城后,与南面先期抵达的赵云,完成了对成都的完整包围。

马超在关中地区被曹操打败后,先于曹军南下,投奔张鲁。由于张鲁的猜疑和张鲁部下的暗害,马超很快又继续向南,投奔刘备。刘备包围成都期间,马超来到前线,成都城中的官民听说西凉悍将马超也来了,十分恐惧,斗志全无。刘备趁此机会,在围城数十天的时候,派简雍yōng入城,劝降了刘璋。

经过三年的战争,刘备取得最终胜利,自领益州牧,获得一片最稳固的基地,形成将来蜀国的主体疆域。

刘备获得益州后,孙权立即要求归还“借”的荆州几个郡。刘备与之推诿扯皮,孙权大怒,派吕蒙袭取长沙郡、桂阳郡。之后,吕蒙还将挥师北上,偷袭关羽,攫取刘备手中更多的荆州郡县。

(二)汉中之战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从关中地区南下,首次攻打盘踞在汉中地区的张鲁,一时间,蜀地官民震动,觉得失去了蜀地的门户,并认为曹操下一步将会效仿秦国,南下攻占巴蜀,于是,刘璋加紧邀请刘备入蜀。不过,曹操的后方突然发生叛乱,暂时打断了曹操的进军计划,仅留下夏侯渊、张郃、郭淮、徐晃带兵驻守。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完全占领汉中,威胁到蜀地。此时,孙权和关羽发生矛盾,派兵攻打荆州。张郃趁机攻入蜀地,打到巴西地区的dàng,这已经是走出了重庆一带的崇山峻岭,抵达四川盆地的东部边缘,离成都的直线距离只有两百多公里,且剩下的路程都是一马平川。刘备连忙与孙权讲和,然后派张飞带兵东进,将张郃驱逐出蜀地。

关于汉中地区的战略意义,请点击这里查看更多信息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为了解除曹操对蜀地的威胁,刘备发起汉中之战。

第一个阶段,刘备派张飞、马超等人攻打西北方向的下辨(位于今甘肃省陇南市成县境内),号称要绕到背后去截断曹军的退路,其实却是“声东击西”。建安二十三年,曹洪、曹休识破此计谋,击败刘备军队。损兵折将之后,刘备军队撤回蜀地。刘备还派军队去攻打东边的马明阁道,这是真正的主攻方向,试图切断汉中与许都之间的联系通道,结果又被徐晃击败。当年七月,刘备亲自率军抵达马明阁道北侧的阳平关,与夏侯渊、张郃对峙。九月,曹操也亲自率军从许都抵达长安。

第二个阶段,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刘备率军出阳平关,渡过嘉陵江上游的沔miǎn(注3),到定军山扎营。夏侯渊、张郃得知此消息,连忙带兵来抢夺此战略要地。刘备、黄忠拼尽全力,轮番进攻,黄忠在交战中将夏侯渊斩杀,给曹军造成极大恐慌。张郃被推举为临时的前线总指挥,收拢溃散的曹军,退守阳平关。

第三个阶段,曹军在汉水北岸,刘备军队在汉水南岸,各自扎营,形成对峙。建安二十四年三月,曹操率领大部队抵达汉中,刘备在山上固守不战,占据险要位置,等待时机。

第四个阶段,为打破僵局,刘备派人回蜀地,让诸葛亮做全境总动员,与曹操做战略决战。曹操增援的大军到了汉中以后,后勤压力巨大,为此,运了很多粮草过来,囤积备用。赵云、黄忠前去劫粮,未果,但是在遭遇战中斩杀了大量曹军,同时有不少曹军在逃跑过程中,掉入汉水淹死。这场战斗也给其它地方的曹军以强烈震动,使得曹操开始考虑继续打下去的必要性。刘备到交战之地实地查看后,称赞道:“子龙一身都是胆也”,当时刘备军中,纷纷称呼赵云“虎威将军”。建安二十四年五月,曹操主动撤军,并强制迁走汉中己方控制区的百姓。不过,刘备获得了汉中之地,虽然是“空城”,仍具有极大的战略价值。

汉中之战的最后一个阶段,刘备凸显出兵力不足,难以持续的困境,甚至喊出了“男子当战,女子当运”的动员令。竭泽而渔式的征兵、征粮,也开启了蜀中官民(益州集团)对刘备(荆州集团)的强烈不满,之后的诸葛亮北伐期间,还会更多次发生此类矛盾。刘备还派出了自己的义子——刘封,前往曹军大营前叫阵,试图激怒曹操。当时,曹操的确也出现了情绪激动,从许都调来“黄须儿”曹彰,但曹彰刚刚赶到关中的时候,汉中之战就已经结束,曹操大军回撤了。

刘备取得汉中之战的胜利,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之前许多年,刘备仅仅是东汉末年十几个诸侯中的普通一员,占据荆州,入主蜀地,打赢汉中之战后,刘备终于脱颖而出,与曹操、孙权并列为最终的胜利者,成为三足鼎立的重要一极。

就整个三国时期来看,史书中关于汉中之战的记载和评价比较少,甚至有些地方还有些隐晦。可能是因为整个战役的进程比较冗长,而曹操、刘备双方的消耗又很大,给各自控制区的民众造成了很大伤害,甚至可能引起了强烈反抗。因此,出于“为尊者讳”的考虑,记录这段历史的若干细节时,运用了春秋笔法。

不过,刘备通过汉中之战取得了极大利益。其一,汉中是汉高祖刘邦起家的地方,是整个西汉和东汉的最初“龙兴之地”,有利于刘备举起“匡kuāng扶汉室”的大旗。其二,刘备在汉中自封为“汉中王”,比起之前相对空洞的“汉室宗亲”身份,以及地位不是特别高的徐州牧之类“官职”,有着强得多的感召力,刘备手下的文武官员们,觉得跟随刘备以来,自此有了建功立业,加官进爵的希望,也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其三,汉中北面隔着秦岭与关中地区相望,南面隔着大巴山与巴蜀地区相望,东南方向还有朝向襄阳、南阳一带的缺口(汉水沿岸),进可以北伐,退可以固守,对于将来建立的蜀国,也是重要门户。其四,孙权一直在觊觎jì yú荆州地区,曹操也在襄阳、南阳一带布置重兵,形成巨大压力,汉中相对偏僻一些,占据了之后会比荆州更稳定,是三足鼎立状态下蜀国重要的压舱石。后来的历史也表明,蜀国守不住荆州,关羽被曹操、孙权前后夹击时刘备难以及时驰援,唯有汉中地区作为其核心区域外侧的盾牌。不能认为汉中比荆州更重要,但对于蜀国来说,从实用主义的角度看,汉中比荆州的用处要更大。到了蜀国后期,姜维九伐中原,转为在陇西地区做重点出击,但听说钟会率领魏军进攻汉中,也很快回援,害怕丢失了基本盘。

— — — — — — — — — —

注1:讨伐董卓的十八路诸侯分别为:后将军南阳太守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zhòu,兖州刺史刘岱dài,河内郡太守王匡,陈留郡太守张邈miǎo,东郡太守乔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北海郡太守孔融,广陵郡太守张超,北平郡太守公孙瓒,上党郡太守张杨,乌程侯长沙郡太守孙坚,祁乡侯渤海郡太守袁绍,骁骑xiāo qí校尉曹操,西凉太守马腾,徐州刺史陶谦。

注2:郿坞城墙的尺寸,《后汉书》记载“高厚七丈”,《资治通鉴》认同这个说法。三国时期一丈相当于现在的2.42米,七丈就是16.94米,这个值相当于今天的五到七层楼。而古代城墙高度大多在10米以下,10-12米已属凤毛麟角,许多地方甚至只有5米或更低,就三国时期的筑城技术来看,并考虑郿坞是在短时间建成这个因素,厚七丈有可能(城墙内部安排了藏兵洞等设施),但高七丈就比较困难了。

注3:沔水又称古汉水,是西汉以前的汉水上游源头。西汉初年(汉高帝刘邦时期),甘肃省东南部到陕西省西南部一带发生强烈地震,大幅改变了地貌,截断汉水上游(沔水)河道,使其成为嘉陵江的西源头,也就是说,沔水最初是由西向东流,后来变成了由西向南流。


本文动笔于2021.5.30 12:51:8



标签:


已有1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 行者

    行者  评论于 2021-12-04 20:53:28  回复

    【网上分享导语】这篇“历史科普文”拖延了六个多月,总算发出来了^_^ 这不是简单地复述历史事件——因为这些内容某度上都能搜得到,而是在尝试总结规律,算是“屠龙术”教程吧。也许做这个没什么用,那就权当是自我娱乐了,呵呵。
    这篇博文的写作过程中,慢慢琢磨出了带箭头的战争地图的绘制方法,算是意外收获吧。
    文章很长,比之前的几篇“给叫叫说中国史”“连载”都要长,而这还仅仅是三国时期的上半篇,大家慢慢看。【行者】自以为写的还凑活,除了个别地方有些啰嗦~~~
    由于字数有点多,三国时期的“历史科普文”准备拆成上、下两篇,上篇到汉中之战结束,魏蜀吴三个国家雏形建立。下篇将采用稍微不同的形式,不是按时间顺序,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解读,而是用诸葛亮的经历作为主轴,穿插分析三国时期剩下的故事,估计在“理论性”方面更多一些,在“故事性”方面更少一些。不过,【行者】会尽最大努力,把几个历史原理给讲的更通俗一些,当然,如果因为个人能力有限而影响了阅读体验,也请大家多多包涵。
    最后是感谢阅读,敬请提出宝贵意见!
    下篇的主轴是——诸葛亮的战略构想与实践。目前已完成部分内容,估计一两个月内发布。

取消回复欢迎 发表评论

  • 请填写验证码
博客|历史排行
«    2025年1月    »
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31
标签列表
最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