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正在改版和升级中
始建于2001年12月21日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博客 > 博客|历史 > 正文

给叫叫讲中国史32-东晋十六国和南北朝(中)

作者:行者 发布时间:2023-12-04 23:19 分类:博客|历史 浏览:2449 评论:0



一、南北朝的历史地位和前后承继

(一)三个帝国时期

古代中国的几千年,大一统和大分裂交替出现。三段较长的大一统时期,通常被称为三个“帝国时代”,分别为秦汉帝国、隋唐帝国、元明清帝国。这三个帝国并不是凭空诞生的,都在之前有着漫长的酝酿和准备,秦汉帝国有着西周和春秋战国时代的影子,隋唐帝国的诸多体制脱胎于南北朝时期乃至更早,明承宋元体制,清承明制。陈寅恪在《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一书中,梳理出了“北魏→西魏(东魏)→北周(北齐)→隋→唐”这些朝代在统治集团和体制方面的传承关系,并特别强调,隋唐时期的许多制度,在北魏时期已成型。陈寅恪还举例说,“玄武门之变”这种亲兄弟之间,父子之间相残的血腥事件,虽然严重违背了中国传统贵族一直遵循的温文尔雅的礼法原则,却在具有一定北方少数民族血统,有些粗犷豪放的隋唐皇室家族里,并不是完全无法接受。

具体到更为复杂的中国历史,许多时候不仅是游牧民族被汉化,同时也是汉族融合了一些少数民族风俗文化的过程。陈寅格说:“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遂能创空前之世局。”“北魏→西魏→北周→隋”最终胜出,其重要原因便是融入了中原地区先进的体制,其统治集团也吸纳了中原地区的势力。而“东魏→北齐”固守之前游牧时的传统,入主中原后坚持搞对立,虽然早期在军事上很强大,却中后期在其它方面被逐渐赶超。

(二)民族融合的双向性

五胡内迁并不是简单的由北向南,而是一个来回运动,反复变化的过程。比如氐族从西南的蜀地向北迁徙,后来又迁回去。匈奴在东汉时期分裂为南北两大部之后,北匈奴逃到大漠戈壁以北,后来由向西穿过中亚和西亚,抵达东欧,南匈奴则是向南,越过长城,被曹魏、西晋安置在塞内。

匈奴空出来的长城以北沿线,被新崛起的鲜卑所占据。但鲜卑并不是一个纯粹的共同体,几大姓中的宇文氏便是鲜卑化的匈奴人,即南匈奴内附过程中没有一起南迁的余部。鲜卑族最南部的一支为慕容氏,其南迁之后,原来居住的地区被拓跋氏所填补。拓跋氏南下、进入中原、汉化都比较晚,十六国中没有拓跋鲜卑建立的政权,不过在十六国之外,拓跋鲜卑建立了代和北魏。

拓跋氏南下后,空出来的地区出现了又一个新的民族——柔然,并逐渐威胁到进入中原之后的北魏的北部边疆——实际上是故地,为了防备柔然南侵,北魏在国都平城以北建立“六镇”。随着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元宏)改革和迁都洛阳,逐渐汉化的北魏中央和坚守传统的鲜卑族北方旧势力之间矛盾越来越突出,加上六镇环卫国都的作用已失去,待遇降低,终于酿成孝明帝时期的“六镇起义”,成为北魏分裂和衰落的主要原因。

柔然占据了匈奴和鲜卑的故地之后,继续向西扩张,结果遇到了原处于中亚的突厥,被打败,并引发突厥的东进。突厥后来向东、西、南全面扩张,成为隋唐时期北方边境的巨大威胁。

南北朝的大部分时间,整个北方为农牧并行,成为长城以北牧区和秦岭淮河以南农耕区的“缓冲带”,这种形态是南北朝经济社会的重要特点。长期的农牧交错,也是民族融合的重要环境。

(三)南朝与北朝的“正统”之争

传统的历史学家,大都坚持“东汉→曹魏→西晋→东晋→南朝宋→南朝齐→南朝梁→南朝陈”,将南朝列为“正统”。南朝自诩为正统的主要依据是承继自东晋。北魏之前,当时的士民亦普遍认为“正统”在南方,因为北方地区多战乱,大部分时间为松散状态。而北魏统一北方之后,稳定的新环境,日益强大并超越南方的国力,逐渐形成的一套完整治理体系,为北方夺得“正统”地位创造了条件。隋朝统一全国后,把北朝的体制传承下来,将隋朝所拥有的“正统”向前追溯,让北朝比南朝更具优势。

就中国几千年历史的总体情况来看,“正统”主要有两个要件,一是要统治中原地区,二是要从前一个“正统”王朝那里继承“天命”,包括禅让、强力夺取等方式。南朝不具备第一个条件,但是在第二个条件上讲得通。北朝具备第一个条件,而最大的劣势是站在了西晋这个“正统”王朝的对立面,而且大部分时期为崇胡抑汉,让占了全国人口大多数的汉人难以接受。南朝的期望是收复失地,还于旧都,实现名义与实质的统一。北朝的期望则是消灭南方的竞争对手,即便未获“正统”的名义,也成为被统治者的唯一选择。

西晋末年的“衣冠南渡”(永嘉南渡),被认为将中原的“正统”带到了南方。东晋偏安江南,却声称“晋祚zuò虽衰,天运未改”“自古以来诚无戎人为帝王者,至于名臣建功立业者则有之矣”,《晋书·元帝纪》记载“于时有玉册见于临安,白玉麒麟、神玺出于江宁,其文曰‘长寿万年’,日有重晕,皆以为中兴之象焉。”完全是在自欺欺人,假造中兴之兆。南朝编撰的《宋书》《南齐书》里,专门新增了《祥符志》《符瑞志》等类型的章节,这也是之前的史书所没有过的体例。

之后入主中原的十六国和北朝,在很长时间里征服了土地,却征服不了人心,长期处于一种外表很强大,却被广大民众私下定性为野蛮的尴尬。匈奴的刘渊自称刘邦之后,冒充汉族和汉朝皇室,定国号为“汉”(史称‘汉赵’),就是在文化上的不自信。前燕(鲜卑族)的慕容氏,后赵和前秦(氐族)的苻洪、苻健,后秦(羌族)开国皇帝姚苌cháng的哥哥姚襄,还专门去东晋索取封号,虽然相当于自降一等,却以此提高了自己在北方汉人中的号召力。苻坚时期的前秦,国力达到顶峰,丞相王猛和皇弟苻融却还是认为:“国家戎族也,正朔会不归人。”而苻坚急于南下打淝水之战,“是急欲作正统,恐后世以其非正统,故急欲亡晋。”北朝还疯狂争夺据称是秦始皇制作的“受天之命,皇帝寿昌”传国玉玺,先后为西晋怀帝司马炽、汉赵昭武帝刘聪(公元311年获得)、前赵的刘曜yào、后赵明帝石勒、冉魏平帝冉闵所得,当然最后还是被送到建康的东晋(公元352年)。不过在得到这个玉玺之前,东晋皇帝有四十多年没有“正规”的印玺,被讥讽为“白板天子”。北朝最终获得“正统”地位,有三次里程碑事件,第一次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和崔浩的改革,第二次是北魏孝文帝的全面汉化,第三次是西魏和北周的尊崇周礼与关陇集团形成。

恩格斯曾总结说:“在长期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大多数情况下……被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大部分甚至还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陈寅恪也指出:“在我国历史上,统一不能从血统入手,而要看文化高低,文化低的服从文化高的,次等文化服从高等文化。”“西魏-北周-隋”实现了汉人与胡人在更先进文化和更实用体制上的共同奔赴,成为最终的“正统”,“东魏-北齐”和南朝固守日渐没落的“传统”,只能被淘汰。

二、南朝概况

南朝的主要特点有:一是综合国力越来越弱,在北朝崛起,尤其是北魏统一北方之后,除了梁有过短暂的回光返照(主要是在梁武帝时期,期间人口还达到过南朝的最高峰:2100万人),南朝的疆域越来越小,持续时间也越来越短。二是在皇帝的支持下,寒族渐渐掌握更多实权,传统士族被一步步边缘化。三是内部的宗室间骨肉相残,外部的军阀夺权愈演愈烈,不断刷新下限,给后世也创造了非常恶劣的先例,当然最重要的后果是严重削弱了南朝的实力,导致最终被北朝吞并。

南朝的疆域面积依次为:宋277万平方公里,齐258万平方公里,梁262万平方公里,陈133万平方公里。持续时间依次为:宋60年(公元420-479年),齐24年(公元479-502年),梁56年(公元502-557年),陈33年(公元557-589年)。

三、南朝宋

(一)从建立到“元嘉之治”

北府兵建立于晋孝武帝初年,最早的首领是东晋四大门阀士族之一陈郡谢氏的谢玄。北府兵在淝水之战中成名,自此不断坐大。东晋“正规军”衰落的过程中 ,北府兵成为主要依靠力量,虽然谢玄被解除了职务,但其部将王恭、刘牢之等未被调整,继续尾大不掉。东晋末年,各地起义不断,北府兵南征北战,实力越来越强。刘裕成为北府兵首领后,拥兵自重,先是杀掉了晋安帝,最终于公元420年废掉晋恭帝,取而代之,改国号为“宋”,又称“刘宋”(北宋、南宋则又称‘赵宋’)或“南朝宋”,刘裕的谥号是宋武帝。刘裕长期在军旅,从最底层一步步升上来,才华与性格都称得上东晋统治集团的佼佼者。他生活俭朴,称帝后厉行节俭,使得政风清朗。他性格刚毅,大刀阔斧地推动改革,轻徭薄赋,重用寒族,同时让宗室掌握军权,将原先的门阀士族排挤到名大权小的官职,打破了东晋以来门阀士族对权力的垄断,为南朝宋前期的安定繁荣奠定了基础。

刘裕自己有雄才大略,但子孙教育搞的不好,公元422年去世后,长子刘义符继位,是为宋少帝(第二任皇帝)。由于沉迷于玩乐,不理朝政,大臣们认为其失德,在公元424年将其杀之,另立刘裕的第三子刘义隆,是为宋文帝(第三任皇帝)。宋文帝有才华并且有手腕,先是联络了北府兵的将领檀tán道济,从宋少帝时期即为辅政大臣的徐羡之等人手中夺回权力,又平衡宗室、士族、寒族的权力分配,安排这三方共同参与朝政,稳定了局势,为“元嘉之治”创造条件。广义的“元嘉之治”涵盖了宋武帝、宋少帝、宋文帝的执政时期。这期间,经济恢复,文化繁荣,有古代最著名的山水诗人谢灵运(谢玄之孙),编撰《后汉书》的范晔,注疏《三国志》的裴松之,把圆周率精确到3.1415926的数学家、天文学家(历法)、科学家(机械设计:指南车,机械‘千里船’,水碓duì磨)祖冲之,编制《元嘉历》的何承天,《世说新语》也成书于这一时期,由宗室刘义庆牵头编撰。

公元439年(北魏太武帝的太延五年,南朝宋文帝的元嘉十六年),北魏统一北方,与南朝宋形成对峙,南北朝正式开启。

下图为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的画像

给叫叫讲中国史

下图是北魏与南朝宋的对峙图,大约为公元449年的状态。国都平城的北面,灰色字地名即北魏六镇。北魏正北方边境一带,淡褐色为汉长城,深褐色为南北朝时期新修的长城

给叫叫讲中国史

(二)元嘉年间的三次北伐

南朝宋刚刚建立的时候,不仅占据了整个江淮之间和山东大部地区,还拥有河南中部和东部(洛阳及以东)几个军事据点,国都建康离北方边境较远,前面有着非常广阔的战略纵深。当时,北魏正在和胡夏、柔然(部落形式,未建国)打着连续数年的拉锯战,周边还有北凉、西凉、西秦、北燕等小国环伺,根本无暇顾及南方,南朝宋比东晋初年的局势要好得多。“元嘉之治”初步展现了一些成就,宋文帝刘义隆开始膨胀,加上自己即位前是藩王,出于提高声望和扩大的考虑,决定北伐。刘义隆还绕开老将檀道济,任命自己一手提拔的嫡系到彦之为主帅,想让其立战功,然后“加开府”,但是到彦之能力平平,经验很少,不熟悉北方游牧民族的打法,而且轻敌。刘义隆在元嘉六年(公元429年)向北魏索要黄河以南的全部土地,未获回应,于是在次年发动第一次北伐。宋军走水路,经由淮河、泗水,到鲁西南,然后从黄河逆流而上,西进至洛阳附近的虎牢关一带,先头部队甚至已经抵达河南、山西、陕西交界处,渭河汇入黄河位置的潼关。南朝宋统治集团和军队的大部分人都被这些轻而易举取得的胜利冲昏了头脑,只有檀道济及其部将觉得北魏是在故意诱敌深入,而此时的北魏的确发现宋军长驱直入,孤军冒进,几万人在东西方向上排成长达两千里的一字长蛇阵,从侧面来看力量已十分薄弱。十月入冬后,北方的黄河等河流纷纷结冰,北魏趁机发起反攻,宋军大败,丢盔弃甲,从河南一直退到山东,沿途储存的粮食、物资、军械也都顾不上了,被追击的北魏军队洗劫一空。南朝宋安排檀道济北上“救火”,至元嘉八年二月才稳住局势,但第一次北伐宣告失败。

下图为元嘉年间南朝宋的第一次北伐

马头郡:在今安徽省淮南市一带。须昌:古县名,在今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碻磝qiāo áo在今山东省聊城市荏平县黄河南岸。滑台:今河南省安阳市滑县。虎牢:即虎牢关,又称汜水关、成皋关、古崤xiáo关,是洛阳东面的重要关隘。金镛:古洛阳城西北部的小城

给叫叫讲中国史

第一次北伐失败后,南朝宋花费了十几年才恢复国力,但这期间南北对峙的态势逐渐发生了变化,北魏转守为攻,在元嘉二十三年(公元446年)攻入兖州、青州、冀州,给南朝宋的边防带来巨大压力,相对被动地将再次北伐提上日程。然而,名将檀道济已经被冤杀,宋文帝宠幸的王玄谟是个纸上谈兵,擅长空谈和拍马屁的人。他还很贪财,进军途中居然“顺带”做生意,要把北方的梨子贩运到南方去卖,但给的价格太低,八百个梨子才换一匹布,北方民众都不愿意交换,于是他干脆派兵挨家挨户去抢梨子,结果民众纷纷逃亡,甚至北渡黄河,给北魏军队通风报信,要求来帮忙报仇。

战前,南朝宋在谋略上没有详细筹划,人、财、物的准备也很不充分,只是分了东、中、西三路大军,表面上看气势很大,实则外强中干。宗室刘义恭为总指挥,驻彭城,东路军由王玄谟统领,宗室刘骏配合,中路军由臧zāng质统领,宗室刘烁同时配合中路军和西路军,西路军由宗室刘诞统领。元嘉二十七年(公元450年)七月,第二次北伐开始,最初,与第一次北伐相似,宋军处于攻势,东路军和中路军在鲁西南、河南中北部快速突进,西路军在襄阳却行动相对缓慢。东路军在河南东北部的滑台(今安阳市滑县)遭到北魏军队的强力阻滞,围攻三个月仍未有突破,十月,北魏太武帝拓跋焘tāo率援军渡过黄河,切断宋军后路,接着反过来包围王玄谟的军队,发起总攻,宋军大乱,带动了东路军、中路军全线溃退,气得有些将领要求立即将王玄谟斩首示众。稳扎稳打的西路军相继攻占了河南西北部的弘农(今三门峡灵宝市)、陕城(今三门峡市陕州区),前锋再次攻占潼关,“关中诸义徒并处处锋起,四山羌、胡咸皆请奋”,严重动摇了北魏在关中地区的统治。可惜,王玄谟在继续败退,中路军、东路军失去了和西路军在战略上的呼应,宋文帝觉得西路军已沦为孤军,要求其撤回,所占地区由北魏重新占领。北魏乘胜追击,先后围攻华北重镇彭城(今江苏徐州),萧城(今安徽省宿州市萧县),淮河南岸重镇寿阳(今寿县古城),但彭城、盱眙xū yí、寿阳等均未能攻克,于是发挥骑兵的快速优势,绕开这些地方,直接南下,抵达与建康隔长江相望的瓜步(今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南朝宋举国震惊,建康城内外戒严,并在建康周边地区广泛征兵。

下面两张图为元嘉年间的第二次北伐

钟离:在今安徽省蚌埠市凤阳县一带。采石:即采石矶,在今安徽省马鞍山市的长江南岸。广陵:即今天的江苏省扬州市。山阳:在今江苏省淮安市的淮河南岸,即后来的清江浦,为泗水、淮河、山阳渎(即邗hán沟,连接淮河与长江的大运河,南端为广陵)交接处。东阳:南北朝时期的青州州治,在今山东省潍坊青州市

给叫叫讲中国史

给叫叫讲中国史

檀道济是南朝宋的第一名将,元嘉十三年(公元436年)被冤杀的时候,大骂道:“乃复坏汝万里之长城!”这是成语“自毁长城”的出处。檀道济之死,主要是因为宋文帝刘义隆通过宫廷政变上位,始终担心有人不服,常常嫉妒有才之人,害怕大权旁落。檀道济死后,南朝宋的将领大都为庸碌之辈,加上皇帝喜欢遥控指挥,导致屡屡战败。当时,北魏许多人都喜形于色,声称“道济已死,吴子辈不足复惮!”十五年后,北魏太武帝率军南下,饮马长江,宋文帝登上石头城,向北眺望,感叹道:“若道济在,岂至此!”元嘉七年(公元430年),也就是刘义隆第一次北伐的第二年,南朝宋已经战败,檀道济被派往前线“救火”,当时有投降过去的士兵说宋军缺粮,北魏连忙南下追击,想困住宋军。檀道济见此情况,故意命令宋军停止南撤,并于当晚带领人在营寨里大张旗鼓地查点粮食。北魏侦察兵发现,宋军的一些士兵拿着竹筹在计数,另一些士兵拿着斗子在量米,周围袋子里的米都是满满的,因此判断檀道济军中粮食还绰绰有余,军心稳定,不能匆忙与之决战。北魏将领们也认可了这个“情报”,认为提供消息的宋军士兵是“诈降”,直接杀掉。其实,檀道济军营的袋子里装的都是沙土,仅仅在上表面覆盖了一层白米,这是“唱筹量沙”顺利退兵的典故。

北魏军队经过长途奔袭,此时已经是强弩之末,新占领的黄河至淮河至长江地区,由于途径时携带的军粮不够,经常烧杀抢掠,激起了广大民众的强烈反抗,甚至坚壁清野,加上北魏军队来自北方,没有水军,亦无水战经验,不得不在元嘉二十八年(公元451年)二月退兵。相比之下,北魏在统一北方之后,疆域扩大,生产和经济恢复,数十万久经沙场的骑兵具有极强的战斗力,善于避开城池攻坚战,穿插深入到地方腹地,推进速度很快,常常让南朝宋措手不及,在心理压力下,宋军多次惊慌失措,乱了阵脚。

下图为檀道济画像

给叫叫讲中国史

第二次北伐失败一年后,即元嘉二十九年(公元452年),北魏发生政变,太武帝被杀,南朝宋觉得有机可乘,仓促决定在七月发起第三次北伐。此次北伐规模较小,仅限于河南与山东交界处的黄河沿岸,以及襄阳和洛阳一带,断断续续打了近一年,无功而返。

客观的说,宋文帝刘义隆在恢复发展经济方面有一定贡献,但是在军事上无能且自负,三次北伐耗尽了“元嘉之治”的大部分积蓄,并最终导致南朝宋被南朝齐所取代。公元1205年(南宋宁宗开禧元年),带兵驻防长江南岸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与瓜州隔江相对)的辛弃疾写了一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里面有一句“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借元嘉年间三次北伐失败时的狼狈状态,讽刺南宋北伐车从战略到具体组织的混乱。辛弃疾的这首词中,还有一句“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佛狸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小名,元嘉十五年,北魏军队追击到长江北岸,在瓜步山(又称‘瓜埠山’,在今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上建行宫,后称佛狸祠。公元1162年(南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完颜亮(海陵王)率金兵南下,也是在瓜步山驻扎,虎视眈眈长江南岸的南宋,犹如当年的北魏军队和拓跋焘。拓跋焘有勇有谋,《资治通鉴》对其称赞道:“魏主为人,壮健鸷勇,临城对阵,亲犯矢石,左右死伤相继,神色自若;由是将士畏服,咸尽死力。性俭率,服御饮膳,取给而已……每以为财者军国之本,不可轻费。至于赏赐,皆死事勋绩之家,亲戚贵宠未尝横有所及。命将出师,指授节度,违之者多致负败。明天知人,或拔士于卒伍之中,唯其才用所长,不论本末。听察精敏。下无遁情,赏不违贱,罚不避贵,虽所甚爱之人,终无宽假。常曰:‘法者,朕与天下共之,何敢轻也。’”

南北朝时期,南方的产马地不多(像毛坦厂(茅滩厂)这样的马场如凤毛麟角),南朝军队以步兵和水师为主,骑兵很少(占总数的二十分之一到十分之一),北伐时需要依靠舟船在河道中开展机动,尤其是运送辎重。如果考虑到有较大把握取胜,南朝军队最远只能到黄河(通过长江、淮河、黄河的支流与运河),因为黄河以北河流少,且冬季会结冰,不能作为南朝军队的交通线和防线,弃舟上岸,很快就会遭到北朝骑兵的沉重打击。东晋的桓huán温北伐前燕的时候,贸然弃舟上岸,步行前进,结果被对方骑兵冲的七零八落。刘裕北伐的时候,背靠黄河摆出“却月阵”,抗住了北魏三万骑兵的屡次冲击,这种阵法和模式也成为后来南朝多次效法的成功经验。

下图为刘裕的却月阵,阵型如弧形的新月。外围一圈是战车,车上放置强弩。中间为步兵,在敌方骑兵冲击时被保护起来。背后是黄河里的水师战船,来回机动,作为呼应

给叫叫讲中国史

(三)衰落直至被取代

第三次北伐彻底失败的公元453年,南朝宋国力衰落,内部矛盾加剧。太子刘邵shào杀了宋文帝,但很快又被其三弟刘骏所杀,刘骏为宋孝武帝(第四任皇帝)。宋孝武帝执政的前期,沿袭宋武帝、宋文帝以来的方向,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实现“寒人掌机要”,即士族担任的高级官职变为荣誉性职衔,寒族担任的低级官职掌握实权,在军事上,多次击败北魏的进攻。不过,宋孝武帝执政的后期,变得居功自傲,开始大兴土木,穷奢极欲,让南朝宋的回光返照迅速结束。

公元464年,宋孝武帝病逝,太子刘子业即位,由于其内心不安,对大臣和宗室采取了大面积的囚禁和捕杀,引起朝野的恐慌和混乱。公元466年,湘东王刘彧(宋文帝之子,宋孝武帝的弟弟,刘子业的叔叔)杀掉刘子业,刘子业无谥号,被称为宋前废帝(第五任皇帝),刘彧为宋明帝(第六任皇帝)。

从宋孝武帝开始,南朝宋宗室内部就斗争不断,有民谣唱道:“遥望建康城,小江逆流萦yíng,前见子杀父,后见弟杀兄。”宋明帝对待宗室也十分残暴,几乎把宋孝武帝的子孙全都杀光。宋明帝执政晚期,淮河以北的青州、冀州、徐州、兖州的全部,豫州的淮西六郡陆续陷落于北魏,南北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公元472年,刘彧去世,太子刘昱即位,任命将军萧道成为宰相。刘昱也是个暴君,使得朝政一团糟,萧道成借此一步步攫jué取了权力。公元477年,刘昱被杀,死后被贬为苍梧王,史称宋后废帝(第七任皇帝)。

萧道成拥立宋明帝三子刘淮,是为宋顺帝(第八任皇帝),但已完全沦为傀儡。宋顺帝时期,萧道成晋封为齐王,这是后来“齐”这个国号的渊源。公元479年,刘淮被迫禅让帝位给萧道成,几个月以后被杀,南朝宋结束。

下图为南朝宋的皇帝世系图。灰色字是没有实际当过皇帝的。黑色字是实际担任过皇帝的,包括权臣控制的傀儡,但不包括死后追谥的,也不包括后世子孙即位后追谥的先祖。下同

给叫叫讲中国史

四、南朝齐

齐是南朝存在时间最短的一个朝代,仅有24年,不过齐和梁的宗室为同一个大家族,均为兰陵萧氏,属于地位不太高的士族。齐又称“萧齐”(与后面的‘萧梁’相对)或“南朝齐”。

齐高帝(第一任皇帝)萧道成与南朝宋的开国皇帝刘裕类似,崇尚节俭,为政清明,与民休养生息。萧道成在位期间,建康城改为用砖砌筑,此形态从南朝齐延续至今。萧道成曾自信的宣称:“使我治天下十年,当使黄金与土同价”,但仅仅干了三年多,就在公元482年去世,太子(长子)萧赜继位,是为齐武帝(第二任皇帝),延续了之前的政策,国力继续恢复,史称“永明之治”。永明十一年(公元493年)正月,仁义厚道的太子萧长懋mào去世,萧赜立其长子萧昭业为皇太孙,同年七月,萧赜去世,萧昭业继位(第三任皇帝,齐废帝)。

萧昭业奢侈无度,沉迷于玩乐,朝政落入齐武帝次子萧子良(萧昭业叔叔)和齐武帝堂弟萧鸾luán(齐高帝侄子,萧昭业叔祖父)的手中。萧鸾想篡位,杀萧昭业,拥立其弟萧昭文(第四任皇帝,齐废帝),不久,又杀萧昭文,直接自立,是为齐明帝(第五任皇帝)。萧昭业死后被追封为郁林王,萧昭文死后被追封为海陵郡王,均无皇帝名号。

魏晋时期,官员通常把意见写在签上,交给名曰“典签”,主要负责文书类事务的助手来具体处理。南朝宋时期,为了削弱士族高官们的实际权力,皇帝有意选派寒族人士,派往在外地的藩王、刺史等处,说是辅佐,实为监视和控制。到了南朝齐时期,典签的权力进一步扩大,开始干预外封皇子和封疆大吏的全部工作和生活,对其政绩做评价,并随时向皇帝报告,达到了皇帝耳目甚至可以说是特务的程度。齐明帝得位不正,于是滥用“典签”,大肆构陷、捕杀宗室,导致齐高帝、齐武帝的子孙几乎全部被害,也就是萧鸾之前的南朝齐历代皇帝近亲属都没有了,统治基础遭到严重削弱。齐明帝执政五年,在公元498年病逝,太子(次子)萧宝卷(第六任皇帝,废帝)继位。

萧宝卷也是个暴君,嗜杀成性,激起各地叛乱。平叛后,他有杀了有功的萧懿。萧懿所属的萧梁皇室,与萧齐皇室同为兰陵萧氏的齐梁房,共祖为东晋时期的淮阴令萧整。萧懿和萧衍与齐武帝萧赜是同一辈,是萧道成的侄子辈,萧昭业、萧昭文的叔辈,萧宝卷的爷爷辈。正是由于这层关系,萧懿和弟弟萧衍在南朝齐时期通过门荫渠道入仕。萧昭业在位期间,萧衍公元501年,萧衍起兵,在江陵拥立萧宝卷的弟弟萧宝融,是为齐和帝(第七任皇帝)。萧衍攻入建康后,萧宝卷被城内守军所杀,死后被追封为东昏侯。

下图是北魏与南朝齐的对峙图,大约为公元497年的状态

给叫叫讲中国史

下图为南朝齐的皇帝世系图

给叫叫讲中国史

五、南朝梁

(一)梁武帝

萧衍攻入建康的次年,篡位,结束了南朝齐,改国号为“大梁”,简称“梁”,又称“萧梁”,是为梁武帝。公元502年,萧衍先后被封为梁公(获赐九锡),后晋封为梁王,这是“梁”这个国号的来源,当年四月,即称帝。

萧衍曾投靠萧子良,后来又投靠萧鸾,助其篡位,于是自己和家族的帝位日益显赫。永明年间,竟陵王萧子良牵头组建了一个文人团体,称“竟陵八友”,包括萧衍、沈约、谢朓tiǎo、王融(王导的六世孙)、萧琛chēn、范云、任昉fǎng、陆倕chuí,因为萧衍还能征善战,所以称得上文韬武略。“竟陵八友”在文学上创造了“永明体”,在佛学上引领了融儒入佛,在政治上左右这南朝齐的政局走向,齐武帝萧赜病重的时候,立皇长孙(嫡长孙)萧昭业,于是其次子萧子良发动政变,王融等人参加,但萧衍当时躲了起来,未受到这次政变失败的影响。萧衍运用权谋手段,消灭了齐武帝时代的宿将,为萧鸾篡位创造条件,并因此从七品逐渐升至四品。萧鸾篡位(齐明帝)后,萧衍带兵与北魏作战,多有战功,升至雍州刺史,南朝宋的中后期,北府兵逐渐衰落,襄阳一带从晋陕南下民众组成的雍州兵,成为新的主力,萧衍正是这支队伍的首领,并依靠这支队伍最终上位,就像之前刘裕依靠北府兵以南朝宋取代了东晋一样。

梁武帝是一个性格复杂,城府很深,喜欢作秀的人。南朝的宗室内斗和军阀弑君都十分频繁,能够在如此残酷的环境中胜出,就不可能是一般人,更不可能有恻隐之心。从这个角度来看,梁武帝推崇佛教,主要目的是缓和中上层(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以及麻痹中下层民众,而他三次“出家”,则是一种政治作秀,是考验大臣们是否忠心的权谋手段,如果真的有大臣提出放弃梁武帝,另外拥立新君的话,估计就会被尚未真正放手的梁武帝给立即诛杀了。梁武帝“出家”的同泰寺,就在皇宫北门外,比玄武湖都近,一旦朝中有变,分分钟便能赶回来处置。后来侯景之乱的时候,叛军攻入建康,梁武帝退守台城,仍不愿意让位,甚至不愿意让给叛军拥立的其他宗室成员,直到饿死,由此可见,梁武帝的权力欲望是非常强烈的。至于史书上记载的梁武帝对宗室很宽容,即便犯罪也不追究,实际上是吸取了南朝宋、南朝齐宗室互相残杀,自废武功的教训,希望通过保持南朝梁宗室的实力,以此作为皇帝的屏藩,而不可能考虑某种情况下被其他宗室成员取代。另有史料记载,梁武帝觉得自己是“转轮王”,在佛教中这是降临到人间的圣王,可以转动宝轮让四方臣服,有这个身份,他就可以统一全国,“解救”普天下百姓,后来北方数次有叛将投靠,梁武帝均接纳,而不考虑潜在的风险,总是认为这些都是上天在助力,最后西魏的叛将侯景鹊巢鸠占,不仅把梁武帝给逼死,也导致了南朝梁的覆亡。梁武帝在位期间,达摩祖师通过海路从天竺来到南朝梁,曾主动拜会梁武帝,经过前期观察和当面会谈,达摩祖师认定梁武帝大多在做形式,并不是真修行(注5.1),于是“一苇渡江”(踩着一根芦苇渡过长江),前往北方,在嵩山落脚,创建少林寺和禅宗。

梁武帝执政初期,着力纠正南朝宋、南朝梁的弊政,恰逢北魏在汉化改革后内部矛盾激化,国力下降,南朝渐渐改变了被动局面,与北朝形成均势,但南朝梁的数次北伐战果都不大,南北拉锯线基本维持在淮河。梁武帝在文化方面采取宽容政策,推广儒学,开设五经馆,推崇佛教,造就了“南朝四百八十寺”,这一时期达到南朝文化的顶峰。由于佛教僧侣和道士不用纳税,当时出现了大批投到寺庙道观名下的户口和土地,让财政收入蒙受巨大损失。梁武帝执政的中后期,怠于政务,还四次“舍身”(出家),大臣们为其“赎身”花费了超过四万万钱。

梁武帝喜欢用降将,试图浑水摸鱼,不劳而获。东魏将领候景在梁武帝第四次出家的时候南下投靠,梁武帝认为这是上天的助力,拒绝了满朝文武的劝谏,执意接纳候景。后来,南朝梁北伐东魏,大败,梁武帝又想把候景送回去,作为求和的筹码,结果导致候景大怒,带兵南下,在南朝梁一些将领的协助下,同时在觊觎jì yú皇帝之位的侄子临贺王萧正德的带领下,攻入健康,把梁武帝围困在台城(六朝时建康的台省(中央政府)和皇宫),最后饿死,史称“侯景之乱”。候景早年在北齐开国皇帝高欢的麾下,深受倚重,但也表现出反复无常。高欢去世后,其子高澄与之不和,欲夺其兵权,于是候景叛逃到西魏。而西魏的掌权者(后来北周的开国皇帝)宇文泰也对其有戒心,候景再次叛逃到南朝梁。其实候景当时只有八千军队,建康城外勤王的萧梁宗室军队有三十多万,但候景占领建康长达五年,先后逼死梁武帝及其子,城外的宗室军队却视而不见,忙着火并,直到湘东王萧绎胜出,才开始讨伐候景。

梁武帝执政48年(公元502-549年),是南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而南朝梁总共持续了55年。

下图为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的梁武帝半身像,南宋时期作品,作者不可考

给叫叫讲中国史

下图为梁武帝堂弟萧景墓前神道的石辟邪,这个形象已成为南京城市的标识

给叫叫讲中国史

下图为西魏、东魏、梁的对峙图,大约为公元546年的状态。嶲guī州在今天的四川省凉山彝yí族自治州西昌市

给叫叫讲中国史

(二)昭明太子

梁武帝的长子是著名的昭zhāo明太子萧统。萧统大方、仁德,广受朝臣和民众的爱戴,他广纳人才,主持编撰《文选》(又称<昭明文选>)。这是中国现存的最早一部诗文总集,有三十多卷,涵盖了周朝到南朝梁的700多篇诗文,包括赋、诗、骚、七、诏、册、令、教、文、表、上书、启、弹事、笺、奏记、书、檄、对问、设论、辞、序、颂、赞、符命、史论、史述赞、论、连珠、箴、铭、诔lěi、哀、碑文、墓志、行状、吊文、祭文共37类文体(注5.2),但不包括经、史、子等学术类文章,首次区分了“文学”和“非文学”两大范畴。唐朝开始,《文选》成为士子的必读书,甚至当作文学类的教科书使用,宋朝开始,《文选》被大规模,经常性翻刻,有“《文选》烂,秀才半”的说法。唐朝时,还出现了“选学”这个学科,专门研究《文选》,类似研究《红楼梦》的“红学”。杜甫在“选学”方面就有一定造诣,多次向自己的子孙荐读《文选》。

襄阳古城正中的钟鼓楼,名曰“昭明台”,又名“文选楼”,是为了纪念出生于襄阳(其母为樊城人)的昭明太子和《(昭明)文选》。除了襄阳,中国的许多地方也都有纪念昭明太子的文选楼或读书台,比如南京、镇江、扬州、(苏州)常熟、江阴等地。其中最有名的要数池州的杏花村文选楼(秋浦河畔),附近还有城西昭明书院(昭明太子庙),池州古城西门——秀山门(萧统在石城秀山(今池州市贵池区殷汇镇石城村)编撰<文选>,此处原为石城县治,为萧统的封地,有衣冠冢zhǒng)。

(三)南朝梁的结束

萧统去世后,萧衍未按惯例立长子萧欢为太子,转而立了三子萧纲。侯景之乱中萧衍被饿死后,萧纲继位,是为梁简文帝(第二任皇帝),候景专权。一年后(公元551年),萧纲被候景废掉并杀害,侯景立萧统的孙子萧栋为南朝梁的第三任皇帝,不久,又自己直接篡位,改国号为“汉”,萧栋被囚禁,侯景失败后逃出。萧栋没有皇帝的谥号,即位前为豫章王,被废后位淮阴王。

侯景篡位后,仅能控制江东一带,其它地方仍为南朝梁的宗室所控制,只是他们相互攻击,未能合力对付侯景。后来,湘东王萧绎胜出,并得到广州太守陈霸先的支持,领头讨伐,平定了侯景之乱。萧绎在江陵称帝,是为梁元帝(第四任皇帝),武陵王萧纪同时在益州称帝,梁元帝找西魏帮忙,虽然攻灭了萧纪,却引狼入室,被西魏夺取了益州,然后又失陷江陵,自己也被杀。西魏立昭明太子萧统的第三子萧詧chá为傀儡皇帝,史称西梁,又称后梁

梁元帝被杀后,公元554年,陈霸先王僧辩立萧绎的第九子萧方智为帝,是为梁敬帝(第五任皇帝)。此时,北齐文宣帝高洋也听说了梁元帝被杀的消息,把之前迎接侯景的时候被东魏大将军高澄俘虏的萧渊明(梁武帝的侄子,梁闵帝,第六任皇帝)送回南方,王僧辩想投机,在公元55年拥立萧渊明为帝,但四个月以后就被陈霸先废掉,王僧辩也被杀,萧方智复位。

北齐听说萧方智复位,要萧渊明返回,陈霸先答应,将其送往北方,结果半路上突然病死,北齐的高洋认为找到了借口,立即发兵南下。陈霸先将其打败,一改南朝屡屡战败的局面,给南朝民众打了一剂强心针,自己的威望和实力也大增。公元557年,陈霸先篡位,改国号为“陈”,是为陈武帝。

下图为南朝梁、西梁(西魏-北周的傀儡国)的皇帝世系图。蓝色字为西梁

给叫叫讲中国史

注5.1:“一苇渡江”是个神话,但下面的对话(记载于<禅宗公案>一书中)应当具有真实性,反映了汉传佛教当时的理论。

帝问曰:"朕即位以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纪,有何功德?"祖曰:"并无功德。"

帝曰:"何以无功德?"祖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

帝曰:"如何是真功德?"祖曰:"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

帝又问:"如何是圣谛第一义?"祖曰:"廓kuò然无圣"。(既不舍凡,亦不求圣,乃大悟之境地)

帝曰:"对朕者谁?"祖曰:"不识"。

注5.2:“七”这种文体属于广义的赋,始于《楚辞·七谏 》(枚乘假设吴客说七件事,从而启发楚王的太子),通过虚设的主客反复问答,叙事或写物。

“弹事”这种文体指的是弹劾hé之事,或弹劾官吏的奏章(简称‘弹章’)。

“设论”这种文体是假设问答,然后阐明观点。

“符命”这种问题指的是上天预示帝王受命的符兆。

“连珠”这种文体又称为“顶针格”,即上一句末尾的字词与下一句开头的字词相同,一句接(顶)一句,像一串珍珠,上下相接,首尾相连,层层抵近。

“ 诔”这种文体主要是叙述去世者的生平,以示悼念。

“行状”这种文体也是叙述去世者的生平事迹,由门生或亲友记述,可以提供给撰写墓志铭之用,或是提供给史官编写传记。

六、南朝陈

陈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皇族姓氏与国号相同的朝代。西周初年,周武王分封上古至夏商时期的帝王后裔,以便立庙祭祀,把虞舜(有虞氏)的后代虞满分封到陈国,史称“陈胡公”(胡公满)。陈霸先认为虞满是其祖先,所以梁敬帝先后封他为陈公、陈王,这是陈朝国号的由来。

陈是整个南朝疆域面积最小的朝代,益州已被西魏占领,最初,长江中上游被后梁(开国皇帝-萧詧)占据,长江中游至江淮之间被王僧辩的余党王琳占据,陈霸先去世的时候,王琳仍未被消灭。南朝陈存在于公元557-589年,其西面的后梁则是存在于公元555-587年,两者分享南方半壁江山,都是32年的国祚zuò

下图为北周、北齐、陈的对峙图,大约为公元572年的状态。南北朝后期,州的数量大幅增加,州郡设置比较混乱,因此本图仅作参考,并未涵盖当时所有的州

给叫叫讲中国史

公元559年,陈霸先去世,其侄子陈蒨qiàn继位,是为陈文帝(第二任皇帝),陈文帝打败了王琳,恢复江南经济,南朝陈的国力逐渐上升,出现了一个短暂(陈蒨在位六年即去世)的“天嘉之治”。公元566年,太子(嫡长子)陈伯宗继位,是为陈废帝(第三任皇帝)。当时,由于陈伯宗年幼,其叔父陈顼辅政,公元568年,陈顼自立为帝,是为陈宣帝(第四任皇帝)。公元573年,北周联络南朝陈一起攻打北齐,两年后,南朝陈收复淮南地区(江淮之间),但因为陈宣帝只想守成,未乘胜追击。公元577年,北周开始南征,南朝陈的军队惨败,生死存亡之际,北周武帝宇文邕yōng忽然去世,发生内乱,南征匆匆结束,南朝陈获得喘息机会。

公元581年,隋朝取代北周,582年,陈宣帝病逝,太子(次子)陈叔宝继位,是为陈后主(第五任皇帝)。陈后主长于深宫之中,有较高的文学艺术素养,但不会治国理政,每天饮酒作文,醉生梦死。当时,南朝陈的国力已大大弱于北方的隋朝,而且社会矛盾尖锐。公元588年,隋文帝杨坚命次子杨广(后来的隋炀帝)带兵南下,陈后主觉得有长江天险,隋军打不过来,继续花天酒地,歌舞升平,对近侍们说:“齐兵三来,周师再至,无不摧败而去,彼何为者耶?”次年正月,隋军攻入建康城,陈后主吓得带着两个妃子跳后宫的一口井里,但很快被发现,押解到长安城,后迁至洛阳,十六年后病死。陈后主在诗歌和音乐方面的代表作是《玉树后庭花》,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但由于作者的所作所为及其影响,被后世定性为“亡国之音”,经常被批判,杜牧“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就是针对此曲。刘禹锡也曾写道:“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亦为此类感叹。

公元589年,随着南朝陈覆亡,隋朝统一全国,结束了近三百年的分裂。

下图为南朝陈的皇帝世系图

给叫叫讲中国史


本文动笔于2023-08-12 15:41:17



标签:


取消回复欢迎 发表评论

  • 请填写验证码
博客|历史排行
«    2025年1月    »
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31
标签列表
最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