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在企业部门和地方政府“去杠杆”的大环境下,决策当局有意引导居民扩大按揭贷款和消费贷款规模,以实现刺激国内需求提振经济的效果。然而,笔者以为,在当前经济增长减速、工资增长放缓的背景下,通过扩大居民超前消费来刺激内需的难度将越来越大。具体原因如下:
第一,我国居民部门杠杆率已上升至历史高点。由于居民不能发行个人债券,居民债务全部由贷款构成。而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末居民部门银行贷款余额为27万亿元,占GDP比重为40%。特别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居民部门住房按揭贷款快速增长,带动了居民杠杆率快速上升(参见下图)。到了今年第一季度,在新增按揭贷款增加1万亿元的推动下,贷款余额飙升至15.18万亿元的历史高点。换句话说,目前居民债务负担已经十分沉重。
2016年7月23-24日,中国成都
1. 我们在成都举行会议,审议在应对关键经济挑战方面的努力,以及年初以来所取得的进展。我们本着团结合作的精神密切开展工作,并就各项议程取得了切实成果,这些成果将提交杭州领导人峰会审议。
2. 全球经济持续复苏,但仍旧弱于预期。同时,增长成果应在国家内和国家间得到更广泛的分享以促进包容性。全球经济环境充满挑战,下行风险持续存在,突出表现在大宗商品价格波动以及许多经济体低通胀。金融市场波动仍然很大,地缘政治冲突、恐怖主义和难民流动继续使全球经济环境复杂化。此外,英国脱欧公投结果也加大了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G20成员已经准备好积极应对英国公投带来的潜在经济和金融影响。今后,我们希望看到英国作为欧盟的密切伙伴。
信用风险仍需严防死守,新增风险隐患重重。
7月14日,中国银监会召开2016年上半年全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工作暨经济金融形势分析会议。监管高层指出,从内外部风险看,复杂性、隐蔽性和传染性加剧,不仅银行体系内部的风险承受能力逐渐暴露,产能过剩行业、高杠杆企业信贷风险不断显现化,而且民间融资、互联网金融、非法集资等外部风险向银行体制输入的广度和深度都有增加。
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在会上指出,下半年要重点防范好流动性风险、交叉金融产品风险、海外合规风险、非法集资风险这四类风险。
一、值得关注的大事
(一)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断崖式下降。
中国商业银行的“坏账”还在继续增加。
中国银监会7月15日发布的消息称,据初步统计,截至6月末,银行业资产总额212.31万亿元,同比增长15.6%;各项存款余额150.59万亿元,同比增长10.7%;各项贷款余额106.69万亿元,同比增长13.0%。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81%;拨备覆盖率保持在161.3%的较高水平。
而2016年第一季度,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3921亿元,较上季末增加1177亿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75%,较上季末上升0.07个百分点。
2015年8月以来特别是2016年初,看空中国经济和人民币一度甚嚣尘上,甚至有的机构大肆做空各类人民币资产。但2016年3月以来,中国经济似乎出现超预期逆转,人民币资产价格明显企稳,部分资产还呈现快速上涨态势。不到半年的时间,极度做空中国的投资者似乎吃了大亏,并得到了深刻教训。近半年来,中国经济究竟发生了什么?金融市场波动表明了什么?该如何看待未来中国经济发展?这些对于下一步正确理解宏观经济、把握金融大势意义重大。
我们认为,中国经济发展具有较大的弹性,城乡和区域差距较大,挖掘内需仍有潜力。无论横向与主要发达经济体相比,还是纵向与亚洲金融危机时期相比,我国的总需求政策仍有一定空间,但目前正在加快收窄。与此同时,潜在经济增速不断下行,全社会杠杆率仍在攀升,金融债务风险频发,结构性改革的时间已显得十分紧迫。短期内,政策空间的收窄可以换取一定的结构性改革和调整时间,但该做法的可持续性值得深思。展望未来,中国经济前景取决于空间与时间赛跑的最终结果。
整个经济变得越来越薄
2009年中国的第一轮加杠杆,到2010年第二季度才明显感觉到信用扩张的不良反应。2012年5月份中国将稳增长放到首位,下半年中国开始通过影子银行和表面扩张完成第二次加杠杆,直到2013年第二季度才出现物价的通胀、一线楼市价格暴涨等不良反应。
而本次加杠杆的反应特别快,货币信用投放加速了,但投资执行力度并不强,才一个月不良反应就出来了,资金不进实体经济,直接推动了资产通胀,使得实体资本未来的投资回报率预期急剧的走坏。
2016年5月9日,权威人士再度发声谈中国经济。当日出版的人民日报头版转二版刊登了《开局首季问大势》的权威人士谈当前中国经济文章。这应是权威人士2015年5月以来第三次以此规格在人民日报上谈中国经济。第一次是2015年5月25日刊登的《五问中国经济》,第二次是2016年1月4日刊登的《七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开局首季问大势》一文,依然是五问结构,分别是:经济形势怎么看?宏观调控怎么干?供给侧改革怎么推?预期管理怎么办?经济风险怎么防?
— — — — — — — — — —
2016年12月报告(邮储银行官网链接)
银行业不良攀升已持续整整两年半,风险仍在不断暴露中。
记者从权威渠道获悉,截至2016年2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逾2万亿元,比年初增加近1500亿元,同比增长近35%;不良贷款率为2.08%,告别“1”字头。
其中,截至2016年2月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近1.4万亿元,比年初增加近1200亿元,同比增长约45%;不良贷款率1.83%,比年初提高0.1个百分点。商业银行关注类贷款余额已经高达约3万亿元,同比增长约35%。
一、2015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新增4318亿,2016年或加速释放
如果问银行从业者2015年最让他们头疼的事是什么,“不良”可能是很多从业者的首选。
2015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可谓全面爆发,连续17个季度上升。2016年2月15日银监会发布最新商业银行数据显示,2015年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2744亿元,较2014年末的8426亿元新增4318亿元,增幅达到51.25%。不良贷款率1.67%,同比上涨0.42个百分点,环比2015年第三季度末上升0.08个百分点。
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率继续“双升”。2月15日银监会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第四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27万亿元,较上季末增加881亿元,自2011年第四季度以来连续17个季度反弹;不良贷款率1.67%,较上季末上升0.08个百分点。
具体而言,截至2015年第四季度末,大型商业银行不良率为1.66%,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率为1.53%,城市商业银行不良率为1.40%,农村商业银行不良率为2.48%,外资银行不良率为1.15%。
截至2015年末,拨备覆盖率为181.18%,较上季末下降9.62个百分点;贷款拨备率为3.03%,与上季末基本持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