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产业政策风险信号
1、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及宏观经济规划、进出口政策等的变化预期对借款人从事行业发展造成较大不利影响。如营业收入大幅下降、营业成本大幅上升等。
2、行业被列入限制淘汰类行业名单,客户产品处于成熟期末端及衰退期,生产工艺落后、生产技术及产品科技含量低,主导产品不具有品牌优势和规模优势,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较上年同期下降幅度均超过20%,经营性现金净流量连续两年为负值,信用等级下降、发展趋势下滑明显。
一、何为“治未病”
“上医治未病”最早源自于《黄帝内经》,“治”是治理管理的意思,“治未病”就是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大致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大方面。
所谓“未病先防”,是指人体在未病之时,注意防范疾病的发生,保持身心健康,如“食饮有节,起居有常”、“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等,主要是顺应自然和避邪护身的养生保健和预防疾病方面的内容。未病先防重在于养生,昭示了“防重于治”的医学思想,“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既病防变”,顾名思义,就是已经生病了就要及时治疗,要能够预测到疾病可能发展的方向,以防止疾病可能的进一步发展。
面对日趋复杂市场金融环境,作为一名信贷风险防控人员,在信贷风险防控工作上,一定要有一双敏锐的双眼,非常全面的与信贷相关的专业知识,足智多谋比较前卫的思想智慧,还要有一双耳朵聆听四面八方。由浅而入,从问题的表面,看到风险的实质,精准把脉,评估风险,剔除风险。
如果你还为如何做好一名合格的风险防控人员的工作的道路上,苦苦徘徊而焦灼,那么请你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一、不要听“一面之词”
环比指的是本期与上期之比,逐期比较,环环相比。
举例:本月比上月增加了多少。
同比指的是本期与上年同期相比。
举例:今年3月比去年3月增加了多少。
“风险”一词来自于远古时期的渔民,他们以打鱼为生,在长期的实践中,体会到“风”给他们带来的无法预测的危险,“风”即意味着“险”,“风险”由此产生。
关于风险的定义,理论界普遍认为:风险是指在某一特定环境下,在某一特定时间段内,某种损失发生的可能性。而风险管理就是要通过对于风险的识别、计量和控制,将预期损失降到最低。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风险无处不在,尤其是面对宏观经济持续低位运行,面临着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等诸多风险,要做到有效的防范和控制,就要正确地认识风险管理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科学的风险管理体系。
信息科技风险是指总行、省分行提出的概念,《中国银行业从业人员资格认证考试教材》中没有这方面的内容。
信息科技风险主要是指信息科技在商业银行运用过程中,由于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技术漏洞和管理缺陷产生的操作、法律和声誉等风险。
战略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追求短期商业目的和长期发展目标的系统化管理过程中,因不适当的未来发展规划和战略决策可能威胁商业银行未来发展的潜在风险。
总行和省分行的有关文件中为“战略风险”还增加了一个部分的内容,即“外部经营环境变化”的影响。
法律风险包括但不限于商业银行签订的合同因违反法律或行政法规,可能被依法撤销或者确认无效的风险,商业银行因违约、侵权或者其他事由被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依法可能承担赔偿责任的风险,以及商业银行的业务活动违反法律或行政法规,依法可能承担行政责任或者刑事责任的风险等。
根据以上定义,商业银行日常经营管理中所面临的一切法律纠纷,包括采取仲裁、诉讼或其它法律手段来解决的,均可被视为法律风险的表现形式。而商业银行内部制度、流程和规范所认可,但是与外部法律法规暂不适应(或相对滞后)的情况,也应当被视为一种法律风险,尽管这在合规风险管控方面没有什么问题。
声誉是指商业银行所有的利益持有者通过持续努力、长期信任建立起来的宝贵的无形资产。
声誉风险是指由于意外事件、商业银行的政策调整、市场表现或日常经营活动所产生的负面结果,可能对商业银行的这种无形资产造成损失的风险。
商业银行的业务性质要求其能够维持存款人、贷款人和整个市场的信心,所以商业银行通常将声誉风险看做是对其经济价值最大的威胁。
国别风险是指由于某一国家或地区经济、政治、社会变化及事件,导致该国家或地区借款人或债务人没有能力或者拒绝偿付银行业金融机构债务,或使银行业金融机构在该国家或地区的商业存在遭受损失,或使银行业金融机构遭受其他损失的风险。
以前没有“国别风险”这个概念,而是称作“国家风险”,指的是经济主体在与非本国居民进行国际经贸和金融往来时,由于别国经济、政治和社会方面的变化而遭受损失的风险。国家风险主要分为政治风险、社会风险和经济风险三类。
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虽然有清偿能力,但无法及时获得充足资金或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以应对资产增长,支付到期债务或其它业务发展需要的风险。
流动性风险通常可以分为资产流动性风险和负债流动性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