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正在改版和升级中
始建于2001年12月21日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博客 > 博客|历史 > 正文

给叫叫讲中国史29-经史子集(兼谈诸子百家)

作者:行者 发布时间:2023-02-21 23:35 分类:博客|历史 浏览:1684 评论:0



“经史子集”是中国古代的图书分类方法,初步形成于西晋到东晋时期,最终确立于隋朝到唐太宗-魏征时期。


一、“经”指的是儒家经典著作,主要包括以下小类:

1、儒家十三经。“十三经”是“经”这个大类的主体,包括《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周易》《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

2、“十三经”的注疏。注是对“十三经”的注解,疏是对“注”的进一步注解。注疏主要是解读“十三经”的字音、语句意思、语法修辞等,同时也做了一些延伸,附有相关事物、典章制度、史实等内容。

3、经学史。历朝历代开展经学研究的历史,包括发展演变过程,考据结果等等。

4、小学。分为训诂(研究词义、语法、修辞)、字书(研究字形)、韵书(研究发音,兼具查字典功能)。可以简单理解为识字课本,用来掌握字形、字音、字义。《说文解字》《千字文》都属于“小学”,但《弟子规》不是,《弟子规》连儒家经典都不是,是一本冒充儒家学派的低质量读物。

十三经、经学史等方面的更多内容,请点击这里查看


二、“史”指的是历史典籍,主要包括以下小类:

1、正史。历朝历代修订的《二十四史》,确定于清朝乾隆年间,包括《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周书》《北齐书》《南史》《北史》《隋书》《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北洋政府宣布《新元史》为正史,与之前的合称“二十五史”。还有人提出不收录《新元史》,而是将北洋政府时期的《清史稿》列入“二十五史”,不过《清史稿》主编赵尔巽xùn表示,此书“作为史稿披露的’急就之章‘,并非视为成书。”《二十四史》以帝王本纪为核心,所以鲁迅先生曾讽刺道这些是“二十四姓家谱而已”。

2、编年。编年体史书,即按时间顺序,而不是《二十四史》那种围绕人物的纪传体。最有名的编年体史书,莫过于《资治通鉴》。

3、纪事本末。也是一种史书的题材,以历史事件为纲,分别记述成文。总体上会按时间顺序排列,但不会严格按年、月分成一章一章,历史事件多的时段可以分成许多章,历史事件少或是没有的时候,就直接跳过一段时间。最早的纪事类史书,为南宋袁枢编写的《通鉴纪事本末》,改编自《资治通鉴》,但不用编年体结构,并简化为战国至秦朝、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四大部分。

4、杂史。掌故类的史书,主要记录逸闻轶事(世人不大知道但感兴趣的传闻和故事)。

5、别史。不属于正史、杂史的其它史书。

6、史评。对史事和史书的评论。对史事的评论,比如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的《读通鉴论》。对史书的评论,也就是史学理论方面的研究,比如唐朝时期刘知几的《史通》。

7、诏令奏议。诏令是帝王、皇后、皇太后发布的命令、文告等,常见的有诏、制、敕、诰、谕等等。奏议是大臣等人上奏帝王的文书,常见的有奏、议、疏、表、上书等等。

8、传zhuàn。记录人物的事迹、生平。《二十四史》中均有“传”或“列传”,与(帝王)本纪、(诸侯/重臣)世家、书、表等同为基本文体。有的传记完全如实记录人物的经历,也有的传记采用文学方法适当做了发挥。传记一般都是记录别人的经历,但也有自己记录自己的经历,称为“自传”。

9、史钞。摘抄一部或几部史书,并做删减和改编后的作品。晚年的孔子修订《书》(尚书),就是早期的史钞。史钞可以让读者免去阅读和查找史料原文,面对卷帙浩繁资料之苦,但摘抄与重新演绎过程中,难免加入摘抄者的个人观点,甚至是断章取义和曲解。

10、载记。与帝王本纪内容相似,但本纪一般记录的是正统(大一统)王朝统治者的事迹,载记则是记录地方割据政权,或是“成王败寇”的“寇”等类型人物的事迹。司马迁在《史记》中,安排了《项羽本纪》,与刘邦的《高祖本纪》并列,体现了不以成败论英雄的客观态度。班固编撰《汉书》的时候,将刘秀同时代,当时处于同样地位的新市(王匡、王凤)、平林(更始帝刘玄,后绿林军并入)、公孙述(在蜀地建立成朝)、隗嚣(wěi áo 在陇西割据)等人物事迹,编成载记。唐朝时编撰《晋书》,把匈奴、鲜卑、羯jié、氐、羌等周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以后建立的政权,即“十六国”,也编成了载记,与中原正统王朝有所区别,但又承认了这些政权在一定时段的地位。再后来,朝鲜、越南、南诏等区域性政权和周边小国的历史,亦都划入载记的范围。

11、时令。主要为历史上有关农事的典章制度,民间风俗等典籍。宋朝以前,这些典籍一般划入“子部”的“农家”,宋朝开始转为“史部”。

12、地理。即地方志,包括各个地方(通常以‘县’为单位)的疆域、山川、物产、风俗等等。有一些不属于地方志,但属于地理、旅游、风俗类的著作,也划入“史部”的“地理类”,比如《水经注》《大唐西域记》《徐霞客游记》等等。

13、职官。记录历朝历代的官制。《后汉书》里有独立的《百官志》章节。正史之外,《唐六典》也是专门的官制典籍。

14、政书。记录历朝历代的典章制度。

15、目录。关于图书分类学的典籍。


三、“子”指的是诸子百家的著作和类书。

1、儒家。由于儒家在中国古代长期为主流价值观(至少也是‘外儒内法’),所以其主要典籍大多归入“经部”,“十三经”之外的才归入“子部”,比如《曾子》(曾参)《朱子语类》(朱熹)《晏子春秋》(齐国晏婴)等等。

2、道家。老子、庄子为代表人物,称为“老庄哲学”。有时候还附会传说中的黄帝为学派创始人之一,号称“黄老学说”。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3、释家。即佛教。

4、法家。战国时期形成,李悝、商鞅、韩非为代表人物。

5、兵家。研究军事的学派和著作。战国到汉初时期形成,一般认为始于《孙子兵法》的作者孙武。代表著作还有《孙膑兵法》《尉缭子》,假托姜太公编撰的《六韬》,吴起编撰的《吴子》等等。

6、农家。先秦时期形成,东汉以后衰落。主张鼓励耕桑,体恤民情,注意防范饥荒和自然灾害。代表著作有北魏贾思邈的 《齐民要术》,唐朝时期陆羽的《茶经》等等。

7、医家。医学类著作。比如《本草纲目》。

8、杂家。不属于以上学派的其它学派。


《汉书·艺文志》中,“九流”(秦汉时期的九大学术流派)包括:道家、儒家、阴阳家、法家、农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

阴阳家盛行于战国时期到汉初,核心思想为阴阳五行,试图以此来解释各类自然现象的成因和变化规律,建构一套宇宙观,邹衍为代表人物。请点击这里查看更多内容

名家产生于先秦时期,主要研究辩论和逻辑学,公孙龙为代表人物,“白马非马”是流传较广的诡辩故事。

墨家产生于战国时期,墨翟(墨子)为创始人。墨家的主张有兼爱(人与人平等,相互关爱)、非攻(反对侵略和当时的诸侯兼并战争)、节用(节约,反对铺张浪费)、明鬼(继承前人的优秀传统文化)、天志(掌握自然规律)。墨家虽然是学术组织,却有着极其严格的纪律,其首领称为“矩子”,拥有较大权力和较强权威。其成员要到各国去积极推行墨家思想,并将俸禄捐献给墨家组织。由于墨家思想具有明显的政治属性,不容易被统治者所控制,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时候,遭到打压,逐渐衰落。

纵横家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传说鬼谷子为创始人。纵横家分为两大分支,合纵派的主要代表有公孙衍、苏秦,连横派的主要代表有张仪。合纵指的是六大诸侯国联合起来抵御秦国,由于东方六国呈南北向排列,地图上为纵向。连横为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策略,与其它诸侯国中的部分国家做阶段性的合作,当然主要还是为了瓦解这些国家的大联盟关系,秦国在西方,其它国家在东方,东西方向在地图上为横向。纵横家的著作主要有《鬼谷子》《战国策》,另外在《左传》等典籍中也有相关记载。


9、术数。各种方术,通过观察自然界的现象,来推测人的气数和命运。

10、艺术。“六艺”(礼、乐、射、御(驾车)、书(文字和文学)、数(计算))相关的技能,与今天的“艺术”是不同的概念。

11、书画。书法、绘画、琴谱、篆刻等方面的典籍。

12、 谱录。记载器物、食谱、草木鸟兽虫鱼的表册。

13、天文算法。天文学(天象)、历法、数学、测量学等领域的典籍,有时候也包括占卜、风水等方面的。代表著作有公元前一世纪(西汉时期)成书的中国最早天文和数学理论书籍《周髀算经》,公元一世纪(东汉时期)成书的《九章算术》等等。

14、小说家。顾名思义。清朝《四库全书》,把“小说家类”分为杂事、异闻、琐语(琐碎的言谈)三个项目。

15、类书。综合性的类书,相当于现在的百科全书。


四、“集”指的是诗词类集合,包括诗、词、曲,相关评论文章等。

有汇集多个人作品的总集,也有收录某一个人作品的专集。南朝梁的昭明太子编撰的《文选》是汇集了多个朝代多位人物作品的总集,而《李太白集》《杜工部集》《白氏长庆集》等等,都是单个诗人的专集,南朝齐的刘勰xié编撰的《文心雕龙》,则是文学评论类著作。


本文动笔于2022-04-25 21:36:54



标签:


取消回复欢迎 发表评论

  • 请填写验证码
博客|历史排行
«    2024年11月    »
123
45678910
11121314151617
18192021222324
252627282930
标签列表
最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