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叫叫讲中国史9-中国历史上的战略要地
作者:行者 发布时间:2020-10-12 12:21 分类:博客|历史 浏览:1671 评论:3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重复着“分裂—统一”的过程。由此也产生了许多个战略要地,有时候是作为双方或多方之间的缓冲,有时候作为加强防御的多条战线,有时候也可以被用作发起进攻的重要基地。
在行政区划上,主要有“山川形便”和“犬牙交错”两大原则。这些重要战略要地的归属,常常灵活运用了这两大原则,尤其是后者。
一、汉中
陕西中南部是肥沃的关中平原,早在周朝、秦朝、汉朝时期,便已经成为整个中国的核心地带,被选择在这里建立首都。其南缘为秦岭,东西很长,南北很宽,山高林密,难以逾越。秦岭南麓lù,横亘gèn着汉中平原,又叫做汉中盆地、汉水谷地。这里是汉江的上游,四面都是崇山峻岭,其东部的安康一带也没有大路,今天与湖北十堰之间还有着水面极其广阔的丹江口水库,因而汉中平原能够成为一块较为独立的,甚至可以自给自足的区域。汉中平原再往南,为大巴山脉,再次翻山越岭,才能抵达四川盆地。
于是,汉中成为了陕西(关中)和四川之间的重要战略缓冲区。如果是四川控制了这一带,便能够对陕西(关中)形成巨大威胁,秦汉交替之际的刘邦就成功由此处“暗度陈仓”,三国时的诸葛亮、姜维也在这里分别六出祁山,九伐中原,严重干扰了魏国的发展,为蜀国的延续争取了有利环境。但反过来看,如果是陕西控制了这一带,四川就失去了一半以上的防线,因为大巴山没有秦岭那么险峻,北方军队进入汉中平原,四川盆地的最北面的广元、剑阁、江油等地,就相当于门户大开了,这也是后来的许多个朝代,都把汉中划入“陕西”的范围,而不让四川所掌握的原因。
二、江淮
江淮主要指的是长江与淮河之间,属于安徽、江苏的区域,包括了淮河中下游的南岸,以及长江下游的北岸。中国历朝历代都有着“守江必守淮”的说法。这一带虽然已经是大江大河的下游平原,个别处有低山丘陵,却关系着南北双方在战略主动权方面的争夺。如果是北方占领了江淮地区,前锋便能够抵达长江一线,迫使南方不敢在长安南岸的南京建都,而是要进一步退守杭州或其它腹地,南宋面临的就是这样的局面,南北朝时期的陈朝也是未能守住长江防线,直接被隋朝军队一锅端。如果是南方占领了江淮地区,便能够获得宝贵的战略缓冲,同时在淮河、江淮之间和长江设置三道防线,在江淮之间的寿春等地建立强大的军事堡垒,并阻止北方获得建立水军,运用水军南下争雄的合适自然条件,因为淮河以北就不再有宽阔水面来训练水军了。
三国时期,江淮地区的形势较为复杂,并发生过多次激烈的争夺。魏国方面确立了死守合肥的战略,有“张辽威震逍遥津”的传奇战例,还有建立合肥新城来加强防御的安排。吴国方面也从未放弃通过裕溪河、巢湖北上的努力,在转入战略守势之后,又在南面的滁州一带挖了一条平行于长江的“涂塘”,试图构建起两道防线,以“涂塘”替代淮河的作用。
三、襄阳-南阳
“襄阳-南阳”可以算是与江淮地区相对应的地理区域,一个在西一个在东,分别扼è守了长江上可以横渡并进入南方腹地的两端,再往西,便是三峡,然后是四川盆地的南缘,都是没有太多突破机会和战略意义的区域了。东西方向上看,“襄阳-南阳”位于中国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的交界处,第二阶梯多为高原和山脉,难以逾越,到了“襄阳-南阳”一带,因为过渡到第三阶梯,沿着汉水往东南方向走,江汉平原(汉江中下游)就在不远处,是个物产丰富的鱼米之乡,同时也是华中和中南地区的门户,而朝着东北方向,沿着随(州)枣(阳)走廊,又可以绕过桐柏山-大别山,到达淮河中下游及江淮地区。南北方向上看,“襄阳-南阳”属于“秦岭-淮河”这道南方和北方分界线的组成部分,也是不可多得的缺口,西面为秦岭,东面有桐柏山-大别山,淮河,都是天堑qiàn。
三国时期,在赤壁之战前夕,魏军不遗余力地抢占“荆州-襄阳”地区,用轻骑兵日夜奔袭,就是为了占据这一片战略要地,形成居高临下的战略优势。诸葛亮在“隆中对”中,也强调了“荆州-襄阳”的地位,认为可以与汉中地区配合使用,作为将来北伐的重要出发地,具体来说,就是魏国发生重大变乱的时候,蜀军主力出汉中,另一支军队则由襄阳出击作为策应。后来的情况也表明,自从关羽“大意失荆州”之后,蜀国相当于被断其一臂,再也打不出有力的组合拳,注定了北伐的屡战屡败。南宋时期,襄阳是抵御元军的重要节点,先后坚守六年之久。实际上,当时南宋已经高度腐朽,无力抵挡元军南下的攻势,但襄阳给元军造成巨大消耗和严重挫折,有力配合了其它地区宋军的防守,延缓了南宋的衰亡。在《射雕英雄传》中,金庸先生专门编写了一段郭靖、黄蓉在襄阳抵抗元军的故事。
需要说明的是,今天的湖北省襄阳市和河南省南阳市,其实属于同一地块——南阳盆地(南襄盆地)。丹江口水库的北半个库区(丹江流域)属于南阳市,南半个库区(汉江流域)则属于襄阳市、十堰市。将这一片区域分割开来,并分属两个省,也是分而治之,制造“犬牙交错”态势的考虑。三国时期,诸葛亮“躬耕”的古隆中,位于今天的襄阳市中心城区附近,但因为在汉水北岸,当时属于南阳郡(以宛城-今南阳市为郡治)的范围,不在襄阳郡(南郡)的范围内,襄阳郡是只包括了汉水南岸的区域。
四、辽西走廊
明朝前期,主要威胁来源于北方,即元朝覆亡后的残余蒙古势力——瓦剌là、鞑dá靼dá。后来蒙古日渐衰落了,东北方向的后金逐渐崛起,成为明朝最大的外患,辽东镇、蓟州镇(含山海关)也成为长城上“九边”压力最大的军事重镇。后来,明朝还设置了辽东经略、蓟辽督师等高级职位,以便统筹领导山海关附近和辽西、辽东一带的军队,对抗后金咄咄逼人的攻势,天启皇帝的老师孙承宗,明末名将袁崇焕都担任过这些职务。就防御策略来看,如果局限于长城一线的防守,局限于山海关这一处军事堡垒,防线就缩成了只剩下一道,而且没有战略纵深,后金只要打开任何一个口子,便能直接进入到一马平川的华北平原东北部(天津市,河北省唐山市),几天即可直达北京城下。在明朝早期和中期,一次是土木堡之变后,瓦剌军队挟持着俘虏的明英宗越过长城,抵达北京城下。另一次是嘉靖年间,鞑靼军队也曾经突破大同、古北口的长城,入侵到怀柔、顺义、昌平、通州等北京近郊。由此可见,过于依靠长城一线,其实是相对薄弱,存在着许多漏洞的防御。
鉴于此,明朝中后期,从王化贞、熊廷弼、袁应泰,到有孙承宗、袁崇焕,历经数十年,明军在辽西构建起“关宁锦”防线。防线以锦州为前锋,以宁远为中枢,以山海关为后盾,总长度大约有100公里,其间遍布着许多军事堡垒,并设置屯田,实现“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自给自足,长期固守的目标。“关宁锦”防线所在的辽西走廊,呈西南-东北走向,背山面海,其西北面为燕山山脉,东南面为渤海,宽度只有10公里左右,纵向还有许多条平行的河流,称得上“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态势。不过,“关宁锦”防线的有效性,仍依赖于明朝在东北的整体战略。当这一套战略是积极进取的时候,明军以“关宁锦”防线作为跳板,前锋突入到辽东地区,并在鸭绿江口附近建成东江“基地”(总兵毛文龙),给后金的后方造成威胁,但如果这一套战略变为收缩态势,后金(皇太极时期)便能够步步为营,将“关宁锦”防线的军事堡垒逐个击破,让明军节节败退,最后退到山海关,被破关只是个时间问题了。
在1948年秋冬季的辽沈战役中,解放军也深刻认识到了辽西走廊的重要战略地位,在战役之初即抢占锦州及其外港——葫芦岛,对东北的几十万国民党军队形成“关门打狗”的态势,并阻断了华北国民党军队北上援助东北的道路。于是,东北的国民党军队一步步被困死,被分割消灭于数个大城市中。
五、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指的是甘肃中部和西北部地区,位于黄河以西的狭长地带,呈东南-西北走向。河西走廊南面为祁连山,阻隔了青藏高原,北面为茫茫大漠与戈壁,与蒙古草原有着一定的天然界限。河西走廊的优势主要有两点。一是自然条件较好,祁连山积雪融化后流下来,造就了多个绿洲,便于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民族开展屯田,减轻粮食供给(长途运输)的压力,从而得以长期驻扎下来,相比较周边的恶劣自然环境,这一带具有很强的人口承载力。二是连接了中原(关陇(陕西、甘肃)地区)与新疆,在更加广阔的视角上来看则是连接了东方(东亚)与西方(中亚、西亚、欧洲),是不可多得的交通要道。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新疆是亚欧大陆真正的中心地带,是全球范围在四个方向离海洋都最远的区域,控制了新疆,便是控制了整个亚欧大陆的命脉,对于东亚这样一个相对封闭(仅东、南方向朝向大海)的地理单元来说,新疆是通往西方,以及可以绕道前往南亚等地区的重要孔道。
早在西汉时期,我国就认识到了河西走廊的战略意义,主动出击,先后建立河西四郡:武威郡、张掖郡、酒泉郡、敦煌郡,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西域都护府,控制新疆全境。后来的历朝历代,哪怕再有困难,也始终未放弃对河西走廊的牢牢控制和对新疆的经营,而这一切绝不是维持“丝绸之路”这么简单。近代以来(鸦片战争前后),林则徐筹划东南海防的时候,也意识到来源于西北方向的威胁,翻译和分析了大量西方书籍、报纸和其它渠道信息,认真分析了河西走廊到新疆的形势,并将结果告知清政府伊犁将军(时任的新疆地区最高军政首脑),后来编写了《海国图志》的魏源,以及再后来率军西征,收复被沙俄及阿古伯侵占区域的左宗棠等人,为巩固中国的“大后方”,延伸中国的发展空间和地缘影响力奠定了重要基础。
六、河南地与河套
万里长城的走向是两千年来逐步形成的结果,具有强烈的客观性。就自然条件来看, 长城走向与400毫米年度等降水线高度吻合,是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外流区和内流区的分界,也是农耕区和放牧区的分界。长城的大部分区段都修筑于高山之上,但也有例外,比如陕西北部到宁夏一带,也就是黄土高原北部到黄河河套地区。其中黄土高原的中北部,因为是位于黄河中游几字形大弯的南面,又被称为河南地。
与长城其它区段的大致稳定走向相比,河南地与河套地区的分界线是一个不断变化,持续向北迁移的过程。秦汉以前,这道分界线大致位于陕西南部关中平原的北缘,即“宝鸡-咸阳-西安”这一组城市带的北面。西周时期,西安附近还是犬戎出没的地区,即便是秦部落,在当时也还是以养马(而不是耕种)为主业。但是到了唐宋时期,便已经推进到陕西中北部的延安一带,再到明清时期,又继续推进到陕西北部的榆林一带,已临近黄河几字形大弯(北面为河套地区)。这种持续的变化,拓展了中原地区居民的生存空间,增强了关中地区的安全系数,但也破坏了黄土高原上原有的森林,使其变为耕地,由于黄土高原土壤本身的疏松特性,人类将其改为耕地后,便发生了大面积的水土流失,使得黄河日渐浑浊zhuó,通航能力不断降低,并在黄河中下游造成了愈加频繁的漫坝、决口、改道等严重自然灾害,进而造成河南、河北、山东、安徽的黄泛区。古代早期,位于关中地区的首都,常常会担心来自北方的军事威胁,但是到了古代中后期,这种威胁成功解除后,关中地区由于自然条件的恶化,人口承载能力的降低,又不得不被放弃,改为在中原其它地区建都。
七、青海
青海属于青藏高原的组成部分,不过在清朝以前,一直都是相对低调的存在。清朝前期,蒙古的和硕特部进入青海,一度成为这一带的统治集团。加上元朝以来藏传佛教传入蒙古,逐渐成为蒙古的主流宗教,藏族和蒙古族的统治集团呈现合流的新趋势,影响了中央政府对西南及北部边疆的有效管理,并可能威胁到河西走廊的畅通。于是,在罗卜藏丹津叛乱被平定之后,清政府增设青海办事大臣一职,将青海从广义的“藏区”划分出来,单独作为一个省级行政单位,横亘在西藏和蒙古之间,作为缓冲和阻隔,以防止地方势力的坐大。
东晋到唐朝前期,青海一带为吐谷浑国,唐朝中后期,吐蕃占领青海的大部分地区,这都严重影响了河西走廊的安定和对西域的管理,是中原王朝不可忽视的巨大隐患。清朝正是鉴于这些历史教训,专门强化了对青海的统治,构建出一片不同于藏区和蒙古地区的行政区,达到了“犬牙交错”的目标。古代的早期,由于技术条件所限,祁连山是难以逾越的屏障,但随着交通技术的不断进步,从青海翻过祁连山到达河西走廊,已经是一件比较容易的事情,这是需要充分考虑的风险因素。
八、贵州
贵州也是一个相对年轻的省级行政区划。明朝以前,虽然名义上设置有郡县,但实际上大都采取羁jī縻mí制度,让当地少数民族“自治”。元朝时,为了畅通湖广(今湖南、湖北)前往云南、东南亚、南亚的通道,开始在贵州大张旗鼓地建设“苗疆走廊”,起点为湖南常德,终点为云南昆明,经过贵州中部的铜仁、遵义、贵阳、毕节等地区,大大加速了这一带的汉化与民族融合,为明清时期贵州正式建省和“改土归流”奠定了基础。
其实在漫长的古代,贵州本身的经济基础是相当薄弱的,部分地区行政机构(也包括明朝时的卫所)的日常运行,甚至需要依靠国内其它地区的接济,但贵州的地理位置又十分重要,是中原王朝开拓疆土和延伸影响力到西南的重要节点,是云贵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汉(华夏)、苗(指上古时期的三苗,而不是后来狭义的苗族)这两大族群自上古时期以来不断融合的区域,即便只有“一线路”(一条官道及其两侧)的宽度,也是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
这里需要补充说明的是,珠江(西江)从贵州南部与广西交界的地方流过,但由于已经处于上游,通航能力还是比较有限的。至于贵州的中部和北部,虽然有乌江横穿而过,但也大多为山高水急的类型,不容易与下游的重庆(乌江汇入长江处)通航。因此,虽然横跨珠长江两大流域,然而千百年来,贵州还是以陆路交通为主,“官道”穿过其中部。不过,近几年贵州正在努力学习三峡工程的经验,通过修筑水库和船闸(升船机),解决落差和险滩问题,将红水河等航道的通航能力提高到500吨级(部分地段指驳船)。
标签:给叫叫讲中国史
- 上一篇:本站的评论改为审核后才能显示的模式
- 下一篇:行者微评论97-莫名其妙·墙中墙
相关推荐
你 发表评论
欢迎- 博客|历史排行
- 标签列表
- 最新留言
-
- 如果我是市长,会在路上设个卡子,差自行车醉酒驾驶(酒后可以骑车,但醉酒不行)。2分钟过一台不过分吧。至于帽子叔叔会不会被打我就不管了。
- 懒得处理问题,就直接处理发现或提出问题的人。懒得思考问题出现的深层次原因,就从表面上下手,简单阻止问题的发生,而不考虑是否会把矛盾扩大化。关于第二个,主要是现在年龄大了,不想太折腾了~~~
- 去年十月的时候,去过河南的某大学,感觉还是挺有“烟火气”的,大学生们的生活挺自由。没想到只过了一年,又倒退回那三年了~~~
- 确实,这件事明显不用处理得这么死板,奈何一刀切用惯了。ps:老哥你不考虑网站加个ssl吗
- 哈哈哈,还好我已经毕业了,上周六在开封景点玩儿的时候,确实看到很多大学生被打电话强制叫回去了。
- 有利可图,何乐而不为~~~
- 这是一片销量比较差的房产项目,因为市场早已饱和了~~~
- 秋高气爽^_^
- 有的人以自己敢于和善于干脏活而自豪,美其名曰不能干脏活的人都是伪君子,只知道口头说些好听的话,不能干实事。
- 安得广厦千万间
已有3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行者 评论于 2020-10-17 00:12:09 回复
【网上分享导语】叫叫最近对“地缘”挺感兴趣,常常在睡前,躺床上“幻想”自己带一支军队出汉中,克复中原~~~
于是,老父亲决定把相关的一套“屠龙术”给简单捋一下,给叫叫提高下档次,不能每次都只看到汉中这一处战略要地啊^_^
行者 评论于 2020-10-15 14:25:46 回复
谢谢支持^_^
永旭 评论于 2020-10-13 23:52:22 回复
心在朝廷,原无分先主后士。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想起了之前在襄阳和古隆中的旅行。
这篇文章写的很详细,作者用心了!
行者 评论于 2020-10-15 14:25:46 回复
谢谢支持^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