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正在改版和升级中
始建于2001年12月21日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博客 > 博客|历史 > 正文

给叫叫讲中国史6-为什么东周的前半段叫“春秋”而不叫“夏冬”

作者:行者 发布时间:2020-08-03 22:27 分类:博客|历史 浏览:1570 评论:2



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1、上古到夏商周时期,诸侯定期去朝觐jìn帝王,进行述职,参加会盟活动等等,一般都安排在春天或秋天。因此,史书中有记载的重要政治事件或重大决定,大多在春秋两季,就以“春秋”来代指重要历史(政治)事件。

2、古代时,受客观条件制约(没有冰箱、空调、电风扇等等),大部分生产、聚会(饮宴)、祭祀(多为春天播种之前)、战争(多为秋天收获之后)等活动都会安排在气温较为平和的春秋两季,所以就用“春秋”来代指活动,尤其是每年的大型活动和重要活动。

3、周朝时,鲁国的史书编撰zhuàn水平比较高,保存的各类史料也比较多,孔子在鲁国官方史书及相关史料的基础上,编成一部编年体史书,名为《春秋》。这部史书的起讫时间大致为东周的前半段,因为其名气和影响力非常大,后世也就用这部史书的名字来代指这个历史时期。

4、中国古代是一个农耕社会,最重要的事便是春种和秋收,所以用春秋来代指“一年”或“年复一年”。

5、在古代的哲学思想中,春天为“阳”,万物复苏,开始生长,秋天为“阴”,意味着成熟与收获。阴阳都有了,便能构成一个完整的自然运行体系,即循环往复的“一年”。

6、还有历史学家认为,古代社会早期(不光是中国,也包括其它文明古国),受科技水平的制约,还不能很清晰的划分出春、夏、秋、冬四季,民间只能笼统地分出“春”、“秋”两个季节,因此“春秋”就代表了一整年,或是代表循环的许多年。关于“春”、“秋”两个季节这种划分方法,在甲骨文和《尚书》上有记载。而一年由两季改为四季,差不多是在东周时期才大面积推广开的。



标签:


已有2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 行者

    行者  评论于 2020-08-04 11:42:07  回复

    补充说明2:关于上面的第2条,再来解释一下。
    其一,三代(夏商周)时,中国还处于古代早期,物质条件和科技水平比较低,有一些事情放在夏天或冬天来做,防护跟不上,消耗还特别大,可能会导致事倍功半的结果。以打仗为例,那时候还没有棉花和棉衣,冬天出兵,手都会冻的伸不开,而夏天出兵,总是汗流浃背,也会无心作战,光考虑会不会渴死、热死了。
    其二,周朝时,包括东周早期,还是比较讲究“礼仪”的,比如打仗时不能追溃逃的敌人,不能为难受伤的、年老的敌人等等。按照这样的原则,许多事情放在春天和秋天来做,也算是顺应“天时”。更何况,秋收过后,还能去抢劫敌人田里或已经归仓的收获,扩大战争成果。

  • 行者

    行者  评论于 2020-08-04 11:37:42  回复

    补充说明:网上还有人引述了据说是南怀瑾的理论,说“春秋”就是“春去秋来”。个人觉得,这种讲法有些讲不通,因为“春去秋来”完全就是大白话。大白话是唐、宋、元、明时期才发展起来的,而且不用于官方记录和较正式场合。周朝时,不会有人说出,也不会有人听懂这句话。

取消回复欢迎 发表评论

  • 请填写验证码
博客|历史排行
«    2025年1月    »
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31
标签列表
最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