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说历史66-将野蛮凌驾于文明之上
作者:行者 发布时间:2019-01-02 22:59 分类:博客|历史 浏览:1326 评论:1
故宫大致可以分为外朝和内廷两大部分,其中内廷部分最中间和最靠近外朝的位置,分列着乾清宫、交泰殿和坤宁宫三座建筑。乾清宫是“理论”(注1)上皇帝的寝宫,因为“乾”字象征着天,坤宁宫则是“理论”上皇后的寝宫,因为“坤”字象征着地(注2)。不过,在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的清朝,居于金字塔顶端的皇帝,又怎能轻易受某些礼数的限制呢——这些东东去限制底下的奴才还差不多。于是,乾清宫在整个清朝,最大的作用,只剩下两个(注3),一个是存放秘密建储的圣旨(就在著名的‘正大光明’匾额后面),另一个就是停放大行皇帝的灵柩,总之,皇帝活着的时候,都对此地不怎么感兴趣。
至于和乾清宫相对应的坤宁宫,明朝时期基本上是皇后专属的起居场所,充分体现了后宫最尊贵的位置和建筑风格。但到了清朝,立马就大变样,居然成了萨满“跳大神”,屠宰和烹饪的场所。如此将渔猎社会的野蛮凌驾于农耕社会的文明之上,让曾经的“最高体面”瞬间荡然无存,也着实要让明朝十几代的皇帝、皇后们情何以堪哪。要知道,为了保证皇家的“尊严”,偌大的紫禁城,连个卫生间都没有设置呢。但就是在紫禁城的正中央——坤宁宫,每到萨满要“跳大神”的日子,便是(猪)鬼哭狼嚎(注4),(大铁锅)烟雾缭绕,实在是与周围庄严、大气的格调完全不搭啊。另外还有大块切肉的场景,并且多为肥肉和肥多瘦少的五花肉,这样的“黑暗料理”,估计足以让那个只能待在紫禁城最偏僻位置的御膳房,非得狠狠的嗤之以鼻。
当然,影响最严重的,还不是这些“低格调审美”及“环境污染”问题,而是等到了大肥肉半熟不熟的时候,皇帝与皇后会召集一堆高级官僚,分而食之,这可是真的捅大娄子咯。按照我清朝时期的惯例,能做到皇帝身边的官职,早已具备了锦衣玉食的条件,一般的食物都不再能入得了法眼呢,加上年龄已经不小,按理说也得注意些饮食了。然鹅,在频频爆发“大头症”的满清皇帝面前,又有什么道理可以讲呢,唯有顺从,顺从,每天都无条件的顺从而已。据说也有机灵点儿的高官,通过私下贿赂小太监的手段,让分到自己手上的肉尽可能小一些,或是干脆作弊——夹带在酱油长时间浸泡过的纸,往“白肉”上一擦,就相当于火锅蘸料了。当然,这些小动作如果被皇帝给发现的话,立马就会上纲上线,至少属于在ZHENG治上站的位置不对,不过,在文字狱横行的清朝,皇帝一生气,就打倒一个或一群高官,算不上什么很少见的事情。
满清统治集团,最早依托的是一个渔猎社会,赶上了明末的一系列历史契机,入主中原,成为一个庞大的农耕社会的领导者。恩格斯说:“在长期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大多数情况下……被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大部分甚至还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但这指的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清朝覆灭后,不光满清贵族,连整个满族,都在客观上融入到整个中华民族之中。但是在整个清朝时期,满清统治集团在主观上,对中原文明还是存在着明显忌惮的,总是害怕被“融合”,被同化。因此,它们采用了两种手段,一种是隔离,实行“旗”“民”分治,皇族更是要与汉族中上层,包括汉族高级官僚们划清界限。另一种则是充大,将满清旧俗(其实都可以说是:糟粕)包装成“高大上”的东东,殊不知,诸如在紫禁城里杀猪,还就着露天场所支起大锅来煮肉,在不信仰萨满的人看来,只能感觉到一种奇异,而丝毫体会不到其中的“神秘主义”色彩。
如果是在唐宋时期,时不时冒出个魏征、王安石之类的直性子高官,都可以告诫皇帝:“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如果是在明朝,即便皇帝态度不端正,工作干的不好,职业化官僚在体制层面,也有机会主动担负起责任来,不至于在大的场合,或是大的问题上搞的比较奇葩。可惜,到了清朝,这一切制约机制都不复存在,皇帝成为了所有权力的源头和集中点,普天下均成为了皇帝的“私产”。为了推进这种“大道不行,天下为私”(注5)的“新常态”,消灭所有的自由与反抗意识,满清统治集团选择了“将野蛮凌驾于文明之上”的策略,以显示手中“权力”不受任何原则的束缚,并可以无限扩张。
【行者】先前工作的单位里,曾经有一位“大BOSS”,喜欢抽烟,其实在公众场合——比如会议室——是不能抽烟的,但他不仅自己要一根接一根的吞云吐雾,还强行要求别人跟着一起抽,包括部分从来都不抽烟的人。如果有人“礼貌的”拒绝了这个要求,他便会拍桌子大吼:“我就是要你抽根烟,怎么了?”由此可见,抽烟不是目的,展示“权力”才是其真正看重的。
一百多年前到三百多年前,在帝都的“市中心”,每隔一段时间,满清统治集团就会自娱自乐一回,与此同时,不属于此集团的人们也会相应的阳奉阴违一回。等到了十九世纪后半叶,新崛起的汉族官僚集团,干脆就不再顺从于满清统治集团了,搞了个“东南互保”,完全不顾叶赫那拉氏的仓皇“西狩”。再后来,就没有“将野蛮凌驾于文明之上”的机会了,因为这种倒行逆施根本就无法长久持续的,而且,“朕的大清都亡了,还说这些,有什么用?”^_^
— — — — — — — — — —
注1:仅仅是“理论”上哦。清朝时,勤政的皇帝(如雍正)更多是在长期待在养心殿,办公居家二合一。如果是想“暂时”脱离下宫中条条框框的束缚,则可以选择去西郊的“三山五园”避避暑,尤其是圆明园这个“行宫”,比紫禁城还要风光呢,能够让皇帝从夏天一直避到冬天,等到过春节的时候,才回到“城里”参加些礼仪活动。
注2:处于乾清宫和坤宁宫之间的交泰殿,清朝时期主要用于存放皇帝的二十五枚玉玺,不作为生活场所。
注3:关于在乾清宫举办宴席的问题,【行者】注意到,好像仅仅是乾隆皇帝执政期间要多一些,清朝其它皇帝都不怎么喜欢搞这些“形式主义”。
注4:清朝时期,紫禁城里搞萨满祭祀,都是将活的猪运进去的,在坤宁宫现场宰杀,现在仍存有当年杀猪专用的包锡红漆大桌。这个时候,满清皇室不会讲什么“体面”、“文明”,反倒认为这是与神灵沟通的重要方式。
注5:《礼记·礼运篇》的原文是“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此处反其道而用之^_^
- 上一篇:2019年1月(8篇)的历史类网文转载
- 下一篇:行者说历史67-别去明朝当皇帝
相关推荐
你 发表评论
欢迎- 博客|历史排行
- 标签列表
已有1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行者 评论于 2019-01-03 21:43:57 回复
2019年的第一更,终于在“工作日”的第一天闪亮登场^_^ 请大家继续多多支持“非著名历史学爱好者”哦。
下面是这篇博文的导读(但是在部分平台做转载时,这些内容被河蟹了):权力是个很吸引人的东东,但如何运用好权力,称得上是个技术活儿。尤其是在当今,如果说把权力当成了YA片,沉迷于其中不能自拔,并将其异化为“私有财产”,那么,搞的不好,就可能把自己的前途,乃至自由和性命,都给搭进去了。因此,还是要慎重对待,谨慎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