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小的时候,那还是计划经济的体制下,几家商业银行大都设置有“信贷员”这类岗位,专门负责贷款,当然也用只负责把资金给贷出去,剩下的事情就都不用管了。客户平常要办理结算之类的业务,还得找会计部、营业部等部门交涉,一来二去,估计比银行里某些自家人都更了解这个单位的日常运作了。虽然说这样做会带来许多麻烦,但是在那年月银行工作人员可都是很牛的“国家干部”,因此完全不用考虑客户任何感受的。
设置“客户经理”不仅仅是我国银行业的重要改革举措,更是巨大的进步标志。因为对于客户来说,有了这个“专属”的经理之后,无论是存款、贷款、结算,还是其它任何新业务,都可以只与这一个人商谈,首先确定一套完整的金融服务解决方案,然后让其去和本行的相关部门进行具体的协调。而对于银行来说,哪个部门想请客户配合做什么,也都不再用自己去找客户交涉了,只要跟负责的客户经理说一声就行,很快就可以从整体上进行统筹处理。过去是简单的多对多,千头万绪繁杂的很,现在中间有了个点,多对一,再一对多,枢纽的作用绝对是不容忽视的。
从本质上看,银行是经营的产品就是风险。首先必须保证能有效地控制风险,这样才会获得比较稳定的长期收益。然而目前有许多从业人员根本就认识不到这一点,有点蝇头小利就开始沾沾自喜,甚至有些利润但花费要更多,可以说是得不偿失也毫不在乎。
当然部分银行的考核制度也存在问题,常见的就包括业务营销是一条线,费用控制是一条线,风险合规又是一条线。业务部门不计成本,不管后果地开展营销活动,确实搞得轰轰烈烈,确实弄出了那么一点点成果。可是从总体上看并不一定能够充分地盈利,甚至在去除了各种成本之后,还亏了些,不过这又属于另一个部门“单独”核算的范畴了。至于最终的结果如何,某些客户经理干脆想都不去想,口口声声说“我认为没有任何风险。”也许现在还看不到风险点,但绝不代表没有风险隐患。不过他们也早就想好了退路,并且已经有人开始这样做:一旦发现苗头不对,便一走了之。
2006年至2009年,我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金寨县支行工作。因为当时金寨的县城是梅山镇,所以我就把那个阶段写的博客文章,整理入一本名为《梅山杂记》的文集。
这篇文章现在转移到“银行风险管理网”上面来,保留了原有的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