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内部评级结果的核心应用范围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这些应用共同构成了信用风险管理的关键环节:
1、信贷政策制定
基于债务人和债项的评级结果(包括行业、区域等组合层面),银行可制定差异化的信贷政策,如行业准入规则、低评级客户退出机制等。
2、授信审批
评级结果是授信决策的核心依据之一,银行在授信政策中明确规定将债务人或债项评级作为是否准入或给予授信的主要标准。
3、限额设定
根据评级结果设置单一债务人或组合层面的风险暴露限额,以控制整体风险敞口。
4、风险监控
对不同评级的债务人或债项采取差异化的监控手段和频率,例如对高风险客户加强跟踪。
5、风险报告
按季度向董事会、高级管理层等报告评级总体概况及变化,确保风险信息透明化。
这些核心应用体现了内部评级在信用风险管理中的基础作用(如内部评级法),而贷款定价、损失准备计提等属于更高级的应用范畴。
- 谢谢你浏览本页内容,你的关注与支持是本站不断发展的最大动力!
- 如果你有什么意见或建议,请点击这里告诉我们。
- 本站有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果发现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或是发送邮件到stuit#126.com(发送时请将#改为@),我们将及时予以删除或修改。
- 如果你觉得本页内容对你确实有所帮助,请点击页面右边浮窗中的分享按钮,将本页推荐给更多的朋友。本站将努力为你奉献更多有用的内容。
- 转载请注明:本文转载自银行风险管理网(http://stuit.cn/Risk/)谢谢合作!
- 本站刊载的法律法规、监管规定等均来源于相关政府机构的网站,但不能保证100%的准确性和更新的及时性,建议在引用前访问相应政府机构的官方网站,与其原始出处进行核对。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