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商业银行环境风险管理背景
商业银行环境风险管理是指将因环境因素纳入风险管理的范畴,制定相应的环境风险管理政策、制度、流程、管理方法等对环境风险进行识别、预警、整改等,以有效防范、控制和处置环境风险。商业银行开展环境风险管理的背景主要体现在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
(一)开展环境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完善风险管理体系的内在需要
商业银行传统风险管理体系主要关注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很少将环境风险纳入风险管理范围。随着各国政府、社会和公民对于环境风险的关注以及环保政策对金融机构环境责任分担要求的日趋严格,环境风险—企业—金融机构(商业银行)之间利益和风险传导的联系更为紧密。同时,在参与国际银团融资等跨国融资业务时,完善的环境风险管理体系和能力也逐步成为一道技术性壁垒。特别是在我国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冶沿线国家投融资的建设项目中,沿途国家多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环境生态较为脆弱的地区,企业投融资过程中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整个融资项目的失败,为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和国际声誉带来影响。为了弥补传统风险管理体系的不足,商业银行开始重视并探索环境风险管理方法,并尝试将环境因素纳入客户评价体系中。
(二)探索有效的环境风险管理方法和标准,是全社会对商业银行的殷切期望
在环境风险受到重视之初,政府、社会组织和公民将主要的注意力均集中在监督高排放、高污染的制造行业上。但随着认识的逐步深入,人们开始发现,金融资金融通的功能与企业环保资金的运行有着更为紧密的联系,促进企业节能减排并降低经济总体的环境风险的效率更高。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虽然其自身经营对于环境的直接影响不大,但却极大地影响了实体经济部门的资金使用,可以通过改变规则制定来影响融资企业的环保行动。同时,金融企业具有客户识别能力,可以选出对环境友好且高效的项目或企业。商业银行作为目前我国融资市场中最大的资金供给方,被社会各界寄予了厚望,人们开始期待商业银行制定标准、推出方法、研发工具,引导社会资金从高污染高能耗的行业流出,流向绿色环保的企业和项目。这就促使金融机构开始出台一系列改进措施以加强自身环境风险的管理能力和推动社会投融资的绿色转型。
二、商业银行环境风险分析
(一)环境风险识别
准确、及时地识别风险是风险管理的核心基础,对于环境和社会风险而言亦是如此。按照现代银行风险管理理论,风险识别包括感知风险和分析风险两个环节。感知风险是通过系统化的方法发现银行所面临的风险种类、性质;分析风险是深入理解各种风险内在的成因及变化规律。就环境和社会风险而言,有些风险因素,如化工企业违规向河道排放污染物被环保管理部门处罚、煤矿企业发生瓦斯爆炸事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等,比较容易通过某种信息渠道自动捕捉分析;而有些风险因素,如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价格下跌导致CDM(清洁发展机制)淤项下资产大幅缩水等,同样会对相关企业的信用风险状况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但这种相关性较难准确量化。这就对银行的风险识别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银行识别风险的主要方法有制作风险清单、资产财务状况分析法、情景分析法、分解分析法、失误树分析法等,这些方法均可应用到环境风险管理领域。例如制作风险清单,它是指采用类似于备忘录的形式,将银行所面临的风险逐一列举,并联系经营活动对这些风险进行深入理解和分析。分解分析法,它是指将复杂的风险分解为多个相对简单的风险因素,从中识别可能造成严重风险损失的因素。假设要评估一家化工企业面临的水资源风险,可以将其分解为当地水资源的稀缺程度、该企业对水资源的需求程度以及该企业污染物处理设备先进性等因素分别进行考量,从而得出该化工厂污染当地水资源的可能性以及一旦污染所面临的索赔压力。
随着环境与社会风险开始被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重视,我国的部分商业银行开始采纳国际化标准来指导自身的环境风险管理工作,例如兴业银行自2008年10月正式公开承诺采纳赤道原则,成为中国首家“赤道银行冶。少数国内银行建立了环境和社会评级体系,评级结果作为信贷准入、贷款”三查冶、贷款定价、经济资本分配等方面的重要依据,实现了对客户环境与社会风险的科学量化管理和动态评估。例如工商银行借鉴“赤道原则冶和IFC绩效标准,结合国内实际,按照贷款企业或项目与环境的友好程度和环境风险大小,将全部公司贷款划分为四级、十二类;交通银行将反映客户环境风险状况的”绿色信贷标识冶纳入内部评级体系,在内评政策的各种评级方法中都增加“评级上限冶的规定,即:对于”绿色信贷标识冶为红色及黄色二类的客户(即环境和社会高风险客户),在主标度为15级的客户评级中,最高评级上限为12级。
(二)环境风险评估
1、信用评级
环境风险评估的主要方法包括:
客户信用评级是银行对客户偿债能力和偿债意愿的计量和评价,通过评估违约概率和违约损失率,测算客户违约风险的大小,从而给出信用评分。环境信用评级是对客户的环境表现建立一套评分体系,并赋予借款人一个分值,以此来显示借款人的环境风险等级。多数信用评级可以使银行直观地获悉客户的违约风险状况。环境信用评级可以单独存在,也可以融合到商业银行现有的信用评级中。
2、整合分析
所谓整合分析,是指在授信分析过程中将借款人的环境风险视为一项重要的风险来进行评估。该方法的逻辑是,将环境风险视为信用风险来源的一种,同销售、供应、财务等其他众多风险因素一样,都会影响到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因此都应被纳入信贷评审过程中,在贷前调查、贷中审查、贷后监测管理的信贷全流程中进行管理。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效率较高,只需要在现有授信分析报告框架中增加环境风险因素和相关要求即可,而不需要单独设置新的评估体系。
3、承诺条款
承诺条款是国际上银行普遍采用的一种环境风险防范措施。它是指商业银行经过环境风险评估后,认为客户在满足相关条件、采取相应措施后,可以有效管理环境风险,因此,银行会采取在与客户签订的贷款合同中增加相应条款,要求借款人必须采取一系列措施来防范和管理可能引起的环境和社会风险,并明确如果因客户未履职而发生环境风险,客户需承担的相应责任等。例如,中国工商银行、兴业银行在环境风险高的项目贷款合同中均要求增加承诺条款。
在实践中,银行多采用决策树冶模型来决定某个环境风险的影响是否需要设置承诺条款。在融资项目审查中,可通过一系列问题来判断出客户的环境风险,如:该客户项目所处的行业是否是高污染行业;该项目是否位于或靠近生态保护发生环境破坏的地区;该客户是否采取了有效的环保措施等。经过评估,若该客户的环境风险超出银行可接受的范围,则拒绝该客户;若银行认为客户在授信期限内可以达到银行的要求,则在贷款协议中明确客户的义务。
三、商业银行环境风险管理
(一)环境风险管理的目标
风险管理是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是创造资本增值和股东回报的重要手段。风险管理的目标不是消除风险,而是通过主动的风险管理过程实现风险与收益的平衡。因此,银行管理环境风险的目标是有效防控环境风险导致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法律风险和声誉风险等,并通过金融杠杆加大对环境表现优秀企业的支持力度,减少并限制对高污染、高排放企业的融资,严格禁止对环境违规违法企业的信贷投放,在提升自身经营水平、盈利能力和企业价值的同时,促进全社会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
(二)环境风险管理的原则
1、主动管理原则
主动管理原则要求银行信贷投放顺应发展方式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方向,主动加大对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的支持,减少退出高污染、高能耗、过剩产能、落后产能等环境风险较高的行业,从而有效规避环境风险。
2、预先管理原则
预先管理原则要求银行建立环境风险准入门槛,制定准入政策和标准,以识别和判断客户的环境风险,再决定是否开展业务往来或采取风险防范措施后,尽可能排除或减小风险。
3、目标特定原则
目标特定原则要求银行针对不同行业属性、不同业务品种、不同客户类型、不同风险特征,实施差异化的、有针对性的环境风险管理策略。
4、全流程管理原则
全流程管理原则要求银行将环境风险管理嵌入信贷业务全流程,在信贷投向、业务准入、客户选择、贷款三查(调查、审查、审批)、贷款发放、贷后管理等信贷业务各环节,实现全流程的风险防控。
(三)环境风险监测
风险监测是指动态捕捉风险指标的异常变动,判断其是否已达到引起关注的水平或者已经超过阈值。对环境风险的监测是一个动态、连续的过程,是银行在贷款存续期间对客户或项目可能产生的环境风险进行持续跟踪过程。通常包括内容:一是舆情监测。即通过媒体及时搜集全国环境风险信息,通常会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信息搜集、整理和推送,对涉及银行客户或项目,银行会及时进行核实,并采取相应减少授信、停止贷款发放、提前终止合同、收回贷款等措施。二是贷后管理监测。银行贷后监控过程中发现客户存在环保设施为运行、排放不达标、故意偷排污染物等情况,虽尚未受到环保部门处罚,银行会要求客户整改,以防范环保违规、违法风险。三是环境风险整改。如,企业因环境违规、违法,遭环保部门调查、处罚,银行将停止贷款发放、提前收回贷款、要求环保整改等;四是环境风险应急处置。对企业因偷排污染物造成流域、地下水、土壤污染,遭当地居民举报或引起群体性事件的,为有效控制银行贷款和声誉损失的,银行会立即启动应急机制,采取停止授信、要求整改、要求向社会承诺等措施。具体措施如下。
1、资金拨付
资金拨付环节是一个重要的风险监测环节,它处于信贷评审环节和贷后监控环节之间,通过多加一道关卡,来加强对环境风险的监测力度。按照《绿色信贷指引》的要求,对于出现环境风险隐患的客户,商业银行应立即采取相应措施,停止向客户发放信贷资金。将风险评估关卡前移,以防火代替救火,最大程度降低发生损失的可能性,充分体现了环境风险管理的预先管理原则冶。
2、贷后监控
环境风险状况是银行对客户实施贷后监控的重点内容,不论是潜在风险隐患还是已发生的风险事件,都是贷后监控的对象。针对环境风险的贷后监控一般应遵循以下步骤:
一是环境和社会状况正常客户。应监测其环境和社会表现与信贷评审时相比有无变化,国家相关政策、法律、法规、标准有无变化;对于在信贷评估中采用承诺条款冶的客户,应重点监测其环境和社会表现是否已达到承诺条款的相应要求。
二是环境和社会潜在风险客户。对于在贷后监控中被查出存在环境风险隐患的客户,银行应及时要求客户停止环境和社会违规行为,对风险隐患进行排查、整改。若客户拒绝接受银行监督,则银行应采取中止贷款、暂停授信额度等方式督促客户整改。
三是环境风险客户。对于发生重大环境、安全、健康事故的客户,银行应立即采取下调信用评级、中止或终止资金拨付等措施,同时,应视环境违规、违法问题整改情况及事故造成的经营影响情况决定是否继续与该企业开展业务合作,在整改未达标之前,不与继续办理银行业务,整改达标的,视事故对企业经营状况影响情况,银行应采取调整、减少和收回授信等措施主动降低风险敞口,保障资金安全。
3、名单制管理
与限额管理针对某一类客户风险实施限额控制不同,名单制管理针对的是单一客户。名单制管理可以分为准入名单、风险管理名单,即对环境风险较高的行业选出环境表现好的客户实行准入名单管理,或对环境风险高的客户筛选出来建立名单,对名单内客户以一户一策冶模式进行管理。
(四)环境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是对经过识别和计量/评估的风险采取分散、对冲、转移、规避和补偿等措施,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的过程。对实际发生的环境风险,银行必须及时采取控制措施,把风险敞口降到最低。对于高污染、高能耗、过剩产能、落后产能等环境风险较大的行业,银行可运用限额管理等手段,压降行业贷款余额;对于存在严重污染环境、发生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等行为的环境风险客户,银行可视风险程度及整改进度,对客户中止贷款、补充担保、终止贷款直至减持退出。
- 谢谢你浏览本页内容,你的关注与支持是本站不断发展的最大动力!
- 如果你有什么意见或建议,请点击这里告诉我们。
- 本站有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果发现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或是发送邮件到stuit#126.com(发送时请将#改为@),我们将及时予以删除或修改。
- 如果你觉得本页内容对你确实有所帮助,请点击页面右边浮窗中的分享按钮,将本页推荐给更多的朋友。本站将努力为你奉献更多有用的内容。
- 转载请注明:本文转载自银行风险管理网(http://stuit.cn/Risk/)谢谢合作!
- 本站刊载的法律法规、监管规定等均来源于相关政府机构的网站,但不能保证100%的准确性和更新的及时性,建议在引用前访问相应政府机构的官方网站,与其原始出处进行核对。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