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说历史51-印度河不在印度
作者:行者 发布时间:2018-03-03 23:39 分类:博客|历史 浏览:723 评论:1
本文修改于3月30日。
今天看了一部晚场电影——《小萝莉的猴神大叔》。虽然是“阿三国”的出品,但剧情很感人,充满了正能量,剧中的自然风光也相当优美,兼顾了艺术性和教育性,妥妥的称得上佳作^_^ 不过,叫叫对这部电影持一定的“保留意见”,主要其中的部分情节不大能看得懂。散场后,【行者】仔细想了想,确实如此啊,印度与巴基斯坦之间的许多问题,都不是一句两句话能说清楚的,而且这种情况已经持续了半个多世纪。
比如说著名的印度河,原先梵文的拼法为“Sindhu”,与当今“印度”这个国家国名的梵文是同一个词(注1)。其实最早期的“古印度”文明(始于公元前2500年左右)(注2),就是发源于印度河流域,像旁遮普邦,信德邦等(现在都属于巴基斯坦了)行政区划名和地名,都最早出现于“古印度”文明中。
比较遗憾的是,世界古代史早期的四大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和古中华文明,唯有最后一个延续、传承至今,而前面三个,无一例外的都中断了。可以这么说,现在的伊拉克完全不是之前的古巴比伦,现在的埃及和印度,在文化、习俗方面也完全不同于古埃及和古印度。
再详细说说“古印度”的历史。公元前1700年到公元前1500年的时候(注3),雅利安人从西北方向过来,渗透、蚕食和直接入侵了印度河流域,最终完全毁灭了“古印度”文明。公元前1000年左右(注4),雅利安人进一步南下,抵达恒河流域,基本完成了对整个“印度地区”的占领。“古印度”是信奉原始宗教的,等到雅利安人入侵后,便开始大力推行婆罗门教,将“国民”划分为若干等级,当然,雅利安人“自封”为最高的几个等级,这是“印度地区”文化和传统的第一轮大改变。公元前380年左右,佛教逐渐兴起,等到公元前280年,在孔雀王朝阿育王的支持下,佛教成为“印度地区”的最主要宗教,这是“印度地区”文化和传统的第二轮大改变。公元4-8世纪,婆罗门教及其后续——印度教发起反攻,将佛教排挤到印度北方一篇非常有限的区域内,等到玄奘法师在公元630年前后抵达那烂陀寺,以及后来得到戒日王赞赏的时候,印度民间已经没有多少人信仰佛教了,这是“印度地区”文化和传统的第三轮大改变。公元10-12世纪,又是北方来的入侵者(伊斯兰教)进入“印度地区”,首当其冲的就是佛教,自此佛教在“印度地区”基本绝迹,世界上佛教的“母国”逐渐转为我们国家。公元15世纪,还是北方来的入侵者(莫卧儿王朝)征服“印度地区”,反反复复强力推广了几次伊斯兰教,并采取宗教迫害政策,使得伊斯兰教在“印度地区”扎下根来,至今仍然是仅次于印度教的第二大宗教,这是“印度地区”文化和传统的第四轮大改变。
公元18世纪,英国先后战胜荷兰、葡萄牙和法国,将“印度”(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变为自己的殖民地。为了巩固统治,并分而治之,英国殖民当局有意识的利用了“印度地区”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间的矛盾,为“印巴分治”的实现埋下伏笔。20世纪以来,英国在“印度地区”的统治越来越不稳,甚至日渐成为烫手的山芋。不过,在不得不撤出的时候,英国仍坚持抛出“印巴分治”的“蒙巴顿方案”。并且把印巴交界的克什米尔地区(就是电影中小萝莉的家乡)硬是列为悬而未决的问题,诱使印度和巴基斯坦先后三次爆发大规模战争,以方便英国继续从中渔利。这个由英国殖民者故意留下的矛盾,是造成《小萝莉的猴神大叔》这部电影中反映的克什米尔地区印巴双方都十分“紧张”的根本原因。因为在克什米尔地区,只有“军事分界线”,而没有“国界”,这也就意味着,这一带不是可以随便开展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地方,而是随时可能爆发冲突的对峙前线。
于是,印度只能享有“印度河”水资源的1/5,其余部分都属于巴基斯坦。而“古印度”文明的遗址,目前基本上都在巴基斯坦的境内。不过,印度河的南北两大源头,均位于我国境内,位于冈底斯山(注5)的西麓,流经阿里地区行政公署驻地的狮泉河(注6),就是其最重要源头之一。印度河南支流前半段(准确的说应该是一小半)在印度境内,北支流则完完全全流经巴基斯坦,甚至靠近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的边界。
这里还有必要提一下的是,在印控克什米尔和巴控克什米尔地区的交界处,有一片我们国家控制的地区,叫做阿克赛钦。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印边境战争的时候,我国付出了极大的精力,巩固了这里的边防线。这里也算是印度河的广义上游吧,虽然是一块盆地,而印度实际控制着西面的高山,但我国已经修建了条件还不错的机场,可以直接威胁到印巴军事分界线印度一侧的后方,距印度首都新德里的直线距离也就三百公里,加上有新藏公路的支撑,在军事上和政治上还是具有一定威慑力的。据说在2014年8月,时任中YANG-JUN军委副主XI的许QI亮还亲自视察了阿克赛钦一带的边防部队,毫无疑问,这是在释放一个明确的信号。
— — — — — — — — — —
注1:当然,现在的印度始终坚持本国国名的英文翻译为“India”,而“印度河”的英文翻译为“Indus”。后者为梵文Sindhu(信度)的拉丁语式拼法,意译就是“河流”。在我国的传统翻译里面,将这两个英文单词音译成一样的了。
注2:公元前2500年,我国尚处于新石器时代的晚期,差不多是大汶口文化的末期,此时还没有出现“王朝”这样的概念。直到公元前2070年左右,才发生了大禹的儿子启继位的事件,这标志着我国第一个“王朝”——夏朝建立了。
注3:公元前1600年,我国进入第二个王朝——商朝。
注4:公元前1046年,我国进入第三个王朝——周朝(西周)。
注5:就是电影<冈仁波齐>说的那座山,是藏传佛教、苯教、印度教、耆那教共同的圣山。
注6:阿里地区没有较大的中心城市,行政公署驻噶尔县的县城,县城就是狮泉河镇。这个镇子很小,总共只有15000人左右。
标签:印度
- 上一篇:皋城春来早(20180303)
- 下一篇:行者说历史49-创造出“神”
你 发表评论
欢迎- 博客|历史排行
- 标签列表
已有1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行者 评论于 2018-04-05 11:18:36 回复
据说玄奘法师在1300多年前亲临南亚次大陆的时候,发现恒河流域那么狭窄的区域内,已经有100多个国家。实际上,直到近代英国人侵入之时,发现那边仍然是土邦林立。这种状态,十分有利于外来入侵者分而治之,但对于保留“印度”文化来说,有百害而无一利。
就“中国”这个词来说,同时包含了文化(民族)上的认同感,政治上的统一意识,以及历史方面一直延续下来的概念。而就“印度”这个词来说,似乎只剩下地理上的一些内容了,等到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东巴基斯坦)分出去之后,“印度”在地理上更加破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