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1:经济转型下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
中国银行业面临新的挑战,本质上是新一轮经济转型对银行业提出新的要求。
过去10年,中国银行业改革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所谓的“黄金十年”,主要得益于中国经济前一时期的改革红利。当前,中国银行业面临新的挑战,本质上是新一轮经济转型对银行业提出新的要求。提升风险管理能力,走差异化发展道路将是中国银行业实现破茧重生的必由之路。
经济转型对商业银行风险提出新挑战
当前,中国正处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进入“新常态”,呈现出三个基本特点:一是增速的变化。“三驾马车”都出现了新特征、新情况、新趋势。经济增速从10%以上转变为7%左右,即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结构优化。第三产业消费需求占比逐步上升,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增长逐步加快,经济结构正向新层次上的优化、再平衡演进。三是动能转化。经济发展由过去主要依赖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更多依靠改革驱动和创新驱动,这种经济“新常态”既是中国经济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自我修复的过程,也是中国经济由量变到质变的增长优化过程,更是为下一轮中国经济繁荣的蓄势过程。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实体经济的发展变化必然要求带来金融体系的相应转变。虽然中国经济基本面良好,但当前中国经济运行中的困难和挑战依然不少,中国银行业的经营发展仍然面临诸多风险。
一是从经济结构调整来看,经济增速放缓带给商业银行最严峻的挑战就是资产劣变。企业出现经营困难,银行业也无法独善其身。
二是利率市场化基本完成,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加大,资本项目部分可兑换继续推进,商业银行的市场风险管理面临挑战,过度依赖利息收入的业务模式将难以为继,在细分市场的竞争进一步升温。
三是从信息技术应用来看,近年来,借助移动互联、大数据等技术,支付脱媒、融资脱媒、资产管理脱媒正在加速形成,商业银行传统业务面临挑战。
邮储银行的风险管理实践
邮储银行自成立以来,依托遍布城乡的网络,坚持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和服务社区的市场定位,与其他商业银行形成良好互补,有力地支持了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也实现了自身的健康快速发展。截至今年9月末,邮储银行的资产规模接近6.8万亿元,位居中国银行业商业银行的第6位,利润增长率、资本回报率等关键指标均处于国内银行业优秀水平。与此同时,邮储银行的资产质量始终保持良好水平。截至2015年9月末,邮储银行的信贷资产不良率仅为中国银行业均值的一半左右,拨备覆盖率达到274%。
在过去8年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实体经济,重点做好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零售信贷、社区金融等薄弱环节的金融服务工作,实现了盈利快速增长、风险有效分散和能力稳步提高。
具体来讲,我们在风险管理方面的经验可以归纳为“三个坚持”:
一是坚持审慎稳健的风险偏好。早在邮储银行成立之初,我们就立足国情、行情,明确了“适度风险、适度回报、稳健经营”的风险政策,并坚持至今。这一风险政策继承了邮政储蓄“人嫌细微,我宁繁琐;不争大利,但求稳妥”的传统价值观,与邮储银行“普之城乡,惠之于民”的大型商业银行定位高度契合,更顺应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目前,邮储银行的涉农贷款余额7000多亿元,其中农户贷款占比近80%,户均贷款仅有6万元左右;累计发放的小微企业贷款超过2.4万亿元,其中微型企业贷款户均仅40余万元,小企业贷款户均仅230余万元。这样的风险政策与小额、分散、低风险的业务策略,保证了我们全行整体系统性风险水平的有效控制。
二是坚持有特色的零售信贷技术。我们将邮储银行特色与国际先进零售信贷技术相结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第一是“接地气”。我们有4万个网点,拥有一支贴近零售客户的信贷员队伍。以此为基础,我们借鉴国际同业先进经验,建立了一套涵盖财务分析、调查数据等“硬信息”和社会口碑、人脉关系等“软信息”相结合的信贷评分技术,有效地解决了客户信息不对称问题。第二是“解难题”。针对零售信贷客户抵押担保难问题,我们围绕应收账款、农村土地、农机具、林权、水域滩涂使用权、土地流转收益等担保条件进行创新,盘活了客户资产,降低了风险敞口。第三是“建平台”。我们积极与地方政府、担保公司、保险公司、行业协会等机构合作,引入多方增信机制,打造“银政、银担、银保、银企、银协”五大合作平台,有效实现了风险共担。
三是坚持运用信息技术管理风险。一直以来,我们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在风险管理中的运用,目前正在运用信息技术重塑我们的业务流程。在前端,我们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推广移动展业,致力于对农户、商户和中小企业实行专业化、标准化的金融服务。在中端,我们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积极探索信贷工厂模式,建立信息更全面更完整的信用风险模型,有效甄别不良客户,降低信用风险产生的损失。在后端,我们基于数据挖掘和分析技术的应用,实现行内外各类信息的各种集中整合和共享,做到风险早识别、早预警、早处置,建立风险可控、成本可算的风险经营模式。
中国银行业持续稳定经营的几点思考
下一阶段,中国经济转型还将继续深化,目前已显现出“宏观趋稳、微观分化”的特点,这既是对银行业风险管理能力的考验,也对政府和监管部门转变调控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是要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引导。针对 “逃废债”行为,政府应该加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从防范金融风险的高度,优化信用环境,健全惩戒机制,加强教育引导,积极构建制度完善、诚信为本、稳健高效的社会信用体系,进一步激发经济转型中的发展活力。
二是要采取“宽严相济”的监管政策。一方面,适度提高风险容忍度,鼓励银行加快调整资产结构,支持经济平稳转型;另一方面,要统一监管标准、严格检查执法、严格执行信息披露制度,加强投资者风险教育,维护投资者合法权益,严防系统性、行业性风险。
三是银行业要不断提升自身应变能力。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压力不断向银行业传导,各类风险相互交织传染。要妥善应对这些风险,中国银行业不仅需要坚定信心,更需要营造出一种提能力、促共赢的氛围。一方面,应苦练内功,探索风险管理手段,在经济转型中把握发展机遇,防范和控制风险;另一方面,银行业彼此之间要加强沟通与合作,同呼吸,共进退,“抱团取暖”,共同抵御风险侵蚀,共同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
经济转型总是挑战与机遇并存,考验着我们的战略定力和市场应变能力。我们不仅要应对资产质量分化带来的信用风险,还要高度警惕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声誉风险、信息科技风险之间的交织与传染。有句古话“行稳致远”,惟有顺应经济转型,不断提升风险管理水平,才能在稳健经营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 — — — — — — — — —
【文章2:“十三五”银行业大变革】
银行业要迎接新挑战,抓住战略机遇期,唯有顺应经济转型,才能行稳致远。
2015年12月11日,央行发布11月份金融数据显示,M2达到137.40万亿元,同比增速13.7%,创近一年半来新高;但人民币贷款仅增加7089亿元,同比少增了2347亿元。由此可见,宽松货币环境下,信贷规模却不断减少,银行传统的利差盈利模式悄然改变。
另一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第三季度,我国商业银行不良率高达1.59%,远高于年初1.25%水平。12月7日,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预测,2016年上市银行不良率或将达2.0%水平,拨备覆盖率将逼近150%监管红线。
由此,用“一边是海水,一边是火焰”来形容商业银行当下的境遇,实不为过。
近日,财政部副部长刘昆在以“经济转型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为主题的“2015邮储银行高峰论坛”上指出,国内外经济形势错综复杂,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金融改革政策,金融领域向非国有资本的开放进一步扩大,中小型金融机构骤增,金融组织、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推陈出新,互联网金融甚为活跃,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进一步加深,使得整个金融系统竞争加剧且实体经济融资需求日渐多元化。强大的风控能力和转型魄力,将是商业银行能否在竞争中立足的关键。
与此同时,11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下称《建议》)提出,2016-2020年的“十三五”将是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向更高发展阶段迈进的艰难跃升期。
这即是说,当银行业转型遭遇国家经济转型的洪流时,前者无疑将顺应后者的发展趋势,迎接空前的大变革。
而商业银行已推出一些转型举措,例如加强“互联网+”布局,创新融资模式,提升风控能力,向下铺陈消费金融和普惠金融等等,目前还都大多尚欠火候,或不够深钻,或不够开放,往往显出踯躅的步态。
“考验战略定力和市场应变能力的时刻到了。”央行金融稳定局局长宣昌能在前述高峰论坛上表示,整个银行业都要勇于迎接新挑战,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唯有顺应经济转型,才能行稳致远。
大洗牌,新革命
阿里发布数据称,11月11日“双十一”当天销售额达912亿元,支付宝第一小时交易达1.17亿笔,全天每分钟完成跨境交易近2.3万笔,高达前一年的2.5倍。其交易数量、规模均已超过美国PayPal,位列全球电子支付机构之首。
当下,“互联网+”已从余额宝等“宝宝类”理财产品,向以大数据为支撑的互联网金融2.0版攀升,拉开了与商业银行亦敌亦友的竞争架势。
毫无疑问,这股浪潮虽未颠覆传统金融,但带给商业银行的各方面冲击,不可小觑。
在农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向松祚看来,大批互联网企业借助移动互联、大数据等技术进入金融业,催生了互联网融资、电子商务等诸多金融模式,资金融通等日渐转向了银行体系之外。加之支付脱媒、融资脱媒、资产管理脱媒均加速形成,传统金融面临的是一场大洗牌、新革命。
“中国银行业走过了举世瞩目的黄金十年。”邮储银行行长吕家进在前述论坛上表示。当前的新挑战,本质上是新一轮经济转型对银行业提出的新要求,差异化发展将是中国银行业破茧重生的必由之路。
这即是说,商业银行不应再以邻为壑,而是应该借力打力。
前述《建议》明确提出,“十三五”期间,要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围绕支持创新发展,银行业要创新金融配套服务等体制机制,注重各类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科学集成,积极探索创新融资模式,动态满足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特色金融需求,推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助推发展动力转换。
《建议》还提出,要通过优化信贷投向、科学利率定价等市场化方式,支持实施“中国制造2025”,支持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对此,商业银行的普遍做法是,设立互联网金融云平台,实现网上银行、移动金融、自助银行、微银行等多端口接入。一部分银行还打造了“智慧银行”,将个人网银、手机银行、电话银行等与营业网点、自助设备相联通,实现电子渠道和实体网络的互联互通。
“这只是简单提高电子化覆盖率,将线下业务挪至线上。”专家指出,绝大部分银行的电子覆盖率已达99%以上,这只是技术革新,而非理念革新。
除此以外,一些原本被寄予厚望的直销银行等“纯线上银行”,却因为受到监管层对于远程电子账户开户等措施的限制,始终进展缓慢。
“要实现借力打力,传统金融就必须具备一定的互联网基因。”邮储银行董事长李国华表示,要从机制体制、思维模式上下功夫。
李国华告诉记者,邮储银行近期在综合考虑了战略协同、交易价格等多方面因素后,引进了涵盖三种类型的10家机构作为战略投资者,其中包括蚂蚁金服和腾讯两家互联网企业,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它们的互联网基因——两家企业与邮储银行具有良好的互补性,未来将共享渠道、客户、技术和人才等资源,共建线上线下一体化的金融服务体系。
在他看来,银行业转型,不仅是线上线下业务渠道的相互呼应,还更要获取互联网信息,并运用大数据技术实现精准化营销和个性化服务。“唯有具备互联网思维,才能向大数据分析、智能化判断、精准化管控的新型管理方式转型”。
全面风控时代到来
“十三五”期间不容忽视的是,我国银行业外部生态系统骤变的同时,内部资产质量压力进一步加重。
“金融业之所以盈利,就是因为其承担了适当的风险。”香港交易所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巴曙松指出,银行业的核心能力就是风险管理能力。
然而,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发布报告称,2016年上市银行不良率或达2.0%水平,拨备覆盖率将逼近150%监管红线。
在吕家进看来,经济增速放缓给商业银行带来的严峻挑战是资产劣变——企业出现经营困难,银行业也无法独善其身。并且,在我国新旧动力转换之际,各种矛盾、冲突和风险事件或将更加频繁,银行业资产质量将承受更大压力,守住风险底线将成为商业银行面临的巨大挑战。
因而“十三五”期间,商业银行必须打响资产质量保卫战。
对此,宣昌能提出三点建议:
其一,银行须更加关注第一还款主体的偿债能力,提升风险评估和管理水平。
近年来,商业银行存在一种倾向,就是在贷款评审过程中过于依赖企业互保、联保、第三方担保等第二或第三还款来源,不够注重对借款人第一还款来源的风险评估和分析。实践证明,第二还款来源往往只是形式上增加了一道屏障,风控作用有限。
以担保为例,通过第三方担保机构的担保,似乎实现了银行的风险外包,但担保机构与银行相比,并不具备信息和风控优势,分担损失的资本实力也很有限,且一些担保机构还从事超范围和违规经营,导致2013年以来部分地区的民营担保公司爆发了非法集资等风险事件。
商业银行在贷款评审时,应把第一还款来源作为核心判断依据,依靠自身风控水平的提升和精细化管理,来提高抗风险能力。
其二,商业银行须强化资本约束,更加注重资本质量。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主要教训之一,即发达经济体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较高,但资本构成中存在一些不具有损失吸收能力的低质量资本,资本质量不高而导致危机蔓延。我国商业银行普遍资本结构单一,补充渠道有限,因而须通过引入战投、公开上市和发行可吸收损失的资本债等,不断提高抵御风险和吸收损失的能力,并要制定适合的资本规划。
对此,吕家进表示,邮储银行的资产质量始终良好。截至2015年9月末,信贷资产不良率仅为银行业均值的一半左右。但尽管如此,邮储银行还通过引战等措施来进一步强化风险管理。
据悉,邮储银行此次引战,选择摩根大通、淡马锡、加拿大养老基金投资公司作为战投,正是希望借鉴国际一流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理念、经验与方法,打造稳健经营、风控良好的百年银行。
宣昌能的第三个建议,是借助存款保险制度的推出,强化银行业的基础性制度安排。
他表示,全国3600多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均已完成了投保手续,截至2015年7月末,投保机构5月和6月的应缴保费也已全部归集。由此,将逐渐形成一系列金融安全网络,维护存款人利益的同时,也加强了银行业风险防范和处置的制度性。
“当然,还需要监管层采取‘宽严相济’的监管政策。”吕家进进一步提出。
在经历了高速发展之后,银行业积累的风险问题正在迅速分化,监管层应该一方面适度提高风险容忍度,鼓励银行加快调整资产结构,支持经济平稳转型;另一方面,应严格检查执法、严格执行信息披露制度,加强投资者风险教育,维护投资者合法权益,严控系统性、行业性风险。
创新融资模式
商业银行转型必须直面的第三个问题,是传统“老三样”——存、贷、汇,已经面临融资脱媒、支付脱媒、信贷脱媒、资产管理脱媒等,其“负债端主导”、“存款立行”等老旧观念必须革新,须在资产证券化等领域走出一条新路来。
“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正在倒逼商业银行从坐享利差收益的时代走出来。”向松祚指出。
记者发现,去年以来,整个金融体系的融资端就存在诸多显著变化,为商业银行转型敲醒了警钟。
一方面,存量债务资本化的趋势明显,政府、企业和金融机构去杠杆的意愿强烈。各级政府和企业、机构均开始发行债务融资工具,包括短融、超短融、中票等,来逐步置换商业银行的贷款和类贷款。并且,政府和企业也逐步将自己的应收账款、应收租赁款等权益性资产,以资产证券化来变现盘活。
另一方面,增量融资逐步趋向于股权化。这其中,出现了基建设施PPP融资模式,以及企业IPO需求加强等现象,各类产业基金、创投基金、并购基金等新型融资工具高度活跃。
如此背景之下,中国的融资结构正在发生巨变,传统的存、贷、汇已无法支撑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利差收益模式受到冲击。
邮储银行金融市场部总经理党均章分析,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在融资端催生了一种亦股亦债的融资需求,既非传统以信贷为主体的间接融资需求,也非直接以股权为主体的股权融资需求,但可以同时作为股权和债务存在,例如永续债、可转债、优先股、产业基金等。
“我们的产品也在转型。”一位平安银行金融市场部人士称,这种模式既能降低企业债务杠杆,又能在信贷需求下降之后,为银行在“资产荒”下获取高收益产品提供渠道,为转型做好过渡。
对此,巴曙松建议,“十三五”期间,商业银行要学会从重资产经营转为轻资产经营,因为前者往往是面对产能过剩行业,不能再将宝贵的金融资源给予这些本该淘汰的产业。银行必须学会服务创新型企业,创抵押担保方式。
并且,“双创”时代到来,银行也不能再习惯于服务有正现金流的成熟企业,而要学会在“种子阶段”就介入企业的探索和成长。
“创新融资模式不仅仅是手段。”巴曙松解释,更是银行要从服务于成熟企业,转向服务于企业的全生命周期,“这将是一个质的改变”。
以消费金融“接地气”
“十三五”期间,中国经济的另一显著特征,是“三驾马车”中的投资和出口增速回落,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超过了50%,俨然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驱动力。
11月1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以改革创新破除制约消费扩大的体制机制障碍,优化消费环境,加大财税、金融等政策支持,发展消费信贷,将消费金融公司试点推广至全国,有利于传统消费提质升级,新兴消费蓬勃发展。
11月23日,国务院发布《关于积极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完善金融服务体系,鼓励金融产品创新,促进金融服务与消费升级、产业升级融合创新”。
商业银行转型的一个重大机遇,将蕴藏于此。
“消费金融市场空间巨大。”中央财经大学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认为,这是金融业发展的下一个风口。
截至2014年,我国整体信贷余额85万亿元,个人消费信贷占比仅18.1%,而这一数据在美国却高达60%以上。以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和经济体量计算,未来数年内,消费金融将保持20%左右的复合增长率。
在郭田勇看来,银行业的下一步,就应该是向个人业务延伸,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增加国家的新消费、新供给和新动力。
自国务院开放消费金融市场准入之后,商业银行、互联网企业和小贷公司等纷纷抢滩,仅银行系的消费金融公司,几年内就涌出了邮储银行、北京银行、永隆银行、平安银行、湖北银行、徽商银行等近十家。
但很显然,银行系尤其个人金融领域经验丰厚的商业银行,其消费金融业务的先动优势更为明显。
之于银行本身,由于消费金融的服务对象是个人,风险分散、抗周期能力强,且单笔风险权重低,有助于资本节约。并且,客户尤其年轻客群对线上消费及其金融服务的接受程度提升非常快,银行可充分借力于“互联网+”。
“银行本身还具备资金成本低廉、客户资源广大、授信风控技术强等优势,消费金融无疑会增加收入。”平安银行人士坦言,“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不怕竞争”。
那么,新生的消费金融公司与“母银行”之间又该保持怎样的竞合关系?
吕家进解释,邮储银行成立中邮消费金融公司,与邮储银行本身要实现差异化经营和错位发展。前者主要提供小额、无抵押、利率较高的贷款服务;后者主要业务是房贷、车贷和优质客户消费贷款等,以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来优化业务流程和服务能力。两者遵循风险隔离、错位经营、协同发展的原则,目的是共同构建起同时覆盖优质客群和长尾客群的多层次、多样化服务体系。
“这其中,风控是关键。”吕家进表示。
对此,郭田勇建议,商业银行设立消费金融公司,应该区别于过去依靠人海战术和高利率的粗放型模式,朝着轻资产的方向走,一方面把控成本,一方面形成一整套良好的风险管理模式。“不能成为高利贷的漩涡”。
他还建议,“十三五”期间,消费金融还要重视农村市场,挖掘其巨大的市场空间。
以邮储银行为例,2015年前三季度,该行依托网点优势,向农村地区投放消费贷款占比近40%,较2014年同期增加10个百分点,增速达城市的1.3倍,且农村地区的消费金融规模已达全行的35%。
“顺应整个经济发展转型的方向,顺应国家战略发展的需要,商业银行才能经受住考验,才能成功地站在下一个风口上。”李国华表示。
- 谢谢你浏览本页内容,你的关注与支持是本站不断发展的最大动力!
- 如果你有什么意见或建议,请点击这里告诉我们。
- 本站有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果发现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或是发送邮件到stuit#126.com(发送时请将#改为@),我们将及时予以删除或修改。
- 如果你觉得本页内容对你确实有所帮助,请点击页面右边浮窗中的分享按钮,将本页推荐给更多的朋友。本站将努力为你奉献更多有用的内容。
- 转载请注明:本文转载自银行风险管理网(http://stuit.cn/Risk/)谢谢合作!
- 本站刊载的法律法规、监管规定等均来源于相关政府机构的网站,但不能保证100%的准确性和更新的及时性,建议在引用前访问相应政府机构的官方网站,与其原始出处进行核对。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