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参考 / 正文内容

金融企业:走在创新的路上,请强健你的身手
时间:2015-12-4 11:5:45 | 作者 : 银行风管网 | 分类 : 参考 | 浏览: 次 | 已有 0 人对本文发表了看法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信贷白话(xdbh01)

— — — — — — — — — —

每次说的金融创新,在热火一阵之后,似乎总要留下一地鸡毛。

2015年12月1日,北京,雾霾。我看完某集团资金链断裂的公开报道,感慨不已。

这个集团,由于董事长涉腐事件的触发,使得数十亿元债务面临不能偿付的危机。这里面,我看到了信托、理财、资管计划、隐性负债、少数股东权益、城市发展基金、私募融资、明股实债这些熟悉的名词。正是这些名词的介入,使得该集团的资产负债率从报表披露的73%达到了实际的92%,一有风吹草动,立刻轰然倒地。

这个集团的风险由于一个突发事件而触发,其他那些正在或即将使用这些名词的的企业,他们的真实的负债率怎样?他们的资金链安全吗?

最近,由于研究的需要,我收集了关于融资产品创新的一些报道。有些事情是触目惊心的。比如在贸易融资上的创新,所出现的钢贸铜贸窝案;在大宗商品授信上的创新,所留下的巨额逾期垫款;在城市发展基金上的创新,所造成的隐性高负债;以及在理财产品创新上所出现的刚性兑付。

假如算一笔账:金融机构在这些创新上所获得的收益,跟所发生的不良授信损失相比,究竟哪个大?这种创新是不是“物有所值”呢?

关于金融产品创新,金融业内有三种说法:

一说创新是为了提升客户的金融消费体验,增强资本的效率和活力。这说法好听,但是比较理想化。

一说是规避监管。这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监管确实落后于时代了,创新能够推动监管进步;另一种则是对监管的规避,或者是打擦边球

关于创新的第三种说法是:降低企业投资成本,减轻投资风险

上述说法,区别只是用词上的差异。企业融资工具创新的实质是:少花钱,多办事。

我们知道,总投资构成有两部分:一部分是自有资金,一部分是债务性资金。企业花钱少了,则金融企业等债权人承担的风险就大了。

所有人都同意,创新的前提是实质性风险可控。搞创新的人也都自信:我这种搞法的实质性风险是没有的。

问题就在于实质性风险的把控,每个人创新的时候都认为实质性风险可控,那些后来坏了的业务亦是如此。

在绕开内外部监管规定做一些“创新”的时候,大多数人都是抱着美好的愿景:这笔授信到期一定能安全收回。我相信那些给理财产品出具暗保的人,也不怀疑资金安全有问题。倘若他明知道资金收不回来,还出具担保,那就不仅仅是违规了。

可是总有你想不到的情况。就像油价在140的时候,你想不到这么快油价就到40了。你所有“只要油价不跌破60美元我这业务就没事儿”的想法全都落了空。

当变化多端的理财产品,游刃于监管的灰色地带的时候,岂不知刚性兑付的梦魇已经如影随形。而刚性兑付的资金从何而来,会让人头疼不已。

当大宗商品的货押、保证金、对冲、止损这些名词被津津乐道的时候,岂不知断崖式下跌来临之际,这些区间内的风控措施全都没用,你的风险无人对冲。

在经历一些事情之后,金融企业新的认识似乎是:在公共服务领域进行融资创新风险较小。

总体上是这样。不过,也有具体情况。比如,在产业基金退出这个问题上,如果是地方政府承诺回购,这种承诺是不列入财政预算的——这不仅仅是一个合规的问题,以后政府预算外的资金是很少的,而且,穿过多个任期的十年后的承诺,你是相信还是不相信?

在医院方面,老医院的扩建,或者老医院建分院,总体还是不错的。但是纯新建的医院,从近年的情况看,成功的并不多。

所以,还是让我们回到问题的本质:你对实质性风险的把控真的足够吗?还有,当风险发生的时候,你有能力让债务人增信吗?

我在《银行信贷业务的核心秘密》那篇文章中说过,提供与银行可控制的资产与现金流相匹配的授信,就是银行信贷业务的核心秘密。

也因此,金融机构搞产品创新,往往还有一个目标,就是让融资产品尽量与企业的经营模式相匹配,并增强金融机构的控制力

只是理想很丰满,而现实很骨感。一地鸡毛之后才发现,金融企业的客户调查能力、风险识别能力、贷后管理能力,跟产品的属性相差太远。

你以为可以隔离客户的风险而仅凭贸易背景的自偿性叙作授信,其实只不过是一厢情愿。

这种能力的差距,不是金融机构业务人员素质的问题,我说过,信贷并不是高科技。这种差距,更多是因为,在整体信用环境不好的背景下,金融机构的价值观和资源投入出现了问题。

金融机构在价值导向上,过多地依赖于业务的高增长,而且是中短期的业务高增长。在这种高增长的压力之下,让很多工作都失之粗疏,甚至根本顾不上。

有一个信贷客户,每年有800笔使用授信的经营业务,给某个金融企业创造利差1个亿,但是,这家金融企业配备的信贷员呢,只是1个人。

1个亿的利润,你给他配10个业务人员又如何呢?就算每人年薪30万,它也不就是300万吗?

这些年,社会上都说金融机构盈利太多,岂不知金融机构有多少该付出的成本没有付出,比如:管理成本、人力资源的投入成本。高利润在某种程度上是建立在员工高负荷的工作量、以及巨大的责任压力之下的。

——由于实际上管不过来,有时候明知有风险隐患,也来不及深究;有时候为了业绩任务的完成,只好狠下心去放贷,但内心的担忧却挥之不去。

曾经,我问某家金融企业,你能说清楚三个问题吗:1、这800笔销售是否都是真实的?2、每笔销售是否可形成一笔下游付款,并且,与你的授信一一对应?3、每笔付款是否都可以回到在你处开立的账户,并能够直接扣款用于归还授信?

——无法回答,因为投入的人力和管理深度不够。即使客户有交易信息系统,也无法一一核查。

所以,并不是创新不好,也不是不能创新。而是:创新必须是健康的,而且与你的能力相匹配。

所以,要进行健康的创新,金融企业必须回答以下五个问题:

一、你的价值导向是否合理?你的机制能否引导长期稳定的价值追求、而不是短期的利益追逐?

二、你的研究是否足够?你是否对宏观、行业、企业的趋势和风险,有足够的把握?能够确认没有实质性风险?

三、你对政策的理解是否充分?是否吃透了政策?能否找出客户需求、风险控制和监管规定之间的平衡?从而研发出既适应市场需求、又风控到位的创新产品?

四、你的执行力怎样?你的执行力能否达到创新产品的特征性要求?能否实现对授信全过程的控制?

五、你的资源投入能否满足风控到位的要求?你的系统和流程是否有优化的空间?你的审贷人员、客户经理、贷后管理人员是不是在超负荷地工作?他们在每项工作中所能够分配的时间能否保证工作质量?

写这篇文章,并且用了《请强健你的身手》这样的题目,我真的希望,金融企业夯实基础、强健能力,做自己能做的事,把事情做好。

关于融资产品创新,除了上面五个问题,在策略上也有三种区别:

一是先人一步,快进快出。

二是守本抱拙,不为所动。

第三种是:开始扭扭捏捏,后来见别人又挣钱又爽,终于忍不住脱衣下水,却遇到浪头袭来,被呛了个正着。再看下水早的人,已经爬上岸跑了。

我不是一个呆板僵化的人,也没有患上风险厌恶症。事实上,在“信贷白话”里,有大量指出业务发展机遇的文章。今日之所以提这么多风险,不单因为刚刚看完几个企业资金链断裂的报道,更因今日这个时间节点。

当前,正处于经济继续下行的阶段,处于金融风险不断暴露的阶段。这个阶段的所谓创新,往往出现风险的概率更大。

连续降准降息之后,总体资金面是宽松的,你看货币基金的收益率从几个月前的4点几、5点几,已经降到了目前的2点几,你就知道,实际上现在市场上并不缺资金,金融机构的信贷规模也不是那么紧。

吊诡的是,在经济下行,资金面宽松的背景下,融资产品创新却出现了非常活跃的现象,这不能不令人增加一份警惕。

这些创新产品对应的还款来源在哪里?还款来源是否可靠?如发生危机有没有应对预案?

是谁在使用这些创新产品?为什么愿意接受这种相对于贷款更高的利息?

最重要的:他们的资金链紧张不?安全吗?

  • 谢谢你浏览本页内容,你的关注与支持是本站不断发展的最大动力!
  • 如果你有什么意见或建议,请点击这里告诉我们
  • 本站有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果发现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或是发送邮件到stuit#126.com(发送时请将#改为@),我们将及时予以删除或修改。
  • 如果你觉得本页内容对你确实有所帮助,请点击页面右边浮窗中的分享按钮,将本页推荐给更多的朋友。本站将努力为你奉献更多有用的内容。
  • 转载请注明:本文转载自银行风险管理网(http://stuit.cn/Risk/)谢谢合作!
  • 本站刊载的法律法规、监管规定等均来源于相关政府机构的网站,但不能保证100%的准确性和更新的及时性,建议在引用前访问相应政府机构的官方网站,与其原始出处进行核对。

发表评论:

必填项 敬请留下你的尊姓大名或网络昵称

选填项 绝对保密,主要是方便我们随后联系到你

选填项 欢迎站长留下链接以便互访

必填项 防范注册机的措施。如果看不清楚,可以直接点击验证码以刷新

记住我,下次回复时不用重新输入个人信息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Copyright 2009-2022 银行风险管理网(Risk.StuIt.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