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金融工作会议14日至15日在北京召开。梳理本次金融工作会议的具体内容,以下五方面值得关注。
第一,指明了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的金融工作主线:三大任务和四大原则。
习总书记指出了金融工作的主要任务,即紧紧围绕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项任务,并提出做好金融工作要把握好回归本源、优化结构、强化监管、市场导向四个基本原则。因此,三大任务、四大原则基本形成了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我国金融工作的主线。回归本源是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要求。优化结构、市场导向与深化改革相呼应,指明了金融业改革发展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方向。强化监管是做好防控金融风险的核心内容。
众所周知,本届政府高度重视金融安全,一直把防控金融风险作为核心工作。此次会议进一步强调和明确了防控金融风险的重要性和长期性,把强化监管作为提高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能力的重要手段,并对金融管理部门提出了明确要求,即“金融管理部门要努力培育恪尽职守、敢于监管、精于监管、严格问责的监管精神,形成有风险没有及时发现就是失职、发现风险没有及时提示和处置就是渎职的严肃监管氛围”。
有鉴于此,应深刻认识到金融领域的防风险、强监管绝不是短期行为,而是在未来一个时期都要加以持续推进的重大工作任务,更不能有因近期监管暂缓而认为强监管就此结束的侥幸心理。
第二,更加重视发挥直接融资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资本市场体系建设有望提速。
在就各金融细分领域如何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的论述中,首当其冲就是资本市场,提出“要把发展直接融资放在重要位置,形成融资功能完备、基础制度扎实、市场监管有效、投资者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足见对资本市场建设和发展直接融资的重视程度。但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发展资本市场显然不是“为了发展而发展”,而是要通过发展资本市场、壮大直接融资来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基于此,未来包括改革股票发行制度、完善退市制度等在内的资本市场改革都将围绕促进融资便利化、提高融资可得性、降低融资成本等来部署推进。
第三,以稳健货币政策助力经济去杠杆,货币政策保持不紧不松。
会议提出要推动经济去杠杆,坚定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处理好稳增长、调结构、控总量的关系。当前我国整体杠杆率并不算高,但非金融企业和地方政府的债务率偏高,潜在风险较大。2016年末我国M2与GDP之比接近2.1,控制货币供应总量过快增长可以为经济去杠杆提供有利金融环境。因此,这一表述对理解下一阶段货币政策总体走向有重要指向意义。今年4、5月份,M2增速跌破10%,创历史新低。一时间市场对央行将会放松货币政策、推动M2增速提升的预期上升。但从此次会议将稳健货币政策与经济去杠杆联系起来看,未来货币政策很可能不会因M2增速下行而出现明显放松,在经济去杠杆的大背景下和经济增长新动能尚在培育中的情况下,货币政策将保持不紧不松。
第四,设立国务院金融稳定委员会,在更高层次上推动金融监管协调。
会议提出将设立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这意味着金融监管协调破题,未来金融监管将会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上实现统筹协调。我们认为,国务院金融稳定委员会将会是一个负责具体金融监管协调、有明确职责和权利的部门。而从“强化人民银行宏观审慎管理和系统性风险防范职责”来看,央行将在金融稳定委员会中占有比较重要的位置。在此情况下,预计资管业务统一监管、金融控股公司监管规范、金融业统一信息统计等涉及统一监管方面的政策举措将加快推进实施。此外,会议提出突出功能监管和行为监管,我们预计未来监管将会逐渐重视从金融业务本身的功能属性来划分监管主体和出台监管政策,以便将更多的新业务、新模式纳入监管范围。
第五,综合经营、产融结合、互联网金融以及“僵尸企业”处置是现阶段防控风险的几个重点领域。
预计综合经营规范的重点将是统筹监管金融控股公司,特别是近年来一哄而上、大小不一、参差不齐、有潜在风险隐患的各类地方金控、民营金控。事实上,产融结合的绝大部分表现形式就是金控公司。未来由央行牵头、“三会”配合的金控公司监管架构体系有望获得实质性突破。互联网金融监管和整治仍会按照既有的部署继续加以推进。此次会议再提“僵尸企业”处置,并指出“要把国有企业降杠杆作为重中之重”。未来 “僵尸企业”处置可能会呈现力度加大、节奏加快、手段创新的特征。
- 谢谢你浏览本页内容,你的关注与支持是本站不断发展的最大动力!
- 如果你有什么意见或建议,请点击这里告诉我们。
- 本站有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果发现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或是发送邮件到stuit#126.com(发送时请将#改为@),我们将及时予以删除或修改。
- 如果你觉得本页内容对你确实有所帮助,请点击页面右边浮窗中的分享按钮,将本页推荐给更多的朋友。本站将努力为你奉献更多有用的内容。
- 转载请注明:本文转载自银行风险管理网(http://stuit.cn/Risk/)谢谢合作!
- 本站刊载的法律法规、监管规定等均来源于相关政府机构的网站,但不能保证100%的准确性和更新的及时性,建议在引用前访问相应政府机构的官方网站,与其原始出处进行核对。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