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正在改版和升级中
始建于2001年12月21日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博客 > 博客|读书观影和写作 > 正文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导读

作者:行者 发布时间:2006-02-04 15:24 分类:博客|读书观影和写作 浏览:943 评论:0



这是写给我妹妹的参考资料。

01 内容提要

保尔早年丧父,从小在苦水里长大,母亲替人洗衣做饭,哥哥阿尔青是普通工人。12岁时,母亲把他送到车站食堂当杂役,两年中受尽了凌辱。

十月革命爆发,保尔的家乡乌克兰谢别托夫卡镇也和苏联其他地方一样,遭受了外国武装干涉者和国内反动派的践踏。红军解放这里后,很快又撤走了,只留下老布尔什维克朱赫莱做地下工作。他在保尔家里住的几天中,给保尔讲了关于革命、工人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许多道理,这些启发和教育对保尔的思想成长起了重要作用。

有一天朱赫莱忽然被匪徒抓去了。保尔四处打听,终于在匪兵押送他的时候,出其不意地猛扑过去,打倒匪兵,并一起逃跑了。但是由于波兰贵族李斯真斯基的儿子维克多的告密,保尔被投进了监牢。从监狱出来后,保尔怕重新落入魔掌,不敢回家,不自觉地进了冬妮亚家的花园。

在包括这次以前的多次交往中,冬妮亚喜欢保尔的“热情和倔强”的性格,保尔也觉得冬妮亚“跟别的富家女孩不一样”,慢慢地就产生了爱情。为了避难,保尔答应了冬妮亚的请求住了下来。后来找到了保尔的哥哥,他把弟弟送去参加了红军。

在一次激战中,保尔头部受重伤,但他以惊人的毅力战胜了死亡。出院后他已不适合重返前线,便参加恢复和建设国家的工作。在这里他同样以工人阶级主人翁的姿态,紧张地投入各项艰苦的工作中:团的工作、肃反工作,以及艰苦的体力劳动。在兴建窄轨铁路中,保尔表现了高度的政治热忱和忘我的劳动精神。

自从和冬妮亚告别后,保尔只见过她两次面。第一次是他伤愈出院后,最后一次是在铁路工地上,他发现,随着革命的深入,他们之间的思想差距越来越大,已经完全没有共同语言了,于是便分道扬镳。

在筑路工程快要结束时,保尔得了伤寒。然而病刚刚恢复他又返回工作岗位,并且入了党。但是由于在战争中受过多次重伤和暗伤,后来又生过几次重病,加之忘我的工作和劳动,平时不爱惜自己的身体,体质越来越坏。

1927年,保尔几乎完全瘫痪,接着又双目失明。严重的疾病把这个满怀热情的年轻人束缚在病榻上,但他在肉体和精神上都忍受着难以想象的痛苦的情况下,重新找到了“归队”的力量。他给自己提出两项任务:一方面帮助自己的妻子进步;另一方面决定开始文学创作工作。就这样,“又拿起了新的武器,开始了新的生活。” 

02 文章作者简介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是前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在全身瘫痪、双目失明的恶劣条件下,以坚强的毅力,花费三年时间创作的一部优秀的长篇小说。由于这部小说来自于作者的亲身经历,所以读来真切感人,如临其境。全部描写围绕着主人公的成长展开,结构紧密、自然、真实贴切。

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是俄罗斯人,一个普通的工人、红军战士、共青团基层干部。1904年出生于乌克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不是他的自传体小说,但是其中确实有大量情节取材于他自身的经历。他同小说主人公保尔·柯察金一样,年幼家贫失学,做过小工,参加红军打过仗,负过伤,后来也是双目失明,全身瘫痪。在身陷绝境的情况下,他不甘心于吃喝、呼吸、等死,于是拿起唯一还能利用的武器——笔,后来他连笔也拿不动了,就靠口述,请亲友笔录,历时三载,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创作了这部不朽的杰作,实现了重返战斗岗位的理想。

还在手稿期间,也没有谁的推荐和指引,作品便已经在当地不胫而走。杂志连载期间,图书馆里借阅的人排成了长队。人们迫不及待地盼望每一期的出版。信件雪片似的飞向编辑部,有一位读者直接给作者写信:“尼古拉,好兄弟!给你写信的是克拉斯诺达尔机车库一个你不认识的钳工。现在是清晨五点,我一整夜都在读你的保尔的故事。我太喜爱他了。他的冤家对头,全让我用钢笔尖给戳了个遍。杂志戳烂了。如今我呆坐着,不知道怎么还到图书馆去。”激动心情可见一斑。

1934年末,著名记者和作家米·科利佐夫来到黑海之滨的索契市,找到尼·奥斯特洛夫斯基,进行采访,并于1935年3月17日在《真理报》上发表报道《英勇》。尼·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名字和事迹出现在全国性大报上,一夜之间传遍城乡各个角落,成为一个传奇式的英雄人物。同年10月,他被授予国家级最高荣誉——列宁勋章。作者1936年12月22日去世前的两年间,小说用各种语言重印重版了五十次。

03 真实的社会与人物背景

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初期建设(经济恢复)时期,以乌克兰为具体地点,描写了一个时代和一群人(包括革命的和反革命的)展开了一幅巨大的画卷。

整篇小说中是围绕主人公保尔·柯察金从一个普通的工人子弟成长为无产阶级英雄的事迹展开的,同时赞颂了苏联老一辈布尔什维克为革命赴汤蹈火,前仆后继的崇高精神,塑造了一代英雄们的光辉形象。文章也真实而深刻地描绘了十月革命前后乌克兰地区的广阔生活画卷,涉及许多方面,如少年保尔和冬妮亚、红军战士谢廖沙和丽达、保尔和达雅的友谊和爱情,红军的战事,小市民的心态,“工人反对派”,布尔什维克党同托洛茨基派的斗争,社会主义建设的热烈场景,等等。

保尔·柯察金是苏联第一代共青团员,坚定的布尔什维克战士。作者通过对保尔·柯察金形象的描写热情地赞扬了他为捍卫无产阶级政权而奋斗不息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顽强的革命斗争意志和共产主义战士的高贵品质。

保尔有鲜明的阶级爱憎。他在贫穷和饥饿中长大,从童年起就热烈地渴求着一切新鲜的为自己所不知道的东西,并为种种英雄事迹所感动。党的教育使他自发的反抗升华为自觉的阶级觉悟。

对十月革命的深刻理解,对苏维埃政权的无比热爱,使保尔为本阶级的事业勇于献身的精神日益发扬光大。在战场上,他策马扬刀,无所畏惧,满怀着对旧世界的深仇大恨冲锋陷阵。

在三年的国内战争中,苏联的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粮食、燃料极端缺乏,严重地威胁着苏维埃政权的生存。保尔和他的战友们勇敢的接受了极端艰巨的任务,经历多次严峻的考验,在艰苦的条件下,提前完成了任务。

当"体力全部丧失"的悲剧降临时,保尔也曾动摇过,想用自杀来了结自己的生命,但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他终于战胜了自己,拿起新的武器——文学创作,为实现壮丽的共产主义而奋斗。

保尔精神成了时代的旗帜。这个形象从诞生之日起便跨出国门,成为世界各地进步青年学习的榜样。

需要说明的是,这并不是一部完全意义上的自传体小说,但是具有高度的真实性和很强的可读性。

04 对今天的教育意义

这本书诞生于苏联各项事业的快速上升时期(即革命阶段,打退帝国主义干涉,以及社会主义建设前期),写的也是这个时代的事情,所以在整体上体现了积极进去的精神,对于任何时候都有正面的教育意义。

主人公是个平凡的人,全书也都是日常生活中的事情,处处充满了平易近人的色彩,很多事情的也是平常大家都能遇到的,因此称得上不少人评价的“人生的教科书”。

全书的核心在于一种百折不挠的精神,除去其中的共产主义因素不谈,对于任何社会制度下的人也都是值得仔细阅读的关于如何坚持奋斗方面的教材。

理想主义同样是重要的特色,甚至可以作为共产主义的“圣经故事”。所以在社会主义国家,无疑对于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无疑能够成为光辉的旗帜。

05 书中人物的塑造

书中首先塑造了朱赫来,还有丽达两位革命者的形象,他们是保尔的老师,也是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过程中千千万万教育工作者或灵魂工程师的代表,他们对保尔的引导,说明了良师益友的重要作用,也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事业对广大人民的强大感召力。

保尔的母亲,尤其是他的哥哥阿尔青的经历,是一个由自发反抗到自觉革命的过程,比较真实的反映了人民群众在革命洪流中的转变和进步,也说明了任何人通过努力都可以改变自己,伟大的精神是可以被塑造的。

冬妮亚同样是那个时代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她在社会变革中逐渐堕落,这是历史的必然,也是自身因素的作用。他与保尔的爱情经历,对于当代青年处理这方面的问题,也是具有参考意义的。

06 对改编的影视作品的评价

前苏联(包括乌克兰)改编的电影,大都是斯大林时代的作品。这个阶段的不少文艺作品都包含了个人崇拜的色彩,以政治上的需要为导向,刻意减少不好方面的东西,甚至不惜美化某些人物,因此不值得观看。

我国最近根据这部作品也改编了电视剧,然而存在两个方面严重的问题:首先是没有运用历史评价的方法,反而把许多当代人的思想强加于那些过去的人物,违背了历史唯物主义。其次是为了追求艺术上的效果,故意粉饰部分人物,结果失去了原先的意义(如冬妮亚,作者本来的意图是通过这个人物来衬托保尔等正面形象的,结果把她改成同情革命,许多革命者的形象就被淡化,整个作品的主题也就不明显,好像是百姓日常生活的鸡毛蒜皮,而不是大浪淘沙了)。

所以,强烈的建议认真阅读原著,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认识和看法,但只要是经过了严密的思考,就都是很有意义的。

— — — — — — — — — —

以上所有观点仅作参考。


取消回复欢迎 发表评论

  • 请填写验证码
博客|读书观影和写作排行
«    2024年11月    »
123
45678910
11121314151617
18192021222324
252627282930
标签列表
最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