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论》读书笔记
作者:行者 发布时间:2022-07-29 00:22 分类:博客|读书观影和写作 浏览:3214 评论:2
一、矛盾规律及其哲学地位
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有三大块: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大重要基石,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及唯物辩证法。
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康德、黑格尔等人已经把德国古典哲学发展到了一个高峰,但仍未能够脱离唯心主义辩证法的窠臼。差不多同一时代的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等人,高举唯物主义的旗帜,不过,他们思想也局限于机械唯物主义的范畴,存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形而上学成分。马克思、恩格斯等人,在德意志古典哲学的基础上,向前跨了一大步,创造出辩证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为研究自然、社会、历史和思想提供了新的,更加科学的哲学工具。
唯物辩证法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和认识论,经过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人的持续努力,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组成部分。斯大林在唯物辩证法方面也有一些著作,但历史学界并不认为其在马克思主义框架下创造了一整套和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独立体系,而是更倾向于认为其设计了一套具体的政治形态和政府管理架构。
唯物辩证法主要有两大原则: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世界是永恒发展的。以此为基础,推导出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其中对立统一规律又称为矛盾规律。
实际上,马克思生前更多地使用了“历史唯物主义”这个概念。“辩证唯物主义”方面的理论多为恩格斯所总结,后来由列宁作了进一步提炼和发展。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以及这本书附录的《向报告人提十个问题》这篇文章中,都多次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性。列宁的辩证法相关研究成果,汇编成《哲学笔记》。
二、《矛盾论》的产生背景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万里长征胜利结束。红军和中国共产党脱离了长达两年的颠沛流离,重新拥有了一个稳固和不断扩大的根据地,一个较为稳定的环境。主持中央工作的毛泽东,也开始有了可以安安静静思考和创作的条件,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及中国革命前途和战略做深入思考。此时的毛泽东四十多岁,正值壮年,体力和脑力都达到顶峰,而前面二十多年的实践与积累,也为其创造一套独立的思想体系,进一步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奠定了重要基础。
1991年出版的四卷本《毛泽东选集》,总共收录了159篇文章,其中延安时期的文章就占了112篇,可谓是毛泽东的理论研究“黄金期”。这其中比较著名的有:1936年10月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1937年夏天的《实践论》和《矛盾论》,1938年的《论持久战》和《新民主主义论》,1942年整风运动时期的《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45年的《论联合政府》。
1937年,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讲授《辩证法唯物论》课程,讲义中的第二章第十一节和第三章第一节后来被单独抽取出来,分别编订为《实践论》和《矛盾论》。
列宁逝世以后,斯大林在党内斗争中逐步胜出,自封为马克思列宁主义衣钵的继承者。但斯大林的重要硬伤,就是在革命过程中先后被逮捕7次,流放6次,过于严酷和艰苦的条件,使其很少有时间和机会来深入思考理论问题。与当时党内研究和创作条件较好的布哈林、托洛茨基等人相比,斯大林在理论水平上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其部分作品在行文和理论完整性等方面也略显粗糙。
毛泽东则是接受过系统的文学、政治学、哲学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并先后师从徐特立、杨昌济、李大钊、陈独秀等著名人物,这是其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重要基础、条件和优势。
1919年到1924年期间,第三国际在列宁的领导下取得了许多成就。但是在列宁逝世之后,斯大林在客观上推动了苏联大国沙文主义的崛起,第三国际沦为斯大林和联共(布)粗暴干涉其它国家党的建设,错误推广和绝对化联共(布)经验,甚至把联共(布)党内斗争扩大到其它国家的工具。由于斯大林等人的默许和纵容,长征途中发生了张国焘分裂中央的事件,长征结束后,又出现了“二十八个布尔什维克”的说法,成为王明妄图篡夺领导权,机械套用苏联经验和体制的凭借。
毛泽东的《辩证法唯物论》讲义,对当时苏联流行的相关哲学理论做了大量修订,充分结合中国革命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并系统分析了党内的各种错误思想,尤其是针对盲目模仿苏联模式,理论脱离实际的教条主义。毛泽东的这些讲解,语言通俗易懂,观点简明清晰,逻辑严密,使得《实践论》和《矛盾论》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体系中的集大成者,也是毛泽东思想体系中哲学理论的核心部分。
《实践论》是《矛盾论》的前提和基础,更贴近具体实际,《矛盾论》则是《实践论》的升华和更高层次哲学总结。毛泽东的这两篇文章,对马克思主义若干原理做了一些修正,摆脱了长期以来的苏联理论影响,走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之路。
三、《矛盾论》的主要内容
《矛盾论》大约有25000字,分为八个部分:序言,一、两种宇宙观,二、矛盾的普遍性,三、矛盾的特殊性,四、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五、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六、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七、结论。
《矛盾论》的主要观点包括:
1、矛盾规律:一切事物都具有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特性。有正就有负,有明就有暗,有得就有失。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2、矛盾分析法:以矛盾规律为指导,用对立统一的观点来分析事物。具体来说,首先是要坚持“两点论”,防止片面地看问题,防止顾此失彼。其次是要坚持“重点论”,善于把握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突出重点,抓住关键,防止眉毛胡子一把抓。再次是要坚持“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相结合”,既要认真分析事物的具体情况,也要避免具体的事物脱离普遍联系和普遍规律。最后是坚持“发展论”,把握矛盾的动态性,相信矛盾是事物不断发展、进步的动力,防止思想僵化。
3、旧的世界观认为,历史发展,改朝换代都是简单的重复,跳不出历史周期律,此类观点属于玄学,或是形而上学。《矛盾论》指出,只要条件具备,力量足够,便能够创造新事物,而不是简单的增加或减少。
4、内因(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依据,外因至是事物变化的条件。《矛盾论》中还举了蛋生鸡的例子,指出鸡蛋之所以能生小鸡,是因为它内部具有生小鸡的属性,石头没有这个属性,所以生不了小鸡,但鸡蛋需要在合适的温度下才能孵化,这就是外因。
5、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质变。如果不希望引发质变,就要注意防微杜渐,及时纠正不好的苗头。而如果希望达到一个较高目标,也需要长期坚持和大量积累。
6、矛盾的普遍性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并贯穿于事物的发展始终,也就是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便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去科学地认识各类事物。即便是新出现的,尚未深入研究过的事物,也能运用“从一般到特殊”的方法论,对其开展研究。
7、矛盾的特殊性是,任何事物及任何运动形式,其内部都有其本身特殊的矛盾,而这种特殊的矛盾构成了这个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质,这是事物之间存在差别的内在原因。承认矛盾的特殊性,就能够把握事物之间区别的本质,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
8、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是,共性因为个性而存在,共性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始终,而个性都是有条件的暂时存在。因此,认识矛盾,找出规律的正确途径,便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按照“特殊→一般→特殊”的认识过程。
9、主要矛盾决定了事物的发展方向,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了事物的性质。按照这个原理,有些事物即便“不够完美”,但只要大方向没有,主要内容或关键部分是好的,便能够被接受,而不必拘泥于个别细枝末节。抓住主要矛盾,可以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在千头万绪中抓住问题的本质,在复杂情况理出一条清晰的主线,很多问题也会因此迎刃而解。
10、有些矛盾解决后,会有新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或是没有被解决,只是暂时隐藏、缓和、压抑,也会发生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间,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间的互相转换。因此,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要因地适宜,因时制宜。
11、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同一性是相对的,只要有矛盾就会有斗争。但对抗仅仅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而不是矛盾斗争的一切形式,许多情况下,矛盾是可以被缓和的,和平共处也是矛盾存在的一种形式。
附:唯物辩证法“一二三四五”
一个主义:
唯物主义
两种看问题的观点:
1、发展的观点
2、联系的观点
三大规律:
1、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规律)
2、质量互变规律
3、否定之否定规律
四个思维方法:
1、归纳和演绎
2、分析和综合
3、具体和抽象
4、逻辑和历史
五大范畴:
1、内容和形式
2、现象和本质
3、原因和结果
4、可能性和现实性
5、偶然性和必然性
- 上一篇:避暑神农架1-概况
- 下一篇:蓝天如画,楼群为框(20220702)
相关推荐
你 发表评论
欢迎- 博客|读书观影和写作排行
- 标签列表
已有2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姜辰Jcs.Moe 评论于 2022-07-30 00:19:42 回复
这做笔记是真的认真,我好像基本没有做笔记的习惯。
行者 评论于 2022-07-31 23:27:24 回复
其实,这不是照着书本抄的笔记,除了第三部分,许多算是博文的性质,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