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效力
作者:行者 发布时间:2018-04-15 23:25 分类:博客|综合 浏览:1183 评论:0
五年前,【行者】在阅读《明朝那些事儿》这套书的时候,写过一篇读后感,名曰《大风起于青萍之末》(请点击这里查看详细内容)。前段时间,网上有不少人在讨论一个话题,主要是认为崇祯皇帝的能力还是有的,个人也很勤奋,但到了他当政的时期,已经制止不住明王朝日落西山的大趋势,最终,未能成为一代雄主,反倒很遗憾的成为了“天子死社稷”的代表人物。对于这个观点,【行者】基本认同,唯一需要例外指出的是,崇祯皇帝的性格不是很好——多疑,无法充分包容像袁崇焕这样的人,在客观上造成了自废武功,自开大门的后果,当然,这算是明朝覆亡的催化剂,决定性条件,还是从万历皇帝当政时期就已经形成的。
最近,【行者】的上铺兄弟——著名心理学者(不像【行者】尚局限于‘非著名历史学爱好者’范畴^_^)【止文】在解读一个叫做“群体效力”的概念。这个概念认为,群体任务的完成情况,需要与群体成员欲望满足的多寡程度紧密结合起来,这两个方面都是衡量群体效力的主要因素。他还举例说,一个车间暂时有着很高的生产率,但却是通过强制手段获得的,这就要被认为这个群体并不是有效的,随着其成员心理需要的满足程度降低和处于低位,士气最终会严重拖累“效率”。
关于这个问题,【行者】在去年11月也写过一篇博文,名曰《空想社会主义大家欧文的发现》(请点击这里查看详细内容)。可惜【行者】没有那么高的理论水平,差不多停留在就事论事的水平。如今读了【止文】的归纳,觉得在认识上豁然开朗。
有时候,还是需要有一些指点,带着我们拨开迷雾,捋清思路。比如说我天朝传统的“忠”思想,即便领导已经身先士卒的迷失了方向,还是想尽可能维护领导的权威和组织的“稳定”。但事实却是,暴风雨中偏航的船,水手再努力,也架不住老鼠的加速啃噬,等到了船完全解体的时候,会发现,老鼠已经抢到了足够的木板,准备前往下一艘船上,继续祸害了。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忠”只是一种浮云,对自己没有好处,对组织也没有多少用处。如果有机会去清除那群老鼠,那可以一试,一搏,但如果没有这样的条件,那么,还是多想想怎么自保,似乎更恰当。
- 上一篇:行者微评论47-师说杂谈
- 下一篇:佛子岭水库上游(20180419)
相关推荐
欢迎 你 发表评论
- 博客|综合排行
- 标签列表
- 最新留言
-
- 充满生机,以前很喜欢摘邻居家长过来的橘子树
- 胳膊拧不过大腿,不服不行
- ^_^
- “权力”是一种“信仰”。
- 这就纯纯是,人类普遍存在的心理和行为模式,而非某个地区或文化的特有产物。并不仅仅局限于你所说的“官瘾”类型的权利。比如坚决不让一辆车并入的司机;路口绿灯亮起的瞬间就按喇叭催促前车的后车司机;以及认为行人拥有“绝对路权”而在任何情况下都毫不避让的行人。本质上是个体在拥有有限权力(甚至只是道德或规则优势)时,通过过度行使或扩张这种权力来获取控制感和自我价值感。
- 官迷太多
- 博主你好,茶备案项目新开张,希望得到更大的支持加入茶备案!注册得到您的专属网站备案号!希望博主多多支持!https://icp.redcha.cn希望博主能在我们网站申请一个备案号放在页脚呀!感谢博主的支持无论赞助多少,或者是不赞助也好联系站长都可以,尽量给个靓号如果被打扰了,那就万分抱歉
- 硅云“十年之约”推荐的
- 请问主机是哪家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