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正在改版和升级中
始建于2001年12月21日 | 非著名历史学爱好者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博客 > 博客|财政经济 > 正文

对当前中国经济形势及对策的看法

作者:行者 发布时间:2002-12-21 21:34 分类:博客|财政经济 浏览:2135 评论:2



(<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结课论文)

一、引言:选题原因和内容简介

2002年11月8日,举世瞩目的十六大在北京召开,江泽民代表党中央作了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核心的报告。于是,如何更好的发展我国经济,成为社会上讨论的焦点。

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十三年来带领广大人民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因此,对这段历史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的时候,经济是非常重要的方面,也可以通过经济拓展到其它相关。

最初的计划涉及更广泛的领域,但由于时间的仓促,大量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难以做好,所以就先选择经济这个最基础的问题,希望以窥斑见豹的形式概览全局。

基于上面的考虑,把分析对象定位在当前中国经济形势上,并由此提出对策文章主要分三个部分:首先是全面经济建设的伟大成就,接着是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最后是关于新世纪中国发展经济的对策。

二、全面建设的伟大成就

十三年来的建设是1978年以来改革开放历程的继续,深化和发展,在相对稳定的国内外环境中,我们成功完成第二步战略发展目标,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在许多国家的经济陷于“滞胀”及其后遗症的情况下,我国经济始终保持了7%-8%的高增长率,外汇储备大幅增加,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2、经济结构逐步改善:通过“软着陆”措施抑制了高通胀,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以及扩大内需的方针,提升了传统产业的竞争力,发展了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转型了“夕阳产业”,增加和改善了基础设施建设。

3、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在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的基础上,商品供给由充足发展到丰富的程度,日益繁荣的市场使人民生活质量得到提高。与此同时,公共设施,社会公益事业,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成效明显。

三、需要解决的问题

成就是后来者发展的基础,而问题是后来者改革并取得新成就的空间。

在欢喜于成就的时候,更应当清醒地看到我国存在并急待解决的若干问题。由于后面的对策部分将分别提出相应的方案,所以在本部分仅仅作简要的概述。大致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动力不足:世界经济整体不景气,扩大内需空间不够,积极财政政策的余地已经不多,都成为不可忽视的制约因素。

2、经济结构中不合理的成分仍然不少:目前我国生产力发展地区差异较大,传统产业中没有改造的居多,生产力水平低且浪费严重的现象比较普遍。

3、市场经济正常秩序尚未建立: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地方保护主义势力的存在,不正当竞争的进行,都影响着经济的健康发展。

4、收入分配关系存在问题,贫富不均:在这样一个经济还不是很发达的阶段出现了不少暴富,与此同时又出现了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直到远远越过警戒线,极易造成社会的不稳定。

四、新世纪中国经济发展对策

根据正反两个方面的情况,对比横向(其它国家)与纵向(历史上)的经验,笔者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建议:

农业:要推进农业产业化和规模经营。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命脉,但当前在我国却是最落后和薄弱的产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其弊端也逐渐体现:首先是农民单个家庭的经济力量有限,无法大规模的投入资金以提高技术,改进生产;其次是为平均起见将好地和差地搭配承包,每种类型土地的数量都不多,因此技术投入程序复杂,成本相对较高;最后是当前农民知识有限,现代化经营的条件也就有限。所以产业化和规模经营是最好的出路。

具体方式包括:在有效鼓励措施和农民自愿的前提下,国家有偿的收回农民的土地使用权,集中相同性质的土地,组建现代化的农业企业,以最新的技术,较高的投入,最先进的管理模式经营,以追求最大的产值和利润。在典型示范的基础上,逐步引导农民转入其它行业或转变为农业产业工人,促进农村面貌的根本改变,大力减少农业人口的数量,降低占总人口的比例。同时要促进种子、化肥、农机、农技等农业相关产业的发展,一方面可以吸纳转移出来的劳动力,一方面也有利于农业现代化的实现。

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的薄弱,农村的落后,农民的贫困,提高我国农业整个产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基础设施:增加建设投入,改善环境质量。

增加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可以可以增加就业岗位,缓解劳动力不断增长的压力,一方面可以带动建材,化工等相关行业的发展,直至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

基础设施建设中必须十分注意环境质量的改善,这是增强可持续发展潜力之举。交通、能源等行业的建设可以提高生产力,而环保与生态建设工作可以减弱与消除现代化进程中的负影响。

西部大开发正在扩展,基础设施合理建设更是重中之重。一个综合条件好,尤其是环境优美的地区是不用担心没有投资的,也只有一个重视基础和环境的地区,才能承受现代化造成的种种影响,保持飞跃式发展的速度。

精神文明:增加对教育,科技,文化方面的投入,加强对思想领域的引导,培养人才综合素质。

人的教育水平,科技水平和文化素质是经济发展的软环境,也是新时代竞争中最关键的因素。通过多年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努力,中国基本扫除了文盲。现在应当扩大高中教育,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逐步增加对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投入。教育的产出是缓慢的,但一二十年以后,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劳动者大军,这将是任何其它投入的效果都无法匹敌的。正如二战后的日本,在“正因为穷所以要办教育”的口号下,卧薪二十年,终于以巨大人才优势为后盾,抓住发展机遇,全面崩溃的经济一跃为世界第三位。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已经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现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增加科技投入,加速研发进度,加强实验室与生产一线的联系,这是提高经济发展速度的关键之一。

一个民族不能过于贫穷,也不能没有理想。特别是在当前的历史条件下,保持大踏步前进的势头迫切的需要有巨大的精神动力。而扩大开放的过程中,外面各种良莠不齐的思想频频冲击国内。这就需要党和政府能够牢牢把握住阵地,只有坚定的信念才能保证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不变质,不给将来留下隐患。通过对先进文化事业的支持,为人民创造优秀的文化成果,才有利于经济建设的健康性。

分配制度:调整个人所得税政策,改进社会保障制度,减轻农民负担。

与欧美相比,我国个人所得税税率是比较低的,有较大提高的余地。而当前我国个人所得税征缴方面也存在不少漏洞,加强征缴工作势在必行。个人所得税调节着贫富差距,体现了社会公平的原则,所以丝毫不能放松。

改进社会保障制度主要纸改进社会最低生活保障方面的制度。我们当然不能也没有能力走北欧那种存在诸多争议的“福利社会”道路,但目前的标准实在太低了,可以说在不少地区甚至不能保证那些贫困人口最基本的生活。这必然会造成社会的不稳定,所以标准需要尽快予以提高。

同样为弱势群体的农民也是负担过重。计算农民身上的负担,不仅仅要着眼于那些税和费,还要综合考虑工农业产品“剪刀差”情况给农民增加的隐性的负担。农民为国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有人提出农村的税费能免就免,这是很有道理的,这也是缩小城乡差距的需要。

经济结构:紧跟潮流,优化结构。

为了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唯有大刀阔斧的调整经济结构。对于没有前途的产业,不能在让其继续浪费下去,要果断地停止。

对于可以改造实现升级的产业,应当早做打算,早些改造,成为新产业。

对于高新技术,现代服务业等代表最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的新产业,在政策和资金上都需要给予充分的支持,以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对于可以成为我国将来经济繁荣的支柱,更应当大力的倾斜。

法律法规:增加立法,加强执法和司法,提高国家通过法律手段进行宏观调控的水平。

市场经济是法制化的经济,每一步的运行都需要有法律的规范。在法制不健全的阶段,地方保护主义,不正当竞争等行为就有了可以钻的漏洞,而正常的经济活动因此而无法顺利进行整个经济的发展也就受到严重影响。所以法制建设不仅是必须的,也是迫切的。通过对法律的全面化和细化,尤其是专业立法工作,才能赶上市场经济的步伐,并成功的驾驭。

立法后紧接着就是执法和司法,执法和司法的开展体现着立法的目的,否则只能是一纸空文。这中间的关键在于监督,包括法律对社会运行的监督,以及社会公众对法律执行情况的反向监督,有来有往,方构成完整的体系。

最后是宏观调控的法制手段。把宏观调控和法制建设联系起来,强调宏观调控要依法而行,多运用法律手段,少运用经济和行政的手段,有利于把经济置于法的“网”中,制约着所有活动按照既定的轨道运行,把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保证健康和正确的路线,也可以避免由于人的主观因素造成的不必要的损失。

公有制经济: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

过去喜欢强调数量上和比例上的绝对优势,现在更应该注重质量,注重控制力的发挥。主导经济,莫过于掌握国民经济的命脉了。而这些行业,由于投资大,收效慢,又是非公有制经济无力或者不愿意去完成的,这也正好为公有制经济的进入腾出了空间。

有进有退,就是进军有优势有意义的行业,退出力不从心和意义不大的行业。有所为有所不为,也可以被理解为这个意思。国家能力有限,所以需要把钱花在刀刃上,因此需要对公有制经济进行改革。

企业:组建跨国公司,打造“航空母舰”。

资本能否良好的流动关系到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和企业发展的前途。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越来越多企业的涌入,迫使我国的企业不得不联合起来,组成“航空母舰”,以增强整体实力。“航空母舰”具有两个方面的优势:一是数量上的优势,资本、渠道等个体优势都合在一起;一是质量上的优势,更大规模的社会化大生产,优劣互补,并减少了重复性浪费,更能激发潜在的力量。

勤练“内功”的同时还必须注意积极向外拓展。国际比国内有着更广阔的市场,也有更多的机遇。在具备一定实力后,只有走出国门,才能取得更大更进一步的发展。

五、总结:中国经济的地位

从国内看,中国经济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十几亿人的命运,关系到占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的生存。经济是一切活动开展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有各方面的稳定和进步。中国经济的发展,是中国各项事业蒸蒸日上的保证,是世界和平与发展,以及消除不安定因素的保证。

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上看,中国经济的发展,是整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中国作为最大和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也是其中整体经济实力最强,发展最为迅速的国家,处于领头羊的地位。中国经济搞好了,就能为其它发展中国家提供经验,增强信心;而如果中国经济搞不好了,不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可能就会受到更少的制约,因此变本加厉,阻碍发展中国家的振兴。

从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上看,中国经济的发展,犹如一面光辉的旗帜。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社会主义在全世界范围内遇到重要的考验,能不能坚持下去,度过这一难关,中国已经成为最重要的一环,所以每一步都关系到全局的发展。

认清形势,艰苦奋斗,勇于创新,加快发展,我们的建设成就将足以改变世界!


已有2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 行者

    行者  评论于 2007-01-09 22:12:30  回复

    是啊,是存档中的文章。

  • 行者

    行者  评论于 2006-12-20 20:30:21  回复

    谢谢你的指教,我会努力提高的。

  • 美丽

    美丽  评论于 2007-01-09 09:04:54  回复

    很老的文章了

    • 行者

      行者  评论于 2007-01-09 22:12:30  回复

      是啊,是存档中的文章。

  • 西北灞

    西北灞  评论于 2006-12-20 15:05:27  回复

    对策好,但对经济形势的认识不具体

    • 行者

      行者  评论于 2006-12-20 20:30:21  回复

      谢谢你的指教,我会努力提高的。

取消回复欢迎 发表评论:

  • 请填写验证码
博客|财政经济排行
«    2024年3月    »
123
45678910
11121314151617
18192021222324
25262728293031
标签列表
最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