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研讨|本站原创 / 正文内容

经济与金融形势预期(2023年第一季度末)附:汽车行业相关​风险分析
时间:2023-4-25 23:10:55 | 作者 : 子虚 | 分类 : 研讨|本站原创 | 浏览: 次 | 已有 0 人对本文发表了看法

1、2023年整体经济形势依然复杂,部分时段和行业仍有一些不确定性,与频频出台的刺激政策相比,市场信心仍有待修复,供给和需求两端的市场主体对加杠杆仍较为谨慎。岁末年初的情况表明,疫情过后,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存在,企稳回升预计还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深入评估部分行业春节之后相关指数的上升是否为阶段性反弹和回调,注意未来长期还可能基础存在隐忧。2023年初,以下几个方面的风险值得关注。

一是进入阶段性的衰退周期,1-2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下降22.9%(其中化工下降56%,汽车下降41%,计算机通信电子下降77%),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下降1.3%,较去年12月低1个百分点,营收降幅大于成本降幅,带动毛利下降18.6个百分点,3月的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增长降至0.7%,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同比增长进一步走低至-2.5%。

二是各项税收均出现较大跌幅,消费税、资源税、环境保护税降幅超过10%,关税、土地增值税、国有土地出让金降幅超过20%,车辆购置税、印花税降幅超过30%。

三是不少居民收入明显下降,公募基金和理财大幅亏损。

四是就业困难情况持续,今年1-2月,16-24岁青年人失业率在18%以上,部分时段突破21%,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也间接导致部分行业为压降成本而裁员,用机器来替代人工。

五是财政部和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今年1-2月经济数据显示,国内外资企业和制造业利润同比都下降了三成,2023年春季外贸订单总体下降40%,其中传统产品订单下降超过50%,1月的出口同比下降10.5%,2月下降1.3%,1-2月高新技术下降18.7%,集成电路下降25.8%,自动数据处理设备下降32.1%,小微型外贸企业大量倒闭,外贸订单腰斩式下跌,之前的出国抢单效果不佳,伴随着订单转移还有供应链转到其它国家,可能会影响未来几年到十几年。另有媒体报道,春节后,大批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资团前往香港,请特区政府引荐外资企业及其负责人,每天至少有8-10批次的内地组团,甚至包括之前已基本不招商的东莞等珠三角地区,这些组团还肩负着说服部分外资企业不再转出,继续在内地投资和经营,订单继续下给内地厂家的任务,试图挽回近几个月到一年来外贸行业持续恶化的形势。

六是首都经贸大学相关研究认为,零售业的整体低迷预计要持续三年以上,即2025年之前难以有根本性的改观。

七是投资情绪仍偏谨慎,今年1-2月,国有投资同比增长10.5%,但民间投资增长只有0.8%。

八是中指研究院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法拍房同比增长35.7%,流拍数量亦大幅增加,这意味着在救市的同时,许多市场主体却想着出逃,而房产处置时间和难度都在增加。


2、之前长期持续的疫情和封控,促使越来越多中小型商户尝试线上销售模式,但需要注意转型过程中的风险。比如部分商户盲目转型线上模式,热衷于引导客户激情快速消费,却忽视了商品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后期服务,导致退货率较高,进而导致利润实现难以达到预期,物流成本压力却大幅增加。据顺丰等快递公司统计数据,2022-2023年,抖音平台电商的退货比重持续升高,从之前的40%升至现在的60%,此外抖音平台的退货件占到同类订单的一半以上。相关行业研究报告也指出,直播电商平均退货率为30%-50%,明显高于传统电商退货率10%-15%。


3、在消费领域,居民消费意愿和能力继续处于较低位。为供给房贷,除了生活必须品,其它商品暂时能不买就不买,同时还减少了外出就餐等方面的消费,导致整个消费市场在疫情结束后的反弹乏力。疫情过后的2023年开年,CPI同比增长出现一年多来的最大跌幅,实质上进入通缩时代。其中1-2月同比增长0.6%,反映居民购买力的大幅下降。居民消费还呈现出更为理性、谨慎的特点,冲动型消费和透支行为较以往大为减少,消费者更多考虑商品的实际功效、耐用性,以及自己的真实需求,对外观、广告、是否新颖或猎奇等方面的关注大幅减少。同时,居民储蓄率由疫情前的30%升至36%,表现了对疫情后经济快速复苏信心不足,对未来的风险和不确定仍充满担忧。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去年第一季度乃至后几个季度,国内相对于国外,以及国内不同地区之间,仍然处于封控状态,整个经济在极低位置做最基本的运行,国际市场尤其是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对国内生产和消费的影响实际上被暂时屏蔽,这就决定了今年相对于去年同期部分指标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仅仅是恢复和调整,而与之前年度平均增速相比甚至为负增长,即通缩的主要表现形式。去年年底以来,市场和宏观调控部门对全面解封后的反弹有些过于乐观,今年年初在许多领域未达预期,证明仍有较多障碍和不确定因素,仍需要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来实现对过去三年的修复。


4、养猪业在去年年底到今年春节期间进入到缓慢复苏的新周期后,由于长期疫情之后居民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的下降,目前尚未恢复到历史同期的平均水平,2023年初猪肉价格较2022年10月最高价下跌超过三成,按照生猪生产盈亏平衡点的猪粮比价7:1,全国生猪养殖已进入亏损状态,头均亏损接近500元。预计随着近几个月以来补栏热度的逐步降低,今年后三个季度价格和收益将稳中有升,但考虑到春节后猪肉消费量减少,大幅反弹的概率较低,此类客户仍需谨慎对待。此外,养牛业亦面临消费需求不足,阶段性产能过剩,肉牛和牛奶都没有人收,牧场库存激增,后续销售合同难以落实等困境。加之全球通胀带来的大宗货物(饲料)价格上升,预计2023年将会有相当数量的牧场出现亏损,此局面可能要三四年才能根本性扭转。


5、部分经济不发达,缺乏足够特色型、支柱性产业,财政收入对上级的转移支付依赖程度较高的地区,在疫情后全国普遍财政紧张的新环境下,会面临基础设施投入(及后续维护费用)不足,政府办事效率和社会服务质量下降,刺激经济增长和就业岗位增加的措施缩水等困境,进而影响到区域经济的整体活力。如果之前数年当地还有城建扩张过快,政府或城投系负债较多等情况,还会按照“转移支付减少→政府财力下降→宏观调控措施减少→基础设施老化且无力更新→经济逐渐陷入停滞→营商环境变差→较大较优企业和产业外流→优质客户比例降低和贷款违约风险加剧”的顺序发生风险传导,从外部传导至银行体系中。

疫情后,“东北化”开始向全国蔓延,其主要表现有:一是人口的持续下降,二是人口下降带来的消费市场萎缩和教育培训等行业需求减少,三是越来越多人的风险偏好日趋保守,四是营商环境的恶化,从分蛋糕变为杀鸡取卵和内卷加剧。“东北化”是一个漫长和复杂的过程,对银行业务的长期影响需引起重视。就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教育培训等行业的情况来看,老龄化、少子化、低婚率比之前预期来的更快、更严重,三年疫情所导致的经济走低,进一步加剧了这个趋势。越来越多行业主体的关停,整个市场的萎缩,已成为现在和未来几年难以扭转的新趋势,限制了经济发展,加剧了内卷,削弱了消费的增长(没有时间消费,或是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而不敢扩大消费),即便采取更大力度的量化宽松,仍需相对谨慎研判调控政策的时效和深度。


6、就房地产发展预期来看,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值得关注:

一是各线城市的新房和二手房实际成交量均下跌,即便房价(报价)在表面上未出现明显波动,也面临“有价无市”,大多数潜在购房者持币观望,等待进一步降价的困境。

二是2015年以来的房价涨幅超过了之前二十年的最高水平,导致大量房市泡沫,房价的畸高及其与普通居民收入水平的脱节也引发了劳动时间的增长和生育率的下降,影响到整个经济的发展。

三是2017年以来,新出生人口不断减少,之前有预测认为全国人口负增长出现于2035年,而实际中却提前到2022年,提前了13年,农村地区和诸多人口(外出务工)大省的年轻人生育意愿都在下降,这些变化带来医保、养老领域支付困难的凸显,老龄化加剧也会在未来长期加大房地产市场的风险。

四是全国人口出现负增长的背景下,越来越多城市的人口增量出现断崖式放缓,多年来人口净流入的大城市(如西安、成都、郑州、杭州等)2022年以来也出现了增长大幅放缓的新趋势,对房地产市场的支撑作用减弱,并可能在下一阶段带来城市吸引力降低,生活成本提高等问题。

五是去库存压力增大,根据贝壳网等平台的统计数据,目前住房的全国平均空置率已达到20%,二线以下城市则远高于这个水平。

六是城市间竞争日益激烈,省会城市,大城市,经济发达城市,985和211大学集中城市等实力较强城市对周边城市的虹吸效应越来越严重,除少数体制内单位外,被虹吸城市的产业和居民收入可能会逐渐低端化,经济与房地产的未来发展空间因此受限。

七是与广义货币、总体信贷的增量继续回升形成对比的是,住户长期贷款同比少增3874亿,2022年到2023年实施了高强度的货币(流动性)投放,M2增长在40万亿以上,但实体经济仍然低迷,未能阻止滑向通缩,其主要原因在于家庭负债已占可支配收入的137.9%,同期美国的家庭债务率水平仅为90%,相关统计显示,居民家庭每年支付的房贷利息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已超过15%,同期美国仅有7%,这也是近期不少人不买房,却急于提前还款的重要诱因,这种情况还会进一步大致开发商买地减少,地方政府(土地出让金为主体的)财政收入减少,之前的加杠杆刺激经济模式无法维持。


7、就宏观调控政策的操作空间和成效预期来看,降息降准未达到预期效果,传统经济刺激措施边际效应递减的状况仍较为明显。2022年M2增加28万亿,却仅仅带动GDP增长6万亿,大量新发货币沉淀在低效率的存量经济中,或是局限于央企国企中,未能流向民企等领域。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超过65万亿的债务及其僵尸化也带来定期付息,最终还本,有序置换,提高流动性和安全性等方面的压力。对于经济不太发达的省份和地市来说,受制于自身财力水平有限和上级行政区转移支付减少,债务化解(包括延期或置换等方式)会日益艰难。


8、就复工复产和政策利好来看,春节及其后,旅游业、餐饮业、文化娱乐业(尤其是电影业)、零售业(主要包括生活必需品和家居升级类商品)出现明显反弹,春节期间,游客数量和收入分别恢复至疫情前(2019年)同期的88.6%和73.1%,商品消费同比增长10%,服务消费同比增长13.5%。由于放开了返乡过节限制,作为劳动力输出大省的安徽消费相关行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0.3%,给地方经济尤其是合肥、芜湖、马鞍山之外的中小城市和县城、乡镇经济复苏带来巨大动力。对于阜阳、六安等外出务工人员占比较高的地市来说,返乡限制的完全解除,有利于全面激发多个行业的活力,放大营收,增强流动性,达到疫情后经济重新启动的效果。此外,3月贸易顺差的先前市场预期为410亿美元,实际为881.9亿美元,但主要是对东盟出口同比增长35.4%,对欧盟出口同比减少7.7%,对美国出口同比增加3.4%,仍需调整出口结构,推动可持续发展。


9、国家金融监管总局的成立,人民银行职能和机构的改变,传递了以下新的导向:一是更强的监管力度,二是更全面的混业监管,三是更强的消费者权益保护。

对于银行来说,一是国家战略与政策、宏观调控、金融监管这三大领域区分的更加明晰,需要根据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和中国人民银行职能的重新建构,对本行内部的条线协作和工作流程做相应调整,做好与改革后监管机构及其内设部门的对接。

二是积极顺应进一步明确金融在当代国家发展中重要战略地位的新导向,提高站位,加强对各类风险的准确识别和妥善应对,防范客户、市场、操作方面的微小变化、失误、故障等因素引发系统性风险。

三是持续关注最新政策导向和监管意见,沉着应对可能在较长时期持续的经济不景气,利率走低,逾期风险增加,流动性风险防控压力增大等形势,与监管部门加强沟通,争取支持。

四是积极适应从之前的分业监管模式向新的混业监管模式的转变,强化全面风险管理,认真履行金融机构社会责任,完善风险提示和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细节,更加审慎、规范、合理地开展理财、保险、基金业务,继续落实好反洗钱、反诈骗等方面的监管要求,平衡业务发展与风险防控,切实避免遭受监管处罚。

五是扎实推进风险评估、预警、提示、处置等工作,三道防线共同努力,遵循风险逻辑,平衡好创新与稳健,落实穿透式等监管要求。

 

10、2023年3月初,《银行保险机构消费者权益保护管理办法》施行,为消费者权益保护在金融机构经营行为划定监管红线。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成立和相关职权的调整,更是将金融消保提到新的高度。最近几年来,金融消费者的维权意识不断增强,对金融服务的要求不断提高,需要引起足够重视,持续完善制度流程与日常操作细节,努力规避法律风险和声誉风险。


11、最近几个月,不管美国还是中国,越来越多银行加入到降低存款利率的行列,以应对利差收窄,利差收入减少的压力。2022年降息主要为大型银行,今年以来则扩展到更多的中小型银行。这个变化有利于增强大型银行(六大国有行)在同业中的竞争力,减少揽储时的成本支出,提高活期占比,完善存贷款结构和流动性。经过近几年的多轮降息和降准,目前我国利率水平已处于历史低位。降息是刺激经济复苏的手段之一,但如果今年后三个季度经济复苏和出口(国际产业链)恢复的进度超预期,央行有可能会暂停降息手段,转为其它形式的调控,以避免大水漫灌,部分领域重新开始无序加杠杆,影响到实体经济的发展。


附:汽车行业相关风险分析

一是持续三年的疫情导致不少居民消费能力和意愿下降,消费降级,对于普通家庭来说,汽车属于改善型消费品和大件商品,不同于食物等类型的生活必需品,在收入减少或是不稳定的时候,便会减少购买、更新或升级,中产阶级购买力的下降,还会对汽车消费市场和汽车消费贷款的未来可持续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二是新能源汽车的持续冲击,使得部分传统燃油车生产厂和销售商打起价格战,新能源汽车上游的原材料锂,从2022年最高峰时的每吨60万元降至现在的25万元。

三是新能源汽车产业本身也存在着研发周期长,投资大等问题,概念炒作影响大等风险,比传统车企更容易面临资金链断裂。

四是市场上有传闻说,将在部分试点省份或城市(海南、河北、河南、山东、北京、天津、深圳、广州等)在2018-2019年逐步过渡的基础上,安排更多城市于2023年7月1日停止国六B以下标准燃油汽车的销售,此类传闻导致许多汽车经销商加紧清理库存车辆,防止后期来不及上牌。

五是最近几年汽车销售市场已逐渐饱和,家庭用车的更新需求较之前有所减少,货车类商用车存量整体上已供过于求,加上疫情过后货运市场复苏缓慢,行业恶意竞价,归还银行贷款所依托的利润和现金流都面临较大压力,部分车企和经销商在市场萎缩和竞争加剧的新形势下,阶段性选择亏钱营销模式,试图先稳住品牌,然后徐图下一步的发展。

六是今年以来,国内多个省份针对购买电动汽车的补贴纷纷退潮,欧盟亦于近期宣布撤销“2035年禁售燃油汽车”的法案,预计将会今年后三个季度对锂电池类新能源汽车及其上下游产业形成冲击,但有利于传统燃油汽车及合成燃料汽车(比如氢能源等)的发展。

七是就普遍的风险规律来看,汽车抵押类与个消总体逾期和不良水平相比,风险相对高一些,经营性车辆按揭贷款与信用卡分期购车则可能面临交通事故,保险拒赔等非预期、突发性风险。 

  • 谢谢你浏览本页内容,你的关注与支持是本站不断发展的最大动力!
  • 如果你有什么意见或建议,请点击这里告诉我们
  • 本站有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果发现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或是发送邮件到stuit#126.com(发送时请将#改为@),我们将及时予以删除或修改。
  • 如果你觉得本页内容对你确实有所帮助,请点击页面右边浮窗中的分享按钮,将本页推荐给更多的朋友。本站将努力为你奉献更多有用的内容。
  • 转载请注明:本文转载自银行风险管理网(http://stuit.cn/Risk/)谢谢合作!
  • 本站刊载的法律法规、监管规定等均来源于相关政府机构的网站,但不能保证100%的准确性和更新的及时性,建议在引用前访问相应政府机构的官方网站,与其原始出处进行核对。

发表评论:

必填项 敬请留下你的尊姓大名或网络昵称

选填项 绝对保密,主要是方便我们随后联系到你

选填项 欢迎站长留下链接以便互访

必填项 防范注册机的措施。如果看不清楚,可以直接点击验证码以刷新

记住我,下次回复时不用重新输入个人信息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Copyright 2009-2022 银行风险管理网(Risk.StuIt.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