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知识|其它资料 / 正文内容

商业银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FTP)
时间:2020-7-26 21:6:39 | 作者 : 银行风管网 | 分类 : 知识|其它资料 | 浏览: 次 | 已有 0 人对本文发表了看法

前言

从定义上看,内部资金转移定价(FTP)指的是商业银行内部资金中心与业务经营单位按照一定规则全额有偿转让资金,达到核算业务资金成本或收益等目的的一种内部经营管理模式。

FTP这个概念本身其实并不神秘,最初也是从工商企业,比如不同车间之间产品核算当中引用出来的,用于核算内部的成本收益,进而来体现不同业务环节所贡献的利润。后来FTP定价也被应用于一些金融机构。对于商业银行而言,FTP主要用于应对管理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内部考核等方面,它实际在银行经营和内部管理中处于非常核心的地位。

银行的FTP管理和工商企业有着很大的区别:任何一家银行的分支机构都可以吸收存款以及做相应的资金运用,而后者往往都是由资金部来统筹对外融资的功能。所以在商业银行推行FTP当中矛盾也非常突出。应该说,FTP不仅仅是银行的一套技术解决方案,更多的是对于内部管理、经营理念、业务流程等制度上的转变。如何用好FTP工具,使总分行之间能产生一股合力,应该说这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资产负债管理没有一个永远正确的答案,具体到不同的机构、不同的时期,各家银行怎么去制定、怎么去应用和调整资负管理的策略,其实都是因人而异、因时而异的。找到适合银行自身发展和管理需求的模式,可能就是最好的模式。

本文第一部分首先对商业银行的资负管理进行框架性概述,第二至第四部分对FTP的一些基本概念进行详细阐述,在第五部分去探讨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未来资负管理工作当中要经历的关于LPR和FTP的一些挑战和应对的策略。

一、商业银行的资负管理框架概述

这一部分介绍资产负债架构在银行体系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以及它是如何影响银行的整体的。

1、国内资负管理的起源

资负管理的发展跟国内商业银行的市场环境是息息相关的。回到二十一世纪初,国内还没有资负管理的概念,因为商业银行表内基本上就是存款和贷款的业务,基准的定价都是由央行定好了,不需要内部FTP来引导定价。利率不是市场化利率,产品亦以持有到期为主,央行也给了一定的利差保护。所有计划和资金方面的工作都由计划资金部承接。

后来慢慢有了Shibor报价,以及银行间债券市场、CFETS等等。在逐渐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商业银行发现,如果不对资产负债进行有效管理,就会出现亏损。因此,银行对资负管理的架构做了相应的调整,计划的功能由计财部整体安排,而资金的功能则独立出来,成立金融市场部,但当时可交易、投资的品种都比较少,配置的功能更多以安全性和流动性为主。

到了2010年后,随着同业业务、资管业务不断的诞生和爆发,银行资产负债表越来越复杂,品种、规模和负债来源等等都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尤其是地域受限的城商行农商行,开始大量地发展金融市场业务,同业业务迅速做大。这就和金融市场部的初衷发生了一些冲突——因为其本来的角色应是作整体的流动性安排,但彼时却随着同业业务的爆发,趋向了利润中心。这种情况是不利于全行的流动性管理的。于是,大部分商业银行都成立了资负部,把流动性管理的职能纳入全行的资负管理体系之中统一调配。

2、资产负债的管理机构

资产负债管理的管理框架总体来说可以分成三个大块,分别是决策、执行、和风控。

决策由资产负债委员会进行,它主要是由银行的高层以及各业务部门主管、财务、风控、合规等部门组成。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是一个临时组成开会的地方,它要制定整个银行的资负管理架构、资产负债表的构成、以及未来想发展的方向、如何管理资产负债表等等战略性的决策。

执行一般由资负管理部负责司库职能,但有些银行把司库职能归属于金融市场部,这里按下不表,下文会对这两种业务模式进行对比。司库是整个资负管理中最重要的一环,因为它是整体来控制资产负债的整体有效性、以及提高利用率的。司库部门实际上就是为了具体协助资产负债委员,把这些策略放到日常的操作中来执行。那么FTP就是司库行使职能其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管理工具,当然也还需要其他许多重要的手段来对FTP工具进行支撑。

最后一块就是风控,现在来说可能在资产负债管理的银行账户下面不是那么明显,但是随着资产负债的结构越来越复杂,以及监管在各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风控层面对于整体流动性的敞口汇报、指标分析、压力测试等等的作用也在增加。

3、资负管理在管什么

那么资产负债管理工作到底是在管理什么东西呢?主要涵盖以下4方面的内容。

(1)对资产负债产品品种和期限进行规划

从宏观来说,一家商业银行的整体发展方向可能是由股东会来决定的。资产负债管理部的职责就是这种风险偏好之下,进行终端管理,比如资产负债表上各个品种的结构、占比、期限、甚至于币种等等。

(2)对宏观和利率变化适时调整配置方案

这方面指的是资负管理要有前瞻性的一些动作,对于宏观经济或者未来的利率有一些预期的时候,就要通过FTP等管理手段来及时地调整资产负债的结构,来缓冲可能带来的损失。

(3)对利率以及流动性敞口进行主动管理

从风险管理的角度,错配的概念就是由于市场利率变动而导致银行的净利息发生变化的问题。银行承担着资产负债错配的风险并从中获利,但盈利和风险中间需要有一个平衡点,就要资负管理部对敞口的规模进行衡量和调整。

(4)日常流动性监测

二、FTP的基本原理

1、FTP的逻辑

FTP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属于记账和管理的层面,并不发生实际的资金流动。以存贷业务为例,银行主要的负债来源是吸收存款。如果银行没有吸收存款,那么要放贷款的时候必然要到同业资金市场去融资或者去拉一笔同业存款,这样可能就要付出4%的利率成本。另一方面,对于银行各种不同的资产,有信贷、非标、债券等等,他们的收益率都是不同的,如何去衡量这些业务的真实收益呢?因为资金池的概念没法衡量哪笔存款对应的是哪笔信贷,所以从管理的角度,需要有一个虚拟的计价中心,或者说司库,来对全行所有的资产和负债资金进行统一的核算管理:全行每一笔资金都按照一个虚拟的价格转移到资金中心,同时,当业务部门需要运用资金的时候,又假设从资金中心给出一笔资金。这个拟定的价格就是FTP。

2、存贷款FTP的例子

一般来讲银行的零售部门吸收了存款都要虚拟地“卖给”司库或者资负管理部。零售部门是资金的提供方,他从客户手里吸收一笔存款,假定是2.5%(存款定价,蓝色线),那么这时就由司库通过FTP来进行统一收购,假定以3.5%的价格来收购(存款FTP,红色线)。这当中有100个BP的利差,就是存款部门所创造的收益,一般要用于人员、租金、营销支出等等的开销。实际上存款FTP定价是银行运营效率的体现,因为主要反映的是吸收存款的综合营销成本。单从存款部门而言,每一笔存款都卖断给司库,核算就结束了。

同样,贷款部门发放每一笔贷款,比方说发一笔5.5%(贷款定价,最上面的线)的房贷,司库根据占用资金期限的不同来给这笔贷款核定成本,假设是4.0%(贷款FTP,第二条线)。那从这个例子里容易看出,同一笔钱只是转了资负部门一手就从3.5%上升到了4%。这也是很多银行分支机构和总行资负部之间矛盾的爆发点,因为一般情况下贷款部门同时也是存款部门,在分行看来这中间的50个BP就全部被资负部赚过去了,而且资负部门一般人很少,大银资负部也就40-50人,股份制可能20-30人。

但实际上人力成本可以忽略,这50个BP还包含了很多方面的成本,主要是流动性管理的成本。第一,存款首先要交12%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给央行。这就意味着,存款部门吸收了100亿存款,实际上可用资金只有88亿,剩下的12个亿是低息存到央行了(1.62%)。第二,剩下的88亿还不能全部放贷款,要买一些国债、存放央行等等,有一些流动性指标的要求。所以流动性成本一般来讲可能在15~50个BP,每家银行不太一样,一般大行管理得好的可能就15个BP。另外的成本就还有利率风险、期限错配等等。

司库左手从存款部门收购来的资金,然后转手以贷款FTP的成本计价给贷款部门,那么贷款部门作为资金利用方,核算中就得到了150个BP的利差,当然这150个BP也包含了很多方面的成本,比如资本充足率、信用风险的成本等等,在下一小节做展开。

所以有了FTP定价后,银行可以单独衡量贷款产品对利润的真实贡献。而且对于存贷款部门来说,它可以剥离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这也就意味着存款部门只要拉了一笔存款,它可以先不考虑是不是有相应的资产或者贷款业务去做,每笔存款由司库买断,就获得一个固定的收益;FTP做得好的银行,用FTP作为指挥棒来调节规模指标,比如招行私行部和零售发达,FTP价格敏感性更高,只要FTP定价高一些,在短时间内就能获得更多的存款。对于大部分城商行而言,因为对公业务为主,所以FTP敏感性差一些,对公服务,客户关系显得更重要。

对贷款部门来说,在这种核算模式下,先不用担心有没有负债来源,只要贷款部门能给客户提供资产,就相应的可以由司库以虚拟计价来提供一笔资金,从而核算这笔贷款的收益。

3、实际运用中的FTP以及管理难点

再看上文的例子,贷款部门150个BP的利差隐含了很多方面的成本。第一是资本充足率的成本,可能在50-100BP(如房贷资本占用非常低,成本会30-50BP);第二是信用风险的成本,因客户而已,如果房贷也属于低风险,15-20BP;第三是期限错配的成本,房贷一般是20、30年期的,但吸收过来的存款可能是6-12个月期的,所以这就有一个流动性错配成本,大概在60到80BP。这样一算似乎即便是5.5%的房贷利率也没什么超额利润,但是房贷仍然是非常好的资产,原因在于锁定时间长。如果是固定利率,那么在未来整体上降息周期内,能在长达20年周期里面锁定在5.5%是非常不错的。

当然如果现在是客户选择浮动利率,未来随着银行LPR报价报价走低,相应房贷利率也会走低。

大部分银行FTP曲线都有两条,一条是一般性存款,另外一条是同业的负债,因为同样期限的同业负债的成本可能更高一些,然后FTP定价下移一些。同业负债的蓝色和红色线会特别接近。因为同业负债第一不交法定存款准备金,而且同业负债是没有渠道建设成本和营销成本的,同业负债就是看钱说话,所以同业负债的存款FTP和蓝色线的吸收成本几乎是同一条线。

信贷息差,也就是上图中贷款定价和贷款FTP之间的价差,如果真的算上流动性期限错配的成本、信用风险、资本消耗的成本,大部分情况下息差可能就没了。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在银行贷款部门,有些公司部的老总说每年给银行赚了十几个亿,奖金却几乎没有(也就是信贷部门的超额利润就没有了)。

所以现在很多银行在做内部核算的时候开始越来越精细化,不是以前那种简单的利润和规模考核,KPI越做越复杂。

但是每家银行成本核算和业绩考核,算的太细之后矛盾又特别多。就比如发放房贷这个例子,核算的时候如果说要算当期的损益,贷款部门肯定不干,因为这是长期资产、优质客户;还有对于一些战略客户,核算的时候也不能说按照现在的息差来算,因为有些战略客户的确是以9折的贷款利率放款的,9折基本上银行就亏钱了。所以算的太清晰了之后,我们看到的实际案例基本上就是吵架。其次就是天天做套利。比如一个分行吸收进来的存款,如果这个存款是三年期的,资负部肯定要按照三年期的FTP价格付钱,但实际上存款是6个月期的,它里面隐藏了提前赎回条款。在13年6月份的钱荒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做这样的套利。当时还没有127号文,是允许分行自己起草合同、自己吸收一些同业存款的。当时股份制银行FTP已经非常成熟,分行核算的时候就告诉资负部这是三年期的存款,要按照三年期的利息做核算,但实际上他吸收的是6个月的,因为6个月之后客户就可以提前赎回。所以到了6月份突然钱荒的时候就面临非常大的流动性压力。到了14年5月份,监管层联合发了127号文《关于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的通知》,其中就有一个要求,同业业务的所有合同必须得上收总行,分行是不能改的,定价、合同也由总行来定,当然章可以盖分行的章。为什么要把这个权限收归总行,就因为太过于精细化的核算、又把最终的收益跟奖金过于挂钩的话,一定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套利行为,而且是防不胜防的。所以银行最终的结局就是少发奖金,多发工资。核算的时候就按照目标给锁定,今年要完成某个预算之后,才能拿固定的奖金和工资,否则往下减,就没有分成合约之类的。

当然FTP并不是万能的,实际运用中,FTP也存在许多管理的难点或者应用难点,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司库集中管理与各分行自己管理的冲突。这是从差额管理模式过渡到全额管理模式引发的矛盾,也是对总行司库专业管理能力的考验,因为流动性和利率风险管控是有可能获得额外收益的,如果实行全额FTP的管理,但是运用的不太行,以致于错失了一些业务机会,分行层面就会有很多负面的声音。这一部分在下一章节详细展开。

(2)FTP设计的前提假设是市场是有效的,但国内的环境并不是完全有效的。目前FTP的功能在资产端得到比较好的表现,因为他揭示了资金的真实成本,可以为整个银行的资产定价设立基础利率作为衡量标准。但是他对负债端尤其是存款的影响比较弱。因为存款定价有一定的约束,存款规模本身也依赖于银行总体的业务能力,比如网点覆盖率、客户的关系等等。这一部分在最后一个章节详细展开。

(3)FTP有可能失灵。如果遇到突发事件引起的资金价格大幅波动,可能就需要把FTP调到非常高的价格来满足银行短期流动性的需求,甚至FTP失灵的情况也有可能发生。取之而来的可能就是强硬的行政手段,使得全行的各家分支机构不计成本地进行负债的弥补,以此来应对流动性的需求。这时候弥补流动性缺口的成本都由总行来统筹,不再需要用定价的方式在分行层面引导。因为流动性风险是生死,如果银行出现的是信用风险或者是市场风险,实际上留有周旋的空间以及时间是比较多的,可能还可以有一年半载的处置时间,但是流动性风险往往留给银行只有几个小时。

三、全额资金管理和差额资金管理模式

1、差额和全额资金管理模式的特点对比

在最早的时候,国内的商业银行往往采取的是差额资金模式,即总行下设若干家分行,下面还有支行或者更小的经营单位。每家支行都吸收存款,然后相应的资金运用反映在分行的资金池上。如果资金还有富余,分行就可以投放到当地的同业或者资金市场;反之不足就要拆入以平衡头寸;如果还有不足,那么还得和总行资金部门之间进行内部资金的交易。在差额资金管理的模式下,实际上是逐级平衡头寸的:资金的缺口至少通过两级以上的内部资金拆借来进行,时效比较低,信息传递也有很多不对称的地方。

全额资金管理就是司库集中统一核算的模式,即每家支行所吸收来的资金,统一集中到分行,分行是名义的记账单位,总行资金池通过FTP的形式来进行收购。对于每笔资产的应用,也都以FTP成本计价的方式转嫁给分行。就是司库通过FTP这样一个虚拟记账的形式来集中全行的资金,并进行损益的核算或者计价。总行司库对行内所有的负债都通通买断,所有的资产附着一个成本。所以这样业绩的衡量是逐笔的,可以渗透到客户经理每一笔的负债、每一笔资产业务,当然这在差额资金管理模式下考核的作用也是适用的。

总结一下就是差额资金模式下所有的风险和收益都留在分行,全额资金模式下每一笔资金或者资产端业务都虚拟的按照FTP把价格或成本转移给总行。二者在实施上的差别主要体现在差额资金模式有分散的效应。每个分行都是一个资金池,因此它进行流动性管理的时候有着自身对于利率走势的判断。那么这些判断汇总到总行层面可能会互相抵消,所以整体上对利率风险或者流动性风险的应对能力,不会给全行造成超额的亏损或者收益。当然这样管理的前提就是需要分支机构首先要有对利率走势的把握,才能够有效地管好资金池。其次就是分支机构的头寸管理能力,以及融资渠道的建设,因为分行流动性缺口的弥补主要还要靠同业市场的支持,毕竟存款短期不会有太大的波动。

全额资金管理所体现出来的是集中效应,行内把流动性和利率风险交给专业的人进行管理。这样不论是对于利率风险的判断能力还是流动性风险的管理能力,都对总行司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这也是对行内司库制度建设的变革,就是司库职能放到什么样的位置,究竟归属于金融市场条线还是资负部门条线,又或是介于二者之间。这其中要考虑的收益在于获得流动性管理的溢价,成本就是资负部可能需要自建交易台以及信息系统的支持。另外司库自身的考核也很重要,因为如果真的每一笔资金运用都到市场去借,虽然这样错配没有了,可以规避流动性风险,但相应的盈利也不存在了。

2、全额资金管理模式考核的争议

没有FTP计价的话,实际上全行的利率风险是由各分支机构分别承担的。比如一笔一年期负债匹配三年期贷款的业务,在第二年分行要相应的续一笔负债,这个时候由于利差会发生变化,使得分支机构承担了相应的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这种风险有可能变大,也有可能是变小的。如果采用FTP,那么全行的利率风险由总行司库统一承担,这样对于分行来说,未来一年不论利率怎么发生变化,它在最初就已经把价格锁定了。

争议的来源就在于,因为银行分支机构可以吸收存款(相当于有融资能力),这是和企业最大的不同。企业内业务部门往往是单边的、没有融资的能力,所以它采用FTP不会引起额外的冲突。但是银行是资产负债表端的业务,分行可以有同业存款、一般性存款,没有强行的需要把资金都给总行资金池来进行FTP定价。正如存贷款FTP的例子中所指出的,经过总行资负部转一手后,虽然分行层面没有了流动性和利率风险,但这到底值不值50个BP呢。因为如果分行层面承担此类风险,在分行的资金池中交易、对冲没准还能赚比如20个BP的。所以是否应该把这块收益留在总行,或者是否应该把这块收益还给分行,是在推行FTP中二者矛盾的焦点。

3、FTP运用的意义

那么具体来说,FTP对于商业银行的内部管理,实际上有以下4个方面的重要意义。

(1)利率风险

总行通过FTP可以集中管理利率风险。由于FTP工具对于资产和负债可以锁定对应的收益和成本,这样可以有效的将利率波动的风险从业务经营单位剥离,集中到司库来进行统一管理。

(2)绩效考核

通常企业采用FTP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公平绩效考核。在引入FTP之前,从传统财务会计的口径很难区分判断几个团队不同的业务模式对银行的绩效贡献。比如不同期限的短期存款、定期存款、短期贷款、长期贷款,谁的贡献更大?引入FTP之后,不同产品的存款贷款所对应的 FTP利率是不同的,同时也具有不同的FTP利差,再加上有不同的日均规模,这样来说就有了较合理的比较基础,从而能够有效的测算相应的盈利水平。

(3)优化资负组合

全行可以通过对不同产品差异化的FTP,有效的传达全行资负管理方面的一些引导,引导全行的资源向最有利于实现全行战略目标方向来进行流动。也就是说对于什么样的业务需要鼓励,什么样的业务需要限制,都可以通过 FTP的价格来进行调节。同时也可以通过FTP的调整来弥补行内流动性和利率风险的缺口。

(4)引导产品定价

主要体现在成本加成法的作用。因为FTP价格反映的是商业银行内部资金的成本价格,它实际上是所有产品对于客户定价的基础。产品定价部门在FTP资金成本的基础上,根据产品的营销成本、资本成本、信用风险成本再加上目标利润率等等因素,就构成了对客的报价。例如对于贷款定价来说,因为FTP的价格已经剔除了流动性风险和利率风险,其实剩下的风险就是信用风险。这需要根据贷款客户的内部评级、历史违约情况来考虑信用风险的溢价。

四、FTP定价的构成

FTP的定价要由哪些因素来组成呢?从上文车间生产的例子可以看出,FTP定价的基本原则应该主要参考市场利率,同时能够体现对银行内部流动性和利率风险、以及期限错配的管理,来引导银行资负结构的调整。总体而言,在确定FTP定价的方法之后,FTP定价主要分为两个部分,首先就是FTP的基准收益率曲线,然后再加上一系列的调整项。

1、FTP的定价范围和分类

首先简单铺垫一下FTP定价的范围和分类。当然,这实际上是每家行根据自己的管理需求来制定的。列入FTP定价范围的首先主要应该包括商业银行表内的生息资产和计息负债。当然全范围的 FTP定价也是可以的,相当于对全口径的资产和全口径的负债两端都进行定价。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是不同的银行做法有所不同。

FTP计价的分类方面,可以分为银行账户和交易账户。上文所提及的利率风险主要指的是银行账户层面。因为对于交易账户来说一般是不会持有到期的,它有交易去赚取利差的模式,所以不能完全按照 FTP计算资金占用期限的方式去定价。对于这类短期的资金应用,可以按照一些指定的利率,比如按照7天的或者1个月的Shibor来进行定价,以提高交易账户对短期资金价格波动的敏感度。

2、FTP定价方法

FTP的定价方法是比较多种多样的,但不论用的是哪种方法,本质都在于去计算真正占用资金的期限,因为FTP的实质就在于不承担流动性和利率风险。

所以对于有固定到期日的产品,可以采用(1)期限匹配法。这种方法主要应用于利率固定、期限固定,持有到期末一次性还本付息的产品。就是对于行内的资产或者负债按照对应的期限来选取对应的FTP价格。也可以采用(2)现金流久期法。运用于在整个资产负债生命周期内有多笔现金流的这类产品定价,比如个人住房贷款。这种方法通过现金流按照一定的折现率计算出久期后,按照不同久期所对应的价格来确定 FTP。

对于无固定到期日的,可以采用(3)偿还曲线法。比如对于活期存款,在行内过去几年的数据积累上有相应的平均沉淀率,比如前3个月走30%,再6个月再走30%,1年以后全部走完,那么就可以选取相应的期限得出加权价格作为活期存款FTP的定价水平。对于剩下完全没有办法知道期限的产品定价,实际上也就是拍脑袋指定一个利率。最后呈现在业务人员面前的FTP的定价,其实远远不是按照一个定价规则就确定的了,还会考虑很多调整的因素。所以定价方法只是作为最后报价呈现的基础。

3、FTP的基准收益率曲线构建规则

FTP的基准收益率曲线,所谓基准就是银行在资金市场去借钱的时候面临的成本。对银行资产端来说,FTP的价格就是司库给它拟定的价格,是资金的成本,因此这个价格要体现出银行可以大批量获取的、无风险的、交易成本最低的资金的价格。同样,对于负债来说,就是银行能够在资金市场上以最低的交易成本、大批量的、无风险的获得的资金运用的收益。常见的比如shibor的定价,或者回购的定价,这种不带有额外的信用风险的。

(1)存贷款收益率曲线

对存贷款业务来说,因为目前实际上还是管制的利率,存款利率上限各家行基本贴着1.5倍。因此在存贷款收益率曲线里,目前FTP曲线所起到更多只是公平绩效考核的作用,跟市场上的利率走势没有直接的关系。所以构建的规则主要在于全行的营销策略,比如如果银行整体来说存款相对比较富余,那么在利差分配的时候,就会把收益倾向于贷款端,反之亦然。

(2)市场收益率曲线

主要是包括债券、银行间市场的一些同业负债和票据的买卖回购等等。市场化收益率曲线的构建,更多的就考虑影响市场变动的一些因素了。主要列举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首先是市场的资金面的影响,短期来看主要受政策刺激、监管管控的影响,长期则是国内的宏观经济以及海外市场的影响。第2就是融资点差,正如前文说的FTP是指银行可以以最低的交易成本在市场上大批量无风险获取的资金来源或者资金运用,那么这个当然是和这家银行本身的信用资质相关联的。第3就是资负管理的点差,对于流动性缺口每家行管理的情况都不一样,而且还要满足监管层的一些要求。

4、FTP基准定价的参考曲线

FTP的基准收益率曲线是以金融市场、货币市场或者债券市场的收益率曲线为基础,通过选择相应不同期限的市场价格来构建的整个曲线,该曲线反映了银行在相应期限的市场上实际的融资成本。

(1)短期收益率曲线

短期比如7天、14天,通常以同期限的Shibor或者回购利率作为参照,从更贴近市场的角度来说应该采用同期限的回购,因为它是更为活跃、更能反映市场定价信息的基准利率。对不同金融机构尤其是对中小机构来说,可能就需要在这基础上加一定的点数来反映在市场上实际的融资成本。

(2)中期收益率曲线

中期比如一个月到一年期的收益率曲线,一般参照的是同业存放、拆放、相同评级的同业存单等利率,因为这个时间段Shibor成交量非常小,相对来说银行的融资品种也主要集中上面列举的几类,所以用这些产品的融资成本来作为中期FTP的基准。

(3)长期收益率曲线

长期比如一年以上甚至更长的时间,更多的是参考债券市场的收益率,当然最好直接用本行在债券市场的融资成本。不过对于中小商业银行来说,可能不会经常在债券市场发金融债来融资。这样的话可以参考同评级的商业银行所发行的金融债利率,并做相应的点差调整来作为参照。

(4)市场基准收益率曲线需要构建多长时期的呢?

不同于存贷款收益率可能会构建到5年、10年。对市场收益率曲线的定价当中,其实主要应当聚焦在两年以内的定价。因为从市场融资的手段上看,不太可能可以以比较低价的成本融到一笔两年期以上负债;资金的运用也主要集中在隔夜到两年间的期限。市场化的业务比如说同业投资一般也不会超过两年,同业负债监管规定连一年都不能超过。所以对于市场收益率曲线两年以上的定价,其实更多的可以采用单笔单议的方式。

5、FTP的调节项

金融市场收益曲线可以作为资金同业产品的FTP,但是存贷款或者其他的资产负债产品的 FTP怎么来确定呢?就需要在FTP基准收率曲线基础上加入一定的调节项。以存贷款产品FTP为例,调节项包含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存款准备金的调节项

银行吸收的每一笔存款,按照人民银行的要求需要上缴法定存款准备金,上缴到央行之后,这部分资金商业银行是不能直接运作的。这部分法定存款准备金的收益率只有1.62,可能相对于资金成本来说,甚至收益是倒挂的。因为FTP体现的应该是无风险的资金运用的收益,所以司库需要对这部分没有运用上的资金进行真实成本还原。那么还原的这部分成本是由存款还是贷款部门来承担,就看每家银行自身管理的需要了。

(2)流动性的调节项

流动性的调节项通常体现在需要重定价的产品当中。比如三年到期的、每年重定价的一笔贷款。一开始可能是按一年期市场的利率进行定价来规避利率风险,但是流动性风险依然存在,也就是在第一年到期、贷款重新定价的时候,市场供需的因素是不确定的。一年后银行再融资的成本会比基准收益率曲线来的或高或低,这种因素需要反映在定价考量的范围之内,从而真实反映流动性成本带来的影响。这中间的因子就是流动性的调整项。具体加多少就可以凭过去的市场利率的走势来判断,也可以根据利率互换的隐含收益率曲线去估计未来流动性成本的情况。

(3)利率风险的调节项

这方面是指银行通过对未来利率走势形成分析判断,然后对于行内资负结构重新定价的调节,对于缺口或者新增业务进行引导来规避利率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比如银行如果预计未来利率市场资金会趋紧,利率会上升。那么对于同样一笔信贷资产来说,选择固定利率贷款还是浮动利率贷款,行内可能就有着不同的导向。如果利率趋升,那么对于发放固定利率的这类贷款,行内可能会在正常的融资成本上加一定的点数,这样对客户收取的利率就更高一些,同时也可以规避利率变化可能对整个行内损益的影响。反之对于浮动利率贷款,重定价的期限更短,这样FTP就可以不加点。

(4)政策性调节项

对于银行鼓励或者限制做的业务,监管层都有一些明确的导向。那么对于一些鼓励的业务,比如说负债类的,银行在定价的时候可能在正常FTP基础上还会加点。同样道理,对于资产端的业务,如果是鼓励的,定价的时候就在正常的FTP基础上给一定的减点。简单来说就是鼓励的业务就让业务部门可以获得更多的收益,希望逐步压降或者退出的业务就调整使得收益变窄。

这就是FTP定价的基本构成。但其实具体到每家商业银行内部的做法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差异,以上只是简单列举可能考虑哪几项的因素。虽然FTP表现形式就是一个纯粹的价格,但司库部门如果要为全行制定FTP,最好还是能够把这几个因素进一步的明晰化,至少能够单独列出来。

五、LPR改革、FTP、与利率市场化的关系

1、国内利率市场化改革历程

以前,还未实现利率市场化的时候,银行是按照央行发布的贷款利率作为标准,发放贷款时以此利率为基准上下浮动。这个利率被称为贷款基准利率。为了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2013年起,我国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取消了贷款利率下限。央行于同年建立贷款基础利率LPR集中报价和发布机制,但为了稳定市场,贷款基准利率还要存续一段时间。而当时各报价行的报价主要参考的正是央行公布的贷款基准利率,这样就造成,贷款基础利率LPR还是和央行公布的基准利率高度相关,市场化程度不高。甚至在相当长的时间里,LPR与贷款基准利率持平,不能反映市场利率变动情况。这样就使市场利率和贷款利率并存,且走在两个轨道上,这就是我们经常听到的利率双轨制度。

2019年8月16日,央行颁布《关于改革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的公告》(中国人民银行公告〔2019〕第15号)决定改革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最优贷款利率LPR,是金融机构对其最优质客户执行的贷款利率;LPR是由各报价行根据本行对最优质客户的贷款利率,以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主要指中期借贷便利利率)加点形成的方式报价,由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CFETS)计算得出并公布的基础性的贷款参考利率,是银行贷款利率定价的主要参考基准。

因此为了使得基准利率往市场利率并轨,新LPR作出了以下五项关键变化:一是以公开市场利率(MLF)为基础报价生成,二是增加5年期品种,三是报价行范围扩大,四是报价频率由每日改为每月20日,五是计算方法由加权平均改为算术平均(这使小行的报价权重和工商银行等大行的报价权重一样)。当然,不同银行最优质客户资质不一样,而且每家银行的负债端成本不一样,资本管理的成本不同,流动性管理成本不同,所以每家银行LPR报价也会不同。经历此次改革后,LPR才真正进入实战环节,即贷款后续逐步都要过渡到LPR加点的方式。

2、理想的利率传导路径

理想的利率传导路径首先是央行投放了基础货币作为政策利率开始传导,接着政策利率向货币市场进行传导。然后银行通过吸收存款或者在货币市场上吸收同业负债,货币市场利率可以传导给存款利率。接着存款利率再进一步的影响商业银行的负债成本,然后整体的负债成本通过影响FTP的定价,进一步引导贷款的定价水平。这就是理想状态自上而下的利率传导机制。

当然以上的传导机制还有许多目前国内还没有打通的情况。主要列举以下两方面:

(1)货币市场利率向存款利率的传导

存款利率目前仍然有各种各样的限制,与市场化脱节。从2015年开始,省级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陆续在各地方落地。实际上这个自律机制使得各银行之间形成利率同盟,存款利率上浮40%-50%就难以再突破(事实上的限制)。一般大行存款上浮上限最低,股份行、城商行上浮上限次之,其他机构上浮上限最高,这是对存贷款利率的一种隐形限制。所以目前银行的负债整体显得比较刚性,也就是在满足监管要求的前提下能有多高尽量有多高的现状。存款利率没有完全实现市场化,主要考虑的点就在于担心目前商业银行内部的扩张冲动和风险管理水平未必能适应完全自由浮动的存款利率。

在2020年3月5日,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发布的《关于将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纳入金融机构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体系的实施指引》也体现了监管在打通市场利率向存款利率方面传导的尝试。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将金融机构运用LPR构建FTP有关情况,纳入金融机构合格审慎评估有关指标,按年对自愿加入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的金融机构进行评估,具体要求如下:

(一)机制建设方面,评估标准增加相应要求:将LPR较好地融入FTP曲线构建,且贷款FTP能够及时充分体现LPR变动情况,得100分;已将FTP运用至FTP,但FTP未及时充分体现LPR变动的,得60分;尚未制定FTP管理办法,或未将LPR运用至FTP的,得0分。

(二)信息系统方面,评估标准增加相应要求:支持将LPR嵌入FTP曲线构建在系统中的,可得100分;无贷款定价管理系统,或虽有系统但无法通过该系统体现LPR在FTP曲线构建中的作用的,得0分。

这个规定更多讲的是LPR和FTP的关系,也就是强调定价要跟LPR关联,没有说存款利率本身要发生什么变化。评估得0分和得100分有什么区别对待目前还不清楚,但最新版本的合格审慎评估管理办法是《金融机构合格审慎评估实施办法(2019年修订版)》,存款类金融机构执行存款利率管理规定和自律要求情况也将纳入金融机构合格审慎评估。

(2)银行体系内通过FTP传导至贷款利率

一方面,从银行角度,贷款与债券是具有一定替代关系的资产,对融资主体则是具有一定替代效应的负债,而贷款利率和债券收益率目前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说明贷款利率虽然市场化,但仍然有一些隐性限制,贷款利率的变化没有债券市场敏感。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大概跟央行和银保监的各种信贷政策和考核指标有关。另一方面,FTP目前在存贷款的领域更多的是起到考核的作用,而这又跟存贷款基准利率表的放开是密不可分的。

3、LPR报价改革的意义和仍存在的问题

央行起用LPR工具,是想起到降息、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的效果。但另一方面也是对短期难以疏通利率传导机制的一种折中做法。由于此前商业银行贷款决策面临的约束太多,即便央行降准降息,商业银行也不一定能够把这个利息降到企业身上。所以央行就改变以往的做法,就不降息了,而是改变利率定价的标准,对资产端的价格进行引导,来引导贷款向信贷市场的传导。央行觉得银行间市场利率其实已经下行了非常多了,问题在于银行内部的机制没有打通,那么其中一个就是贷款定价方式的问题。所以央行就改革完善LPR定价方式,重新找一个锚,能让银行和客户签订合同的时候有一个基数能够把当前的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进一步下行。

另一方面的话,LPR改革实质上也能够推动贷款利率市场化定价,是两轨并一轨的重要步骤。现在的LPR定价是MLF加上一些点差,尽管目前有可能各家行仍旧是按照原本贷款利率上浮多少倒算出来的点差报价,但是长期来看,LPR这一端如果能够真正打通,那么也就意味着从政策利率传导到货币市场、货币市场传导到信贷市场,在贷款端实现了打通。当然完全市场化的利率还需要依靠进一步推进存款利率的市场化,同时完善银行内部的FTP机制,使得市场利率在银行体系内能够顺利传导。当然从资管新规之后,一些银行的存款其实也已经慢慢的市场化了,近两年理财的成本也有明显的往下走的趋势。

整体来看,若LPR下降,会带动贷款利率水平降低。不过如果从单个客户的贷款利率看,还要考虑客户本身的信用资质、放款银行的资金成本、风险成本和市场供求等多种因素。虽然报价方式各家行需要按照LPR加点的方式来报价,但是最终贷款报价和LPR的相关性仍然取决于LPR报价的代表性和真实性,如果LPR报价只是因为央行窗口指导或者因为MLF下降而下降,那么最终实际贷款报价肯定会通过增加加点幅度的方式补偿回来。因为银行最终贷款的成本核心是本行的负债成本+流动性管理成本+资本回报要求的成本+信用风险溢价,其中MLF对大多数银行而言在负债中占比很低甚至为0,这就意味着MLF本身变动对银行LPR报价加点过程中影响不大。

如果要进行彻底的利率并轨,显然LPR应参考更市场化、更高频的政策利率。当前的MLF有以下几个缺陷:

(1)覆盖的机构范围不够广。目前只有大中型银行(国有、股份制、大型城商行等)可向央总行申请MLF;而中小银行只能向央行中心支行申请SLF(期限短,量很小,几可忽略)。如果长期都以MLF作为LPR基准,那么MLF势必需要大幅度扩容,覆盖广大中小银行。

(2)LPR每月都需要报价,但MLF并非每月都有续作,每次也非每家银行都续作,偶发性比较高。

(3)MLF市场化程度不高,仍然是央行的一个指导利率,几个月可能也只变动一次,并不能及时反映市场波动。

LPR报价可能还是有很长路要走。首先,一年期LPR如果一直参考MLF,那么MLF自身很多方面需要改变;或者未来需改为参考更加市场化的金融市场利率。其次,要确保18家报价行内部的定价充分市场化,才能真正让贷款利率的风向标LPR市场化。同时,放开价格指导之外,央行对贷款放开量的指导亦不可欠缺。

4、LCR等新流动性指标实施对未来FTP定价的影响

2018年5月银保监会发布《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流动性新规之下包括五个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流动性覆盖率、净稳定资金比例、流动性比例、流动型匹配率、优质流动性资产充足率。这些指标总体来说考量的,就是在银行丧失外部融资能力的极端情况下,现有的流动性的资产应对现金净流出可以支撑多久的问题。流动性匹配率指标更是体现监管对于同业业务、通道业务的严格限制,引导银行去做一些标准化的直接融资的品种。净稳定资金比例体现的是对于零售存款、企业存款等可用的稳定资金比例的不同流动性风险权重的区别对待,举例来说就是个人或者小企业六个月以内的融资的95%折算为稳定资金,同期限的大中型企业折算率为50%。这样对于未来资产负债和FTP定价,未来有可能会出现越来越差异化的定价。

举例来说,同样一笔100块钱的客户存款,来自于零售客户、还是来自于大企业客户,他所贡献的流动性是不一样的。所以在定价上就要考虑是不是可以把零售存款的价格定的再高一些,因为他可以提供更稳定的资金。以前传统上说银行用一条FTP曲线面对所有的客户的可能性就会越来越小。所以未来资产负债管理可能就会发生更细分的变化。这条路走通之后,实际上就是把价格跟融资方式打通了。那么对于监管来说,就不用担心银行是怎么去融资的,不论是同业的资金还是企业、个人的资金,银行已经根据流动性状况,然后对不同的存款以及不同的融资渠道进行差异化定价来区别对待了。但目前监管对于存款偏离、同业融资等等都有严格的考核和要求,相当于又人为的把价格和融资方式切割开来。

5、LPR、FTP、对未来利率市场化的看法

总结一下,央行希望通过LPR机制,把货币市场的利率有效地传导到贷款利率,也就是先把贷款利率逐步实现市场化,再实现存款利率的市场化。这实际上是由两条路径共同作用的。一方面是正向的从货币市场利率进一步引导存款市场利率,这需要相应的监管政策或约束能够适当的放松,比如MPA、对小微企业信贷目标、涉农贷款考核指标等等。另一方面,LPR的机制更多的作用是从银行的资产端倒回去影响负债端的成本,最后倒逼存款利率的市场化。在这两方面的的共同作用下来逐步推进真正的利率市场化的传导机制。

那么这当中FTP所扮演的角色,是作为定价传导过程的其中一环。也就是说,整个的传导机制从货币政策利率到市场利率最后到存款利率,存款利率通过FTP再传导到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因为正如上文提及的,贷款定价利率是从FTP往上加点形成的。从LPR来看,其实LPR可以认为是对客的贷款利率,是未来市场新的基准。LPR在某种意义上应该约等于FTP加上一些成本,这样也是未来可能遵循的利率市场化的推进路径。

但离真正实现利率市场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市场利率化非常必要的条件,首先就是央行真的要有一个常备的流动性的便利系统,而MLF本身就有很大的不确定性。MLF什么时候会有、有多少量,这些目前都是不可预期的,所以实际上还是行政行为。如果MLF的有效性没提上去的话,是没有办法引导市场利率的。第2个就是要由银行自己来根据流动性或者市场价格的不同,选择相应的融资方式,否则很难实现两轨并一轨的一些推进。这就是关于LPR、FTP和利率市场化未来的一些看法和展望。

  • 谢谢你浏览本页内容,你的关注与支持是本站不断发展的最大动力!
  • 如果你有什么意见或建议,请点击这里告诉我们
  • 本站有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果发现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或是发送邮件到stuit#126.com(发送时请将#改为@),我们将及时予以删除或修改。
  • 如果你觉得本页内容对你确实有所帮助,请点击页面右边浮窗中的分享按钮,将本页推荐给更多的朋友。本站将努力为你奉献更多有用的内容。
  • 转载请注明:本文转载自银行风险管理网(http://stuit.cn/Risk/)谢谢合作!
  • 本站刊载的法律法规、监管规定等均来源于相关政府机构的网站,但不能保证100%的准确性和更新的及时性,建议在引用前访问相应政府机构的官方网站,与其原始出处进行核对。

发表评论:

必填项 敬请留下你的尊姓大名或网络昵称

选填项 绝对保密,主要是方便我们随后联系到你

选填项 欢迎站长留下链接以便互访

必填项 防范注册机的措施。如果看不清楚,可以直接点击验证码以刷新

记住我,下次回复时不用重新输入个人信息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Copyright 2009-2022 银行风险管理网(Risk.StuIt.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