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形势|宏观形势 / 正文内容

2015年中国不良贷款率四大风险点暴露
时间:2015-11-26 15:1:55 | 作者 : 银行风管网 | 分类 : 形势|宏观形势 | 浏览: 次 | 已有 3 人对本文发表了看法

2015年接近尾声,低风险高收益或已成往事,信用违约事件却接二连三,令不少债权人的这个冬天格外难熬。“15山水SCP001”违约事件持续发酵,“12舜天债”可能被暂停上市,“11云维债”遭遇评级下调等,我国信用风险渐暴露。而伴随着经济调结构、企业去杠杆、信用违约呈现常态化的趋势,16年银行不良贷款将进一步承压。

1.  2015年不良贷款指标双升

不管是不良贷款余额,还是不良贷款率,2015年均现持续大幅攀升。2015年三季报显示,截至9月末,16家上市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约9000亿元,比2014年末增加近2300亿元,增幅超过30%,创金融危机后增幅新高。

与此同时,根据银监会数据,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上升至1.59%,较2014年末增加了24BP,持平于2014年全年增幅,但明显高于2013年及过去几年的平均增幅。

2.  不良贷款率处低位,但仍需警惕

2.1 国际比较:我国不良率有限,但警惕上升过快

危机推升不良贷款率。

上世纪90年代初日本地产危机后,其不良贷款率持续上升,到2000年达到8%;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韩国和新加坡不良贷款率亦均超过8%,印度更是一度高达15%;2008年次贷危机后,美国和英国不良贷款率分别跃升200BP至5%和4%;2013年欧债危机后,意大利不良贷款率升至16%,西班牙亦超过10%。

这些国家经验共同显示,不良贷款率的大福上升均出现在危机中后期。

如2007年次贷危机初现端倪,美国银行不良贷款率仅上升60BP,而随后的08和09年上升幅度分别超过150BP和200BP。目前尽管我国暂未发生金融危机,但经济持续下行,须警惕不良贷款率上升过快。

相比国际主要经济体,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仍处低位。

根据世界银行数据显示,2000至2014年期间,发达经济体的平均不良贷款率不足4%,低于新兴经济体的5%和金砖国家的6%。目前全球不良贷款率约为4%,相比而言我国不良贷款率仍处于较低水平,仅明显高于韩国和加拿大等。

2.2 以史为鉴:目前水平并不高,但风险不容小觑

我国历史不良贷款率曾达30%,政府信用与商业信用不分是主因。

上世纪90年代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持续上升,主因在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政府信用和个体信用的边界模糊,商业银行放贷缺乏资质评估,对风险衡量不足。2000年时,世界银行统计口径下,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曾接近30%。

AMC的成立、贷款分类方式的转变,不良贷款率扭转直下,但风险不融小觑。

2000年以后,我国不良贷款率大幅下降,一方面是源于1999年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成立,随后十年间累计剥离不良贷款约1.8万亿,08年后不良贷款率降至2%以下。另一方面,贷款分类标准由四级调整为五级,五级分类下对不良贷款的认定需要满足多项条件,银行对不良贷款划分的自主性大幅提升,关注类贷款或成为部分不良贷款的藏身地。因而相比过去,根据银监会的统计口径,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约1.2万亿的不良贷款余额水平并不高,但风险不容小觑。

3.  2015年不良贷款率的四大风险点

3.1 风险点一:农商行和农业银行首当其冲

分机构而言,农商行或是整体不良贷款率持续攀升的主要风险点。

一方面,长期以来各类型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中,仅有农商行高于整体水平,而其余机构(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均低于整体水平;另一方面,农商行不良贷款自今年第一季度以来便突破2%,较去年年底单季上升了约20BP,全年均维持在2%以上的相对高位并持续上升。经济持续下滑,小微企业和“三农”企业的风险抵抗能力相对较弱,进而导致了农商行贷款质量的下降。

与此同时,农业银行成为首个不良贷款率突破2%的上市银行。

相比其他国有银行,农业银行的贷款在区域上和行业上,均存在较高的集中度,因而信用风险相对突出。不仅绝对水平明显较高,且其今年73BP的上行幅度是其他国有银行不良贷款率上升幅度的约两倍。我们预计经济持续下行,这一不良贷款率的恶化将向其他类型商业银行波及,然而城商行多数信贷资产与地方政府建设计划相关,因而其所受影响相对偏小。

3.2 风险点二:西部地区贷款风险凸显

长三角和珠三角仍为不良贷款的高发区域。

两区域内制造业密集,且中小企业集中分布,贷款小而散,不良贷款率均约超过银行整体不良率近30-40BP,其中建设银行长三角的不良贷款率6月底便突破2%,三季度末时更是上升至2.41%,高于同时点建行整体不良贷款率1.42%近100BP。此外,东北地区仍是个别银行不良贷款的集中区域,如建行和中信银行。

西部地区贷款风险的凸显或是今年一个值得注意的变化。

以国有商业银行为样本,2014年年报时西部地区的不良贷款率尚可,其中工行和建行的该项不良率指标略低于整体不良贷款率。2015年中时,工行西部地区不良率大幅由1.04%上升至1.48%,超过同时点1.4%的整体不良贷款率。同时,农业银行该区域的不良贷款率亦上行了46BP,建设银行上行了28BP。

3.3 风险点三:公司类贷款恶化较快

按照商业银行业务,不良贷款率可进一步划分为公司类贷款不良率、个人贷款不良率和票据贴现类不良率。

公司类贷款不良率明显较高,且恶化增速较快。

首先,公司类贷款不良率高于商业银行整体不良贷款率近60BP,如农业银行15年中报显示公司类贷款不良率高达2.43%,而同时点农业银行不良贷款仅1.83%。建设银行公司类贷款不良率亦超过2%,而同时点建设银行不良贷款仅1.42%。其次,公司类贷款不良率恶化较快,以国有银行为例,半年间上行幅度约达35-40BP。

个人贷款类不良率较为稳定。

我国个人贷款主要集中于房贷,地产价格虽有下滑,但幅度仍大幅小于此前房价上涨空间,居民个人放弃房屋资产而违约贷款的情况或难出现,房贷资产提升银行业风险有限。此外,票据资产信用状况较优,大部分商业银行不存在该项目的不良贷款率。

3.4 风险点四:批零、制造业是重灾区

批零业和制造业或是15年不良贷款产生的主要来源。

其中,批零行业对资金的流转最为敏感,经济持续下行,行业低景气加剧企业营收困难,应收账款的不断增加意味该行业企业偿付能力的弱化。就国有四大行而言,批零的不良贷款率约达7%,其中农业银行最高约7.82%,建设银行和工商银行分别约7.09%和6.09%。与此同时,制造业亦是一个重灾区,建行和农行在该行业的不良贷款率均超过4%,其中劳动密集型的纺织服装不良贷款率偏高。

房地产、建筑等行业低于预期,不良贷款率基本持平于整体水平,甚至略低。

农行和建行有关房地产贷款的不良率略超过1%,而工商银行该行业的不良贷款率仍不及1%。我们认为,存量房地产和建筑行业中超过60%的主体为地方政府平台,因而其还款来源与政府信用背书高度相关,即使贷款出现逾期,商业银行将其认定为不良贷款的动机仍较弱。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以及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的不良贷款率最低,目前均值不足0.5%,或源于此类行业具有稳定的现金流。随着稳增长政策的不断推进,该类行业风险将持续降低。

4.  2016年不良贷款率风险犹存

4.1 不良与经济强相关,2016年恐将继续上升

从国际经验来看,不良贷款率往往与经济增长率负相关。

一方面,经济低迷时企业整体经营环境变差,盈利和现金流边际弱化,现金流断裂甚至资不抵债的企业数量趋于上升;另一方面,经济增长放缓时银行风险偏好降低,企业借新还旧难度加大,再融资状况的恶化也使得不良贷款率趋于上升。以美国为例,过去二十年来不良贷款率与GDP增长率呈现明显负相关,次贷危机中经济增长陷入谷底,同时伴随不良率迅速攀升;2009年以来经济逐渐转暖,不良率也逐渐下降。

随着市场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中国银行不良率对经济状况的反映程度将不断提高,而经济仍在探底,短期内不良率仍有继续上升的动力。
中国经济增长持续低迷,2015年前三季度GDP增速分别为7%、7%、6.9%,全年增速或不达7%,创1990年以来新低。2016年经济增长仍不容乐观,根据我们预测,2016年GDP增速约在6.5%,经济何时见底尚未可知。不良贷款率仍存在继续上升的动力,微观企业信用状况仍将不断恶化。

4.2 地产持续低迷,不良贷款承压

过去地产价格持续上涨,是降低我国经济增速与不良贷款率负相关关系的另一大因素。

我国2008年金融危机后,经济增长开始进入下行通道,当季GDP增速由13-14%降至10%以下,而此阶段我国不良贷款率由2008年初的5.8%下行至年底的2.4%,进一步下降至2009年底的1.5%以下。这时期正值我国房价高速上涨,其中2009年房屋平均销售价格增幅达25%,不少企业以土地或房屋进行抵押贷款,因而房价的上涨暂时隐匿了实体资质下降带来的信贷风险。

预计明年地产持续低迷,隐性问题贷款或开始暴露,将加大不良率压力。

地产持续投资下滑,10月同比增速-2.8%,较9月低位走平,商品房销量增速虽有所回暖,但需求仍未现强劲反弹,同时去化周期依旧较长。高基数效应的影响正在逐步显现,我们预计明年销量和投资均将进一步下滑,地产行业仍低迷。

随着房价增速下降,以土地和住房资产进行抵押的贷款或面临担保物不足的窘境,同时由于未抵押资产存量有限,商业银行或制约企业再融资,加速贷款偿还的可能性也会上升,这将使得前期脱离实体资质的过度放贷问题逐渐暴露,银行坏账风险加大。

4.3 信用事件频发,亦推升不良贷款

信用违约与银行不良贷款亦步亦趋。

经济危机造成企业营收困难,企业偿付能力的恶化首先冲击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美国违约损失率的三个小高峰都对应银行不良贷款率上行,其中上世纪90年代初违约损失率突破2%,不良贷款率上升至4%,2008年违约损失率突破3%,不良贷款率同时升至5%。

打破刚兑加速,明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承压。

截至目前,我国公募债券市场共发生8起最终实质性违约,基本覆盖了短融、中票、公司债等全品种;行业分布范围不断扩大,已由起初的风电、光伏等新能源行业蔓延至钢铁、煤炭和有色等产能过剩行业;企业性质亦不再局限于民企私营,央企亦出现兑付危机。经济持续下行,国家目前意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兜底意愿下降迫使明年信用事件有增无减,实体经济困境或对银行不良贷款形成考验。

另一方面,银行不良贷款率上升亦加剧信用违约的频发。

不良率是贷款的违约率,与债券违约率同是经济下行的结果,不良贷款率的上升降低商业银行兜底能力,企业借助银行授信维系债务刚兑或有限,两股力量相互影响或加速不良贷款的恶化。

4.4 关注类贷款占比上升,不良双升或延续

作为不良贷款的前瞻性指标,关注类贷款占比也不断走高,表明未来不良贷款扩大的趋势或将持续。

根据贷款的五级分类标准,关注类贷款指的是逾期但未超过一定时限的逾期贷款,其转化为不良贷款的可能性较高。银监会自2014年以来公布商业银行关注类贷款占比,截至2015年第三季度末,这一比例达到3.77%,较2014年底大幅增长66BP,高于不良贷款率增速;关注类贷款余额达到2.81万亿元。这意味着未来不良双升的局面或将延续。

4.5 表面数字或低估真实风险

商业银行对不良贷款“严进宽出”,或使不良率真实水平高于表面数字。

一方面,银行可能将不良贷款展期,这种实质性违约并未进入不良贷款范畴,使得不良贷款率被低估了。同时由于很多企业的偿债资质恶化,银行无法直接展期,或通过表外贷款和影子银行体系进行周转,亦掩盖了大量的坏账。但随着政府需求的消退,经济增速的下台阶,积累的产能问题更为严重,之前不计风险投放的贷款势必成为商业银行的一大隐忧。

另一方面,商业银行业自2014年加大坏账核销力度,经调整后的不良贷款余额增速是有所低估的,考虑到财政部或进一步放开不良贷款核销政策,加之不良贷款资产证券化进程的加快,两者均有助于抑制不良率的上升。

我们预计真实的不良贷款率在2016年或将维持加速上行态势,需警惕个别地区和个别行业的信用风险爆发。商业银行对不良贷款“严进宽出”,或使不良率真实水平高于表面数字。

一方面,银行可能将不良贷款展期,这种实质性违约并未进入不良贷款范畴,使得不良贷款率被低估了。同时由于很多企业的偿债资质恶化,银行无法直接展期,或通过表外贷款和影子银行体系进行周转,亦掩盖了大量的坏账。但随着政府需求的消退,经济增速的下台阶,积累的产能问题更为严重,之前不计风险投放的贷款势必成为商业银行的一大隐忧。

另一方面,商业银行业自2014年加大坏账核销力度,经调整后的不良贷款余额增速是有所低估的,考虑到财政部或进一步放开不良贷款核销政策,加之不良贷款资产证券化进程的加快,两者均有助于抑制不良率的上升。

我们预计真实的不良贷款率在2016年或将维持加速上行态势,需警惕个别地区和个别行业的信用风险爆发。

  • 谢谢你浏览本页内容,你的关注与支持是本站不断发展的最大动力!
  • 如果你有什么意见或建议,请点击这里告诉我们
  • 本站有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果发现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或是发送邮件到stuit#126.com(发送时请将#改为@),我们将及时予以删除或修改。
  • 如果你觉得本页内容对你确实有所帮助,请点击页面右边浮窗中的分享按钮,将本页推荐给更多的朋友。本站将努力为你奉献更多有用的内容。
  • 转载请注明:本文转载自银行风险管理网(http://stuit.cn/Risk/)谢谢合作!
  • 本站刊载的法律法规、监管规定等均来源于相关政府机构的网站,但不能保证100%的准确性和更新的及时性,建议在引用前访问相应政府机构的官方网站,与其原始出处进行核对。
  • 子虚 发布于 2015/11/26 16:10:02  回复该留言1#
  • 1、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过去几十年中国的大部分银行总体上是粗放经营的,也就是多靠政策和市场强势地位来盈利,而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推进,这种不大合理的状态不可能继续下去了,于是,只能通过不良余额和不良率上升等方式来“还旧债”,这是一种应当被理解的转型期特有的现象。
    2、当然,2013年-2014年不良贷款增速的明显加快,与整个经济的阶段性困难是存在一定联系的,需要认真找出其中较为严重的风险点,做一些必要的调整。个人以为,目前中国发生全面经济危机的可能性极小,整个经济的基本面还是不错的,但是,经济结构的不合理,技术水平的普遍不高,创新能力的相对缺乏,以及对房地产业等少数行业的过度依赖,已经演变为比较突出的问题,不能再拖下去了,并且已经成为银行系统坏账的最重要、最深层次根源。
    3、其实我们国家银行系统的最大问题并不是表面上的那些坏账,而是经营管理的理念与技术,也就是粗放式发展的状态。最近几年有些银行搞了一些“探索”,但似乎只学了些皮毛,不仅没有形成与国际大银行竞争的实力,反倒是引入了一些类似传销之类的糟粕,有这些东西的横行,说实在的,还不如以前那种“混混僵僵”的样子。
    4、上世纪九十年代,为了搞定“上市”这项“伟大工程”,“政府出资”——当然是全体国民最终埋单,把四大国有银行的历史坏账全剥离到几个资产管理公司去了,算是解决了“政策性亏损”的问题。然而,今后不再会有这样的“好事”了,除了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那些“纯政策性贷款”,任何银行的亏损都只能由自己负责,国家出台存款保险制度,更是强化了“自负盈亏”的概念,使各大银行的压力大大加重,至少不能再随意所欲的乱干,否则,只能冲减利润,甚至折损资本金。
    5、农行、农商行所谓的“不良率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其实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其一,农业类贷款客户本身风险就大,而且抗风险能力更弱,一场自然灾害,就可能毁掉一大片客户。个人建议还是要积极推动农业保险、国家补贴之类的东东,这方面还是不能完全靠市场。其二,据我所知,部分地区的农行还是有些历史上的“挂账”,1997年前后并没有移交给农发行,农行自己挂着也是有好处的,据说有财政补贴,而这部分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能算作真正的坏账,所以,农业的不良率真的没有公开资料中那么严重的。
  • 子虚 发布于 2015/11/26 16:10:26  回复该留言2#
  • 6、公司类贷款不良率的增长与整个经济形势有关,当然,也许有很多是资金周转上的困难,过段时间,或是过了这个坎儿,也就渐渐能恢复正常了。而个人类贷款以消费信贷(买房、买车之类)为主,真有钱去消费的,一般“家境”都不会太差,至少可以抵御住阶段性的经济波动,因此可以看做是一个对外部因素影响不太敏感的客户或贷种。个人是这么认为的。
    7、其实没有必要把批发零售业、制造业的风险过度放大,尽管这两大行业门类的不良贷款是最多的,但据我这些年的从业经验,这两大行业门类的放款量和客户数也是最多的,并且在绝大部分商业银行中占据了绝对优势地位(最多都能达到50-70%)。有句话叫做“风险与收益并存”,做了必然要面临风险,而不做就不会有任何风险,在这方面一定要辩证地看待。
    8、房地产类贷款,尤其是房地产开发贷款的风险才是真正的“大怪物”呢,尤其是房地产业不景气,甚至下行已经成为大部分人共识的情况下。不过,这方面的风险暂时还不会完全暴露出来,至少政府不会让其暴露——拼GDP和维持住“土地财政”呢,银行也不会让其暴露——抵押物缩水可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所以,还是要继续“繁荣”下去,直到各方面“博弈”出一个妥善的“软着陆”方法。
    9、个人对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等行业表示谨慎乐观。这些行业至少有两点优势:一是有利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易于在各个阶段均得到政策支持。二是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方面的需求也会同步增长。对于银行来说,这类客户绝对没有什么不可靠的地方,呵呵。
    10、目前我们国家的部分地区面临这样一种情况:明明是产能过剩行业,却是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资项目,尤其是相对落后地区,还能加一个“承接产业转移”的红帽子,气派的很。银行也可能面临这样的困境:不给放款吧,就少了地方政府的支持与奖励,甚至会惹恼个别领导,但真的给放了,效益达不到预期很头疼,如果再被更高级别的政府机关给忽然叫停了——天朝国情你懂的^_^,就更是郁闷极了。
  • 子虚 发布于 2015/11/26 16:10:39  回复该留言3#
  • 11、个人以为,未来几年整个经济的增速与银行不良状况的改善,主要依赖于深化改革的进度和成效。过去那种发展模式再也无法继续下去了,人口红利之类的因素也正在逐渐削弱和消失,唯一的、根本的刺激方法,就是深化改革,通过深化改革来创造活力,创造出新的更优质的增长点。
    12、至于房地产业嘛,大家想都别想了,现在走低也许是一件好事,起码能够提醒我们抓紧采取措施,抓紧挤出泡沫和水分,抓紧把房地产虚假繁荣所掩盖的实体经济差距给补上来。要是真到了迪拜那样的程度,一夜之间经济缩水2/3以上,那可真的是什么办法都没有了。现在不少银行都喜欢不动产类的抵押物,以为有了抵押物就万事大吉,殊不知银行的本质是“经营信用”的企业,时刻都要以“信用”为本,抵押物其实都是浮云,“信用”才是最应当被关注的要素,还是要回归到“信用”这个本源上来。
    13、总的来说,我们国家银行如今的日子确实不太好过,但问题也并不是那么严重。对于银行具体的分支机构来说,正如银监会最近几年反复表示的,只要守住不发生区域性、行业性、系统性风险的底线,确保不出现风险的集中性大规模爆发,就不会有大问题。不管是银行从业人员还是社会公众,都需要保持信心,当然,这个信心绝对是有保证的,呵呵。

发表评论:

必填项 敬请留下你的尊姓大名或网络昵称

选填项 绝对保密,主要是方便我们随后联系到你

选填项 欢迎站长留下链接以便互访

必填项 防范注册机的措施。如果看不清楚,可以直接点击验证码以刷新

记住我,下次回复时不用重新输入个人信息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Copyright 2009-2022 银行风险管理网(Risk.StuIt.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