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形势|行业性风险信息 / 正文内容

汽车业,凛冬已至?
时间:2019-7-6 14:10:29 | 作者 : 银行风管网 | 分类 : 形势|行业性风险信息 | 浏览: 次 | 已有 0 人对本文发表了看法

香车与美人,始终是人类最高欲望的表达之一。但是如今,对于成千上万车企和车企上下游供应商而言,“香车”已成过去。

随着市场整体疲弱带来的库存积压,以及新能源、智能化等科技转型所面临的不确定性,汽车行业正充满焦虑。但另一方面,要刺激经济复苏,除了房地产,便是汽车。因此,这个行业现在正被加入新的变量,比如政策松绑、贸易战等。那么,这些变量能带来转机吗?

一、库存“堰塞湖”

“下降”,是2019年年中整个汽车产业的声音。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5月,中国品牌乘用车共销售56.46万辆,环比下降3.44%,同比下降28.11%,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36.17%,占有率比上月下降0.96个百分点。

然而,“下降”的声音比数据统计来得更早一些。一年前,2018年年中,时值夏日炎炎,但汽车从业者却时时察觉寒风袭来。

“就相当于一个堰塞湖,人与车都被堵在了里面。”有从业者形容。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车市遭遇了28年来首次负增长,除了新能源汽车有迅猛增长,燃油汽车增长乏力。

自主品牌首当其冲。过去几年频频创造销量“传奇”的广汽传祺,也结束了高增长的神话。据广汽集团发布其2019年4月份销量快报显示,广汽传祺4月份销量26832辆,去年同期销量为43481辆,同比下滑约40.42%,近乎腰斩。

合资品牌也很艰难。福特腰斩,韩系冻结,日系维持,许多员工被迫降薪或涨薪减速,而制造线上的员工干脆“上三休四”。

然而,相比车企,首先在这次负增长中出现“不良反应”的是经销商。“卖库存”是现在汽车的销售模式,车企可以通过向经销商压库,转移风险。车企的议价能力始终高于经销商,因此一旦汽车产品滞销,经销商的资金周转越来越困难,资金压力越来越巨大。

降价促销开始出现。“当前汽车行业出现了放血现象,6月份价格血战我估计非常惨烈,但是放血求存最后必将是失血过多而亡。”长安汽车总裁朱华荣在“2019中国汽车重庆论坛”上的发言,引发了业界强烈共鸣。

有的经销商勉强渡过难关,但不少人因价格战过于激烈,垂死挣扎,甚至壮烈牺牲。

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发布的相关数据显示,2018年,汽车经销商的亏损面为39.3%。这意味着100个经销商中,单体4S店有近40家店是亏损状态,另外有27家店持平,只有33家店盈利。

其中最令人惊讶的是,作为中国最大的汽车经销商巨头,庞大集团在2018年出现了高达61.55亿元的巨额亏损,已于2019年5月提交了“破产重组”申请。经销商中的佼佼者尚且如此,遑论他人?

由于前些年持续增长,中国早已成为全球竞争最惨烈的汽车市场,产能过剩早已是老生常谈。那么,挤压的库存“堰塞湖”,到底有多大?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发布的《全国乘用车市场分析》显示,2018年,全国乘用车累计销量2235.1万辆,同比下降5.8%,比2017年少了140万辆。此外,中国汽车流通协会近期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全行业库存300万辆,库存占压资金高达5000亿元。

二、分割的车市

“堰塞湖”里囤积最多的是传统燃油汽车。有人认为,传统燃油汽车的低迷,是因为新能源汽车的增长。但目前来看,传统燃油汽车需求并不是被新能源车分流,而是自有原因。

经济下行,消费者处于观望的状态。这是多数人的共识。此外,政策也是个重要变量。记者调查发现,国家标准从“国五”到“国六”的过快切换,即对车辆尾气排放的污染物标准作出了大幅度提升,是当下消费者观望的关键原因之一。

2018年6月,国务院印发《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提出了重点省市可依实际需求先行实施国六排放标准。

随后,各地落实实施“国六”标准的政策陆续传出,导致“国五”车型产销面临巨大压力,对于经销商而言,加速消化“国五”车型的紧迫感自不待言。

这样一来,汽车价格倒挂现象频频发生。“其实,在这种情况下,价格波动较大,消费者也不知道何时购买汽车的时机是最佳的。” 一位汽车行业的经销商对记者解释。

另一方面,消费者按兵不动,也与购房挤压了购车的消费有决定性的关系。全国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指出,楼市的火爆主要靠定金和预收款支撑,贷款也处于高位。这对车市的购车资金带来一定分流影响。

据统计,从现金值对比来看,居民的购房占收入比例37%。大部分居民买房是一半首付现金,一半贷款,而且贷款很多是30年,利息支出基本等于贷款本金支出。

首付款如果按37%的一半折算是18.5%,贷款的本金和利息之和是37%,合计相当于居民支出的55.5%。这必然会挤压居民可选消费品的消费,购车的能力和节奏必然会受到抑制。

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是,中国的车市依然是“地方分割”的,在这种基础上,形成了一种车企的无序混战,削弱了市场的效率。

为什么在中国,自主品牌也好,合资品牌也罢,几乎每家车企每年或短期内都会推出许多不同的全新车款?

“为什么没有出现像美国的汽车品牌一样,每次主打某一两个车款,好比苹果公司每年全力打造一款智能手机?”一位长期投资汽车产业的投资人质疑。

他认为,那样既能避免制造商产能过剩,又有助于经销商集中火力地销售。

这位投资人同时也对当下车企的做法给予了一定的肯定。他对记者说,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谋得生存,车企推出从低端到高端的不同产品,以覆盖不同消费群体,来获得更多市场份额,是无可厚非的。

但这样做的后果是,一方面每个车企都成了耀眼的“通才”,另一方面销量却让人失望。事实上,车企市场分割的混乱,不能实现优胜劣汰的背后,有一个我们忽略的事实——“地方竞争”。

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国内“地方竞争”格局已显示端倪。除了“卖地”,汽车产业是地方政府的另一个经济引擎。因此,各地政府都在拼命争取汽车企业落地。

在这一过程里,车企享受了地方政府的土地优惠、补贴政策等,然而地方政府只享受了车企生产环节中的少部分税收,大部分的税收来自消费环节,比如汽车消费税、车辆购置税、成品油消费税,只是它们都交给了中央政府。

税收少,但压力大,修建道路、停车场等公共支出,需要地方政府来承担。这样一来,地方政府鼓励车企落户并生产,却限制汽车的消费,又成了一种普遍现象。

最为典型的是汽车限购政策,从2010年年底北京市出台这个政策后,像广州、天津、深圳、杭州等大城市也纷纷跟进,导致了一、二线城市中年轻的消费群体的购买受到了阻挠。

这种天然的矛盾,注定了中国车企和汽车销售市场的现实处境,一遇到经济大环境变化,问题便会暴露。

三、政策松绑

如今,政府意识到了这一点,提振措施不可或缺。

2019年年初,国家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等部门联合印发《进一步优化供给推动消费平稳增长 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方案(2019年)》,其中“优化机动车限购管理措施”这11个字,是鼓励汽车消费的一种迂回说法。

2019年3月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中说,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持续释放内需潜力。其中特别提到,“稳定汽车消费,继续执行新能源汽车购置优惠政策”。

到了2019年6月,广州、深圳两地政府率先响应,宣布从2019年6月到2020年12月,总计增加18万个中小客车增量指标。还有消息称,其它汽车限购城市也很可能会跟进,预计中国汽车市场不限购的时代将会重返。

但政策的松绑,并不是让所有人都持有乐观的态度。对消费者言,“在最近六七月份左右的时间,会出现一个比较理想的价格,”一家主流合资品牌车企销售负责人对记者说,“对我们而言,这段时间过了之后怎么办?这只是一个权宜之计。”

归根结底,在现有的经济大环境之下,用技术创新来提振消费者的欲望,顺应产业的变革,才是不多的可选项。

汽车产业正在经历自我的革新。首先是能源结构的多元化。在两三年前,中国汽车品牌多数表示自己并不着急“换道”向新能源汽车布局。而现在,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支持下,新能源汽车正在遍地开花。

传统车企也纷纷发力,宣布自己布局新能源。比如,传统豪华品牌红旗推出了电动版。作为国内最早进入新能源领域的车企之一,比亚迪已推出众多新能源汽车产品。北汽新能源布局充电桩,以新能源配套设施和商业模式的先行,倒逼销量增长。2019年,中国新能源车保持了世界50%的份额。

除了新能源,便是汽车的智能化。汽车产业正在从机械硬件密集型向软件服务型升级,无人驾驶等概念开始流行。尽管它们尚未落地为寻常的出行方案,但汽车将成为更加炫酷的“移动终端”,以及愈发舒适的出行所在,这是一个事实,也是车商的新机会。

从长远的发展来看,作为一个顺周期行业,汽车产业要渡过困境,实现产销两旺,走出去是一条不错的路。尤其在中美贸易战的影响下,跨出国门,到汽车销售国去建厂,都是一种“接地气”的选择。比如中国长城汽车2019年6月在俄罗斯设厂,开启了征战海外市场之旅。

不过,就在汽车业经历库存“堰塞湖”的2019年,新锐的外资车商并没有放弃进入中国的步伐,备受关注的特斯拉就是一个例子。这至少说明,中国的汽车市场依然充满着机会。

那么,机会到底属于谁?这是问题的关键。

  • 谢谢你浏览本页内容,你的关注与支持是本站不断发展的最大动力!
  • 如果你有什么意见或建议,请点击这里告诉我们
  • 本站有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果发现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或是发送邮件到stuit#126.com(发送时请将#改为@),我们将及时予以删除或修改。
  • 如果你觉得本页内容对你确实有所帮助,请点击页面右边浮窗中的分享按钮,将本页推荐给更多的朋友。本站将努力为你奉献更多有用的内容。
  • 转载请注明:本文转载自银行风险管理网(http://stuit.cn/Risk/)谢谢合作!
  • 本站刊载的法律法规、监管规定等均来源于相关政府机构的网站,但不能保证100%的准确性和更新的及时性,建议在引用前访问相应政府机构的官方网站,与其原始出处进行核对。

发表评论:

必填项 敬请留下你的尊姓大名或网络昵称

选填项 绝对保密,主要是方便我们随后联系到你

选填项 欢迎站长留下链接以便互访

必填项 防范注册机的措施。如果看不清楚,可以直接点击验证码以刷新

记住我,下次回复时不用重新输入个人信息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Copyright 2009-2022 银行风险管理网(Risk.StuIt.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