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各地区、各部门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积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适度扩大总需求,加快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我国经济主要运行指标出现了诸多积极变化,国民经济整体运行延续了去年下半年以来稳中向好的态势,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继续改善。
经济景气度提高,质量和效益改善
从短期宏观经济运行看,订单、价格、企业存货和投资等一些快变量和先行指标表明市场预期向好、经济景气度上升。从中长期宏观经济发展态势看,产业结构优化和消费结构升级等有利于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因素正在释放积极信号。
短期经济指标反映经济景气度提高。从先行指标看,制造业生产趋向扩张,服务业延续较快增长势头。截至今年6月,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已连续11个月位于50%的荣枯线之上。制造业原材料供应加快,企业补库存意愿上升,生产活动更趋活跃。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持续9个月稳定在54%以上的扩张区间,其中航空运输业、邮政业、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互联网及软件信息技术服务、金融服务业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均位于较高景气区间,业务总量快速增长。从实物量看,用电量、货运量指标大幅改善。今年1-5月,工业用电量增速同比提高6个百分点,铁路货运量增长15.2%,显示经济回暖迹象明显。
周期性指标传递经济走势的积极信号。一是生产周期调整基本到位。国际经验表明,生产周期单边下行趋势持续的极限时间是7年左右,我国自2010年开始的产能下行周期已经接近这一目标极值。事实上,今年以来企业主动回补库存已印证了这一点。二是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已实现趋势性转正。由于贴近市场,价格变化往往快于生产的反应。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普遍上扬影响,我国“三黑一色”(煤炭、钢铁、石化、有色金属)产品价格交替上涨,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自去年9月份转降为升后,今年已实现趋势性转正,推动工业需求扩张。三是企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不断改善,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保持快速增长,前5个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22.7%,创2012年以来同期最高水平。
经济稳中向好,存在多种支撑力
从中长期看,我国经济发展处于长周期的中高速增长阶段,正从上中等收入阶段向高收入阶段迈进,经济发展具有扎实的基础、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回旋空间。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存在多种支撑力。
微观主体有望焕发新活力。“放、管、服”改革持续推进,市场准入环境不断优化,新型政商关系正在形成,有力促进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市场主体数量持续快速增长。去年全国新增市场主体1651万户,增长11%。全年新登记企业550万户,日均新登记企业达1.5万户。目前,我国市场主体数量位居全球之首,创业人数已经超过德国人口总数,市场主体数量也超过了美国、欧盟和日本的市场主体总数。微观主体焕发活力,支撑创新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去年,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突破100万件,采用自主研发芯片的超级计算机等一批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
新产业、新产品、新经济不断发展。新产业蓬勃发展。今年5月,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1.3%和10.3%,均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新产品继续迅猛增长。运动型多用途乘用车、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集成电路、智能电视等新产品的产量均有大幅提高。新经济方兴未艾。以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互联网技术加快向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渗透,对生产和流通方式等产生了重大影响,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动力。今年前5个月,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32.5%,比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快22.2个百分点,共享单车、网络约车、快递送餐、在线医疗、远程教育等新服务继续保持强劲增长。
内需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增强。我国内需推动型经济日益成型,今年一季度最终消费和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95.8%。一方面,消费规模扩大,消费结构持续升级。旅游、医疗、保健和家政等服务消费需求日益提升,家装家饰、汽车等与住房和交通相关的消费潜力不断释放,消费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消费品零售市场规模位居世界第二,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持续提高。另一方面,投资补短板效应显现。今年1―5月,基础设施投资拉动固定资产投资3.9个百分点,对全部投资的贡献率达45.6%。其中,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公共设施管理、道路运输和水利管理等短板领域、薄弱环节的投资大幅增长,有力增强了经济发展后劲。
全方位对外开放为经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一带一路”建设加快推进,项目合作成果超出预期。我国与“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国经贸合作的步伐不断加快,双向投资保持较高水平。在去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量下降13%的情况下,中国吸引外资较上年增长2.3%,达1390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三位。今年前4个月,我国企业与“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国新签合同额318.5亿美元,完成营业额189.5亿美元,非金融直接投资39.8亿美元。国际产能合作稳步推进,一批重大项目顺利实施,成功带动一批装备、技术、标准和服务走出去。
高度重视经济运行中的矛盾和问题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结构性矛盾尚未得到根本性缓解,部分领域风险隐患仍在积聚。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需要正确认识和高度重视经济运行中的矛盾和问题。
外部不确定性冲击尚未消除。虽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纷纷调高了今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但应看到,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的深度调整尚未完全到位,世界经济温和复苏的总体特征尚未明显改变,主要经济体政策变化带来的扰动性冲击仍有可能影响我国经济平稳运行。
实体经济面临的困难仍然较多。一是成本上升压力依然较大。一些税费等外部交易成本还没降下来,资金、土地、能源、环保、交通物流、劳动力成本和部分内部管理成本也使企业感受到较大经营压力。二是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依然突出。一些企业应收账款增加且回收期拉长,出现资金周转困难。银行风险意识普遍提高,放贷愈加谨慎,部分小微企业融资比较困难。三是实体经济效益仍然偏低。由于实体经济利润率远低于虚拟经济,有的制造业企业开始向房地产、金融领域发展,以“辅业创收”弥补“主业歉收”。这种现象不利于产业升级和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经济金融风险隐患不容忽视。当前系统性风险总体可控,但对不良资产、债券违约、影子银行、互联网金融等累积的风险要高度警惕。在金融领域,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持续上升,企业债券违约现象明显增多,人民币汇率稳定压力依然较大,银行风险、信用风险和资本外流风险值得关注。在财政领域,地方财政明显减收,财政收支矛盾较大。在房地产领域,一二线城市房价快速上涨推动资产泡沫形成,三四线城市去库存压力仍然较大。
把经济增长潜力转化为现实经济增长
综合判断,我国经济底部企稳态势日渐明朗,特别是在市场预期稳步好转的背景下,各方面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明显增强。这有利于加快化解各类风险、解决重大结构性失衡问题,预计全年经济增长将继续保持中高速水平。当前,应加快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政府工作报告》中各项工作部署,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和经济结构优化,把经济增长潜力转化为现实经济增长,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实体经济竞争优势。进一步化解传统产业产能过剩问题,切实降低实体企业成本,打通资金向实体经济流动渠道,加快“放、管、服”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通过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支持实体经济创新发展。
保持政策稳定性,推动供需均衡增长。稳定扩大有效需求,加大政府投资补短板力度,通过创新体制机制增强民间投资发展信心和意愿。培育新兴消费促进消费结构升级,释放消费增长潜力。积极培育出口新增长点和新竞争优势,拓展出口增长空间。
加强风险隐患防范,推动市场健康发展。进一步强化风险监测和预警,加强跨市场联防联控,防止市场间风险“交叉感染”诱发系统性风险。稳定房地产市场发展预期,防范股市大幅波动风险,防控债市信用违约风险。
稳定就业和增加居民收入,强化民生保障。着力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和影响居民收入增长的不确定因素,推进个人所得税制度改革,深入开展精准扶贫,多渠道夯实居民就业基础,多元化增加居民收入,筑牢民生底线,增进民生福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 谢谢你浏览本页内容,你的关注与支持是本站不断发展的最大动力!
- 如果你有什么意见或建议,请点击这里告诉我们。
- 本站有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果发现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或是发送邮件到stuit#126.com(发送时请将#改为@),我们将及时予以删除或修改。
- 如果你觉得本页内容对你确实有所帮助,请点击页面右边浮窗中的分享按钮,将本页推荐给更多的朋友。本站将努力为你奉献更多有用的内容。
- 转载请注明:本文转载自银行风险管理网(http://stuit.cn/Risk/)谢谢合作!
- 本站刊载的法律法规、监管规定等均来源于相关政府机构的网站,但不能保证100%的准确性和更新的及时性,建议在引用前访问相应政府机构的官方网站,与其原始出处进行核对。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