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有抵押也并非万无一失
没有丰富司法实践的人往往习惯性地认为,债权有充足土地使用权或者房产所有权抵押担保的,自己的债权就有保证。即使债务人到期不还本付息,还有实现抵押权可以保证债权的实现。
但在司法实践中,债权即使有抵押担保,在执行程序中也未必能够得到顺利实现。
一、抵押物租赁在先,抵押在后,抵押权不能对抗租赁权
依据《物权法》第一百九十条:订立抵押合同前抵押财产已出租的,原租赁关系不受该抵押权的影响。抵押权设立后抵押财产出租的,该租赁关系不得对抗已登记的抵押权。
剪除楼市毒瘤刻不容缓,让房企违法成过街老鼠
近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再出重拳规范房地产开发企业,明确提出将对发布虚假房源、恶意炒作、捂盘惜售等9种不正当经营行为依法严惩。在多地楼市调控升级的背景下,此举无疑又是一记响雷,表明政府意识到当前整治房地产市场秩序已刻不容缓,决心剪除扰乱市场的毒瘤以实现房地产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
包括本轮房价飞涨在内的历次楼市波动,均暴露出房地产市场秩序混乱是推高房价的重要因素,部分开发商为牟取暴利,惯于散布假消息,人为制造恐慌,严重损害消费者利益,影响楼市健康发展。
中期借贷便利(MLF)
中期借贷便利(Medium-term Lending Facility,MLF)于2014年9月由中国人民银行创设。中期借贷便利是中央银行提供中期基础货币的货币政策工具,对象为符合宏观审慎管理要求的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可通过招标方式开展。发放方式为质押方式,并需提供国债、央行票据、政策性金融债、高等级信用债等优质债券作为合格质押品。
主要内容
中国中期金融风险不可低估
对于当前中国金融形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张承惠表示,最近一两年内出现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可能性很小,但中期风险不可低估。
10月16日,在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主办的新供给2016年第三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会上,张承惠表示,当前中国金融风险比较突出的首先就是银行风险,因为在中国的金融体系中,银行始终是发挥着主导的作用,所以,实体经济疲弱,商业银行一定会面临着资产质量恶化的压力,而且最终实体经济也好,金融体系也好,在中国现有金融结构之下,恐怕很多风险都会集中表现在银行身上,近几年商业银行不良率和关注类的贷款的比重仍然在攀升。
全国密集严打楼市违规震惊开发商
10月13日,深圳市市场稽查局局长、副局长、各辖区局领导亲自带队,共派出12个检查组,分别对位于深圳10个辖区的20个在售楼盘进行突击检查,当天就查出了包括虚假宣传,捂盘,不正当信息等多项违规,这场检查让当地开发商都震惊了。
事实上,从9月30日各地密集公布新一轮调控细则开始,一轮以打击谣言,维护楼市秩序的“执法调控”也同步展开。一名业内人士感叹,真正的调控真的开始了。
10月1日,广东省广州市住建委房屋交易监管部门对预售楼盘进行巡查,规范房地产开发企业的销售行为,查处房地产开发企业捂盘惜售、囤积房源、发布虚假消息、借机恶意炒作、哄抬房价以及无证售房、合同欺诈、公开售楼信息不规范、发布不规范房地产广告等行为。
宝万之争的启示:谨防“影子银行”引发系统性金融危机
宝万之争事件中,宝能的巨额资金来源一直是市场关注的焦点。监管机构聘请专业机构进行专项核查发现,宝能的杠杆率高达4.19倍。新华社于6月底、7月初连续三次发文评点宝万之争,资金来源也是重中之重。近日,摩根大通发布报告《影子银行+双倍杠杆的风险:万科宝能案例》,更是将宝能资金来源与庞大的影子银行体系联系在一起,担忧中国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
让各方警惕的并非宝万之争的事件本身,而是宝能以杠杆并购“蛇吞象”的示范意义以及由此可能带来的连锁反应。在影子银行遭遇“资产荒”和并购重组迎来黄金时代的双重背景下,这种连锁反应很可能在中国市场掀起一轮杠杆并购浪潮,最终将中国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带入一场新的危机,不得不防。
全国规划3500多个新城容纳34亿人口,谁来住
记者近期在多地采访发现,在特大城市限制人口、中小城镇扩容的情况下,一些中小城镇迫切希望加速发展,纷纷提出2020年、2030年人口倍增的目标。国务院有关部门数据显示,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6年5月,全国县以上新城新区超过3500个,规划人口达34亿。
这些规划能容纳全世界近一半人口的新城,谁来住?
全国规划3500多个新城容纳34亿人口
为什么老百姓借钱消费越来越谨慎
今年以来,在企业部门和地方政府“去杠杆”的大环境下,决策当局有意引导居民扩大按揭贷款和消费贷款规模,以实现刺激国内需求提振经济的效果。然而,笔者以为,在当前经济增长减速、工资增长放缓的背景下,通过扩大居民超前消费来刺激内需的难度将越来越大。具体原因如下:
第一,我国居民部门杠杆率已上升至历史高点。由于居民不能发行个人债券,居民债务全部由贷款构成。而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末居民部门银行贷款余额为27万亿元,占GDP比重为40%。特别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居民部门住房按揭贷款快速增长,带动了居民杠杆率快速上升(参见下图)。到了今年第一季度,在新增按揭贷款增加1万亿元的推动下,贷款余额飙升至15.18万亿元的历史高点。换句话说,目前居民债务负担已经十分沉重。
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案件冻结资金返还若干规定
中国银监会、公安部关于印发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案件冻结资金返还若干规定的通知
银监发〔2016〕41号
各银监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公安局,各政策性银行、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邮储银行,外资银行:
根据国务院关于研究解决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案件冻结资金及时返还问题的工作部署,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财产权益,银监会、公安部联合制定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案件冻结资金返还若干规定。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银行业金融机构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含银监会负责人答记者问)
中国银监会关于印发银行业金融机构全面风险管理指引的通知
银监发〔2016〕44号
各银监局,各政策性银行、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邮储银行,外资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其他会管金融机构:
现将《银行业金融机构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2016年9月27日
(此件发至银监分局与地方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
一二三线存差异,杠杆骤升风险聚
一、一二三线城市的投资逻辑
投资一、二、三线城市存在显著的逻辑差异。从历史数据看,全国房地产市场在时间上保持了较高的一致性,即涨跌趋势的启停时点相差不大。但是,受到人口、收入、教育等基本面因素的影响,房价波幅在地区之间相差甚远。简言之,各地房市时间维度求同,空间维度存异。当前全国房市火爆,加杠杆、编概念,颇有去年股市遗风。市场中存在许多缺乏依据、似是而非的观点,制造紧张情绪,诱导民众跟风抢房。但笔者认为,投资者忽略各地房市的结构性差异,通过高杠杆盲目投资,可能会给这场盛宴埋下重大隐患。从投资角度,购房人需谨慎评估意向房产的风险,避免盲目跟风导致的“高位接盘”。
“类信贷”的前世今生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信贷白话(xdbh01)
— — — — — — — — — —
类信贷之迷——缘起
作为近些年国内银行业最大的创新之一,类信贷业务用辉煌的业绩,开启了诸多银行趋之若鹜的疯狂盛宴。应该说,类信贷业务是资本与监管之间反复缠斗后的特殊形态,具有极高的隐蔽性。然而从2015年末开始,其庞大的规模伴随着深刻的隐患开始逐渐浮出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