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林大西门内的两行银杏树是学校的标志性景观,得到大家的赞赏,万千北林学子都把它们记在了脑海里。前两天看到校报上登载了张守中老师傅关于当年栽植银杏行道树的回顾,也勾起了我的一些回忆,特写出来与大家分享。
这两行银杏树是1954年北京林学院从大觉寺下山到肖庄新址办学不久后就栽上的。当年树苗粗度在10厘米左右,苗高有5-6米左右,枝干经过修剪。由于山上土壤多石特性,苗根带土不多。虽经大家细致栽植,成活率很高,但恢复(缓苗)很慢,过了4-5年还没有形成足够大的树冠,学校为了使行道树早成型,就在六十年代初在每两株银杏之间栽了一株杨树(我记得是加杨)。到了六十年代末,杨树已经长的很高大了,开始妨碍银杏生长,因此曾经议论要把加杨树砍了,以解放银杏。可是1969年北京林学院被迫搬迁云南,这些事就没人管了。等到1979年学校回迁北京,杨树长的更高大了,而银杏树明显受压。于是学校领导决定把这批杨树都砍了。由于文革期间行道树缺乏照料,再加上杨树欺压,银杏行道树死了一些,也伤残了一些。因此在八十年代中(忘了哪一年,可能是1986年或1987年)决定进行补植。学校准备了一批银杏大苗,正好那年有一个日本绿化友好代表团访问我校,就让他们和学校员工一起参加植树。我当时担任校长,也与日本朋友一起栽树。记得专业楼西门往北第二株就是我栽的。所以记得清楚是因为栽后不久有无聊之徒用刀在树苗干上划了一条纵向深道,伤到了木质,肯定影响树木生长,因而当时很气忿。好在银杏树生命力很强,经过几年,这个伤口逐渐因树木长粗而包进去了,如今树皮上还可见到一道纵痕。
沈国舫(1933.11.15 -)林学及生态学专家。著名林学家,林业教育家,森林培育学家,原籍浙江省嘉善县。北京林业大学教授,曾任北京林业大学校长、中国林学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长期从事森林培育学和森林生态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是国家重点学科森林培育学的学科带头人。在立地分类和评价、适地适树、混交林营造及干旱地区造林方面做了许多研究工作。第一个提出了分地区的林木速生丰产指标,主持起草了《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技术政策》。曾对大兴安岭特大火灾后的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恢复工作起了关键的指导作用。后期着力从事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及水资源和生态建设的咨询研究,取得显著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