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与金融形势预期(2024年第二季度末)
1、今年1-5月的经济数据略低于之前预期,增速亦低于上年同期,但基本在合理区间内。企业新增订单量有所回升,制造业生产经营扩张加速,民营企业正在回暖。需要注意的是,目前总体仍处于通缩区间,供给过剩问题的深层次成因还是需求不足,需求不足是制约经济恢复上行的主要因素,消费品和资产价格下降的趋势在未来短期仍难以扭转。
2024年上半年,制造业、基建投资同比增速反弹,房地产投资同比跌幅继续扩大,进出口同比增幅回落,商品零售额和餐饮业收入的同比增幅继续收窄。相关经济数据的增长主要是受到设备更新鼓励政策,海外补库需求增长等因素的拉动,出口的反弹幅度明显高于进口和社零,是GDP增长的主要拉动力,但仍要关注出口数量增长与出口价格低迷并存的情况,这意味着以价换量的选择。就截至6月的制造业PMI来看,生产指数高于临界点,新订单指数、原材料库存指数、从业人员指数、供应商派送时间指数低于临界点,所有指数均同比下降,意味着上游涨价下游降价,产能扩张但需求并未同步跟进,出厂价格亦有所回落。
分行业来看,同比增速上升的有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文化办公用品类,体育、娱乐用品类,日用品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建筑及装潢材料类等,同比增速下降的有交通、通信相关的品类,汽车类,石油及制品类,通讯器材类,化妆品类,金银珠宝类,家具类等。今年1-5月的具体数据有: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1%,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4.0%。至今年5月,CPI在最近一年有5个月同比下跌,PPI连续20个月同比下跌,工业品购进价格指数连续16个月同比下跌。
2、历史经验表明,相对单纯地依靠增加基建和制造业投资来拉动经济,属于“治标不治本”的选择,只能在短期改善相关数据,却可能在长期带来产能过剩、供大于求等问题。部分行业在不景气和出口下滑的情况下,采取竞相压价,给予更多商品、赠品、服务、折扣等措施,加剧了内卷,在客观上掩盖了产能过剩的后果。
部分地区为了“保就业”,继续把补贴投向供给侧而不是消费侧,要求相关企业维持生产和运转,于是进一步加剧了产能过剩,进而导致行业更加内卷和恶性竞争。在房地产进入下行周期之后,汽车制造、电气机械等行业产能利用率不足问题日渐突出。不少地方政府竞相争抢中央对热门产业的补贴额度和支持政策,却很少深入研究投产后的经济效益有多少,据统计,占全国超过七成的前20家乘用车企业,平均产能利用率低于50%,此项指标在80%到85%之间被认为是比较健康和可持续,低于60%时就意味着严重的“产能过剩”。
我国的光伏面板(生产和安装)在欧洲已跌破“白菜价”,光伏其它领域、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亦陷入严重产能过剩状态,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3年汽车行业利润率已降至5.0%,制造业毛利率长期在12%到15%,与美国制造业未外迁时的40-50%毛利率水平相比有较大差距。
3、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传统中低端制造业与新兴中高端制造业在产能、利润、出口、吸纳就业、融资等方面的分化日益加剧,银行需要顺应旧产能收缩的趋势,适应部分行业逐渐慢下来的节奏,积极支持新动能,优化信贷投向。
就2019-2024年上半年的总体情况来看,与经营性贷款相关的领域,黑色冶炼、纺织服装、建筑建材、造纸、家具五大传统行业下滑最为严重,电气机械、仪器仪表、船舶、通用设备等行业上升较快,汽车行业在国际上面临激烈竞争,不少企业处于增收不增利状态,与消费贷款相关的领域,电力设备、汽车依然是新增就业集中地,电子、家电、医药、基础化工维持较多就业新增,非银金融、商贸零售、房地产、石油石化、纺织等传统行业裁员严重。
4、居民和企业资产负债表受损,融资需求减少,经济活力不足,信心和预期偏低的状况未得到有效改善。社融方面主要靠政府债支撑,企业信贷增长主要为票据类,反映了信贷资产质量(客户资质水平和客户群质量,不涉及逾期不良)的下行。2024年1月以来,M2-M1剪刀差一直在扩张,M2同比降幅远多于M1,其中5月以来,M2同比降幅出现断崖式下跌。就长期趋势来看,2006年以来,货币周期与楼市周期基本同步,M1出现阶段性峰值或谷值,随后都会出现房价的最高点和最低点,2021年1月M1见顶,同年6月房价见顶,此后双双下行,期间M1出现过短暂的走高,而房价始终未见反弹,且跌幅明显高于房价跌幅。究其原因,主要是不少居民选择提前还贷,许多企业自去年以来纷纷降低债务低杆,外加4月以来监管部门要求银行“挤水分”(叫停‘手工补息’,打击企业低息贷款又高息存款的套利行为),导致企业活期存款向理财等产品分流。
5、就业方面的数据与往年同期的变化规律相同,即春节后到第二季度稳步回升,但仍需注意第三季度大量高校毕业生进入就业市场的冲击作用。历年高考报名人数和历届高校毕业生数量均持续上升,给整个就业市场带来巨大压力,也在客观上造成结构性过剩,降低了中高学历群体的工资水平,该群体是银行消费贷款的重要潜力和相对优质客户群。今年1-5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1%,同比下降0.3个百分点。高校毕业生数量从2000年的95万人,逐步升至2010年的631万人,2020年的874万人,直至2023年的1179万人。
6、消费者信心指数降到2001年以来最低,比2003年SARS疫情、2008年次贷危机、2020年新冠武汉封城这几个时点还要低。需要特别注意的是,2024年“6.18”全网销售总额和同比增速首次出现负值,其中香水彩妆、美容护肤、休闲零食销量的同比降幅较大,直播电商销售额的同比增速也从2021年的124.1%降至今年的12.1%,家电类的增长则主要受到“以旧换新”政策的拉动。
就相对长期来看,消费面临以下压力:
一是生育率下降成为新的趋势,人口结构改变难以逆转。
二是房地产下行仍将持续,土地财政逐步终结,地方政府财力下降,刺激经济和开展调控的能力减弱。
三是最近几年的减税开始出现边际效益递减的情况,需要在减税降费和优化财政收支之间找到更好的平衡。
四是之前形成的地方债务需要妥善化解,经济不太景气,较多依靠转移支付的地方,会越来越多出现周转困难,进而影响到政府背景项目的风险防控和上下游。
五是进一步完善收入分配和再分配,促进公平和共同富裕,仍是改革的焦点和难点,也是释放消费潜力的重要条件。
六是目前我国的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比重为43%,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美国75%,印度80%,日本70%),尤其是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在整个GDP中的占比偏低,有待于创新更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居民收入增长,消费能力提升,也有利于抵消老龄化加剧,社保缺口增大的负面影响。七是从2020年以来的居民消费倾向(人均消费支出/人均可支配收入)变化趋势来看,未来居民消费意愿恢复可能会比较缓慢。
7、不同人群的消费升级与降级,消费领域和消费观念的演变,决定了银行需要在细分赛道和不同人群中寻找业务增长机会,并采取更加差异化的授信与风控策略。
总体上看,未来在消费领域有以下趋势:
一是消费增长的预期仍偏谨慎,短期内仍将延续“储蓄为王”的主流社会心态,消费潜力大量释放仍有待时日。
二是大部分消费者相对乐观,但市场上仍有悲观情绪,并抑制着消费预期。
三是消费者信心继续分化,Z世代、一线城市富裕老年、三线城市及以下富裕中老年的消费能力与消费意愿较强,一二线城市新中产、农村地区中老年在消费方面最悲观。
四是各类消费品的支出意向继续分化,消费升级和降级继续发展,特定人群的品类消费趋势和驱动因素更加多样化。
8、数十年来,我国都是出口导向型的经济模式,外资青睐度和流入流出情况对我国经济增长及其前景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未来一段时间经济热度的风向标。国家外汇管理局今年第一季度以来的数据显示,国内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导致外资流出现象日益突出,跨境资金流动振荡加剧,这个现象说明市场信心恢复仍有待时日。另有数据显示,1998-2022年,外商对中国直接投资一直呈稳步上升趋势,但2022年第一季度开始出现断崖式下跌,当季度跌到上一季度的四成,此后持续低位运行,2023年第二季度跌到不足之前的一成(1000亿美元→不足100亿美元),2023年第三季度变为-118亿美元,首次开启负增长模式。
9、就较长期数据和趋势看,整体经济仍然处于疫情后的恢复性区间,尚未转入正常增长的合理区间,为了完成这个转变,未来一段时间会重点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消费品以旧换新、以县域经济为中心的中小城市新型城镇化、农村转移人口的市民化、中等收入人群倍增,在此基础上,公共服务、家电家居等领域有望迎来一轮利好,可以作为银行业务突破的方向。
10、今年以来全国房地产销售面积、销售额、开发投资等均同比下降,房价继续下行,全国房地产去化周期达到24.9个月,远超警戒线6.9个月,二线以下城市情况更严重,鉴于居民中长期贷款数据弱于去年,房地产市场预期仍不乐观。相关数据有:
一是今年1-5月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10.1%,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20.3%,新建商品房销售额同比下降27.9%,其中住宅销售额同比下降30.5%,房地产开发景气指数从去年12月开始,已连续6个月下降,总体上看房地产仍处于下行区间。
二是今年5月全国新增房贷仅有514亿元,不到2021年5月的十分之一,呈断崖式下跌的态势,剔除时间和通胀等因素,房贷新增已降至2017-2019年的水平。
三是2024年5月以来,国内70城新房和二手房均价同比以更快速度下跌,其中二手房同比下跌达到-7.5%。
四是不少房地产公司为了还债和减少利息支出,加快在建房屋的竣工交付,大量新房上市导致明显的供过于求。
五是信托、资管行业多家公司暴雷或破产,直接影响到其之前深度绑定的房地产业,不同行业之间的风险传导效应需要给予关注,比如今年4月以来的平安信托和平安资管暴雷,四川信托破产,导致华夏幸福、融创集团、蚂蚁金融等关联企业盈利下降、亏损和兑付困难。
六是2024年第一季度,全国挂牌法拍房60.44万套,同比上涨192.00%,对二手房市场形成了较大冲击。
11、在周期性的经济下行期,许多银行均出现了快速的客户下沉,进而带来信贷资产质量的快速下滑。出于利率定价方面的内部限制,部分优质的公司和小企业客户会流失到其它产品要素灵活性更高的银行,而由于每年业务持续增长的目标要求,部分基层行选择一些相对劣质的客户补充进来,这些情况给信贷业务条线的风险识别,审查审批条线的综合评估,以及整个风险管控体系带来更大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单纯保贷款利息方面的收入水平,难以全面覆盖个别客户逾期后带来的本金损失。
12、就2024年度的宏观调控来看,地方政府财力遇到困难不能忽视。具体表现有:
一是今年1-5月,全国包含基金的财政总收入同比下降4.1%,税收收入同比下降5.1%,其中增值税同比下降6.1%,政府基金收入同比下降10.8%。
二是土地财政逐步终结,但土地周期见底仍需时日,地方政府性基金收入的实际实现水平基础上,其缺口从2021年的0.4万亿元,一步步扩大到2023年的5.2万亿元,预计2024年将达到7.0-7.7万亿元。
三是“中央一般公共预算+地方政府性基金支出”的实际支出增速,2023年下半年以来明显低于预算增速,且剪刀差不断扩张,2024年以来,实际支出增速转为负值。
13、就货币政策来看,央行公开表态与市场认知有一些差异,但央行越来越多地关注市场情绪,采取喊话和市场操作等措施,以引导市场交易,稳定市场预期。预计央行仍将坚持降息降准,宽松信用,提振预期,扩大需求的导向,短期内不会出现货币政策收紧或转向的情况,但也不排除个别领域的精准调控。截至今年5月,我国新发放企业贷款利率与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分别为3.7%和3.6%左右,同比降幅明显,处于历史低位。央行认为,目前为政策效果观察期,降低政策利率的迫切性不高,但逆周期调节的需求依然存在。
我国货币政策长期以来一直受到美联储降息的影响,去年以来,美联储降息的传闻出现了许多次,但是就今年以来的情况看,美国通胀始终在2.7%左右的高位,经济整体保持较强韧性,零售行业稳健,失业率维持在3.9%左右的低位,股市持续上涨且预期乐观,投资者对AI等新兴领域热情较高,这些都使得美联储更愿意继续观望,避免过度刺激经济,放松政策,让通胀发生不必要的反弹。6月起,鉴于今年以来债权收益率不断走低,第二季度多次喊话效果不佳的情况,我国央行采取了借入并卖出国债的措施,以遏制利率下行趋势,避免出现类似“硅谷银行”的市场踩踏和流动性风险,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稳定市场预期,降低中美利差,缓解汇率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