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与金融形势预期(2024年第一季度末)附:针对光伏、风电和新能源行业的风险防控措施建议
1、预计从农历二月(公历3月中旬)开始,整体经济和相关行业有望进入缓慢复苏区间,之前的失业者会逐步找到工作,减少负债,恢复正常生活。但仍要注意公历5月以后,新一轮大学生毕业对就业市场造成的冲击,可能会加剧恶性竞争,拉低工资水平,进而影响到个人消费贷款的按期还本付息。
2、国内经济继续处于弱周期,就业形势不乐观,购房、医疗、教育、养老等大额支出的压力仍在,导致了普通居民在消费方面仍偏谨慎,整体上有效需求不足,而内需增长这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未能补齐投资减少这种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缺口。
2020年初至2024年1月,全国家庭向银行账户净存入58.24万亿元,相当于2009至2019年的新增存款总和,其中82%为定期存款。2022年、2023年个人存款增长率分别达到21.1%和15.7%,同期的企业存款增长率仅为3.6%和4.0%。2023年末,21家上市银行个人定期存款达到56.96万亿元,较2022年末增长10.31万亿元,增幅达22.11%,远高于存款总额的增幅。过多的存款沉淀和过高的储蓄率,大量家庭的高额预防性储蓄倾向,之前相对单一的消费促进措施,都是未能从根本上实现逆周期调节消费的重要原因。
2024年以来,出台一系列改善民营经济经营环境的政策,反映了从供给端和需求端同时发力,力求改变投资与消费失衡状况的导向。对于商业银行来说,个人消费贷款,尤其是房贷之外的消费贷,可以作为下一步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但局限于当前的整个经济状况,短期内可能难有较大突破,仍需沉住气开展市场调研,发掘合适的拓展方向,稳步培育客户群,做好长期储备,避免为完成短期业务增长指标而给后续留下风险隐患,尤其要注意防范一两年后可能发生的行业性、区域性集中风险暴露。
此外,鉴于经济和房地产不景气所导致的财政困难(税收、土地出让金收入减少),越来越多地方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市场化程度较低国企开始减薪,减少福利项目,甚至追讨之前几年发放的福利。这些单位的员工是支撑中小城市、县城、乡镇消费市场的重要力量,也是银行消费贷款的低风险潜力客户,这部分群体消费能力的降低,叠加私营部门员工收入减少和不稳定的影响,严重阻碍了整个消费市场的发展,进而影响(消费产业)经营性贷款、消费贷款的进一步拓展和总体风险管控。
3、就新冠疫情结束以来,尤其是2023年下半年以来的趋势看,外贸(出口)一直处于并可能在未来一段时间继续处于弱复苏的区间,人民币汇率持续走低的压力未能缓解,贸易摩擦,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重新布局,部分地区政治军事冲突等因素对我国外贸(出口)的影响仍具有不确定性和突发性。
鉴于国内房市、股市的低迷和前景暂不明朗,逐利的国际资金还会以净流出为主,进而反过来影响到我国国内生产和市场的复苏与反弹。
2021年和2022年货物出口反弹后,2023年货物出口萎缩了4.6%,不过制造业出口仍为正增长,其中汽车出口份额从2015年的4.6%升至2023年的7.1%,电动汽车占半数,成为新的重要增长点。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产能过剩,仍需要主要通过扩大出口来消化,目前别无他法。
需要注意的是,中美摩擦并不仅仅影响中美之间的进出口,还会影响到与美国在政治、经济等方面有着较多联系的日本、韩国、越南、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等经济体,这些国家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贸易伙伴和出口目的地,但慑于美国的压力和现实利益,会在部分领域选择与中国脱钩,以维持美国所主导的产业链、供应链。而俄罗斯等受美国影响较少国家和地区经济规模的有限,决定了无法弥补中国出口被动减少的这个缺口。
4、分行业来看,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将“培育壮大新型消费,实施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促进政策,积极培育智能家居、文娱旅游、体育赛事、国货“潮品”等新的消费增长点,稳定和扩大传统消费,鼓励和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提振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等大宗消费,推动养老、育幼、家政等服务扩容提质,支持社会力量提供社区服务”,这些都是未来一段时间可以重点考虑进入和拓展的领域,预计在下一阶段,相关领域将陆续迎来产业、补贴、金融(监管导向,风险容忍度等)方面的政策利好。
餐饮业向来具有人力投入多,利润(非利润率)低,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的特点,随着疫情后报复性消费的降温,不少地方的餐饮业开始面临同质化竞争加剧,单个客户消费下降,管理水平不高的问题,降本增效困难重重,流量未能带来预期的利润。
2023年以来,服务消费增速明显高于商品消费,成为消费复苏的新引擎。为个人兴趣付费正成为新的消费项目,提供更高生活品质(愉悦生活场景),满足精神需求(情绪价值)的家居、家庭生活类消费正在成为新的增长点,属于“消费升级”的重要表现。
5、旅游和文化娱乐方面的消费在2023年已经出现了异军突起的复苏与增长势头。值得关注的是,旅游及其相关行业近两年的走高,建立在房市、股市投资热情降低,新出生人口减少的基础上,已超越了短期的流量炒作的范围,逐渐成为“新常态”。2023年旅游收入占GDP的比重为3.9%,未恢复到疫情前2019年的5.8%,2023年旅游消费占居民消费的比重为13%,亦未恢复到疫情前2019年的19%,旅游业仍有反弹空间。相关历史数据显示,日本经济下行的三十年,短途游、游乐场、动漫、游戏等产业逆势崛起,成为黄金赛道,此规律亦可能在我国未来几年到十几年显现。
带有地域特色、创新性文创产品、线上推广和自媒体评价的旅游项目正在取代传统旅游模式,成为新的重要增长点,渗透到包括年轻人在内的更广泛客户群。需要注意的是,尚未转型的传统旅游业(主要指旅行社组织的固定线路跟团游)的衰落已成为大趋势,今年春节前后航空公司提供给中间商的团体票大量无法售出,并带动机票价格整体下跌,就是反映了此类市场行为正在被取代。
附:日本经济下行三十年期间的黄金赛道:
必需消费品:酒类,无糖饮料(咖啡、茶、功能性饮料、豆乳等),乳制品(酸奶、奶酪等),调味品,速冻食品
非必需消费品:家电,个人洗护、化妆品、服装和家庭清洁用品,餐饮(快餐),休闲娱乐,零售商店和二手市场,宠物用品和保健品
6、就快消行业的经营性贷款客户来看,不同品牌(加盟店)之间在疫情后一年多的复苏性增长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分化,比如蜜雪冰城(2023年底在30%左右)、奈雪的茶(32%左右)、沪上阿姨(42%左右)资产负债率一直维持较低水平,茶百道(72%左右)升至较高位,古茗(2023年底在95%左右,但是比2021年底的159%有较大改观)仍处于非常高的位置,除蜜雪冰城、古茗外,其余几家2021-2023年的现金储备均在10亿元以下,除蜜雪冰城、茶百道、古茗外,其余几家近三年的现金流均在10亿元以下。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新茶饮企业普遍对研发不重视,研发费占总营收的比例均低于1%,沪上阿姨仅有0.19%,茶百道仅有0.16%,与之形成强烈对比的是高额营销费用投入,但并没有带来营收的相应大幅增长。奶茶行业新品迭代较快,但不少企业的主要精力在包装、广告等表面要素,对奶茶配料等要素并不重视,产品内在的同质化严重,对顾客吸引力的生存周期较短,容易被其它品牌“新品”迅速替代,导致新品“研发”成本频频浪费,这些损失随后又转嫁给加盟店。
总体上看,奈雪的茶目前风险水平相对较高,主要表现为2022年营收出现大幅下降(其它企业近三年都在增长),毛利率在60%以上净利润却亏损,近三年无效营销占比较高,现金储备较少。
综合以上情况,需要关注相关品牌疫情后快速扩张甚至过度扩张的合理性与安全性,关注加盟店的准入条件、盈利能力、竞争优势、发展前景、可能出现的行业内分化,营销投入、增长与成效,以及加盟总部和区域管理机构的政策导向、资金结算方式和速度对加盟店的影响,注意个别品牌的阶段性、突发性风险。
就二线以下城市来看,整个消费市场的潜力不足和增长乏力,给快消行业带来了盈利和成本控制方面的压力,加上行业内同质化经营主体竞争的加剧,出现了裁员和降低服务标准(拉长等候时间)的应对,而这些措施运用不当,可能会影响声誉和品牌,让单个主体(加盟店)陷入更麻烦的恶性循环。
7、光伏、风电和新能源行业已结束了大规模扩张,进入到细分赛道阶段。近期需要注意的风险有:
一是我国的光伏(含光伏发电)、新能源汽车、锂电池等行业目前已进入到实质性产能过剩,比如小米汽车第一款产品初上市的退单率就超过40%,比如“比亚迪·秦”(国内电动车销量第一的单品)的市场销量从两年前的近15万辆腰斩至不足8万辆,又比如我国动力电池产能利用率在2023年至2024年预计会降至41%以下(上期公布数据已降至51%以下)。
二是从2024年4月1日起,国家电网不再承担可再生能源电量全额收购义务,主要是因为电力市场出现供大于求的态势(2023年发电装机容量同比增长13.9%,高于预期,全社会用电量增速同比增长6.7%,低于预期),财政负担沉重(2023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为3万亿千瓦时,约占全社会用电量的1/3,国家对可再生能源的收购电价大约为0.36-0.42元/度,全年此项支出1.08-1.26万亿元),引入市场化机制会倒逼光伏和风电产业升级(受天气影响,发电不稳定,有时过剩有时不足,对电网安全不利,受电网调度能力、电力市场需求等因素影响,光伏发电和风电无法全额上网,“弃光”“弃风”浪费严重)。
三是储能将成为新的热点,在光伏与风电行业降温后可能会获得新政策的支持。
四是新能源汽车的神话正在逐步消退,传统燃油车在极端天气和长时间堵车等情况下的优势重新被认识,消费者将回归理性,不再迷信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与传统燃油车的市场份额占比将重新洗牌。
五是由于产业政策调整和财政紧缩等因素,光伏、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生产端和消费端)在越来越多地方退坡,部分企业的盈利长期以来有相当一部分依靠政策性补贴,自身造血能力不足,补贴减少甚至取消后,会面临盈利明显下降,直至大面积亏损、停产的风险。
六是近两年整个汽车行业总体萎缩,新能源汽车企业竞争加剧,部分缺乏足够的技术方面比较优势,缺乏制造能力(过度依靠代工,出货时间不确定因素多)的品牌面临被市场淘汰的风险。
附:针对光伏、风电和新能源行业的风险防控措施建议
一是关注之前扶贫贷款等业务的客户中有无涉及家庭小型光伏项目,评估其光伏发电收入减少和变得不稳定对收入及按期还本付息的影响。
二是对光伏、新能源汽车、锂电池等行业及其上下游客户做全面排查,重点关注其未来经营、周转(资金流)、按时还款的前景和稳定性,对于可能受政策调整与市场变化影响较大的客户,提前制定风险预警、缓释,以及适时调减额度乃至退出的预案,避免个别客户的风险对银行整体资产质量产生冲击。
三是适当调整业务拓展方向和授信政策,积极寻求储能等行业的机会和最新增长点。
四是合理安排汽车消费贷款的区域、品牌(动力类型)、经销商分布,尽可能降低集中度风险,尽可能避免交车、结算(含补贴及时兑付)、落实抵押等流程可能出现的操作与法律风险,避免盲目追风新兴网红品牌,避免过于相信Z世代等相对单一群体的消费能力和对整个市场风向的影响力,促进业务稳定可持续发展,把握好银行在全流程中的主动权。
五是针对新能源汽车在部分区域或未来部分时段可能发生的波动,对标绿色信贷相关阶段性目标,提前制定合适的业务发展与风险防控对策。
8、房地产业需要注意的风险有:
一是合肥建工和安粮系的经营和财务状况无明显好转,需要注意合肥地区风险向其它地市的传导效应,同时注意关联企业和上下游企业受到的影响。
二是万科系风险的蔓延,恒大、碧桂园、绿地风险的后续处理,需要注意个别区域、楼盘、开发商的突发性风险,提前准备好风险缓释措施。
三是2023年全国房地产投资收缩了8.1%,基础设施投资增长亦远低于疫情前水平,与此同时,地方政府投融资正面临更多限制,可用资金更加紧张,基础设施投资回报呈边际递减态势,传统的土地财政模式面临不可持续。
四是今年1-2月的开局,房地产业开工、竣工、销售数据全面走弱,当月降幅分别从去年年底的-11.56%、13.37%、-25.76%扩大至-30.5%、-21.1%、-34.7%,投资降幅首次收窄至-9%,这主要得益于城中村改造、保租房、配售型保障房等方面的加快推进,在国开行城中村专项贷款、央行租赁住房支持计划框架下,各大商业银行有业务介入机会。
五是随着地方财政的紧张,部分地方政府出现了购房补贴兑现难的问题,比如舒城县2023年3月的人才购房补贴至今未到账,这些给房地产市场带来了负面影响,也阻碍了人口流入,成为更长期的经济和房地产业发展的不利因素。
9、2024年春节前后,市场上有不少商户尤其是中小型商户信心走低,主要包括以下表现:
一是春节前歇业比往年要早(按农历),相关商户觉得赚不到钱,不如早回家休息。
二是春节期间坚持营业的比例较往年平均水平有所降低,部分商户对这一传统旺季的盈利前景持谨慎态度。
三是春节后部分商圈成批地出现商铺不复工,停业转让的情况,部分商户已另外找工作。
10、2024年春节后,还有两类新情况值得关注:
一是不同区域(商圈)在经营与客流方面的分化有所加剧,三公里半径以内,部分区域一直较为火爆,部分区域继续低迷,部分春节前还繁荣的区域春节后明显衰落,部分区域沿街商铺出售出租比例较低,不分区域在城市更新后反而远低于拆迁前的繁华程度,部分区域与火爆商圈仅一街之隔却又超过半数商铺处于停业或招租状态。
二是快消行业面临更大的盈利和成本控制压力,裁员力度加大,越来越多的奶茶店雇员人数减少到一人,主要忙于制作,不太愿意接受现场点单(建议网上点单),顾客排队时间亦明显拉长。
就第一条而言,从二线到三四线城市,均存在不同区域的相同规模和档次商业体运营状况有较大差距的问题。
11、就较长期趋势和应对来看,经过数十年的高速发展,我国不少行业已趋于饱和,内卷加剧,从增量市场逐步变为存量市场,银行需要从之前的全力推动“快增长”“大扩张”,转为更多着眼于“稳阵脚”“控风险”。
未来一段时间的主要困难和障碍有:疫情结束和解封后反弹效应的逐步消退,地方政府债务高企和后续刺激经济动力不足,房地产持续走低,基建投资乏力,产能利用率偏低(不仅是产能过剩),老龄化,经济与产业转型迟缓,增加内需以替代出口未达预期,陷入通货紧缩,高债务水平、高储蓄率和低投资回报率并行。当前的许多问题,实际上形成于前面数年,三年疫情应对犹如经历一场战争,本应是利用这段时间来逐步化解风险,却为了应对“战争”而采取了消耗自身储备(居民个人/家庭储蓄)的方式,导致经济衰退效应被放大,疫情结束后更难以处理。
近几年需要注意的趋势有:
一是2022年底疫情结束后,2023年部分行业出现了阶段性、恢复性的反弹,但2023年下半年至2024年初重新陷入了增长乏力,以餐饮业为例,2024年全国门店倒闭40万家,其中小吃门店12万家,奶茶门店8万家。
二是不少普通居民在经济低迷和未来不确定的环境下陷入焦虑和迷茫,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躺平,不结婚不生孩子不买房,不申请房贷车贷不负债,开启“低欲望社会”生活模式,这些对于银行业务的拓展都是巨大障碍。
三是制造业作为我国具有代表性和比较优势的产业集群,2023年总体投资增长率仅为3.6%,比疫情前低了近两个百分点,制造业担忧供给能力过剩的风险,同时担忧潜在的他国市场准入限制,比如传统的温和型贸易伙伴欧盟,在2023年10月也发起了对从中国进口电动汽车的反补贴调查,这反映了外部市场的更多更广泛挑战。
12、在周期性的经济下行期,许多银行均出现了快速的客户下沉,进而带来信贷资产质量的快速下滑。出于利率定价方面的内部限制,部分优质的公司和小企业客户会流失到其它产品要素灵活性更高的银行,而由于每年业务持续增长的目标要求,部分基层行选择一些相对劣质的客户补充进来,这些情况给信贷业务条线的风险识别,审查审批条线的综合评估,以及整个风险管控体系带来更大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单纯保贷款利息方面的收入水平,难以全面覆盖个别客户逾期后带来的本金损失。
13、信用卡的“黄金十年”已经过去,而新的增长点尚未成规模出现。2023年以来,工行信用卡的发卡量、消费金额亦出现双降,邮储银行信用卡的结存卡量、消费金额双双下降,华夏银行、蒙商银行关闭了部分区域的信用卡中心,上海农商银行撤销信用卡部,另有多家银行总行信用卡部降为二级部。最近几年,大部分银行的信用卡业务面临利润空间被压缩,成本控制压力大,合规性未达监管标准,有战略转型需要等问题,同时,信用卡业务的风险也日益凸显,成为整个信用风险管控的重点和难点。
14、就2024年度的宏观调控来看,主要有以下预期:
一是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将开展“消费促进年”活动,“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落实带薪休假制度,从增加收入、优化供给、减少限制性措施等方面综合施策,激发消费潜能,促进消费稳定增长”。
二是投资驱动仍将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在保持总量宽松的基础上突出结构性的支持,重点发展新质生产力,重点支持医药、生物、半导体和芯片、消费电子、云计算(算力)和存储、大数据运用、机器人与AI、智能网联、通信(尤其是卫星互联)、高端制造业、相关前沿科技、养老、城市更新(含城中村改造)等领域,单身经济、宠物经济、游戏、化妆品、医美、黄金珠宝、酒店等行业也将在市场新需求的作用下异军突起,这些可以作为银行开拓新业务、新客户、新行业的考虑对象,积极顺应政府有关部门支持“专精特新”等行业和企业的导向,需要注意的是,光伏、新能源等行业可能会面临补贴退潮,扩张减缓,估值下降,内卷加剧等风险,其上下游企业的产能过剩和利润实现等问题,这是在政策引导之外市场作用下的结果,同样应给予重视。
三是积极财政政策将会给经济复苏以更有力支持,专项债券的杠杆作用、管理质量和使用效率将进一步提升,今年3月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确定2024年赤字率为3%,与2023年保持一致,但考虑到今年开始连续发行的超长期特别国债(其中2024年先发行1万亿元),以及去年第四季度增发的1万亿元国债有5000亿元计划结转到今年使用,预计今年的广义赤字率将接近7%,高于去年的6.5%。
四是经济刺激政策在未来部分时段可能会偏向谨慎,需要平衡短期刺激和实现稳定可持续增长长期目标的关系,不能忽视政府投资在促进经济复苏方面的边际效益递减情况,此外还要考虑地方政府的高额债务和土地出让金减少等困难,对于商业银行来说,需要进一步提升“看未来”能力,综合评估政策导向的持续性和未来变化趋势,避免盲目跟风,摸清行业与客户的发展阶段,防止成为风险的最终承接者。
五是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创建未来产业先导区,鼓励发展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优化产业投资基金的功能。过去几年到十几年,安徽在推动制造业升级,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创建新型产业园区,承接长三角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方面取得了较多成就,在中部诸省当中排到了领先位置,未来将继续这一战略,鼓励以新金融支持新产业的发展。安徽相关地市可以充分利用合肥已占据创新高地的资源、技术、资金外溢,承接合肥乃至南京、上海的产业转移,适度错峰发展,实现更便捷的跟随式产业升级。
15、就货币政策来看,美联储降息的概率仍较低,预计要等到2024年第二季度以后(大选结果出来后),不过目前美国经济、就业、股市、通胀等指标均正常,美联储暂时没有降息的动力,也没有历史数据证明美国大选过后必然会发生货币政策的阶段性宽松。加上之前我国多次降息对商业银行息差收入形成了较大压力,并出于维护汇率稳定的考虑,今年的降息将会更加谨慎,会更多考虑降准等手段,综合评估一揽子货币政策的边际效应,着力提振市场和消费者信心,扭转部分行业走低的小周期。今年2月的LPR降幅大大超出市场预期,为2019年8月LPR形成机制改革以来最大调整,但这也意味着此项货币政策工具未来的运用空间将比较有限。
中国人民银行在2023年第二季度以来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等渠道,多次讨论了商业银行净利润增速下降和净息差下滑所可能带来的风险,强调“商业银行维持稳健经营,防范金融风险,需保持合理利润和净息差水平,这样也有利于增强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的可持续性”。2023年以来,越来越多客户(不仅是中老年客户)开始更加倾向于存款,尤其是利率更高的定期存款,认为这是经济增长乏力,居民收入上升缓慢,股市楼市不景气,低风险投资渠道减少,理财新规实施后屡屡“破净”的新形势下的合理选择。相关数据显示,中农工建四大行在2019年到2023年,定期存款占比由37%上升到57%,另据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公布的数据,2023年度,商业银行净息差在由1.74%下降到1.69%。许多储户为了避免存款利率下调影响利息收入,实施了活期转定期操作,较长期限的个人定期存款占比上升,拉高了银行的平均成本率。
16、最近两年,地方政府和监管部门要求银行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无特殊情况不得随意抽贷、断贷,有的商业银行有个别存量客户风险水平升高,但由于此导向,难以及时退出和全部退出,从而影响了整体资产质量,给风险防控带来更大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