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风险管理网 银行风险管理工作人员的信息共享与交流平台

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通稿有删节,附解读)

(通稿有删节)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8日至10日在北京举行。

******

会议认为,今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我们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沉着应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构建新发展格局迈出新步伐,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我国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保持全球领先地位,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壮大,产业链韧性得到提升,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民生保障有力有效,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进。这些成绩的取得,是******的结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勠力同心、艰苦奋斗的结果。

会议指出,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看到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世纪疫情冲击下,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我们既要正视困难,又要坚定信心。我国经济韧性强,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我们都要坚定不移做好自己的事情,不断做强经济基础,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坚持多边主义,主动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以高水平开放促进深层次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

会议认为,在应对风险挑战的实践中,我们进一步积累了对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必须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沉着应对重大挑战,步调一致向前进。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党的基本路线的要求,全党都要聚精会神贯彻执行,推动经济实现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必须坚持稳中求进,调整政策和推动改革要把握好时度效,坚持先立后破、稳扎稳打。必须加强统筹协调,坚持系统观念。

会议强调,明年将召开党的二十大,这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要保持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做好明年经济工作,要以******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持续改善民生,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保持社会大局稳定,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会议要求,明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各地区各部门要担负起稳定宏观经济的责任,各方面要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政策发力适当靠前。

一是宏观政策要稳健有效。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要保证财政支出强度,加快支出进度。实施新的减税降费政策,强化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制造业、风险化解等的支持力度,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党政机关要坚持过紧日子。严肃财经纪律。坚决遏制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的支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要协调联动,跨周期和逆周期宏观调控政策要有机结合。实施好扩大内需战略,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二是微观政策要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要提振市场主体信心,深入推进公平竞争政策实施,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以公正监管保障公平竞争。强化知识产权保护,营造各类所有制企业竞相发展的良好环境。强化契约精神,有效治理恶意拖欠账款和逃废债行为。

三是结构政策要着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在畅通国内大循环,重在突破供给约束堵点,重在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要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启动一批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项目,激发涌现一大批“专精特新”企业。加快形成内外联通、安全高效的物流网络。加快数字化改造,促进传统产业升级。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强预期引导,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坚持租购并举,加快发展长租房市场,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四是科技政策要扎实落地。要实施科技体制改革三年行动方案,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规划。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发挥好国家实验室作用,重组全国重点实验室,推进科研院所改革。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深化产学研结合。完善优化科技创新生态,形成扎实的科研作风。继续开展国际科技合作。

五是改革开放政策要激活发展动力。要抓好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稳步推进电网、铁路等自然垄断行业改革。调动地方改革积极性,鼓励各地因地制宜、主动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制度型开放,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吸引更多跨国公司投资,推动重大外资项目加快落地。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六是区域政策要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要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促进东、中、西和东北地区协调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升新型城镇化建设质量。

七是社会政策要兜住兜牢民生底线。要统筹推进经济发展和民生保障,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解决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问题,健全灵活就业劳动用工和社会保障政策。推进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推动新的生育政策落地见效,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会议认为,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发展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面临许多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正确认识和把握。

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和实践途径。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既要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创造和积累社会财富,又要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目标,首先要通过全国人民共同奋斗把“蛋糕”做大做好,然后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把“蛋糕”切好分好。这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要稳步朝着这个目标迈进。要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强化就业优先导向,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带动力。要发挥分配的功能和作用,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的调节力度。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和社会群体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完善公共服务政策制度体系,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领域精准提供基本公共服务。

要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伟大创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必然会有各种形态的资本,要发挥资本作为生产要素的积极作用,同时有效控制其消极作用。要为资本设置“红绿灯”,依法加强对资本的有效监管,防止资本野蛮生长。要支持和引导资本规范健康发展,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初级产品供给保障。要坚持节约优先,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在生产领域,推进资源全面节约、集约、循环利用。在消费领域,增强全民节约意识,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要增强国内资源生产保障能力,加快油气等资源先进开采技术开发应用,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要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提高农机装备水平,保障种粮农民合理收益,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要正确认识和把握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要继续按照稳定大局、统筹协调、分类施策、精准拆弹的方针,抓好风险处置工作,加强金融法治建设,压实地方、金融监管、行业主管等各方责任,压实企业自救主体责任。要强化能力建设,加强金融监管干部队伍建设。化解风险要有充足资源,研究制定化解风险的政策,要广泛配合,完善金融风险处置机制。

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要坚定不移推进,但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要坚持全国统筹、节约优先、双轮驱动、内外畅通、防范风险的原则。传统能源逐步退出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上。要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增加新能源消纳能力,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要狠抓绿色低碳技术攻关。要科学考核,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创造条件尽早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加快形成减污降碳的激励约束机制,防止简单层层分解。要确保能源供应,大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要带头保供稳价。要深入推动能源革命,加快建设能源强国。

会议指出,要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特别是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围绕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加大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力度,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市场主体承载着数亿人的就业创业。要继续面向市场主体实施新的减税降费,帮助他们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减负纾困、恢复发展。加大对实体经济融资支持力度,促进中小微企业融资增量、扩面、降价。抓好重点群体就业,落实落细稳就业举措。推动财力下沉,更好支持基层政府落实助企纾困政策和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加强煤电油气运等调节,促进电力充足供应。要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更大激发市场活力和发展内生动力,运用市场化机制激励企业创新投入。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依法保护各类市场主体产权和合法权益,政策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扩大高水平开放,多措并举稳定外贸,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加大吸引外资力度。

会议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各级领导干部要自觉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还必须学习历史知识、厚植文化底蕴、强化生态观念,要落实到行动上,体现到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实际行动上,体现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际行动上,体现到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奉献的实际行动上。

会议指出,领导经济工作必须尊重客观实际和群众需求,必须有系统思维、科学谋划。领导干部要提高领导经济工作的专业能力,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综合考虑政治和经济、现实和历史、物质和文化、发展和民生、资源和生态、国内和国际等多方面因素。领导干部要加强经济学知识、科技知识学习,特别是要悟透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正确政绩观,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慎重决策、慎重用权。要加强调查研究,坚持“三严三实”,坚决防止简单化、乱作为,坚决反对不担当、不作为。

会议强调,要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科学精准做好疫情防控工作。要统筹安排好煤电油气运保障供应。做好粮油肉蛋奶果蔬等保供稳价。保障农民工工资发放,加强安全生产和公共安全。要全力做好冬奥会、冬残奥会服务保障工作,确保办成一届简约、安全、精彩的奥运盛会。

******

— — — — — — — — — —

相关解读

相较于政治局会议(以经济为主题)一个季度召开一次(每年的4月、7月、10月、12月),始于1994年的中央经济会议则每年年终召开一次、一般持续三天(政治局会议则仅持续一天)。

其中,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相当于年终总结与年度工作计划,被视为第二年政府工作报告的指导思想。

政治局会议一般对宏观经济政策不会涉及过多,整体篇幅一般在1000字左右,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篇幅则通常在5000字左右,对宏观经济政策的着墨也会更多。一般情况下,年终政治局会议通常比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早1-2周召开,即前者相当于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奠定基调。

实际上,2021年12月6日召开的政治局会议已经用“稳字当头……稳住宏观经济大盘”等表述奠定了基调,并提及“实现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以及“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两个重要表述。

通常情况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前,高层一般需要花费1个月左右的时间先行在全国各地进行调研,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召开提供基本素材和决策依据。此外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之前,按惯例还会召开一次党外人士座谈会(已于2021年12月2日召开)。同时自2010年开始,中国经济年会(已明确2021年12月11日召开)一般会紧随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完全之后召开,作为官方宣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一个主要路径,同样值得关注。

信号1:迎接二十大,明年“稳字当头”

十九届六中全会明确二十大将于2022年下半年召开,这是2022年最为重要的大事,稳的成分可以说是非常重。就像2019年与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第二年的重点分别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和十三五规划圆满完成、建党100周年为重中之重一样。为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特别强调要“明年工作要稳字当头……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保持社会大局稳定”。应该说“稳字当头……保持宏观经济大盘”是比较罕见的提法,同时考虑到本次会议亦提及“六稳”“六保”,表明明年政策层面偏松的基调比较稳了。

信号2:国内经济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以及预期转弱”

(一)会议在外部形势分析方面较简单,只用“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的表述,这表明2022年将更注重国内经济基本面,即政策层面将会“以我为主”。不过,会议在国内形势研判方面则比较悲观,即指出国内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以及预期转弱”三重压力,这也和之前高层多次提及的“经济面临新的下行压力”相呼应。

(二)我们理解,这里的供给冲击主要指产业链与供应链的稳定性受到冲击,卡脖子技术无法自主,大宗商品价格处于高位给国内生产成本带来压力,以及国内近期面临的能耗双控与拉闸限电等等,需求收缩则主要指消费与投资不足(与扩大内需战略相对应)、信用萎缩(如实体经济信贷需求不足以及地方信用环境被破坏)等,预期转弱则主要指目前市场对未来半年的国内经济产生了悲观预期等。

(三)实际上,十八以来,高层在研判经济层面已经有诸多提法,如十八大期间做出经济发展面临“三期叠加(即经济增速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以及前期刺激政策消费期)……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深化供给侧改革”等判断,十九大则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信号3:2021年宏观政策呈宽松方向

(一)整体基调确立:政策发力适当靠前、财政和货币政策协调联动

我们判断2021年的宏观政策宽松方向是比较明确的,且力度上可能会超预期,其中特别需要关注三个表述:

1、政策发力适当靠前,这意味着一季度之前甚至春节之前稳增长的政策均会陆续出台,包括降准(已出台)、降息(概率较高)、减税降费(已明确)、基建投资计划(已明确)以及政府债券发行(相对明确)等等。同时,这里的稳增长政策的责任主体既包括各部委,也包括各地方。

2、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要协调联动,即货币政策要宽松、财政政策要积极,货币政策层面要通过数量政策等来配合政府债券发行、基础设施投资计划实施等。按此推测,2022年一季度应还会有一次降准。

3、跨周期和逆周期宏观调控政策要有机结合,我们理解这是指在加强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的同时,适当加大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的力度,经济面临新的下行压力时,逆周期政策显著是指宽松政策。

(二)货币政策:灵活适度,且未提及“保持M2、社融与经济增速相匹配”

货币政策层面使用的“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的表述,这从基调上看已经是宽松的表述。不过,更需要关注的是,本次会议没有提及“保持M2、社融增速与名义经济增速相匹配”这一表述,我们估计2022年数量政策可能会比较值得期待,政策层面会推动M2与社融增速上升。

当然这里更可能是定向的,正如会议中所提及“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的支持”。

(三)财政政策:实施新的减税降费政策,适当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

对财政政策的定调,则是积极、提升效能以及更加精准、可持续。不过更值得关注的表述是“实施新的减税降费政策”(2021年未提目标、2022年可能会重拾2020年的减税降费目标)和“适当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

1、对于“实施新的减税降费政策”而言,则是一贯的,预计2022年的减税降费规模大致为2-3万亿元左右。例如,2016-2020年的减税降费目标分别为0.50万亿、0.57万亿、1.10万亿、2万亿和2.50万亿,2021年则未提及具体目标。

2、这意味着政策层面拟以新一轮基建投资计划来弥补内需不足的困境,以政府投资来引导投资,刺激投资,也意味着政府杠杆率和赤字率会有所抬升,而政府债券发行以及城投平台在新一轮基础设施投资计划中也会承担更多。

综上,我们判断,为配合政府加杠杆、新一轮基建投资计划,强化财政和货币政策协调联动的效力,2022年一季度之前可能还会再降准一次、降息举措也会推出,同时赤字率(2020年与2021年分别为3.60%与3.20%)和地方专项债发行规模(2020年与2021年分别为3.75万亿与3.65万亿)两大目标均会相应提升。

信号4:大篇幅讨论“风险”的问题

(一)坚决遏制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

相较于2020年提及“抓实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工作”的表述,2021年的表述调整为“坚决遏制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表明隐性债务新增在政策层面并没有放松的迹象,政府加杠杆仍主要指政府债券层面。

(二)首次没有提及“去杠杆”或“稳杠杆”,2022年将加杠杆

我们关注到,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没有提及“杠杆”一词。要知道2019年和2020年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亦均使用了“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基于此,我们判断2022年的目标应该是加杠杆,这里的加杠杆可能不仅局限于政府部门,可能还包括居民部门与企业部门。这其中的背景大概是,2020年下半年以来,实体经济部门的杠杆率是有所下降的,为2022年的加杠杆提供了空间。

(三)防范金融风险仍在路上,要压实企业自救主体责任

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风险有大篇幅表述,表明2022年金融风险防范仍是政策重点,当然这可能与2022年将召开第六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有关。这里的表述主要有“抓好风险处置工作……压实地方、金融监管、行业主管以及企业自救主体责任”,同时会议还特别提及“化解风险要有充足资源,研究制定化解风险的政策,完善金融风险处置机制”,不再赘述。

信号5:继续房住不炒,但要加强预期引导、因城施策和良性循环

(一)2020年与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房地产的表述均比较多,且均强调“房住不炒”的定位,但是从表述上看,我们也能感觉到政策层面开始偏向温和,如提出要“加强预期引导……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因城施策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等等。

这里的“良性循环”一词很值得品味——即重在强调房地产与金融体系之间的良性循环以及地产项目本身的盘活等。

(二)实际上近期维稳政策已经体现得比较明显,可以预期的是,后续金融体系会继续释放维稳预期并进行相应表态,同时政策层面会有一定结构性宽松,特别是在销售端、融资以及并购层面。

信号6:为资本设置“红绿灯”,依法加强对资本的有效监管

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为资本设置‘红绿灯’,依法加强对资本的有效监管,防止资本野蛮生长”,应该说这是比较严厉的表述,即要明确资本哪些可以做、能做到多少程度以及哪些不能做,要划定红线、明确底线。

例如,政策层面禁止金融类企业、地产类企业、产能过剩行业与淘汰类行业的企业以及教培类行业的企业在北交所挂牌上市以及在资本市场融资等。从这个角度来看,逻辑实际上已经发生变化,且在地产行业、教培行业、金融科技等互联网行业、传统金融行业,以及其它等影响共同富裕理念与导向的暴利行业均将受到政策层面的挤压,回归传统、回归常态。

信号7:尽早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

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这意味着后续碳达峰碳中和的推进将会吸取过去一刀切的教训,有序推进。

(一)立足以煤为主的国情,传统能源退出是一个渐进过程,在新能源无法有效替代之前,传统能源仍是主流。当前需要做的是,要确保能源供应,大企业特别是国企业要带头保供稳价。

(二)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

(三)尽早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加快形成减污降碳的激励约束机制,防止简单层层分解。

信号8:就业的地位被提高

会议提出“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强化就业优先导向”,同时基本上用一整段篇幅对就业问题进行讨论,这表明就业的地位实际上被提的很高,其中“六稳”“六保”的关键就在于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为此,会议提出要实施新的减税降费政策、加大对实体经济融资支持力度(继续强调量增扩面价降)等。

信号9:各地区可以在改革开放上更有作为

会议明确提出要吸引外资力度,并特别提出“鼓励各地因地制宜、主动改革”,我们理解为激发市场活力、调动积极性,2022年地方可以在改革开放上更有作为,特别是国家重大经济区域。

信号10:其它关注点

(一)2022年要全面实施股票发行注册制

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特别提及要全面实施股票发行注册制,意味着除科创板与创业板外,主板在2022年也将实施注册制。

(二)继续强调“扩大内需战略”

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化了“扩大内需战略”的提法,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则提出“实施好扩大内需战略”,可以参照之前的相关表述:

1、取消一些行政性限制消费购买的规定,这里可能包括取消之前的汽车限购以及住房限购政策(针对中小城市)。

2、充分挖掘县乡消费潜力,具体举措可能包括家电等消费产品下乡运动以及通过新型城镇化挖掘县乡消费潜力等。

3、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

4、适当超前进行基础设施建设。

5、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

(三)关注“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等表述

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及要“实施科技体制改革三年行动方案”“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规划”“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等等。其中,2020年6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同年9月底正式下发,可以看出2022年是三年行动方案的截止年份,因此2022年预计会有较多国企之间的重组事件发生。 

(四)激发涌现一大批“专精特新”企业

这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及“专精特新”。实际上,十四五规划、2021年7月30日政治局会议亦均提及“专精特新”,意味着后续制造类企业以及硬科技类企业将面临比较大的政策性机遇,应该具有比较好的拓展价值与空间,特别是细分领域已具有相对优势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五)领导干部要加强经济学知识、科技知识学习,慎重决策、慎重用权

这是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比较值得关注的一个表述,在历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均比较罕见,这可能与近年来部分地方与部委在出台政策时经常会出现前后矛盾反复、不尊重实际以及简单一刀切的现象有关,如疫情防控、拉闸限电、地产调控等等。为此,会议特别提出“领导干部要加强经济学知识、科技知识学习,特别是要悟透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正确政绩观,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慎重决策、慎重用权。要加强调查研究,坚持‘三严三实’,坚决防止简单化、乱作为,坚决反对不担当、不作为”。

2021年12月10日 | 发布:银行风管网 | 分类:政策|其它政府机关 | 评论:0

发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