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风险管理网 银行风险管理工作人员的信息共享与交流平台

资产管理新时代

对于资产管理行业来说,这是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

近期中国的金融市场可谓是风声鹤唳同波澜壮阔共存的一个阶段。 一方面,金融市场上出现了一系列的负面信息,中美贸易战的担忧,各种P2P公司的“爆雷”,股市、汇市也出现了大幅的调整,一瞬间各类资产都成了众矢之的,引起了投资者的普遍担忧。另一方面,政府监管推行的一系列的规定和指导意见,把资产管理业务的规范性和风险防控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从长远来看,其对中国的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都会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资管新规”的落地标志着资管行业迈入了一个新时代,它建立了统一的监管思路与标准,划清了资管各方的法律与信用的边界,使得资管行业回归管理职能,让投资者真实地承担其应有的投资风险。同时“资管新规”也宣告了一个时代的落幕,所谓的“保本保兑付”的中国特色结束,也让很多投资者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彷徨和焦虑,躺着挣钱的日子将一去不返。在这种混沌的状态下, 资产管理更应该不忘初心、回归本源,即基于财富的托付和信任做资产的合理化配置。中国资产管理市场的未来走向一定是全新的转化:资产长期化、债权股权化、全球配置化、投后专业化、科技赋能化。

为什么资产要长期化。把资产拆分为“资金”和“资产”两个词来看,资金和资产的匹配就是资产管理的核心要素。过去数年,绝大多数的中国投资者在持有资金的心态上,表现出显著的短期趋利性。而短期的心态往往会缺少有远见性的战略布局,在这种心态下的投资会受到市场的波动性和政策的不确定性影响而产生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用最短时间以最小成本获取最大利益”这种非理性且不符合经济规律和市场规则的需求本应该被引导和教育,然而为了迎合这种需求并短期攫利,市场上出现了大量的不负责任的平台和产品来投其所好。病毒似的营销和眼花缭乱的产品描述诱导大量不明所以的投资者被圈入其中,正所谓“你惦记别人的利息,别人要的是你的本金”。

资产是指拥有的具有商业和可交换价值的东西,这种定义简洁明了的指出了其价值属性。资产长期化中的“长期”并不指的是时间长,不是说设计了一款十几二十年的产品就代表你做了长期化配置,这只能说是产品的存续期长。这里的“长期”是指资产的价值属性的长周期性和可持续性。举个例子,A和B两人分别购买了一套房子作为自己的资产配置一部分。A的配置理论是该房子具有价格洼地,持有一段时间后等房子增值后卖掉获取增值收益,因为毕竟过去的十年内房子一直呈现增长的势头。B的配置理论是该房子具有出租价值,在持有的时间内通过出租的租金收益减去持有房子的成本后的净收益是正收益。这里的A的资产配置观就是短期的,因为他考虑的是短期的获利方式,甚至可以称为“投机”,但他忽略了包括利率上升、交易税率、政策调控等的不确定性因素对房产价格的影响,所以一旦出现极端情况下便容易出现损失。B的资产配置观我们可以理解为长期的, 因为他考虑的是长期的经营价值,虽然短期内不会有机会获取极高收益,但是在出现极端情况下可以保证相对的安全。这里不去谈租售比、税率等的因素,仅从理论的角度来进行对比,相对于A来说B更具有“投资性“。 这种”资产长期化“的观念应该是投资者具备的最基本的一条信念。

“债权”转“股权”是解决当前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中出现的泛债务化经济循环的主要办法。资产管理产品的热点和走向在一定程度上是受着政策、监管的影响的。在传统的强经济体内,金融产品是非常重要的,它甚至是国家经济意志的体现。金融产品可以多样化,但是大众化的产品风向实际上影响着投资者教育并左右了投资者的投资心理 。传统的非标债权类资管产品本来应该面对着流动性差,风险收益不匹配,市场认可度低等的问题,但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了国内的主流产品和畅销产品。大量的投资者在被诱导和误导后,又反向的促使金融机构迎合推出各种“创新”的产品,逐步形成了劣币驱逐良币的市场环境。

相对于债券投资,股权投资受短期波动的影响较小,股权投资的退出渠道不断拓宽,股权市场投资的吸引力持续增强,且股权投资有较好的风险收益比和持续的政策利好,所以股权投资也越来越受到高净值人群的普遍青睐。随着“明股实债”和“假股真债”等融资模式逐步被打破的过程中,权益型投融资业务将逐步向真实股权投资方向转型。拿房地产市场为例,以前房地产商很难拿出优质的资产进行股权类融资来同社会资本合作,通常用债权类融资来获取相对低的资金成本;而从2017年开始,一些优质的房地产股权类项目陆陆续续开始在市场上出现,房地产商们也逐渐明白适度的分享让利才是双赢的选择。根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的统计数据公示,截止2018年6月底, 私募基金的总管理规模已经突破12.60万亿元,其中其他类也就是通常用于固收投资的分类投资规模曾急剧下降的趋势,而股权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的规模曾逐步上升的态势。这些数据也直接反映了投资者以及市场从业人员的认知心态。

“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是形容资产配置的一句俗语。这里的鸡蛋不只是资产的类别、期限,还应该包含地域和币种。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十几年中,高净值人群的资金积累主要来自国内,其对资产的配置也主要集中在国内,而当出现政策调整、经济周期的影响时,资产缩水的现象比较突出。 随着中国金融领域的进一步开放,人民币国际化以及中国资本账户逐步放开,经济全球化的概念有力地推进了国内与国际市场的融合。中国高净值人群投资眼界更为开阔,逐步的适配一些海外的资产也成了必不可少的一步。调研数据表明,高净值人群中拥有海外配置的人占比由2011年的约19%上升至2017年的约56%,国内海外资产配置比例提升意味着我们将会迎来一个全球资产配置高速发展的时代。

从资产配置的类别来看,虽然海外配置占比增加,但是中国高净值人士的境外资产配置仍然集中在现金和二级市场上,例如储蓄、股票和债券类等较为简单理解的产品上。然而美国富裕家庭资产配置不仅限于基础投资,更注重商业性房地产投资和保险,这也是同当地的经济环境相匹配的 。我们在进行资产国际化配置的过程中一定不可带有固化思维,学会学习且拥抱差异性才能更好的稀释风险。跨区域、跨币种、多形式的综合资产配置将会获得越来越多的高净值人群的认可,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逐步实施,这些拥有国际化视野的人群将会更多的配置国际化的资产,当然这种配置应该是适度的而不是盲目的疯狂的。

“投后管理”在国内的一些资产管理机构不被受重视。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在过去的数年中中国经济呈现了飞速发展的状态,各类资产如雨后春笋般争相出现,资金对资产的迫切度和渴求度使得资产管理者往往把重心放在了项目筛选、尽职调查、募集投资和项目退出中,而对投后管理的意识淡薄,忽视了“管”这一个环节。同时,投资者在尝过大量的“保本、保息、保兑付”不合逻辑的甜头后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即赌博心态的风险零容忍。明明知道投资是有风险的,心里却怀着一种风险不会降临到自己头上的赌徒心态,不去关心自己投资品的信息。事实上“募投管退”四大环节中,任何一个环节都是必不可少。投后管理并不是孤立的,优秀投资案例都存在着严谨细致的投前与投后的管理 。随着新一轮的大资产管理时代的发展,投后管理将慢慢从幕后走到了台前,专业化的投后管理也是增加投资机构软实力的一种方法,甚至会被作为投资绩效重要的组成部分。

专业化的“投后管理”其实是一个长期的行为,在实施投资行为的前期阶段就应该充分考虑到投后管理的可行性和预见性。在投资期中,结合政策、市场、法务、财务、管理等因素的综合考评,及时有效的对投资品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跟踪和回访,并通过制定严格的投后管理制度和流程,形成专业的投后管理实施方案。打破“刚性兑付”意味着投资者不能再简单的盲目的配置资产,投资者们也需要逐步的了解自己资产配置的动态和估值。投资者同投资管理机构及被投资方之间的互动关系和信息的适度共享也会加速的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达到众赢的目的 。

随着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技术的迭代升级也将 “科技赋能金融”推向新的高度,但是 “科技赋能”这四个字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似乎已经丧失了其本质的属性。由于近些年技术开发的模版化和便利性,一时间各种李逵李鬼都纷纷建立了自己的网站、APP、公众号及各种平台,仿佛有了线上的平台便有了科技,便有了赋能,便高大上了起来。还有一些平台通过系统化的流程改造,把本来通过线下交易的模式搬到了线上,甚至把线下的交易通过线上进行二次的数据录入,打着科技的幌子积累数据值。更为严重的就是借助技术的广触觉性,欺骗散落在全国各地的投资者,打着Fintech的幌子变相的放高利贷做庞氏骗局。最近频发的P2P平台爆雷中有很大一部分都属于这个类别。

科技对于金融应该是赋能而不是主宰,金融的核心属性即“人”不能被淡化或抹掉,人永远是风险的核心点。在质的基础上,科技对于金融的赋能会产生巨大的量变。在资产管理领域,科技可以更好的KYC(know your customer),借助海量的数据和分析,更清晰精确的做好客户画像,这样才能更有的放矢的做好有针对性的资产配置。同时,科技对于风险的识别控制上也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效率的提升,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可以帮助资产管理从业者从风险预测、负面信息、风控模型、数据分析等方向上提高效率和准确性。另外,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科技也可以更好的服务于客户,有针对性的对客户的反馈和服务进行有效提升,提升客户的安全感、体验感和融入感,使资产管理更有效的回归本源,即基于财富的托付和信任。

2018年对于资产管理行业来讲是不同寻常的一年,中美贸易之间的摩擦、监管政策的频发、各种伪金融机构的爆雷,让我们警醒,也带来了非常大的挑战。资产管理行业去虚求实、去伪存真的序章已经开启,这个长青行业如何重塑,我们拭目以待。

2018年7月25日 | 发布:银行风管网 | 分类:形势|行业性风险信息 | 评论:0

发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