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款人潜在信用风险的十大分析方法及五大防范措施
伴随国内经济进入新常态,在经济速度放缓,“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力度加大,金融脱媒等多重因素影响下,信用风险频发,不良贷款大幅攀升,但在信贷“三查”中发现,绝大多数授信企业信用风险产生是一个从潜伏、发作、恶化到爆发逐渐形成的过程,通过对授信企业经营管理和财务分析,往往可以获得很多有价值的信息,并发现其中潜在的信用风险隐患,为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提供良好的机遇,赢得主动权。因此,如何尽早和前瞻性发现企业的潜在信用风险隐患,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应对,是当前信贷管理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授信企业潜在信用风险隐患的前瞻性识别
授信企业信用风险隐患是指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企业经营效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从而产生蒙受损失的机会和可能,将导致资金周转不灵,不能按期偿还债务,甚至造成企业破产。潜在信用风险隐患的前瞻性识别,就是周密地分析授信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透过现象看本质,剖析企业经营活动中存在的种种不利因素,以及对企业偿债能力的影响。
1、盈利质量分析
第一,企业利润来源及总额的下降,如企业主营业务利润下降或亏损,说明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下降。营业利润下降或亏损,可能是企业的举债规模大,利息负担重,企业应降低负债,减少利息支出。利润总额出现下降或亏损除了以上原因,还可能是企业投资发生较大亏损,出现了重大灾害及出售资产损失。如果企业集团母公司合并财务报表的利润总额远低于授信企业的利润总额,则母公司通过关联交易将利润注入授信企业的可能性较大等,从而预测企业经营过程中可能存在较大潜在的风险隐患。
第二,期间费用项目出现不正常降低。如果企业在发展的阶段尽量压缩如开发费用、广告费用、职工培训费等可控性成本,说明企业为了当期的利润规模而降低或推迟了本应发生的支出。如果收入科目增加而费用科目降低,完全可以怀疑企业在粉饰报表中的利润。如果以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更方法使计提各种准备过低,被认为是企业利润恶化的一种信号。
第三,利润质量下降。如连续2-3年盈利现金比率小于1时,说明企业本期净利润中尚存在没有实现的现金收入,即使企业盈利,也可能发生现金短缺,严重时会导致破产。如果过度依赖资产出售、委托理财、财政补贴、资产重组等非营业收入,说明企业可能通过非营业收入和特殊的交易或事项来弥补营业收入的不足。如果关联企业的营业收入和利润所占比例过高,就应从分析其交易的价格、时间等要素入手,判断是否利用关联交易调节利润。
2、现金流量分析
第一,在经营活动中,当经营净现金流量与销售收入的比例持续下降时,一般说明企业的销售收入质量在下降。如果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占经营活动流入现金总额的比重较小,说明该企业的主营业务不突出或应收账款占比较大,在行业竞争中处于劣势状态。如果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短期内剧烈波动,该企业可能存在通过关联交易让关联企业暂时偿还部分债务,再转回给关联企业,或是将经营活动支出放到投资活动中等情况。如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为负数,意味着企业正常经营活动所需的现金支出还需要通过其他方式解决。
第二,在投资活动中。当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大量且为负值时,如果企业不是处于扩大规模时期,存在资金挪用,严重影响企业的发展。如果处置固定资产等所收回的现金净额大或在整个现金流入中所占比重大,说明企业可能处于转产或陷入深度的债务危机之中。
第三,在筹资活动中,如果筹资活动的现金净流出量大幅增加,说明该企业可能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出现问题,应分析具体原因。如果企业将流动资金贷款用于固定资产的购建,就会对企业近期偿债能力产生不良影响。
第四,现金净流量分析,当全部现金流量为正数但经营现金流量为负数的企业,如在大额度筹资生产所需的资金,说明企业隐藏着较大信贷风险。当现金净流量为负数时,如果投资活动现金净流量为正数,经营及筹资活动现金净流量为负数时,可认为企业处于衰退期。此外,只有“自由现金流”可直接用于还款,如货币资金中用于质押、承兑汇票保证金或公积金、公益金等不能用来还款。通过现金流量的分析,发现问题所在,促使企业合理利用资金,化解潜在信贷风险隐患。
3、资产质量分析
首先,应重点关注企业是否存在资产被掏空的现象:如果应收、其他应收、预付帐款等金额大,分析其是否存在资本金抽逃、大股东借款、关联方长期占用以及隐藏投资或亏损等问题。如果企业应收帐款中的大股东欠款较多,可以说是大股东的“提款机”。如果企业的长、短期投资过大,涉及行业多、项目多,资产掏空的嫌疑更大。如果应收账款规模增长超过销售增长,平均收账期显著延长,这样虽然会在短期内刺激销售,长期将使企业面临大量的坏账风险或可能存在通过应收账款虚增营业收入问题。如果在建工程长期不结转,易将费用资本化,使企业的资产和利润虚增。如果无形资产的不正常增加,可能利用研究和开发支出资本化或大量的高估或虚估无形资产,以弥补当期的其他花费或开支。如存货积压,周转过于缓慢,表明企业在产品质量、价格或营销策略等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果授信企业以实物形态进行对外长期投资时,应分析其资产估价的真实性,避免人为改良财务报表的风险隐患。
4、企业主(实际控制人)的人品
企业主是企业的灵魂,其人品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未来。
第一,深入了解企业主背景,重点分析其“成长的故事”,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普通人没有从天上掉下“馅饼”,不可能有很多的权益性资金,如果较多,则其中必有猫腻,要么背后站着一个巨人,即存在实际控制人;要么报表权益资金来源与事实不符,即来源于民间融资或非法收入,需多方验证。
第二,充分利用网络、征信系统及企业自身提供的背景材料评价企业主的信贷风险状况,核查其是否存在炒房、炒原材料、炒股票期货等。或经常往返澳门等地参与赌博,或其将企业大额资金转移至个人账户的现象等,若发现有上述行为,应该拒绝办理信贷业务,已经办理的应增强风险缓释措施。
第三,企业主的诚信状况,可以从其还款记录,包括对其它银行、供应商等债权人的还款记录,以及经营中对合约、纳税等履行情况进行分析判断。
第四,有的企业主为了获得高额收益,将自有资金甚至信贷资金通过民间借贷渠道借出。有的企业主为了摆脱困境,通过民间借贷弥补资金不足。还有的企业主充当资金“掮客”,通过媒介借入借出双方来赚取利差。不论哪种情况,一旦企业资金链断裂,商业银行往往成为最终的受害者。
5、所有者权益分析
第一,注册资金的验证,重点核实自有资金来源于历史积累、关联交易、股东借款、员工集资还是民间融资、他行贷款等,查验货币资金和其他应收款等科目的额度、结构与变化情况,是否存在注资前后与注资金额相同或相近的往来款,综合分析自有资金是否通过拆借或由其它企业代为出资、办理完验资手续后归还对方。关注其他应收款金额是否与实收资本相近,是否存在注资款项短期转入后又立即转出行为。核实交易对手是否为关联企业,判断注资款是否转向关联企业。如果其资本金增多的同时,其它应收款、长期投资等项目也随之增加,就说明企业可能存在虚假出资的问题。
第二,资本结构应区分“输血性”和“盈利性”变化。“输血性”变化会导致企业资产增加,但因此增加的资产其盈利前景是不确定的。如果是“盈利性”变化的盈利质量较高,则意味着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盈利前景看好。
第三,关注资本抽离,如果发现授信企业的经营情况很好,利润累积数额远大于净资产数额时,说明企业主很可能将权益资本抽离进行其他项目的投资,如果隐瞒投资去向,说明其投资情况不妙。
第四,关注资本公积,若资本公积中各类资产的评估增值所占比重过大,将严重影响企业资产真实性,特别是对于实收资本较小但资本公积较大的,核实是否为民间借贷、关联方借贷或假股权真债权资金,提升对授信企业偿债能力的准确判断。
6、投资风险分析
授信企业最大的风险是不考虑自身经济实力,盲目追求非相关多元化的投资冲动,经常是哪里赚钱就一头扎进去,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容易使企业形成高负债,遭遇经济下行的系统性风险时,结果可想而知。如果再投资比率(经营现金净流量与资本性支出的对比)小于1,说明企业资本性支出所需现金包括外部筹措的现金,必须认真分析其投资的可行性和回收期。如果交易对手中存在小额贷款公司等或者银行账户中含有“投资、证券、期货、担保等”的借方交易,企业可能参与了民间借贷。通过其他应收款大额往来明细及款项性质的注释,可了解企业大额资金是否被关联企业占用。如果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扩张过快,涉及的领域过多、过宽,企业在这个时期常常出现资金在数量上和时间上的不平衡,从而造成财务上和经营上的不安全和不稳定,无形中更加重了信贷风险的积累。
7、负债情况分析
第一,当企业过度依靠借款维持经营时,说明企业正常经营资金不足或者扩大生产规模自有资金不足,一旦遇到经营滑坡或者银根紧缩,资金链就会断裂,无法偿还到期债务。当负债经营资产收益率大于债务资本成本率时,才能保证本息到期归还,实现财务杠杆收益。如企业资本结构中债务资本过大,将会产生恶性循环,这样的负债比例一般不宜超过35%,一旦超过这个警戒线,就要尤其谨慎决策。
第二,负债中的“应付款”及“其它应付款”也是一个需花时间核实的科目,往往隐藏着向股东、关联企业或职工的大额借款,削弱了企业未来的偿债能力。如果企业的购货和销售状况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则应付账款规模的不正常增加,表明企业支付能力、资产质量和利润质量可能在逐渐恶化。
第三,重点分析是否涉及民间融资,如果发现该账户在特定日期向特定对象有规律地支付等量小额资金,可判断企业是在支付民间借贷利息。如果该账户资金流水中存在整笔划款,但并非划转给上下游企业或用于归还银行贷款。或者银行贷款到期前几日有资金划入,贷款存量周转后又等量划出,则企业可能存在民间借贷行为。如为大额提现,则有可能是融出资金给其它企业、个人或者归还民间融资。如果贷款的财务费用比企业实际发生的财务费用小得多,说明部分财务费用用于归还民间融资利息。如果企业既有银行贷款,又通过委托贷款、委托理财等形式借出资金,实际是参与民间借贷。
第四,新常态下对外担保越多,潜在的信贷风险越大,要确切查实企业对外担保的金额、类别以及对外开具的债权、债务证明等,尤其关注授信企业与担保单位是否存在隐形关联关系,防止第二还款来源形同虚设。
8、经营状况分析
经营状况恶化是最为常见的信贷风险征兆,常见的是行业危机冲击、下游需求减少、上游支持政策变化、竞争产品提升、替代产品出现、关键人脉资源丧失、核心团队离职等等,
一是对于市场行情分析判断出现偏差,销售不断下滑,从而导致现金流入减少。尤其是对市场交易对手真实情况了解不深透,交易后资金无法收回,会导致企业的流动性加速恶化,一旦发现务必尽早采取相应的风控措施。
二是日常支付异常,如企业代发工资的人数和人均代发额持续递减,则说明企业经营存在问题,需要重点关注和排查。
三是如果以短期借款,包括短期流动资金贷款、银行承兑汇票等支持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在经济下行期极易使企业陷入流动性危机。
9、财务弹性分析
财务弹性是一个企业在面临突发事项而产生现金需求时作出有关反应的能力。如果企业中的可控费用在企业营业收入下降时削减较大,也说明财务弹性较好,反之则较差。如果现金流量表中现金流入相对较少,则弹性弱,易陷入财务危机。如果企业未使用的银行贷款指标占贷款指标总额的比率越高,企业越需要向银行申请贷款,潜在信贷风险越大。如果可迅速转化为现金的非经营资产占经营资产比例较高,说明弹性较强不容易发生偿债风险。如果的长期债务情况欠佳,企业通过发行债券来筹集资金就比较困难,资金周转出现问题,容易陷入债务危机。
10、其它问题分析
有些企业财务报表本身也许没有显示任何问题,但要特别重视各种外在的危险信号:如果出现控制权争议或股东分家很容易造成重大的资产变化,应采取谨慎的态度,也有助于避免重大的判断失误。如企业频繁更换会计师事务所,不恰当地变更重大会计政策或估计,表明企业遭遇一定的经营困境,很有可能会为此掩盖风险。发生重大或有事项如经营管理、体制改革、人事变动、未决诉讼、产品质量保证和赔偿、税务纠纷、为其它企业提供债务担保等,这些事项很可能对企业的偿债能力产生极大影响。还有银行从各自利益出发,以各种形式竞相抽贷,使得企业本已十分脆弱的现金流量骤然枯竭,生产经营难以为继,从而导致失血过多而瞬间“休克”等。
二、如何提高授信企业信用风险前瞻性管理能力
信贷风险识别与管理是当前国内、国际银行信贷管理中永恒话题,同时也关系着银行信贷资金的安全性、运作效率以及市场竞争实力。因此,要求信贷人员有较强的业务素质、敏锐的洞察力及随机应变的能力,来分析不同企业的潜在风险隐性,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以此来进一步提高信贷风险的防范能力。
1、清晰界定管理责任,消除潜在风险隐患
一是严格执行贷前调查程序要求。如在信贷调查及回访中,根据设定的防控指标进行交叉验证或监测,分析企业是否出现异常信号,风险经理和客户经理一起就异常信号对可能出现的潜在风险进行预判,并找出引发这些异常现象的原因,同时,通过异常信号分析,及时发现异常迹象。异常信号如品质有关的信号,银行账户及流水变动,会计政策变更,财务信息及交易对手变化等。风险迹象如企业负责人无法联系或个人信用不良记录,在没有正当理由的情况下撤回或延迟提供与财务、业务、税收或抵押担保有关的信息,或要求提供的其他文件、资产或押品高估等。
二是在审批环节应本着审慎性原则,对在审批过程中发现的重大申报信息疑点,或明显不符合逻辑的信息真实性问题,负有及时提醒前台经营条线进行核实的义务。
三是完善贷后管理。针对授信企业的特殊性制定个性化贷后管理与服务方案,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重点要持续跟踪监控信贷资金的实际流向,关注执行合同的主要内容、要素和相关票证是否发生变化,以及持续经营条件落实情况。严密监控企业生产经营和财务状况的异常动态,严密监控关联交易行为,防止资产和利润的非正常转移。当发现潜在信用风险隐患时,及时退出信贷资金或化解信贷风险,最大限度地保障银行信贷资产权益。
四是对于集团企业健全统一、综合、多维度的授信制度。实行集团整体授信与成员企业单独授信双线控制,从行业、产品和企业三个维度控制该集团企业的表内外授信业务总融资敞口,防范信用膨胀。
2、完善客户管理机制,有效应对潜在风险
第一,创建一个核心载体,即积极整合现有内外信息资源,创建潜在风险企业作为前瞻性风险管理的“核心载体”,切实以客户为中心,将各类业务穿透至底层资产和最终债务人,全面覆盖表内外、本外币业务,实现五个转变:
一是由分散突击性的风险排查转为滚动、持续、递进的风险梳理;
二是由条线分割多头预警作为一个平台上的综合预警;
三是由条线独立定处置方案为前中后台会商定方案;
四是由基层行作为主体的化解处置转为各级管理层合理化解处置;
五是由单纯预警转为以预警管理增效益。
第二,确保管控重点无遗漏。由一级分行负责制定潜在风险企业的进入退出标准,并根据信用风险管理需要实时对标准进行优化调整。实行名单制动态调整管理,潜在风险企业的梳理将“机控”和“人控”相结合,以“机控”的客观提示为基础,综合考虑企业实际情况后,进行人工会诊矫正,将无效预警项目过滤剔除,凡是符合标准的一个不漏,从而确保重点客户无遗漏,管理内容无缺失,管理资源不浪费。
第三,建立潜在风险“会诊”制度,要在全面摸清企业风险底数的基础上,组织不同部门、不同层级共同会诊,多个角度研判授信风险,为突出精准定位,将企业潜在风险进一步划分为预计进入不良、预计发生违约、暂无违约行为等三种情况,进行差别化管理,因户施策,对症下药,灵活应对,讲求实效,适当前置资产保全措施,防止风险苗头蔓延从而演化为实质性风险。
第四,积极稳妥提前化解风险,针对风险隐患突出的企业,重点会商应对措施,逐户“定策略、定方案、定责任人”,每个企业潜在风险根据信贷规模,由不同层级分别组建专班团队进行跟踪管理,每个化解处置方案中的每一个要求均明确具体责任人,前、中、后台相关部门要通力配合,按月监测潜在风险变化、压缩回收情况以及化解处置进度,对于进度缓慢的应预警提示,督促提高处置成效。
第五,增强风险缓释措施,借款人和保证人最好不要处在同一产业链条,严格限制企业间的互保行为。对于企业集团内保证要审慎处理,避免无实质经营业务管理公司的形式化担保,发现保证担保能力弱化时,加大抵质押贷款的比重。对于复杂的企业子公司,通过真实有效的第二还款来源构建企业集团风险防火墙,避免关联企业资金链断裂引发连锁反应,防止信用风险传染放大。
3、运用大数据,提升风险实时监控
第一,依托大数据分析,建立起跨业务条线、跨机构、跨地区的全行统一的信息分析处理平台,助力基层行及时发现企业刻意隐瞒或藏匿的关联关系及关联交易的风险隐患。促进审批人员站在更高的角度掌握到信贷经营人员所不知的非财务和财务信息,提升信贷审批决策的科学性。
第二,运用大数据分析构建以现金流为基础的信贷风险隐患实时预警体系,健全潜在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机制,对企业经营情况进行全方位的监测和动态分析,加强监测疑点核实管理,及时发现异常信号和异常迹象,有针对地采取措施防范和规避风险。
第三,运用大数据组建全行风险监控中心,发现潜在风险点后,审阅有关材料,评估风险程度,灵活应对,及时决策,讲求实效,将风险化解于萌芽状态。
4、加强技术创新,提升潜在风险甄别能力
实时预警和及时决策,这是争取时间减少信用风险的重要措施。
第一,建立不正当关联交易预警模块。判断是否大股东股权比例高,其它应收(应付)款比重大,其它业务利润占利润总额的比重大,投资收益或营业外收支净额占利润总额的比例大。判断是否存在低买高卖的关联购销,是否存在关联方分摊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等费用项目,是否存在关联方资金融通关系,是否存在关联方收取大量资金占用费的情况,密切关注关联交易中有关资产的无偿或低价转移等。
第二,设计总量关联交易预警阈值,从合并会计报表中揭示关联交易的程度。当应收款项、预付款项、存货、长期投资、应付款项、预收款项、营业收入、投资收益等科目合并前后数额变化很大时,触发警报并说明集团内部关联交易程度,通过一系列的关联交易分析,真实还原集团财务状况。
第三,建立客户信用度积分和风险度积分管理,以动态化、高频次、数字化形式衡量集团客户关联企业群的信用水平和风险程度,如企业主动披露关联交易、贸易真实合理、纳税正常等给予信用积分;而故意隐瞒关联交易、虚构贸易资料、企业主涉嫌高息借贷等给予风险积分。
5、提高队伍素质,完善内控制度
一是加强培训,注重培养提高信贷人员风险识别、风险监测、风险预警、风险处理的能力,有针对性地实现由感性、经验型、关系型的信贷从业人员结构向理性、知识型、专家型的结构转变,为识别企业潜在的风险隐患提供智力保障。
二是强化经营主责任人管理。对于发现有潜在风险的企业,增加申报行主要负责人为项目经营主责任人,强化一把手对潜在风险资产的管理责任,将其职责量化、细化、具体化,实现风险的早预警、早报告、早处置。
三是完善绩效考核机制。通过严肃奖惩,保证潜在风险客户管理质量,对在信贷管理中不尽职且导致信贷风险未被及时发现和控制的或未纳入潜在风险客户管理即进入不良的,要严肃追究直接责任人和相关领导的责任。以严苛的问责来保证信贷各项制度的不折不扣执行。
四是建立聘任机制,聘请一批兼职专家为新常态下新兴领域和产能过剩的客户授信出谋划策,避免因市场或技术风险造成信用风险。此外,通过专家咨询,使经办行更早了解各个产业发展的最新动态,以便及早介入或退出相关项目,增强潜在信贷风险识别的前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