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虚金融评论6-日益严峻形势下的中国银行业
先谈谈近期的几个情况:
1、2016年第一季度我国国民生产总值(GDP)增长6.7%,国家统计局公布此数据时给出的评论是“开局良好”。对比先前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6.5%-7%增长目标,实际增长速度位于“合理”区间内。而对比前段时间的市场预测和预判,这个速度是远超预期的,尤其是3月份单月的反弹趋势较为明显。
2、但是,深入来看,以上整体增长数据,其实建立在第一季度房地产和基建投资大幅扩张的基础之上。也就是说,制造业、服务业(不包括金融服务业)仍然未出现明显复苏迹象,尤其是在剔除春节后“恢复开工”这部分增长之后。而批发零售业在剔除“春节期间阶段性消费”这个特殊部分后,也没有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和拉动力。
制造业目前面临的主要困难有个:一是产能过剩的压力,主要分布于高耗能、低竞争力的传统制造业上,理论上这些制造业应该被淘汰,或是对结构开展大力调整,但由于其规模都比较大,又受到方方面面因素的制约,决定了这是一个漫长、痛苦和艰巨的过程。二是房地产业过度、不合理扩张对制造业的侵蚀和挤压作用,其后果是资金不足,土地等生产要素也不足,在某些一二线城市,连制造业企业员工的买房等生活压力也是不容忽视的,包括华为等高端制造业企业(相关情况请点击这里浏览)。
目前,经济界和金融界已普遍认为,房地产和基建绝不是万能药,也不是长效药,最多只能作为一种短期的、微观的刺激手段,而我们国家目前的最大问题是,对这种药已经产生了严重的依赖性。有必要清醒的认识到,第一季度房地产市场的增长,带有故意炒作和非理性的恐慌等因素,而这些不正常的情况,将大大抵减“去库存”这个总体战略已经取得的成效,并给未来造成更大的风险。
3、股市站上3000点(以‘上证综指’为例)之后,进一步增长变得有些乏力,而诸多利空消息和由此产生的市场波动开始了日益频繁的发生。所以,在未来一段时间如果没有切实有效的措施,股市变化的不确定性将会不断累积,第二、三季度股市反弹的利好条件也可能会被错误的提前透支掉,最后还会给长期发展带来巨大隐患。此外,我们国家股市某些运行机制尚不健全的问题依然比较棘手,未得到根本性改变,包括某些上市公司的违规操作行为,都可能给市场的稳定、增长,以及中小投资者利益的保护带来巨大挑战。
4、前段时间,《人民日报》就当前和未来经济形势采访某“权威人士”时(相关信息请点击这里浏览),对于下一步的宏观经济走势和预期,“权威人士”已经“更改口径”为“L型”,这种由传统的较为乐观的总体判断变为相对谨慎的新动向,说明有些困难已经不是一般的大了。
对于银行来说:
1、首先必须明确的是,银行业是整个经济与金融的核心及晴雨表。银行的盈利,应当建立在经济繁荣的基础之上。而换一个角度来看,这几年经济下行,银行自然也无法超脱于事外。
进一步来看,实体经济不景气,是银行坏账增加的最主要根源。最为典型的就是制造业、批发零售业,这两大行业门类是银行最大的客户群所在,但现在这两大行业的状况并不乐观,新增信用风险与已形成的风险将有可能出现叠加的局面。而对于部分零售银行来说,今年五月份正式启动的营改增扩大试点,还将给部分行业客户的经营、盈利和还款能力带来阶段性的影响,其中并不能排除负面影响。
2、“房地产泡沫”始终是银行信贷资产质量最大的风险隐患。理论上来说,抵押是银行信用风险防控的最后一道防线,而房产类抵押物贬值,或是处置时间的延长,处置难度的增加等因素,都会加大银行的信用风险。子虚认为,三四线城市的房价至少已不再可能出现大幅上涨了,因为在其中一端,供应量早就饱和,而在另一端,潜在客户的规模在未来并没有明显增长的迹象(反倒是老龄化加剧的情况日益突出)。因此有理由认为,这些地区的银行将逐渐失去持续盈利(以业务的不断扩张为基础)和良好控制住风险的重要条件。
子虚认为,着眼于长期,银行非常有必要与房地产做一个切割。要知道银行发展的关键在于资金的流动,而资金大量集中于房地产这一个领域,沾染上过多的“不动产属性”,加上房地产市场“滞涨”的逐步显现,银行资金就算是彻底被困住了。日本最近三十年的经济,就是这个教训。而美国也曾面临这样的问题,但它利用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把国内的金融问题给转移到了其它国家,也就是网上常说的“又一次薅全世界的羊毛”了。而中国没有这个有利条件,因为人民币离国际化还有很远很远的距离,中国现在还只有“成为风险的最终承接者”这个机会。
3、在互联网金融等新兴产业的竞争压力下,传统银行正面临转型的巨大压力,而人才则是银行转型的最重要条件。然而,目前不少银行招聘和人才引进的形势正处于下行区间,另有不少银行甚至面临着人员流失乃至高素质员工流失的问题。这些情况,都将给银行的可持续发展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前段时间,平安集团的一位高管对媒体宣称,银行没有什么高深的东西,他们准备将平安保险的两万名代销人员转换成银行营销人员。不过子虚通过梳理自己十年的银行从业经历,认为银行真的是一个技术密集型的行业,唯有知识和经验非常丰富的员工,包括出色的全方位客户经理,也包括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才是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核心”所在。因此,在开展经营管理,以及成本核算与控制的时候,必须充分重视员工这个要素的重要性,把员工的稳定性提到足够高度。同时,银行的创新与转型也需要是两个方面相辅相成的,不仅要注重技术和手段的创新,也要注重管理方式的创新。就员工自我展示平台和自我价值实现体系的建设来看,客观的说,我们国家不少银行是比较保守的,仍然是传统模式,这是银行在当前的金融市场竞争中常常处于不利地位的重要因素,也是未来深化改革的关键点。
据子虚分析,我们国家的银行业目前可能正处于一个周期性的低谷期,离下一个复苏期大约短则3-5年,长则7-8年,这是不利的内部因素。而其它相关行业的挖人,则是需要高度重视的外部因素。
针对较为严峻的新形势,中国银行业可能需要以下对策:
1、转变为相对谨慎的业务发展政策,不能再盲目地做市场扩张和业务拓展了,要把防控风险提到更重要的位置,严格执行风险限额,切实避免区域性、行业性、系统性风险的大规模集中性爆发。
2、可以考虑利用“一行三会”整顿互联网金融,P2P,影子银行(代销保险/基金)的契机,为银行自营理财业务抢占市场。银行有资金池大,整体抗风险能力强,市场议价能力强的优势,可以充分利用这方面的优势,在宣传营销中强调产品的风险控制能力,以赢得客户信任。当然,宣传话术一定得注意,特别是要防止触及新《广告法》规定的红线。这里再说句题外话,2015年底以来,多家保险公司举牌银行,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想“借用”银行的资金规模优势和风险控制能力,不过,个人对这些情况持保留意见,认为需要重视保险和银行这两大行业间系统性风险的传导问题。
3、第二、三季度还是有可以利用的政策条件。比如第二季度末到第三季度初,也就是2016年过半的时候,财政资金投放会出现一个小高潮,这是历年的普遍规律,将有效促进部分行业的回暖,并有效拉动银行信贷的增长。又比如前期部分政策成效的进一步释放,以及部分行业旺季的逐渐到来,都将是有利于银行信贷规模上升和整体资产质量改善(冲淡不良率等)的重要条件。
4、就宏观调控预期来说,仍然不能完全“相信”市场化原则,在我们国家,还是要注意“政策市”的影响力。比如近期国际油价出现上升趋势,发展委立即运用“行政手段”上调了国内油价,但国内汽柴油市场在这一次并不是直接的、简单的挂钩国际形势,因为在新加坡、青岛港外,大量油轮正在扎堆,有部分运输企业,甚至需要通过银行贷款来解决入港前等待过程中的成本增加,这是微观方面的国内外差异,但可能对银行造成行业性风险。
— — — — — — — — — —
最后补充两点题外话:
1、个人以为,股市的未来半年预期需要偏保守。子虚依然坚持先前评论中有关“牛市”的判断,因为这是一个“政治问题”,属于“政治正确”的范畴。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如果愿意在“慢牛”周期中长期等待,希望还是有的。而如果打算选择“相对”短线,2700点可能是底部,而3050-3100点可能是近期有望出手套现的“节点”。网上有人预测,2016年会冲上3200点到3350点,但子虚觉得,3100点之上,难度就比较大了,与此同时,波动的风险和诸多不确定性也将大幅增加。
2、现在买房就不要着急了,一二线城市可以等待不同时间段的变化,有可能会出台某个政策,就改变了整个市场。三四线城市更是彻底不用着急了,房价不会再上涨了,因为没有多少上涨的基础了。当然,个别地段——只是个别地段——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工作尚不稳定的(包括想跳槽的),工资变化幅度的预期较大的,事业处于快速上升期难以分出过多精力的,居住地暂无法确定的(包括无法取得户口等),自己主见不足易受朋友同事观点影响的,建议都不要贸然出手买房。现在完全可以等,基本上不会吃亏的。此外,市中心、学区、交通便利地区、新房这些条件,可以优先考虑,而其余的“普通”房源,在解决基本住房需求或是改善性住房需求之外,都可能是带有负担的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