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站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安全与隐私 | 查看权限 | WAP版  北京林业大学的非官方资料站
你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北林印象|历史 / 正文内容

北京林业大学校址那些事儿
时间:2016-6-29 22:24:56 | 作者 : 银杏树下 | 分类 : 北林印象|历史 | 浏览: 次 | 已有 0 人对本文发表了看法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6月国家召开第一次全国高等教育会议,提出要调整院系,进行专业设置教学改革。当时的林业部部长梁希先后向周恩来、陈云、李先念、薄一波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出建立北京林学院,得到中央领导的支持。经过两年准备,1952年院系调整决定成立北京、东北、南京3所林学院,北京林业大学的建校之路开始了。

北京林业大学在办学之初叫做北京林学院,是由北京农业大学森林系和河北农学院森林系合并组成的。溯其渊源,北京农业大学森林系前身是京师大学堂分科大学,而河北农学院森林系前身是清末的直隶农务学堂。

在刚建校时,林业部给我们学校的定位是:“地处华北平原,面对大面积荒山荒地、应以造林、水土保持位重点。”这个意见对学校的建设和发展起到重大的影响,也由此我们学校的林学和水土保持专业到目前也都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建校的历程是艰辛的。最初学校没有地方,于是将办学地点临时选在了北京西山大觉寺。大觉寺为著名古刹,有建筑面积4871.1平方米,连同其附近的莲花寺、普照寺、秀峰寺及响塘庙,建筑面积总计9310.6平方米,稍加整修即可开学上课。大觉寺背靠西山,可辟为林场有利于教学和实习。但是,本来是寺庙的建筑用于教学实在是无奈之举。当时学校生活条件很艰苦,男生住在大觉寺旁边的莲花寺,女生住在七叶树院,两人一张双层床,没有放桌椅的地方,每人发一个马扎,以床代桌,称之为老八路作风。其实住宿条件的简陋还可以克服,在那个年代交通工具缺乏,从城区到学校一趟要颠簸几个小时。在那时,只有一辆私营信丰车行的以木炭为动力燃料的汽车,往返于大觉寺和颐和园,后来学校买了一辆旧卡车改造了一下,成为中轿车用于假日接送教师回家。因此,一般情况下教师学生很少进城,有时要进城要是赶不上车,就要从颐和园步行到大觉寺。在这种情况下,当时林学院的李相符院长深有感触说:“大觉寺哪能办学呀?连兼课教师都请不来!”所以,学校一直谋划建立新校区。

1952年高教部召开了关于研究北京文教区建设计划的会议,会上决定:将清华园京包铁路以东的肖聚庄(今肖庄)一带安排北京林学院,北京农业大学,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建校。当时负责建校的就是李相符院长,最初的安排是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在东,北京农业大学在中间,林学院在西面。李相符院长得知后,立即向高教部提出购地要求:根据北京林学院发展远景,面积不要少于1000亩(66.6公顷)土地。但后来高教部提出的院校土地分配没有达到1000亩,林学院的建校委员会认为不能同意。李相符院长通过电话向周恩来总理阐明了北京林学院的建设规划及其根据,请求总理予以关怀与支持。周总理通知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要考虑北京林学院要求,作出合理安排。而与此同时,北京农学院也认为他们学校被夹在林学院和农机学院之间没有前途,就把他们已经建成的学生宿舍(今天我们的三号楼)和教学楼(计算机中心)的房子卖给了我们,另选校址。

1954年11月,学校基本建成了,竣工的建筑有:专业楼、学生宿舍楼、食堂、教工宿舍楼、汽车房、锅炉房以及部分平房。大觉寺的学生们终于在5个月的搬迁后从大觉寺住进了新校址,也就是我们今天的北京林业大学。师生们进校后面对荒芜的校园,义务劳动挖成人工湖,堆砌土山,并栽种数百种树种,建立起来教学科研基地–植物园。经过两年的共同奋斗,到1958年,植物园已种植木本植物300余种,草本植物及花卉400种,建成了一座植物繁多、绿树成荫、繁花似锦,山水相映、小桥流水、曲径通幽、引人入胜、风景优美、胜似公园的植物园,被周边居民称为“环境最优美,水体最清洁,空气最清新”的城市园林。学生夏天可以游泳,冬天能够滑冰,也是当时首都八大院校情侣集中聚集的地方。

1969年10月,文化大革命波及到北京各大专院校,林彪发出战备疏散的“一号命令”,下令北京各大专院校纷纷迁出北京。

我校的教职员工和学生向上级反映意见表示反对,但无济于事。无奈于大形势,我校师生不得不迁出北京,在搬迁过程中,林业部军官想将北京林学院撤销解散,这一行为激起师生员工的强烈愤慨,并把情况反映到国务院,这一事件终于被解决。

1971年10月,北京林学院改名为云南林业学院,决定在下关市石曲建校,院本部设在下关市的下关市委党校,教职工及其家属临时安住在下关市的满江村、向阳村、凤鸣村、文献村等地的白族农户家。居住条件依附于农户,建校工作困难重重,当地领导强调不得占用农田,不支持建校,校址迟迟不能落实。此时,人心涣散,学校陷入瘫痪状态。

1973年,事情终于有了转机,云南省科教局下令,我校前往昆明楸木园建校,风风雨雨近四年,学校终于有了短暂的安宁。

一眨眼又是四年过去了,在这段时间里,1973年10月,我校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1974年4月,云南省委宣传部派由昆明钢铁厂工人组成的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进驻我校,参与院党核心组及各系处的领导。1975年初,全国高校掀起“朝农经验”,大学要越办越向下,此形势下,我校党核心组提出“学朝农、赶朝农、誓把林院变朝农”的口号,招收了一个林业专业“社来社去” 班……

1976年,四人帮终于被粉碎了,但是文化大革命带给学校的创伤却仍旧历历在目,种种纠结在一起的错误政策。使广大师生员工17年辛苦经营的一所高等林业学府濒于绝境。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国拨乱反正与改革开放同步进行,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国人民开始了新的长征,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下,1979年底我校迁返北京原校址,结束了十年动荡的生活。

曾经的校园已经面目全非。我校校舍被多个单位所占据,包括: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环境化学研究所,北京市第三建筑公司仓库,北京市房修二公司仓库,北京农业科学院作物所、蔬菜所、气象室,新华印刷厂等,被占用的面积占本校原有建筑面积的绝大部分。当时的境况可想而知,师生员工生活条件极差,缺少教学用房,缺少学生及教职工宿舍,许多师生员工不得不住进了临时建起的建议的木板房内,难耐严寒酷暑,生活十分艰难。

1978年至1981年,经过三年的不懈努力,我校先后收回了大礼堂、学生1-7号楼、林业楼、专业楼、森工楼、教师楼、东平房和部分家属宿舍,收回了大觉寺、妙峰山教学实验林场、苗圃以及体育运动场、茶浴室等一些公共设施,1982年至1991年的十年间,我校陆续收回了学生8号楼、职工食堂、实验楼、金工厂以及职工食堂等。至1991年底,外单位(除社会户以外)占用本校的校舍已经全部收回。土地所有权除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占用的植物园17.3公顷和置换给中国科学院环境化学研究所4.7公顷以外,皆于1985年收回。师生员工们终于有了安静的学习环境、稳定的住所、专业的实验场所,欣慰中唯一的遗憾便是处本校校园中心地带的植物园如今已被填为平地,当日师生嬉戏游玩的地方、环境优美的教育科研基地被毁于一旦。

经历了近三十年的风风雨雨,北京林学院终于拨开云雾见日出,迎来了她的新一轮充满朝气的成长和壮大!

  • 谢谢你浏览本页内容,你的关注与支持是本站不断发展的最大动力!
  • 如果你有什么意见或建议,请点击这里告诉我们
  • 如果你觉得本页内容对你确实有所帮助,请点击页面右边浮窗中的分享按钮,将本页推荐给更多的朋友。本站将努力为你奉献更多有用的内容。
  • 转载请注明:本文转载自银杏树下(http://stuit.cn/Ugt/)谢谢合作!

发表评论:

必填项 敬请留下你的尊姓大名或网络昵称

选填项 绝对保密,主要是方便我们随后联系到你

选填项 欢迎站长留下链接以便互访

必填项 防范注册机的措施。如果看不清楚,可以直接点击验证码以刷新

记住我,下次回复时不用重新输入个人信息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Copyright 2001-2022 银杏树下(Ugt.StuIt.Cn)All Rights Reserved.  |  源程序:Z-Blog 2.2 源模板:天兴  |  二次开发:菁菁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