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 这首诗被浏览了17次 |
[先秦] 孔子 |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注释与赏析《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为历代儒客习阅之经典名篇。《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该句字面意为“学习后按时温习或实践,不也令人愉悦吗”,强调知行合一的学习理念,与后文共同构成《学而》章的核心思想,反映儒家对修身治学的重视。 历代学者对“时”“习”等概念存在不同阐释。宋代朱熹注“时习”为反复研习以巩固学问,汉代至清代注疏侧重道德修养层面,现代学者杨伯峻等主张“习”指实践应用。 ⑴子:先生,指孔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如今山东曲阜)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⑵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他自己的学说 ⑶时习:时常地去复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人教版教材中也将“时习”解释为“时常地复习”。“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时,按时。 ⑷说:通假字,音yuè,实意“悦”的古体字,愉快。 ⑸朋:上古朋和友是有区别的:同门(师)为朋,同志为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⑹乐:音lè,古音luò。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⑺人不知: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⑻愠:(yùn)生气,发怒。 ⑼君子:指有才德的人。 ⑽曰:说,说道。 ⑾而:顺接连词,表示被连接的两个部分意思是顺着下来的。 ⑿之:代词,指学到的知识。 ⒀不:不是。 ⒁乎:语助词,相当于“吗”。“不亦……乎”,即“不是……吗”,反问句式。 ⒂自:从。 ⒃知:了解。 |
白话译文孔子说:"学习后经常用所学的知识经常复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 |
行者的注解初一上语文课文 |
叫叫未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