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言诗]秦中吟十首▪其十(买花/牡丹)
   这首诗被浏览了4
  [唐朝] 白居易

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
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
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
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
上张幄幕庇,旁织巴篱护。
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
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
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
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喻:
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注释与赏析
《秦中吟十首》是白居易在唐宪宗元和五年(公元810年)前后创作于长安的一组讽喻诗。这些诗是反映中唐时期社会史实的现实主义作品。诗人把在长安的所见所闻一一记录下来,将那一时期人民生活的困苦与富豪权贵、贪官污吏们生活的豪奢加以对比,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作者对当政者进行了尖锐的讽刺,同时也表达了对百姓生活困苦的深切同情与深沉的忧国之情。
这些诗在反映社会现实,抨击黑暗势力方面相当深刻,发人深省。后世评论者常以其与杜甫诗歌相提并论。白居易自己在《赠李绅》诗中说:“十首秦吟近正声。”在《与元九书》中又说:“闻《秦中吟》,则权豪贵近者相目而变色矣。”作为白居易讽喻诗的代表作,这组诗在艺术形式上体现了以下特点:一、主题的专一和明确。白居易自言《秦中吟十首》是“一吟悲一事”,一首诗只集中地写一件事,不旁涉他事,不另出他意,这就是主题的专一。在题材方面,所谓“一吟悲一事”,也不是漫无选择任何一件事,而是从纷繁的各类真人真事中选取最典型的事物。而且“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主题非常明确。二、鲜明的对比,特别是阶级对比。诗人往往先尽情摹写统治阶级的糜烂生活,而在诗的末尾忽然突出一个对立面,反戈一击,这样来加重对统治阶级的鞭挞。如《轻肥》《歌舞》《买花》等。三、语言的通俗化,平易近人。这本是白居易诗歌的一般风格,但在《秦中吟十首》中尤为突出。

《买花》一诗的构思,仅仅从买花这个小角度落墨,深透剖析,就揭露出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在白居易生活的时代,贵族官僚豪奢游荡,一掷千金。这诗末用“田舍翁”的叹息作结:“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这里含有十分深刻的意义,已经触及到了当时不合理的社会经济制度本身。所谓“权豪贵近者相目而变色”,主要原因就在于此。

90.买花:一作“牡丹”。
91.喧喧:喧闹嘈杂的声音。度:过。
92.酬直:即酬值,指买花付钱。
93.灼(zhuó)灼:色彩鲜艳的样子。
94.戋(jiān)戋:细小,微少的样子;一说“委积貌”,形容二十五匹帛堆积起来的庞大体积。五束素:五捆白绢,形容白花的姿态;一说指花的价钱。
95.幄(wò)幕:篷帐帘幕。一作“帷幄”。
96.织:编。巴:一作“笆”。
97.移来:从市上买来移栽。一作“迁来”。
98.喻:知道,了解。
99.中人:即中户,中等人家。唐代按户口征收赋税,分为上中下三等。

白话译文
长安城的春天已经临暮,一路上闹哄哄车马竞度。
都说是到了牡丹盛开的时节,相互跟随着一齐买花去。
牡丹花的价钱贵贱不一,价钱多少要看花的朵数。
上百朵的红牡丹多么鲜艳,微少的五本白牡丹更觉雅素。
上面张开帐篷遮蔽阳光,旁边编织了篱笆加以保护。
既洒上水又培上肥沃的泥土,虽是移栽而颜色依然如故。
家家买花,已经习以为俗;人人赏花,都是执迷不悟。
有一个农村的庄稼汉,无意中也来到了买花之处。
目睹此情景,不由得低头长叹,然而此叹没有人晓喻:
一丛红牡丹的价钱,抵得上十户中等人家一年的税赋。

行者的注解
---

叫叫未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