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言诗]秦中吟十首▪其七(轻肥/江南旱)
   这首诗被浏览了4
  [唐朝] 白居易

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
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
朱绂皆大夫,紫绶或将军。
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
樽罍溢九酝,水陆罗八珍。
果擘洞庭橘,脍切天池鳞。
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
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注释与赏析
《秦中吟十首》是白居易在唐宪宗元和五年(公元810年)前后创作于长安的一组讽喻诗。这些诗是反映中唐时期社会史实的现实主义作品。诗人把在长安的所见所闻一一记录下来,将那一时期人民生活的困苦与富豪权贵、贪官污吏们生活的豪奢加以对比,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作者对当政者进行了尖锐的讽刺,同时也表达了对百姓生活困苦的深切同情与深沉的忧国之情。
这些诗在反映社会现实,抨击黑暗势力方面相当深刻,发人深省。后世评论者常以其与杜甫诗歌相提并论。白居易自己在《赠李绅》诗中说:“十首秦吟近正声。”在《与元九书》中又说:“闻《秦中吟》,则权豪贵近者相目而变色矣。”作为白居易讽喻诗的代表作,这组诗在艺术形式上体现了以下特点:一、主题的专一和明确。白居易自言《秦中吟十首》是“一吟悲一事”,一首诗只集中地写一件事,不旁涉他事,不另出他意,这就是主题的专一。在题材方面,所谓“一吟悲一事”,也不是漫无选择任何一件事,而是从纷繁的各类真人真事中选取最典型的事物。而且“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主题非常明确。二、鲜明的对比,特别是阶级对比。诗人往往先尽情摹写统治阶级的糜烂生活,而在诗的末尾忽然突出一个对立面,反戈一击,这样来加重对统治阶级的鞭挞。如《轻肥》《歌舞》《买花》等。三、语言的通俗化,平易近人。这本是白居易诗歌的一般风格,但在《秦中吟十首》中尤为突出。

《轻肥》首先极言了内臣的生活之豪奢,最后于结尾处通过“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这样的强烈对比揭明主旨,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的社会矛盾,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和为国为民的可贵立场。

65.轻肥:一作“江南旱”。诗名取自《论语·雍也》:“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后世以“轻肥”借指达官贵人。
66.内臣:原指皇上身边的近臣,这里指宦官。
67.朱绂(fú):系官印的丝织绳带,这里借指服色。唐制:五品以上服绯(朱红色)。
68.紫绶(shòu):系官印的的带子,只有高官才能用,这里借指服色。唐制:三品以上服紫。
69.军:指左右神策军,保卫皇帝的禁军之一。
70.樽(zūn)罍(léi):指陈酒的器皿。九酝(yùn):美酒名。
71.擘(bò):剖,分开。洞庭橘:太湖洞庭山产的橘子。这里泛指珍果。
72.脍(kuài)切:将鱼肉切做菜。鳞池鱼:大海的鱼。

白话译文
骄纵飞扬的意气充满整条道路,鞍马的光亮照得见细小的灰尘。
请问路人那些人是谁,路人回答说他们都是宦官,皇帝的内臣。
佩带着表示大夫地位的红色丝带和象征将军身份的紫色丝带。
夸耀着身份,即将到军队里赴宴,数量众多,场面盛大。
酒杯里满盛的是美酒佳酿,桌盘上罗列的是各处的山珍海味。
有洞庭湖边产的橘子作为水果,细切的鱼脍味美鲜嫩。
他们在肴饱之后仍旧坦然自得,酒醉之后神气益发骄横。
然而这一年江南大旱,衢州出现了人吃人的惨痛场景。

行者的注解
---

叫叫未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