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到1936年期间,虽然是鲁迅先生一生中的最后阶段,却因为被奉为新成立的在社会上乃至国内外具有极大影响力的左翼作家联盟的“精神领袖”,他的名声和威望达到了顶点。然而,据说这几年鲁迅先生实际上从未参加过左联的任何会议,只有联络员不定期给他带来一些工作开展和活动进展方面的消息。
左联的实际领导者是周扬,这是一个在当时仅二十出头的年轻人(1908年出生),1927年入党,不仅担任左联的党团书记,还荣膺中共上海(中央)局文化工作委员会书记,文化总同盟书记等职务。
上世纪前半叶的中国,真的称得上是糟透了。虽然有过辛亥革命这样的事件,却总是屡战屡败,让全体国人几乎看不到什么改革或是革命可以取得成功的希望。在这种“城头变幻大王旗”日益成为一种“常态”的大环境下,由越来越多的失望而逐渐陷入绝望,应当是一种理所当然以及被充分理解的结果,正如鲁迅先生在《呐喊自序》中所引用的一段话:这是“一间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铁屋子,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而普遍的观点则认为“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