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之前已经去过好几趟正阳关,但都是来去匆匆,基本上没拍到什么照片。己亥年的春天,清明之前,找了个风和日丽的周末,把叫叫也给早早地弄起来,我们一家三口赶在上午十点前抵达正阳关,一直玩到下午十六点。这一回,总算是“走马观花”的整体游览了一遍,也拍了不少照片^_^
古语有云:“长淮三面八百里,七十二水通正阳。”另有古语说:“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淮河从陕西、河南交界处的桐柏山发源后,一路汇集“七十二水”,又完成了一个从西北向东北拐过的近90度大弯,在正阳关附近,拓展出较为宽阔的河面,这就是东坡学士所赞美的水天相接的广阔“长淮”(请点击这里查看)。需要特别提到的是,淮河主要呈由西向东的流向,然而淮河的正阳关河段,却是西南向东北的流向,正阳关镇位于淮河的东岸,这就是那个90度大弯所决定的。正阳关镇的南面,发源于大别山的淠河(淮河第一大支流)奔涌而来,水量大且水质清澈,汇入淮河的地方被称为“清河口”。正阳关镇的北面,穿过了豫东、皖北大平原的颍河逶迤南下,因为与淠河水的颜色有一定的差别,汇入淮河的地方则被称为“沫河口”。在水运作为最主要交通方式的漫长时期,正阳关相当于十字路口,通过黄河、淮河、大运河乃至长江航道,连起了西面的中原地区,东面的苏中和苏北地区,北面的华北地区,南面的江淮地区,以及东南方向的江南地区,据说在明清及以前,总是“帆樯林立,舳舻千里,旌旗蔽空”的景象。明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此处正式设立征收税赋的关口,直属户部管理,“正阳关”因此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