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国际史】2016年12月25日 齐奥塞斯库:被人民在圣诞节枪决的独裁者
今天是圣诞节,所以再发一篇多年前的一个圣诞节所发生的“悲剧”。
2016年5月25日,晓路曾经转载过一篇网文《东欧剧变是如何发生的》,里面就提到了齐奥塞斯库的事情。而今天转的这篇文章是专门写他的个人经历的,内容更为详实。
2016年1月起,“大杂烩-网文推荐”栏目并入“博客-微评论”栏目
— — — — — — — — — —
2015年11月23日
透视陈独秀:为何能连任中共五届最高领导?从头号功臣到无人喝彩
其实在兴中会成立(1894年)到同盟会成立(1905年),到辛亥革命(以1911年武昌起义为主要标志),到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1912年),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者组织大都是比较自由、民主的,基本符合近现代国际上相对先进政党的标准。不过,在经历了差不多二十年的屡战屡败之后,革命的旗手孙中山或许是因为受到了某种刺激,在某些思想上变得日益保守起来。孙中山认识到了当时国民党内部的涣散,是不利于革命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然而他提出的改革方案,居然是要求全体党员树立起对其个人的崇拜与服从,甚至还要立誓和按手印,搞的跟封建时代的地下帮会似的。于是一大批功勋卓著,能力最强,威望极高、资格也很老的革命家,都因为这件事选择了与孙中山分道扬镳。其中比较有名的包括李烈钧,谭人凤等人,尤其是黄兴,这可是在1911年“孙黄革命”(武昌起义的别称)时数一数二的人物呢。
记得我们小的时候,政治气氛还不是现在这样的开放,而我们父母经历了因言获罪的文革时代,以及“BJ”及其后在言论自由和管制措施的反复,总的来说是比较谨慎的,因此我们获取各种认识的渠道主要来源于教科书,在教科书之外,尤其是社会科学方面的东西少之又少。
那时候的教科书还有点“左”,比如关于苏联的历史,很大程度上沿用了斯大林模式的观点。于是斗争中的失败者托洛茨基,按照“成王败寇”的规律,自然被贴上了叛徒、修正主义者之类的标签,被列入反面典型与批判用靶子的系列。
这几年学术研究领域有所开放,关于托洛茨基的资料逐渐为人们所掌握。这使得我们有机会改变过去的片面认识,托洛茨基作为一个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军事家,甚至在经济管理方面也有着独特见解的人物的形象日渐丰满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