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11日 读书人能为社会做什么
读完这篇文章,主要有以下几点感想:
1、国家中和社会上,应当有一个群体(而且数量不能够太少),保持和坚持着崇高的理想,以及良好的品行。这个群体的最重要作用是为世人范,并代表着先进文化和社会不断进步的方向。
2、“读书人”不应当局限于各种事物的表面,要切忌浮躁和肤浅,要把眼光尽量放长远,此外,还要勇于和善于压制住自己的和社会上“流行”的私欲、虚荣这些东西。唯有达到了这些标准,不为世俗所同化、污染,才能让整个国家与社会始终有一种希望。
第一次“正规”地阅读《白鹿原》,差不多是在2006年-2009年(具体时间记不清楚了),那时候我在大别山深处的小城金寨工作,还没有谈恋爱 ^_^,所以,晚上总是有大把大把的时间来读书,那个阶段,甚至把《史记》都给“泛读”了一遍呢。
就个人所理解的“文学艺术水平”来看,陈忠实的作品与莫言等人的作品似乎“不相上下”,只不过莫言在2012年“正好”对上了瑞典那帮“权威”的胃口,呵呵。行者认为,最近一百多年来,我们国家并不缺可以摘取诺贝尔文学奖桂冠的作家和作品,但是,“机遇”是比较难得的。一方面,这个世界上有那么多的国家和地区,总不能一直给“某一片”来占便宜啊。另一方面,也总不能完完全全的“公平公正公开”,完完全全不让那帮“权威”夹带点“私货”,比如搞个“意识形态划线”之类的啊~~~
记得我们这一代人上学的时候,至少涵盖了小学和中学的十二个年头,历史教科书上总是“不厌其烦”地讲授着社会发展在总体上可以分为五个阶段的理论,即全世界都遵循着“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包括中国特有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模式)→社会主义社会(其高级阶段是共产主义社会)”发展规律。
但是,进入大学以后,看到了更多的“一手资料”和不同观点之后,才发现,原来这仅仅是斯大林同志“个人”的一种“演绎”而已。据说斯大林这个论断的最初理论来源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所说的一句话:“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做是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但从这句话的语气上来看,马克思当时或许只是与大家简单“探讨”一下,不过,在经过斯大林的一番加工,尤其是在斯大林专制主义的那种政治气氛之下,居然就变成了所谓的“正统”马列主义社会科学理论,甚至深深的影响了中国的不少历史学者好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