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花江第一印象
(根据27日的笔记整理)
大概是因为正处于夏季主汛期,松花江的水量比较大,市区这段的主河道比我之前想象的要宽很多。
在太阳岛码头坐上渡轮,到达江面正中的时候,不算太大的风吹过,也卷起了雪白的浪花,不断打在船舷上哗哗直响。
2004年7月我第一次到东北,因为当时有专业实习任务,近十天的日子差不多都是在长白山深处的林场里度过的。最后仅仅走马观花地游览了凤凰山和丹东市,对东北的了解基本上停留在皮毛上。
这次前往东北,纯属旅游的性质,因此就有时间更加深入的了解一下风土人情。
— — — — — — — — — —
更早地迎来晨曦
紧张的铁路部门
(根据25日的笔记整理)
交通运输部门是所有人出行的第一站,恐怖分子也不例外。而这里人口比较密集的特点,也使其成为了恐怖袭击的首选目标之一,昆明的两起事件就是例子。不过最郁闷的还是“铁老大”,别看他们平时仗着客流量最大趾高气昂的,这回正是因为这个“优势”,让他们成为了最紧张的部门。
铁老大的饭店
(根据25日的笔记整理)
我没有上过餐车,也很少吃火车上或车站内供应的快餐,原因大致有两个:一是对其味道(浓而单调)和卫生(某些餐车工作人员的服装实在不能算干净)不太满意,二是感觉其价格有些离谱。
就比如此次在合肥站光临的“铁老大”快餐店吧,一托盘的饭菜,素的占了大部分,记得过去在大学里,这样的标准最多不超过5元,而他们收了多少呢,说出来准让你吓一大跳:22元!估计比外面正常的市场价也足够翻两翻呢。
我的旅行笔记
2004年,也是7月的时候,我们林经01级的本科生分为两队,分别去了辽宁省丹东凤城市通远堡林场,和湖北省太子山林管局,进行了名为“林之旅”的专业实习。
↑ 活动专题网站上截下的标志
前半日
25日(周五)
晴,燥热,时有风(皖)
约14:00
开始收拾行装。
15:20
洗澡,休息。
16:40
出发
打的至(六安)汽车客运东站。
17:00
请输入密码查看文章及评论。成功输入密码后,可以直接点击查看文章,直到关闭浏览器。
此文章需要普通级别密码!
根据不同先生的建议,对相关安排进行了修改和优化。
有句话叫“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看来现在的关键在于做足准备,留足余量,等到了哈尔滨之后,再做打算。
计划游玩的景点:
01、太阳岛风景区(俄罗斯风情小镇。如果有时间,考虑参观‘极地馆’)
02、中央大街(哈尔滨防洪纪念塔、斯大林公园、索菲亚教堂、秋林商业区、果戈里大街)
03、松花江、大桥(火车站附近:红博广场、秋林公司等)
六安站是宁西铁路上应该不算小的火车站,目前停靠的列车共5对,其中有两对还是始发车。即将建成的合武高速铁路几年来曲曲折折,但是最终还是按原计划并入了六安站。根据这些情况,以前我一直认为,买张票不费什么工夫吧,可惜亲身经历了之后才发现,怎么就那么麻烦呢?
首先是购买异地票的问题。网上普遍认为,“Z”和“D”开头的车票可以在始发地所属铁路局以外的网点买到。到了六安站的售票大厅,窗口上访也赫然标着“发售全国各地联网客票”的字样。当时我还窃喜呢,想现在可真方便了,以后买票再也不用专门跑趟合肥了。哪知道慢慢排到了窗口前,里面冷冰冰的脸,用冷冰冰的声音告诉我:我们不发售异地票!很简要,很干脆,仿佛还带有一丝乐悠悠的味道:小样儿,这回被忽悠了吧~~~
东北地区,对于我来说,应该是既有些神秘但又并不陌生。
说有些神秘,是因为作为一个安徽人,能够了解到的那里的风土人情是非常有限的,单从交通上就可以看出来:比如安徽的省会合肥,居然没有一趟可以直达东北地区某个城市的火车,京沪线上的蚌埠倒是停靠了几列路过的,听说预留的票额还十分有限(甚至可以说基本买不到)。而航班的情况呢,如今从合肥前往哈尔滨不用再转机了,可惜每周只有三班,还都是夜里比较差的时段,真让人很是郁闷。由于交通的极度不便,就我所接触过的人当中,几乎没有去过东北的(甚至没听说过什么人随团去旅游的)。单凭书本与各种媒体上的介绍,再多的认识,也除不掉那最后一层的神秘。
有这样一句话:“一杯茶一根烟,一张报纸看半天。”说的就是某些单位颓废的工作状态。
不过喝茶与抽烟,对于消磨时间来说还是挺有用处的,主要是能够安定情绪和提起精神。
冗长的会议,枯燥无味的内容,完全没有任何意义的故意拖延,相信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都会觉得无法忍受。但是抽上了烟,喝起了茶以后,状态便大不一样了,尼古丁和茶碱绝对是具有强大兴奋作用的东西。
本来都快要口干舌燥、昏昏欲睡、头晕目眩了,烟一入肺,茶一入喉,立即就容光焕发起来。于是,先前只能讲两点三点的,现在立马增加到四点五点甚至更多,原本只准备了一两个小时的,立即决定延长到三个小时四个小时,先前仅仅打算讲一件事情的,很快就能够举一反三,狠狠地分为三大点,五小点,七个方面,九处注意等等,甚至可以把吃饭睡觉的时间给无限期延迟下去。
因为前段时间忙于单位2007年的决算,完成后又接上春节,差不多有三个月未浏览母校的网站。
当我再次打开熟悉的页面,有一条消息让我深深的震惊:2007年12月29日下午,关君蔚先生,走了……
虽然大学时我并不是水土保持专业的学生,但是和许多同学一样,对于关先生有着极为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