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于令仪诲人/于令仪赠盗/于令仪不责盗/于令仪济盗成良
   本条记录 当前有25个赞
  [北宋] 王辟之

曹州于令仪者,市井人也,长厚不忤物,晚年家颇裕。一夕,盗入其室,诸子擒之,乃邻舍人子也。令仪曰:“汝素寡悔,何苦而为盗邪?”曰:“迫于贫耳!”问其所欲,曰:“得十千足以衣食。”如其欲与之。既去,复呼之,盗大恐。谓曰:“汝贫甚,夜负十千以归,恐为人所诘。留之,至明使去。”盗大感惭,卒为良民。乡里称君为善士。君择子侄之秀者,起学室,延名儒以掖之,子、侄杰仿举进士第,今为曹南令族。

注释与赏析
出自《渑水燕谈录》,讲述了于令仪通过自己的言行来教诲周围的人,并且用宽厚的心去感化了盗贼,使盗贼成了良民的故事。文章揭示的现实意义是,对于别人不能因一件事而下判断性的结论,要分析事件的原因,要有原谅和向善的心,这样就能赢得他人的尊敬。

(1)市井人:做生意的人,市井:经商。
(2)长(zhǎng)厚:年长而厚道(厚:宽厚)。
(3)盗:小偷。
(4)乃:原来。
(5)素:向来。
(6)邪:同“耶”,表疑问、反问语气。
(7)十千:指十千(铜钱)。
(8)去:离开,使去:拿走。
(9)足:足够。
(10)使:让。
(11)卒:最后,最终。
(12)明:今之次,下一个。
(13)物:人。
(14)既:已经。
(15)忤(wǔ)物:做事情违背天理和人情。忤:违反、抵触的意思。
(16)寡悔:很少有懊悔,意为很少做错事。即为人谨慎小心。
(17)诘:追问。
(18)负:背。
(19)颇:很
(20)掖:教育
(21)为:被
(22)夕:晚上
(23)耳:语气词
(24)欲:想要
(25)恐:恐惧
(26)愧:惭愧
(27)感:感动,不译为“感到”
(28)延:聘请。掖:教育。

白话译文
曹州有个叫于令仪的商人,他为人忠厚不得罪人,晚年时的家道非常富足。有天晚上,一名小偷侵入他家中行窃,被他的几个儿子逮住了,发现原来是邻居儿子。 于令仪问他说:“你一向很少做错事,有什么苦衷要做贼呢?”小偷回答说:“为贫困所迫罢了。”于令仪再问他想要什么东西,小偷说:“能得到十贯钱足够穿衣吃饭就行了。”于令仪按照他的要求给了他。等到小偷要离开时,于令仪又叫住他,小偷非常恐惧。于令仪对他说:“你十分贫穷,晚上背着十贯铜钱回去,恐怕会被人盘问,留下钱财,到了第二天再拿走。”小偷非常感动、惭愧,最终成为了良民。邻居乡里都称令仪是好人。令仪选择子侄中的优秀者,办了学校,请有名望的教书先生来执教。儿子于杰和侄子于仿,陆续考中了进士,成为曹州南面一带的望族。

行者的注解
六年级上 语文《同步训练》

叫叫未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