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自题小像 本条记录 当前有206个赞 |
[中华民国] 鲁迅 |
灵台无计逃神矢, 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 我以我血荐轩辕。 |
注释与赏析这首诗写于1903年前后,这个时候是中国处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人民生活异常痛苦的年代。自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闭关自守的局面被冲破之后,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日益显露,不断进行疯狂的侵略。富有革命传统的中国人民则不甘忍受凌辱和压迫,英勇的抗击八国联军,反对帝国主义侵略。1901年,斗争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孙中山领导的旧民主主义运动蓬勃发展。这时革命党人以日本东京为活动中心,大力宣传推翻清朝建立民国的政治主张和革命思想,爱国的留日学生纷纷响应,出版报纸、杂志、书籍,进行革命宣传,号召人民决不做“清政府刀头之饿鬼”,要充当“革命之骁将”。作者鲁迅在1902年怀着满腔爱国热忱到日本。他一到日本,就积极投入到这一反清爱国革命活动。1903年,他在《浙江潮》上发表了《斯巴达之魂》歌颂斯巴达人以生命和鲜血抗击侵略者,借以抨击清朝统治者的丧权辱国,唤醒中国人民起来斗争,并毅然剪掉象征封建传统和种族压迫的辫子,在一张剪掉辫子的照片背面题写了这首诗送与好友许寿裳,以表达自己为国捐躯、矢志不移的决心。 本诗写在送给许寿裳的剪辫不久后所摄小像背后。许寿裳在《怀旧》一文中说: “1903年,他二十三岁,在东京有一首 《自题小像》 赠我。” 原诗无题,《自题小像》为许寿裳所加。1931年柔石被捕后,鲁迅重写时说: “二十一岁时作,五十一岁时写之,时辛未二月十六日也。”关于剪辫事,许寿裳在 《剪辫》 一文中说:“一九○二年初秋,我以浙江官费派往日本东京留学……大约隔了半年之后吧,鲁迅的剪辫,是我对他的印象中要算最初的而且至今还历历如在目前的。”许寿裳讲鲁迅作此诗时为23岁,指的是虚龄。 1903年3月底或4月初作于日本东京。1903年3月下旬,东渡留学周年之际,鲁迅毅然断发,拍照纪念,即成此诗,倾吐为拯救国家民族献身的慷慨壮志,诗成不久,曾告诉挚友许寿裳。1904年鲁迅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后,又题断发小照寄赠许寿裳。这首诗作后近30年里,鲁迅一直深藏心底,1931年1月17日柔石被捕,国民党反动派遂欲罗织鲁迅入案,逼迫鲁迅东渡。屠刀在颈,鲁迅亦巍然不动,在得知柔石等人噩耗后,2月16日 (旧历除夕) 鲁迅重书此诗,倾注对国民党政府的刻骨仇恨和自己为无产阶级革命献身之志。2月下旬,鲁迅从避难处举家回寓所之前,再度重书此诗以明志。1932年12月上旬,鲁迅将此诗示于正在其寓所避难的瞿秋白,瞿建议易 “神矢” 为 “神镞”。12月9日,瞿氏夫妇赠送海婴玩具,听到秋白说是“留个纪念”,鲁迅大为感动,情不能抑,当即第三次书写 《自题小像》,虽然“神镞”不及“神矢”好,为了纪念与瞿秋白的情谊,鲁迅依然书为“神镞”。 自题小像诗为古今文人抒怀言志所喜用。古代文人自题小像诗多咏叹个人身世。二十世纪初叶,中国士人初试照像,自题小像诗风行,激进的革命者题照诗喜作断头流血之豪语,如鲁迅诗思想这般深闳邃远,情志这般悲壮坚毅者则不多见。 这首诗的第一句作者倾吐自己内心蓄积的爱国感情,第二句叙述自己爱憎的原因,第三句总括前两句内容,并作了转折,流露出感到“同胞未醒”的苦闷忧虑,尾句是为国献身的誓言,表达了作者同帝国主义列强斗争的决心和为国捐躯的精神。 自题小像:这首诗原无题目,诗题为作者好友许寿裳在其发表的《怀旧》一文中所加。 灵台:指心,古人认为心有灵台,能容纳各种智慧。 神矢:爱神之箭。作者鲁迅在这里,是把中了爱神丘比特的神箭比喻为自己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和对当时帝国主义的憎恨感情。 风雨如磐:风雨,在这里指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主义的统治。磐,扁而厚的大石。风雨如磐,比喻国家和民族灾难的深重。 故园:故国、祖国。 寄意寒星:这里的寒星从“流星”转化而来。寄意寒星,是说作者当时远在国外,想把自己一片爱国赤诚寄托天上的寒星,让它代为转达于祖国人民。 荃,香草名,古时比喻国君,这里借喻祖国人民。不察,不理解。 荐:奉献。 轩辕:即黄帝,是古代传说中的氏族帮落酋长。《史记》记载:中国历史,是从黄帝开始的。黄帝复姓轩辕,所以轩辕黄帝被称为汉族始祖,由此引申为“中华民族”或“中国”。 |
白话译文我的心没有办法逃避这(神秘隐匿的)箭矢刺射所带来的痛,因为我的国家正在遭受着灾难。 这份情感寄托给天上的星星却没有人明了,我誓将我的一腔热血报效我的祖国。 |
行者的注解--- |
叫叫未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