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言诗]秦中吟十首▪其五(不致仕/合致仕) 这首诗被浏览了4次 |
[唐朝] 白居易 |
七十而致仕,礼法有明文。 何乃贪荣者,斯言如不闻? 可怜八九十,齿坠双眸昏。 朝露贪名利,夕阳忧子孙。 挂冠顾翠緌,悬车惜朱轮。 金章腰不胜,伛偻入君门。 谁不爱富贵?谁不恋君恩? 年高须告老,名遂合退身。 少时共嗤诮,晚岁多因循。 贤哉汉二疏,彼独是何人? 寂寞东门路,无人继去尘。 |
注释与赏析《秦中吟十首》是白居易在唐宪宗元和五年(公元810年)前后创作于长安的一组讽喻诗。这些诗是反映中唐时期社会史实的现实主义作品。诗人把在长安的所见所闻一一记录下来,将那一时期人民生活的困苦与富豪权贵、贪官污吏们生活的豪奢加以对比,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作者对当政者进行了尖锐的讽刺,同时也表达了对百姓生活困苦的深切同情与深沉的忧国之情。 这些诗在反映社会现实,抨击黑暗势力方面相当深刻,发人深省。后世评论者常以其与杜甫诗歌相提并论。白居易自己在《赠李绅》诗中说:“十首秦吟近正声。”在《与元九书》中又说:“闻《秦中吟》,则权豪贵近者相目而变色矣。”作为白居易讽喻诗的代表作,这组诗在艺术形式上体现了以下特点:一、主题的专一和明确。白居易自言《秦中吟十首》是“一吟悲一事”,一首诗只集中地写一件事,不旁涉他事,不另出他意,这就是主题的专一。在题材方面,所谓“一吟悲一事”,也不是漫无选择任何一件事,而是从纷繁的各类真人真事中选取最典型的事物。而且“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主题非常明确。二、鲜明的对比,特别是阶级对比。诗人往往先尽情摹写统治阶级的糜烂生活,而在诗的末尾忽然突出一个对立面,反戈一击,这样来加重对统治阶级的鞭挞。如《轻肥》《歌舞》《买花》等。三、语言的通俗化,平易近人。这本是白居易诗歌的一般风格,但在《秦中吟十首》中尤为突出。 《不致仕》讽刺了“爱富贵”“恋君恩”而年高不退休者。据《国史补》《尧山堂偶隽》等书记载,此诗可能是讥讽杜佑。其实此诗也指出了人们贪恋禄位的一种普遍现象,提出了一个带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发人深省。 49.不致仕:一作“合致仕”。致仕,交还官职,即辞官退休。 50.明文:明确的文字记载。 51.挂冠:挂起管帽,表示辞官不干。緌(ruí):古代冠带结在下巴下面的下垂部分。 52.悬车:吊起车子不再使用,表示辞官家居。 53.金章:指贵重的官服标志。 54.伛(yǔ)偻(lǚ):曲背弯腰。 55.嗤诮(qiào):讥笑。 56.二疏:指汉宣帝时名臣疏广与兄子疏受。 |
白话译文官员到了七十岁就应该退休,这在有关规章制度里是有明文规定的; 为什麽贪图荣华富贵的人像听不到这个规定一样呢? 可怜已经是八九十岁的人了,牙齿都脱落了,老眼昏花。 生命已经像晨露一样短促还在贪图名利,拥有的时光已经像夕阳一样所剩无几还在为子孙的利益操心。 本应退休,却舍不得丢下官帽上的装饰物;本应交还公家配给的车辆,却舍不得红色车轮而不愿交车。 他们老得连腰都支撑不住表示官阶的金章标志了,却还硬撑着弯着腰挣扎着到朝廷上班。 天下谁不爱荣华富贵呢?谁不喜欢沾公家的便宜呢? 但人年纪大了就必须告老退休,功成名遂就应该退下来。 许多人年轻时对不按时退休的人都是加以讥讽责备的,可是当他们年老时却因循前例而拒不退休。 汉朝主动退休的两位姓疏的高级官员是多么贤明啊!他们究竟是怎样高尚的人呢? 令人叹息的是像这样主动按时退休的道路,却没有人跟着走! |
行者的注解--- |
叫叫未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