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言诗]秦中吟十首▪其一 并序(议婚/贫家女) 这首诗被浏览了6次 |
[唐朝] 白居易 |
贞元、元和之际,予在长安,闻见之间,有足悲者。因直歌其事,命为《秦中吟》。 议婚/贫家女 天下无正声,悦耳即为娱。 人间无正色,悦目即为姝。 颜色非相远,贫富则有殊。 贫为时所弃,富为时所趋。 红楼富家女,金缕绣罗襦。 见人不敛手,娇痴二八初。 母兄未开口,已嫁不须臾。 绿窗贫家女,寂寞二十余。 荆钗不直钱,衣上无真珠。 几回人欲聘,临日又踟蹰。 主人会良媒,置酒满玉壶。 四座且勿饮,听我歌两途。 富家女易嫁,嫁早轻其夫。 贫家女难嫁,嫁晚孝于姑。 闻君欲娶妇,娶妇意何如? |
注释与赏析《秦中吟十首》是白居易在唐宪宗元和五年(公元810年)前后创作于长安的一组讽喻诗。这些诗是反映中唐时期社会史实的现实主义作品。诗人把在长安的所见所闻一一记录下来,将那一时期人民生活的困苦与富豪权贵、贪官污吏们生活的豪奢加以对比,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作者对当政者进行了尖锐的讽刺,同时也表达了对百姓生活困苦的深切同情与深沉的忧国之情。 这些诗在反映社会现实,抨击黑暗势力方面相当深刻,发人深省。后世评论者常以其与杜甫诗歌相提并论。白居易自己在《赠李绅》诗中说:“十首秦吟近正声。”在《与元九书》中又说:“闻《秦中吟》,则权豪贵近者相目而变色矣。”作为白居易讽喻诗的代表作,这组诗在艺术形式上体现了以下特点:一、主题的专一和明确。白居易自言《秦中吟十首》是“一吟悲一事”,一首诗只集中地写一件事,不旁涉他事,不另出他意,这就是主题的专一。在题材方面,所谓“一吟悲一事”,也不是漫无选择任何一件事,而是从纷繁的各类真人真事中选取最典型的事物。而且“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主题非常明确。二、鲜明的对比,特别是阶级对比。诗人往往先尽情摹写统治阶级的糜烂生活,而在诗的末尾忽然突出一个对立面,反戈一击,这样来加重对统治阶级的鞭挞。如《轻肥》《歌舞》《买花》等。三、语言的通俗化,平易近人。这本是白居易诗歌的一般风格,但在《秦中吟十首》中尤为突出。 《议婚》一诗对当时崇尚的婚姻观作了一番评论,对当时受封建门第观念影响重财轻人,攀高结富的恶俗做出揭露与批判,并对难于出嫁的贫家女寄予了同情。主旨在于抒写“富家女易嫁”和“贫家女难嫁”。从全诗的诗意看,“悦目”的标准,既含容貌美,尤含心灵美。富家女虽易嫁,却“嫁早轻其夫”,贫家女难嫁,却“嫁晚孝于姑”。足见选美标准有贫富善恶之别,具重要的社会意义。 1.秦中:古地名,指现在陕西省关中平原地区。长安地处秦中。 2.贞元:唐德宗李适的年号(785—805)。元和:唐宪宗李纯的年号(806—820)。 3.议婚:一作“贫家女”。 4.正声:最标准最好听的声音。 5.正色:最标准最好看的颜色,美色。 6.悦目:好看。姝(shū):美女。 7.罗襦(rú):用丝织品做的短衣。 8.娇痴:娇小天真、不懂事理的意思。 9.须臾:很快。 10.绿窗:窗前多草木,指穷人家。 11.荆钗:用茎木制作的头钗,指首饰简陋。直:通“值”。 12.踟(chí)蹰(chú):心中犹豫不决的样子。 13.两途:两种道路,两种选择。 14.轻:看不起。 15.姑:丈夫的母亲,即婆婆。 |
白话译文贞元、元和年间,我在京城长安,所见所闻的,大有值得悲伤的事情。于是直截地歌咏这些事,命名为《秦中吟》。 议婚/贫家女 天下没有纯正的乐声,只要听起来悦耳,使人感到欢娱就行。 人世间本无什么标准的美色,只要自己认为好看,那就是美女。 如果容颜相貌相差不大,但是家庭穷富有差异。 那么贫穷时会被对方嫌弃,富贵时会很顺利的走在一起。 住在富丽堂皇的阁楼里面的富家小姐,常常用金丝线绣织绫罗嫁衣。 人来了,也不收敛,才刚刚十六岁,还常常撒娇装傻。 家人还没有开口张罗,就有人上门提亲,并顺利地嫁人了。 住在简易的陋室里面的穷苦小姐,一个人,都长到二十多岁了。 头上戴的是不值钱的荆条钗,衣裳没有任何装饰。 有好几次,人们上门想下聘礼;但是到了说好的日子,又开始犹豫。 只有好的媒人,上门撮合姻缘时,待主人安排酒宴,杯里倒满酒后。 媒人会上前拦住大家饮酒,上前说上几句自己来的意图。 有钱人家女儿容易嫁出去,但是会仗着娘家有钱,轻视自己的丈夫。 贫穷家的女儿难嫁,出嫁比较晚,嫁出去会懂得善待夫家人。 听说,您家要娶媳妇,不知道娶媳妇真正意义是什么? |
行者的注解--- |
叫叫未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