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寔 朝代:东汉 |
| 字:仲弓 号:--- |
| 谥号:文范先生 |
| 爵位:康乐侯,颍川郡公 |
| 籍贯&出生/成长地: |
| 生卒年份: |
| 简介(简历官职)颍川郡许县人,东汉时期名士。“颍川陈氏”的始祖。 陈寔shí年轻时为县吏,立志发奋苦读。县令推荐他到太学学习,陈寔先任西门亭长,不久转郡功曹,后被司空黄琼召为闻喜县令,因丧离职,再任太丘县令长,故许多书籍中称之为“陈太丘”。任内修德清静,不扰百姓,百姓安居乐业。后因郡相乱征赋税、目无法纪,陈寔辞职回家。朝廷逮捕党人,陈寔受到牵连入狱,后遇赦获释。陈寔平心待人接物,公正断判争讼,以理服人。太尉杨赐、司徒陈耽数拜公卿。党禁解除,大将军何进、司徒袁隗奏请陈寔越级入仕,陈寔辞谢。后多次拒绝应征,托病居家养老。187年,陈寔卒于家中,享年八十四岁。 陈寔以名士著称,德高望重,与其子陈纪、陈谌时号“三君”。汉代著名文学家、中郎将蔡邕亲撰摹碑和庙碑。《后汉书》为其立传,时人把陈寔和同郡名士钟皓、荀淑、韩韶并尊为“颍川四长”。 其“爵位”康乐侯(南朝陈文帝时期)、颍川郡公(南朝陈后主时期)为后世追封。 相关成语 梁上君子 一天晚上,有一小偷溜到陈寔家里,躲藏在屋梁上面,想趁机偷窃。陈寔知道屋梁上面有人,并未喊人捉拿他,而是把子孙们叫到面前训示:“今后每个人都应该要努力上进,勿走上邪路,做‘梁上君子’。作坏事的人并不是生来就坏,只是平常不学好,慢慢养成了坏习惯。本来也可以是正人君子的却变成了小人,不要学梁上君子的行为。”小偷感惭交并,下地叩头请罪。陈寔勉励他改恶向善,并赠丝绢布匹于屋梁上的盗贼,后人常以“陈寔遗盗”比喻义行善举,“梁上君子”也成了小偷的代名词。 先见之明 中常侍张让的父亲去世后,葬在颍川。虽然一个郡的人都来参加葬礼,但却没有一个名士愿意去吊唁,张让感觉很耻辱,只有陈寔参加了葬礼。第二次党锢之祸爆发后,张让感念陈寔的恩德,所以对他及一些名士多有保全。 |
| 作品---非诗人 |
| 本条记录当前有13个赞 |

